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背景:大量研究资料表明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是一系列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其具体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而中药丹参作为整形外科皮瓣移植后的常用药物,具有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减少皮瓣坏死的作用。目的:综述丹参对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Elsevier数据库和CNKI数据库中1980-01/2010-04关于丹参对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方面的文章,在标题和摘要中以"丹参,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或"salvia miltiorrhizae,flap,ischemia-reperfusion"为检索词进行检索。根据纳入标准选择50篇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关于丹参对防治心、肝、脑、肾、肠道等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较多,大量研究表明丹参可从细胞水平、基因水平、微循环方面,多条途径、多种机制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但丹参对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较少,其确切的作用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明确。因此关于丹参对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机制将成为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
在皮瓣移植术后常常会发生缺血再灌注损伤,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引起皮瓣部分或全部坏死的重要原因.目前对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大多数学者认为可能与细胞凋亡、炎性反应、组织微循环障碍、细胞氧化损伤等有关.学者们提出用缺血预处理,药物干预,减少炎性反应,移植干细胞或干细胞联合基因疗法,体外冲击波,抗氧化反应和抑制细...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有陆续报道己酮可可碱用于脑[1]、肺、肝等脏器的缺血再灌注损伤,但对于皮瓣缺血再灌注的作用未见报道;本实验拟明确其对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为减轻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提高皮瓣移植成功率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4.
背景:小肠移植过程中移植肠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缺血再灌注的损害,而小肠又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特别敏感。前期研究证实丙酮酸对小肠和移植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并探讨了部分相关机制。 目的:在前期研究基础上,进一步证实探讨丙酮酸对大鼠移植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与移植小肠组织中细胞间黏附分子表达的关系。 方法:选用近交系成年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假手术组行剖腹、左侧肾切除作为对照;移植小肠缺血再灌注组和丙酮酸处理组均建立小肠移植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分别于供体小肠阻断血流、灌洗前10 min向肠腔内注入10 mL含有多聚葡萄糖的营养液或含有分析纯丙酮酸的营养液。分别留取缺血45,90 min和再灌注30,180 min小肠组织标本,光镜下观察小肠组织损伤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小肠组织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缺血再灌注不同时相移植小肠缺血再灌注组小肠组织损伤程度均重于其他2组,而丙酮酸处理组小肠组织损伤程度与假手术组相似。缺血期间小肠组织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均不明显,呈弱阳性;再灌注后移植小肠缺血再灌注组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迅速增加,高于与假手术组及丙酮酸处理组(P < 0.01),而丙酮酸处理组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变化不明显(P > 0.05)。说明丙酮酸作用下大鼠移植小肠缺血再灌注过程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减少,可能是丙酮酸保护大鼠移植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重要环节之一。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肾移植;肝移植;移植;心脏移植;组织移植;皮肤移植;皮瓣移植;血管移植;器官移植;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5.
