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分析自贡市献血者血液检测不合格的构成情况,降低血液检测不合格率。方法 分析本市2012~2016年无偿献血者的构成、血液检测不合格情况,对不合格献血者的不合格项目、性别、文化程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①2012~2016年本市血液检测总体不合格率6.51%,不合格率呈逐年降低趋势;②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不合格率为1.71%,中等职业不合格率为1.56%,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不合格率为3.24%;③男性不合格率3.89%,女性不合格率2.62%;④ALT不合格占总不合格样本的36.01%,HBsAg不合格占总不合格样本的29.81%,两者所占比例最大,其次是抗-TP,占19.63%。结论 ①血液检测不合格的原因主要是ALT和HBsAg不合格,其次是抗-TP;②文化程度越低的献血者血液不合格率越高;③男性献血者血液不合格率大于女性献血者血液不合格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近几年我院无偿献血者血液感染性指标的流行趋势,不断提高血液质量,降低血液报废率,确保输血安全,更好地为无偿献血招募宣传提供方向.方法 收集2012年至2016年我院无偿献血者血液感染性指标HBsAg、抗-HCV、抗-HIV、抗-TP、及ALT检测结果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我院近几年206962位无偿献血者中,血液感染性指标ALT、HBsAg、抗-HCV、抗-HIV、抗-TP的总体不合格率分别为5.8%、0.64%、0.45%、0.31%、0.61%.其中ALT的不合格率位居第一,其次为HBsAg和抗-TP;血液检测不合格各项目男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人群中抗-HIV阳性检出率较高,抗-HIV总体检出率为5.31/万.结论 我院无偿献血者血液中,ALT的不合格率位居第一,其次为HBsAg和抗-TP;人群中抗-HIV的阳性检出率较高,且有逐年上升趋势.应加强献血前宣传、征询和初筛工作,建立固定自愿的献血队伍,加强质量管理和规范操作,最大程度降低经血传播疾病的发生,确保临床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清学联合核酸检测在献血者血液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站采集的51444例无偿献血者的血液标本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纳入研究者的血液标本进行检测,采用ELISA法对血清HBsAg、HCV、TP、HIV进行两种试剂同时检测,并对其ALT进行速率法检测,并采用核酸检测技术对HBV DNA、HIV RNA、HCV RNA进行8人份三项目联合检测,并对检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纳入本研究的51444例无偿献血者的血液标本中,合格标本有50576份,不合格标本868份,其中包括187份TP抗体不合格标本以及214份ALT不合格标本,所有标本中除TP抗体、ALT抗体不合格外,其余两种血清学试剂检测均有反应性146份,单试剂反应性标本299份,将合格标本和单试剂反应性标本同时进行核酸检测,核酸检测有反应性标本21份,3例为血清学单试剂反应性和核酸检测均有反应性。结论核酸检测技术可有效降低输血疾病传播率,但仍可能存在漏检可能性,不能对血清检测完全替代,临床上将两种检测方式联合应用可提高检测准确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无偿献血前进行ALT初筛对血液不合格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中心实施献血前ALT初筛前后9个月的血液检测不合格率,并对ALT淘汰率进行分析。结果实施前ALT不合格率为%,实施后降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前ALT不合格数占总不合格数的%,实施后降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献血前ALT初筛能很好的降低血液不合格率,减少血液浪费。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ALT筛查在无偿献血血液安全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追踪广州地区2007—2008年ALT单项检测首次不合格的献血者再次献血时的血液筛查结果,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2007—2008年广州地区9122位ALT单项检测首次不合格的献血者中,1005人(11%)再次来献血,其中,五项传染病指标全部标合格者747人(74.3%),258人(25.7%)不合格,其中ALT单项仍为阳性者240人,为不合格总人数的93%,有18人(7%)献血者传染病指标转为不合格,其中ALT阴性而其他四项指标不合格者15人,ALT合并其他传染病指标不合格者3人。结论ALT筛查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肝炎病毒窗口期或隐匿性感染的漏检.在其他更敏感和特异的检测方法引入我国血液筛查之前,ALT筛查对降低输血传染病残留风险仍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周远盛 《医学信息》2020,(1):135-136
目的 分析自贡市自流井区从业人员健康体检ALT、HAV-IgM抗体和HEV-IgM抗体检测结果,为卫生监督管理及疾病预防控制等工作提供数据依据。方法 对2013~2017年自贡市自流井区从业人员的预防性健康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共检测26900人,检测出HAV-IgM抗体阳性1人,阳性率0.04‰;HEV-IgM抗体阳性7人,阳性率0.81‰;ALT异常人数485人,异常率1.80%。男性ALT异常率为3.37%,高于女性的1.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段ALT检测异常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以21~30岁年龄段ALT异常率最高,占2.25%;≤20岁年龄段ALT异常率最低,占0.56%。 结论 自贡市自流井区从业人员HAV-IgM抗体和HEV-IgM抗体阳性率较低,但也应重视和加强从业人员定期健康检查,防控相关传染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和评价ALT血液筛查项目在临床用血血液安全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法对2010年10月至2012年12月期间,ALT单项阳性并再次献血的献血者血液筛查结果进行追踪调查和分析。结果 3910例再次献血者中,HBsAg、抗-HCV、抗-HIV、抗-TP以及ALT血液筛查结果均合格3053例,占再次献血的78.1%,ALT单项仍为阳性845例,占不合格的98.6%(845/857),ALT阴性而ELISA筛查项目阳性9例,核酸筛查阳性3例,其中ALT合并NAT阳性1例。结论 ALT血液筛查在肝炎病毒感染"窗口期"或隐匿性感染中有提示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能减少漏检的发生,在保障血液安全中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763例不合格检验标本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明云 《医学信息》2009,22(2):230-231
目的 了解本院分析前不合格检验标本的发生情况,并分析其发生原因,以便制定正确的预防措施.方法 将分析前不合格检验标本按科别、采集内容以及不合格原因进行分类统计,并对发生原因进行分析.结果 儿科发生率最高3.72%,其次是中医科2.89%.发生原因以溶血标本占首位达65.14%,其次是尿标本不新鲜、量少占26.41%.结论 分析前的检验标本的质量问题是检验和护理工作质量控制的薄弱环节,与护理人员业务不熟练、责任心不强、落实规章制度不严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质量体系建立前后不合格样本的变化情况,探索实验室分析前质量管理的持续性改进。方法统计分析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不合格样本的年度发生率、季度变化趋势和发生原因,然后分别按样本类型、亚专业组和临床科室分类比较不合格样本发生情况,探讨不合格样本的发生特点,进一步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结果我院2016年和2017年不合格样本率分别为0.27%(4677/1764017)和0.29%(5541/1883712),2017年较2016年略有上升(χ^2=27.164,P<0.001)。两年不合格样本的主要原因是溶血(37.04%)、样本量不足(24.15%)和抗凝样本凝集(19.88%);其中,2017年样本量不足的发生率下降(χ^2=11.726,P=0.001),抗凝样本凝集的发生率增高(χ^2=18.155,P<0.001),而溶血的发生率未见明显变化(χ^2=0.893,P=0.345)。按季度分析不合格样本率,2017年二、三、四季度均低于2016年同期(χ^2=7.006~42.898,P<0.05),但两年中四季度均高于二、三季度(均P<0.05)。按样本类型对比两年的不合格样本率,静脉血无显著变化(χ^2=3.617,P=0.057),动脉血有所下降(χ^2=12.103,P=0.001),但尿液、粪便和其他体液样本均有所增高(χ^2=33.343~147.257,P<0.001)。不合格样本亚专业分布主要在生化激素组、临检血液组和微生物组,送检科室以重症医学科、新生儿、烧伤科等不合格样本率较高且相对固定。结论在质量体系建立后,检验科仍需不断改进分析前质量控制措施,加强不合格样本信息监控,深入分析不合格样本发生的原因与规律,改善沟通效果,有效提高样本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近年广州市无偿献血血液报废情况进行分析,探讨降低血液报废率的措施,以减少血液浪费。方法收集广州血液中心2010-2012年所有血液采集制备信息和血液报废的信息,使用统计软件进行整理分析。结果共采集制备血液2827955U,报废179794U,报废率为6.35%;感染性不合格血液导致的报废占总报废量的64.79%,是血液报废的主要原因。感染性不合格血液报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ALT(2.12%)〉HBV(0.85%)〉梅毒(0.53%)〉HCV(0.49%)〉HIV(0.12%);非感染性不合格原因的报废占总报废量的35.20%,报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乳糜血(1.63%)〉过期血(0.27%)〉血袋破裂和渗漏(0.16%)〉其他(0.08%)〉溶血(0.06%)〉血凝块(0.01%)〉纤维蛋白析出(0.005%)。结论血液报废的主要原因是感染性标志物阳性导致的血液不合格。做好献血前的征询和宣传,进行ALT初筛,加强献血知识普及和献血前注意事项的告知,对降低血液报废率,加强血液安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贯彻执行《苏州市托幼机构管理办法》,对苏州东渚地区幼儿入园体检实行规定项目检测,其中针对ALT结果进行详细分析。方法针对500名入园体检的幼儿采用空腹采集末梢血的方式来检测ALT,初次检测ALT结果发现异常的幼儿进行复检,复检空腹采集静脉血。结果3~4周岁的ALT异常病例为14例,占73.68%,4~5周岁的异常病例为5例,占27.32%。3~4周岁组的异常率要高于4~5周岁,病理性因素导致的ALT结果异常为10例,非病理性因素导致的为9例。非病理性因素有包括药物因素、未空腹验血、过度肥胖、运动过量、严重睡眠不足、油腻辛辣食物过多食用等都会导ALT检测结果的暂时性升高。