在肺移植缺血再灌注的过程中,从供体肺的保存到移植后再灌注造成严重的移植损伤是造成肺移植术后高死亡率的主要原因之一.因肺容易造成病理损伤,所以任何造成肺泡血氧交换和肺血管循环障碍均会导致肺缺血,在长达几小时的肺移植过程中,由于肺通气血流障碍而造成严重的肺缺血是不可避免的.而单个器官血液供需失衡会导致严重的组织缺氧和微血管功能障碍,后续再灌注又进一步增强了激活的固有免疫反应和适应性免疫反应以及细胞死亡程序,这些途径均对肺移植病人的预后造成不良影响.因而研究和探讨肺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IRI)免疫途径及其保护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大鼠岛状皮瓣在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髓过氧化酶 (MPO)含量及外周血白细胞膜CD18 的变化。方法应用大鼠腹部岛状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 ,检测皮瓣髓过氧化酶 (MPO)含量 ,测定外周血白细胞膜CD18 水平的变化并作白细胞计数。结果缺血8h及缺血再灌注1h白细胞膜CD18 水平与皮瓣MPO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增高 (P<0.01) ,而缺血再灌注1h较缺血8h组又明显增高 (P<0.01)。缺血再灌注1h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较对照组明显减少 (P<0.01)。结论大鼠岛状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外周血白细胞膜CD18 水平增高 ,白细胞计数减少 ,皮瓣MPO水平增高。CD18 介导的白细胞粘附在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大鼠岛状皮瓣在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髓过氧化酶(MPO)含量及外周血白细胞膜CD18的变化。方法 应用大鼠腹部岛状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检测皮瓣髓过氧化酶(MPO)含量,测定外周血白细胞膜CD18水平的变化并作白细胞计数。结果 缺血8h及缺血再灌注1h白细胞膜CD18水平与皮瓣MPO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而缺血再灌注1h较缺血8h组又明显增高(P<0.01)。缺血再灌注1h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结论 大鼠岛状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外周血白细胞膜CD18水平增高,白细胞计数减少,皮瓣MPO水平增高。CD18介导的白细胞粘附在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背景:近年来研究发现,川芎嗪有清除氧自由基及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大量的实验及临床研究涉及各种脏器,但对川芎嗪在皮瓣移植过程中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治作用报道甚少。目的:观察川芎嗪对大鼠腹部皮瓣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并分析其作用途径。方法:纳入24只健康SD大鼠,制备腹壁浅动脉为蒂的轴型缺血再灌注皮瓣。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模型对照组和川芎嗪组,每组8只。假手术组皮瓣无缺血再灌注过程;模型对照组于造模前30min给予生理盐水4mL/kg;川芎嗪组造模后再灌注即刻给予川芎嗪4mL/kg腹腔注射。模型对照组及川芎嗪组在皮瓣形成即刻、缺血8h、再灌注1h,假手术组在皮瓣形成即刻、术后8,9h,取皮瓣中远处组织,测定组织匀浆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及丙二醛含量,光镜及电镜下观察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与结论:缺血8h、再灌注1h,模型对照组皮瓣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低于假手术组(P0.05~0.01),川芎嗪组皮瓣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高于模型对照组(P0.05~0.01)。再灌注1h,模型对照组皮瓣组织中丙二醛含量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1),川芎嗪组皮瓣组织中丙二醛含量显著低于模型对照组(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川芎嗪组皮瓣超微组织结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轻。提示川芎嗪可以抑制中性粒细胞活化、黏附,减轻组织炎症反应,保护内皮细胞,拮抗自由基的脂质过氧化,对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9.
背景:肺切除、体外循环、肺移植、肺动脉栓塞等病都会造成肺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肺缺血再灌注损伤也是肺移植后肺功能失调的重要因素。 目的:分析缺血后处理对肺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的影响。 方法:将2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和缺血后处理组,每组8只。建立肺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假手术组只分离左肺门和肺动静脉,未阻断;缺血再灌注组肺缺血1 h后再灌注2 h;缺血后处理组于再灌注前给予3次缺血30 s再灌注30 s,然后恢复再灌注2 h。实验后取肺组织标本,检测肺组织湿/干质量比、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和髓过氧化物酶活性,炎症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的含量,观察肺组织病理学变化。 结果与结论:缺血再灌注组和缺血后处理组肺组织湿/干质量比、丙二醛、髓过氧化物酶活性、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和白细胞介素6水平与假手术组比较有显著增高(P < 0.05),而缺血后处理组增高不明显,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含量和活性均降低(P < 0.05)。缺血再灌注组和缺血后处理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明显低于假手术组,缺血后处理组明显高于缺血再灌注组。缺血再灌注组肺组织病理检查见肺泡壁增厚,有水肿和大量炎性细胞浸润。缺血后处理组肺泡壁增厚和水肿程度较缺血再灌注组减轻,有部分炎性细胞浸润。肺组织病理学评分,缺血后处理组较缺血再灌注组有所降低。结果提示,缺血后处理可以通过抑制肺缺血再灌注后炎症细胞聚集、氧自由基产生和促炎细胞因子释放,对肺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起到保护作用。