病理性因素包括细菌感染、病毒性感染、支原体感染和遗传代谢病等。结论针对幼儿入园进行ALT检查,有助于对肝功能损伤情况进行检测,对导致肝功能异常的病理性和肺病理性因素进行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育龄夫妇提供健康服务,降低可能影响妊娠结局的危险因素,预防出生缺陷,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方法对余姚市国家免费孕前优生检查项目县的风险评估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10年1月1日~2013年8月30日共有10 014对夫妇接受检查,受检率为91.95%,评估高风险人数为5106例(25.49%)。结果显示,环境风险中吸烟在男性人群中所占比例最高(35.27%),既往病史中以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所占比例最高(9.24%),家族史中以糖尿病所占比例最高(7.12%),实验室检查项目异常主要为乙肝5项检测(除HbsAb外)。1项以上阳性1683例(16.81%)、Cr检测异常1240(12.38%)、ALT检测异常1019(10.17%);女性高风险人群中实验室检查白带分泌物异常2192(21.89%)最高、Cr检测异常1855(18.52%)、TSH检测异常1579(15.77%),环境中接触猫狗等宠物(12.30%)。结论夫妇双方共同进行孕前检查是非常必要的。孕前保健中发现的绝大部分危害生殖健康的因素可以通过孕前健康教育和检查而避免;重视孕前保健及生殖健康有利于提高人口素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了解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尤其是高危型HPV的感染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PCR-荧光法进行高危型HPV检测,2014年1月1日~2015年7月23日遂宁市中心医院对8892例就诊者(其中男性121例,女性8771例)进行了高危型HPV DNA检测。结果高危型HPV阳性1470例,阳性率为16.53%,其中男性60例,阳性率为49.59%(60/121),女性1410例,阳性率为16.08%(1410/8771)。高危型HPV检测感染年龄分布情况:10~20岁占2.11%;21~30岁占16.94%;31~40岁占31.02%;41~50岁占33.54%;51~60岁占7.90%;61~70岁占2.59%;71~80岁占0.68%;年龄不详者78例,占5.31%。结论定期HPV DNA检测,尤其是检测高危型HPV感染非常重要,可以预测发生宫颈癌的风险。  相似文献   

14.
乙型肝炎病毒前S1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乙肝前S1抗原和“乙肝六项”、HBV-DNA的关系并结合ALT的变化确定前S1抗原的临床意义和诊断价值。方法采用ELISA方法检测前S1和乙肝六项,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DNA,采用紫外连续监测法检测谷丙转氨酶(ALT)。结果“大三阳”标本中前S1阳性率为85.2%,HBV-DNA阳性率为90.3%;“小三阳”中前S1阳性率为46.4%,HBV-DNA阳性率为31.6%;HBSAg+、HBCAg+、e系统为阴性的前S1阳性率为26.9%,HBV-DNA的阳性率为23.0%。急性乙肝跟踪观察前S1、HBV-DNA、ALT时发现前S1能够较早反应乙肝恢复情况。ALT恢复越快前S1抗原转阴越早,且先于DNA阴转。结论前S1蛋白能够较好地反映乙肝病毒的复制情况,对病情的预后和疗效判断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沈孟杰 《医学信息》2018,(15):135-136
目的 探讨氟喹诺酮类药物在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以及用药原则。方法 选取本院2016年2月~2017年3月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出现不良反应的70例患者,分析所有患者使用的药品种类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在所有氟喹诺酮类药物使用中,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的药物为环丙沙星,占41.18%;其次为加替沙星,占29.41%;而在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中,胃肠系统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占50.94%;其次为皮肤,占45.59%。结论 在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过程中,需要注重药物的不良反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以此来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消化内科不合格血液检验标本原因分析,并制定相应对策。方法对我院2012年6月~2013年5月消化内科发生不合格血液标本进行分析,观察不合格血液标本发生原因,根据原因制定对策,并研究质控前后效果。结果4例不合格血液标本,其中以标本量不当为主,包括过多18例,过少16例。质控前消化内科共送检血液标本1388份,其中不合格标本46(3.31%)例;质控后送检血液标本1536例,不合格标本18(1.17%)例,质控前后不合格血液标本发生率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消化内科血液检验标本采集至送检均可导致血液标本不合格,而以人为因素为主,合理制定策略,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进行,均可有效降低不合并血液检验标本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病理及其与血清HBV DNA、HBeAg、ALT关系。