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肾移植;肝移植;移植;心脏移植;组织移植;皮肤移植;皮瓣移植;血管移植;器官移植;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一种更稳定、可重复的小鼠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IRI)模型,明确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阐述皮瓣缺血时间、再灌注血流量与皮瓣损伤程度的关系。 方法共选用162只SPF级ICR健康雄性小鼠为本次实验对象。(1)实验一,选用90只ICR小鼠,采用抽签法随机分为3组(n=30):胸部皮瓣组、背部皮瓣组、腹部皮瓣组,再分别将各组小鼠按夹闭皮瓣蒂血管的时间(皮瓣缺血时间)分为6个亚组(n=5):Ⅰ、Ⅱ、Ⅲ、Ⅵ、Ⅴ、Ⅵ组,对应的缺血时间分别为0、1.5、3.0、5.0、8.0、10.0 h。胸部、背部、腹部皮瓣分别以左侧胸外侧动脉、胸背动脉、腹浅动脉为对称轴设计宽1.5 cm、长3.0 cm的轴型皮瓣。微型动脉夹夹闭血管蒂,建立缺血皮瓣模型。用全景激光灌注成像仪(FLPI)观察各组皮瓣基础血流量,再灌注7 d后观察皮瓣存活情况,计算坏死率,确定最佳小鼠皮瓣IRI模型。(2)实验二,选用另外72只ICR小鼠,建立上述胸部皮瓣IRI模型,按皮瓣缺血时间分为6组(n=12):ⅰ、ⅱ、ⅲ、ⅳ、ⅴ、ⅵ组,对应的缺血时间分别为0、1.5、3.0、5.0、8.0、10.0 h,用FLPI动态观察各组皮瓣的血流灌注量。再灌注7 d后观察皮瓣存活情况,计算各组皮瓣坏死率。分别取各组半数小鼠再灌注24.0 h后的皮瓣组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分析组织形态学改变,二氯氢化荧光素二乙酸酯探针法检测细胞内活性氧含量,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TUNEL)染色检测细胞凋亡并计算凋亡细胞阳性指数,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再灌注24.0 h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水平。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t检验。 结果实验一结果显示:小鼠胸部皮瓣基础血流灌注量为(320.2±7.5) PU,背部皮瓣基础血流灌注量为(156.3±12.4) PU,腹部皮瓣基础血流灌注量为(78.5±5.5) PU,各部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4.8,P<0.05)。胸部皮瓣组不同亚组所致皮瓣坏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61.7,P<0.05),且背部、腹部皮瓣组皮瓣坏死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9.6、235.1,P值均小于0.05)。实验二结果显示:小鼠胸部皮瓣可耐受1.5 h以内缺血,再灌注血流量恢复快,ⅰ、ⅱ组皮瓣坏死率分别为(1.20±0.15)%、(6.50±0.24)%,均小于10.00%。而ⅰ组活性氧水平相对倍数、凋亡细胞阳性指数、TNF-α表达水平分别为1.00±0.12、(3.2±0.1)%、(2.09±0.93) μg/μL,ⅱ组分别为1.26±0.07、(4.3±0.1)%、(3.63±0.42) μg/μL,与ⅰ组相比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58、6.77、3.03,P值均小于0.05);ⅲ、ⅳ组皮瓣再灌注血流量恢复缓慢,ⅳ组皮瓣坏死率、活性氧水平相对倍数、凋亡细胞阳性指数、TNF-α表达水平分别为:(48.2±3.57)%、2.34±0.17、(22.2±1.4)%、(4.79±0.72) μg/μL,与ⅱ组相比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52、10.50、12.85、2.80,P值均小于0.05)。ⅴ、ⅵ组皮瓣再灌注血流量恢复极缓慢,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组织充血、血管内血栓形成,其中ⅴ组皮瓣坏死率、TNF-α表达水平分别为(75.7±3.30)%、(6.10±0.56)%,与ⅳ组相比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59、2.86,P值均小于0.05);而ⅴ组活性氧水平相对倍数为1.47±0.21,较ⅳ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5,P=0.005),凋亡细胞阳性指数为(20.5±2.2)%,与ⅳ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5,P=0.88)。 结论与小鼠背部、腹部皮瓣IRI模型相比,小鼠胸部皮瓣IRI模型基础血流量更大、更稳定,不同缺血时间所致皮瓣坏死率变化更有显著性。缺血再灌注可以引起小鼠胸部皮瓣的损伤,并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再灌注血流量明显降低,皮瓣的损伤逐渐加重。缺血再灌注致皮瓣损伤的机制可能是缺血再灌注后产生大量的活性氧,导致血管收缩,影响微循环;同时大量炎性细胞聚集,局部炎症反应加重,导致皮瓣损伤加重。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缺血小肠的再灌注损伤,阻断家兔SMA血流1小时或35mmHg低压灌流SMA2小时,然后以90mm Hg恒压再灌注2小时。结果发现缺血小肠再灌注后出现逐渐加重的组织损伤,表现为血浆ACP活性、乳酸和镁进行性增加,小肠粘膜出血,小肠绒毛坏死和组织水肿进行性加重,以及体动脉压降低,心肌缺血损伤等。这种再灌注损伤,甚至比小肠持续缺血3小时者更严重。本文对缺血小肠再灌注损伤在休克发病学中的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背景:理论上来说,出血性转化可发生于任何脑梗死患者,可见于脑梗死自然演变病程的任何阶段。因此进一步从缺血时间和再灌注角度进行梗死后出血转化发病机制研究可以为临床预防和治疗梗死后出血转化提供理论依据。 目的:观察持续性脑梗死与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表达。 方法:将健康雄性成年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即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持续脑梗死组。采用线栓法制成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缺血再灌注组在相应缺血时间点(4.5,6,12,24,48 h)将线栓拔出再灌注24 h,假手术组手术过程同缺血再灌注组,但未置入栓线。持续脑梗死组制成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但中间不取出栓线。分别于术后2 h进行模型成功评价,并于术后相应时间点进行神经功能障碍评分;TTC染色观察脑组织发生出血转化情况;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脑梗死后4.5 h内血流再通神经功能评分明显提高,6 h以后尤其12 h以后血流再通将加重神经功能缺损;在缺血再灌注组内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神经功能评分逐渐降低,缺血48 h降至最低。脑组织TTC染色可见缺血12,24,48 h再灌注大鼠均有不同程度的出血转化发生。基质金属蛋白酶9以负性因素参与再灌注损伤和出血性转化,加重缺血再灌注损伤以及促进出血性转化发病。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肾移植;肝移植;移植;心脏移植;组织移植;皮肤移植;皮瓣移植;血管移植;器官移植;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3.
背景:损伤造成的组织器官暂时缺血现象临床常见,但对其缺血再灌注损伤干预的研究甚少。利用大鼠子宫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研究丹参酮ⅡA对改善大鼠子宫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有意义。 目的:观察丹参酮ⅡA在干预大鼠子宫中抗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 方法:采用线栓法建立子宫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在术前第5,3,1 天及术前30 min 给予腹腔注射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20 mg/kg,设为干预组,并设模型组和假手术组作对照。 结果与结论:分光光度计测量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缺血再灌注1,3 h,与模型组比较,干预组损伤子宫组织中丙二醛浓度、Bax蛋白的表达显著降低(P < 0.05),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Bcl-2蛋白表达显著提高(P < 0.05)。结果证实,丹参酮ⅡA对大鼠子宫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肾移植;肝移植;移植;心脏移植;组织移植;皮肤移植;皮瓣移植;血管移植;器官移植;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4.
背景: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影响肝脏移植效果的重要因素,细胞凋亡是移植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重要机制之一。 目的:就近年来细胞凋亡与移植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做一综述,为抗细胞凋亡在减轻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1990/2010 PubMed数据库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有关细胞凋亡及器官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关系的文献,检索词为“apoptosis,organ transplantation,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排除重复性研究。计算机初检得到339篇文献,最终纳入39篇文献进行下一步分析。 结果与结论:文章从肝脏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细胞凋亡,移植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细胞凋亡发生的机制,移植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细胞凋亡的基因表达变化,抗凋亡治疗与防治肝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几方面进行了叙述。细胞凋亡与移植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抑制细胞凋亡可以有效的减轻移植肝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对提高移植物的存活率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背景:虽然目前已有一些研究表明远隔缺血后处理可以发挥神经保护作用,但是具体的机制尚不明了。 目的:探讨远隔缺血后处理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方法:应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并进行远隔缺血后处理,同时设假手术组和缺血再灌注组作对照。于缺血再灌注24 h后进行神经功能评分,检测梗死体积及脑含水量;RT-PCR检测缺血周围区脑组织内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mRNA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检测Bcl-2和Bax蛋白表达情况。 结果与结论: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远隔缺血后处理组神经功能评分有所降低,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梗死范围和脑组织含水量显著降低(P < 0.05)。远隔缺血后处理组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大鼠缺血周围区脑组织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mRNA和Bax蛋白表达降低(P < 0.05),Bcl-2蛋白表达升高(P < 0.05)。结果证实,远隔缺血后处理可以减轻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产生的损伤,其机制可能与减轻炎性反应有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肾移植;肝移植;移植;心脏移植;组织移植;皮肤移植;皮瓣移植;血管移植;器官移植;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6.