方法对194例慢乙肝患者进行肝组织病理、HBV免疫组化检查,并检测肝功能、血清HBVM和HBV DNA。结果血清HBeAg阳性组的肝组织G2、G3~4、S2、S3~4发生率与阴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肝组织S0组与S1~4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肝组织G0~1组与G2~4组、HBcAg阳性组与阴性组的HBV DNA含量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肝组织HBsAg表达为" "者与" ~ "者血清HBV DNA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肝组织达S1或(和)G2以上者血清ALT水平分别为:<40U/L组占28.57%,40~80U/L组占53.33%,81~400U/L占80.15%,>400U/L组占77.88%。结论血清HBV DNA与肝组织HBcAg表达有一致性,与肝内HBsAg无关,HBV DNA含量低可能是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和纤维化程度高,ASC和轻度肝损害者应争取肝活检,以及时判断肝组织病理程度和治疗时机。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单采血小板捐献者献血前血液筛查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探讨降低单采血小板捐献者淘汰率的有效措施,为献血者招募及献血预约模式的完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募集单采血小板捐献者11 039人次, 2016年10月起采用预约为主,临时招募为辅的献血模式。所有捐献者献血前一般征询及体格检查合格后,抽取静脉血3 mL,分别采用血细胞分析仪、干式生化分析仪检测丙氨酸转氨酶(ALT)、血小板(PLT)数、红细胞比容(HCT)、白细胞(WBC)计数、血红蛋白(Hb)含量,病原体快速检测试剂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抗丙型肝炎病毒(HCV)抗体、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抗体、抗梅毒螺旋体(TP)抗体,采用离心法观察血脂情况。对检测结果作分类统计,并采用SPSS25.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11 039人次单采血小板捐献者中男性约占88%,且男性单采血小板捐献者淘汰率明显高于女性。ALT高、血脂高、 PLT计数低、 HCT低是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前血液筛查不合格的主要因素; WBC低、 Hb低, HBsAg阳性、抗HCV抗体阳性、抗HIV抗体阳性、抗TP抗体是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前血液筛查不合格的次要因素。不同年份总体筛查不合格率呈下降趋势。结论针对献血者血液筛查不合格原因制定相应的招募保留策略,建立预约献血模式,并加强献血前对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健康征询,有助于降低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淘汰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静脉用药不合理使用情况及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干预方法,以提升临床静脉用药的合理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分析2018年1月~2019年6月我院119例静脉用药不合理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静脉用药不合理原因,总结针对性的干预方法。结果 119例静脉用药不合理,其中药物之间配伍不当41例,占33.12%;输液溶剂不当22例,占18.03%;给药途径不当4例,占3.27%;给药剂量不当18例,占14.75%;给药浓度不当19例,占15.57%;给药频次不当15例,占12.29%;119例患者中出现头晕5例,恶心呕吐6例,食欲不振9例,皮疹4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16%(24/119),均未给予特殊处理,停药后自行缓解消失。结论 加强干预静脉用药不合理使用情况,明确不合理使用原因,并给予针对性干预,有助于减少临床静脉用药不合理现象,降低临床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分析送往甘肃省新筛中心实验室筛查干血斑样本质量情况,为今后提升我省新生儿筛查样本质量提供参考。方法对2012年~2016年送甘肃省新筛中心实验室进行新生儿疾病筛查的9个地州市干血斑样本,按照年份、送检机构类别、地区探讨送检样本质量情况;并对2016年送检的不合格样本产生原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5年间共筛查646 812例干血斑样本,不合格8226例,总体不合格率为1.27%,整体呈现下降趋势;按照医院类别统计,新筛干血斑样本不合格率,妇幼专科类医院为1.01%,非妇幼专科类医院为1.45%;临夏州、甘南州送检样本的不合格率在9个地州市中较高,分别为2.47%、2.45%。(2)2016年我实验室收到不合格干血斑样本747例,经不合格原因分析,血斑未渗透为主要原因,占50.47%。结论送往甘肃省新筛中心实验室的干血斑样本质量逐年提高,同时应加强对非妇幼专科类医院及临夏州、甘南州人员培训和督导,尤其强调血斑采集应双面渗透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