背景:白细胞介素1受体相关激酶4活性引发炎症及感染的作用已得到广泛认可,但其对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否有影响尚无文献报道。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受体相关激酶4活性在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意义。方法:将36只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损伤组、白细胞介素1受体相关激酶4抑制剂组,每组12只。制备右下腹岛状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白细胞介素1受体相关激酶4抑制剂处理组于再灌注前腹腔注射1 mL白细胞介素1受体相关激酶1/4抑制剂(100μmol/L),分别采集缺血再灌注后1,2,4,6 h的皮瓣行组织病理学观察,取缺血再灌注后1 h的皮瓣组织行白细胞介素1受体相关激酶4的蛋白表达量,并于术后7 d计算皮瓣存活比例。结果与结论:组织病理学观察显示,与缺血再灌注损伤组相比,白细胞介素1受体相关激酶4抑制剂组中性粒细胞浸润及组织水肿程度明显改善,白细胞介素1受体相关激酶4的蛋白表达量逐渐降低。术后7 d缺血再灌注损伤组皮瓣存活比例为(51.70±7.62)%,白细胞介素1受体相关激酶4抑制剂组皮瓣存活比例高达(86.56±12.23)%,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提示大鼠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可以通过抑制白细胞介素1受体相关激酶4活化提高移植皮瓣的成活率。  相似文献   

17.
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 1,HMGB1)是存在于真核生物细胞内一类典型的非组蛋白染色体结合蛋白,参与基因转录、DNA修复、细胞分化及细胞外信号传导,当其释放到细胞外时,可导致一系列的炎症级联反应。缺血再灌注是肝切除术和肝移植过程中无法避免的环节,是导致术后炎症反应、肝细胞坏死、移植肝无功能和急、慢性排斥反应的重要原因。已有研究表明HMGB1在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对损伤过程中与HMGB1相关的环节研究,将成为预防和治疗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重要途径,充分的了解HMGB1在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及其机制,已经成为目前研究的焦点之一。因此本文就此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和分析外源性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s)对肾缺血再灌注诱发的肾小管坏死及凋亡的影响。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获取BMMNCs并行DAPI标记。制作SD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通过下腔静脉进行BMMNCs移植。分别于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相获取肾脏标本,荧光显微镜下观察DAPI的标记情况,HE染色做肾组织学检测,TUNEL法检测肾组织凋亡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结果:BMMNCs移植组大鼠肾脏组织中可见DAPI荧光细胞,部分存在于肾小管上皮组织中,未见明显细胞坏死及变性征象,其凋亡细胞计数显著减少,而PCNA阳性细胞数增多。结论:外源性BMMNCs移植可减少缺血再灌注诱发的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变性、坏死和凋亡,促进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增殖,从而提示BMMNCs移植有助于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肾小管的修复及其结构完整性的维持。  相似文献   

19.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已用于肾缺血再灌注损伤修复的实验动物研究。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旁分泌机制。 方法:体外培养、纯化并体外DAPI标记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下腔静脉移植入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体内,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肾缺血再灌注损伤肾功能的保护作用以及在受体鼠体内的迁移情况,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后第2天缺血肾脏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细胞因子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与注射生理盐水的对照组比较,细胞移植组大鼠血清肌酐和尿素氮水平在移植后第1、2天明显降低(P < 0.05),但细胞移植组移植后第1、2天肾组织中均未见DAPI阳性细胞;第3、4天则逐渐可见DAPI阳性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移植后第2天肾组织中可见较多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阳性细胞,而肾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阳性细胞明显减少。结果显示旁分泌机制参与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肾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Toll样受体2(TLR2)、Toll样受体3(TLR3)和Toll样受体4(TLR4)在大鼠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中的动态表达及介导病程进展中的作用。方法制备大鼠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根据再灌注的时间不同分5组(6 h、12 h、24 h、48 h、72 h),同时制备假手术组,每组6只大鼠,采用免疫组化染色和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皮瓣组织中TLR2、TLR3和TLR4的表达,同时检测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下游炎性因子TNF-α、IL-6的表达,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HE染色显色在缺血的早期,皮瓣组织呈现不同程度的坏死,在恢复血液灌注后,坏死没有明显好转,大量胶原纤维增生;免疫组化染色显色,与假手术组比较,TLR2、TLR3和TLR4的表达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在再灌注24 h时TLR2和TLR4蛋白表达达高峰,随后逐渐下降,而TLR3在再灌注12 h即达高峰,随后降低,各时间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炎性因子TNF-α、IL-6的血清浓度明显高于假手术组,且在再灌注24 h时浓度最高(P0.05),随后逐渐下降,到72h没有再次升高趋势。结论在皮瓣缺血再灌注早期,皮瓣组织Toll样受体蛋白即迅速升高,同时通过促进下游炎性因子的分泌而介导组织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