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 探讨针对跌倒/坠床高危住院患者的三级监控措施对降低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的效果. 方法对住院患者进行及时准确评估,对跌倒/坠床高危患者实行责任护士、护士长、科护士长三级管理和监控,加强护士的培训,鼓励呈报不良事件.结果 经过对跌倒/坠床高危住院患者的三级监控,有效降低了住院患者不良事件的发生.结论 针对高危住院患者的三级监控管理措施可有效减少其跌倒及坠床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跌倒高危患者跟踪评估监控流程设计方法和应用效果。方法制订跌倒风险评估监控表和跌倒高危患者跟踪评估监控流程,将跌倒风险评估监控表和跌倒高危患者跟踪评估监控流程应用于临床并进行动态管理。观察实施前后患者跌倒的发生率。结果实施流程管理后,跌倒高危预报率增加,患者跌倒发生率降低,实施前后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实施跌倒高危患者跟踪评估监控流程管理能降低跌倒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于延玲  陈旭  邵小莉 《护理与康复》2012,11(12):1147-1148
总结跌倒评估及干预记录表在神经科患者安全防范中的应用体会。自行设计跌倒评估及干预记录表,对每例神经科住院患者行跌倒高危因素评估,评分≥5分患者按干预措施规范干预。实施后,住院患者跌倒事件发生率降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管理模式在预防住院老年患者跌倒管理中的实施效果。方法:应用"住院患者跌倒危险因素评估、监控表"对60岁以上的住院患者进行跌倒危险性评估,筛选出跌倒高危患者205例,采用临床护理路径管理模式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防止住院期间意外跌倒。结果:205例跌倒高危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跌倒1例,发生率为0.49%,跌倒率由2011年的2.15%下降到0.49%。结论:采取临床护理路径管理模式进行护理干预,能有效预防老年患者意外跌倒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在心内科应用坠床/跌倒高危评估对患者的安全管理。方法对2008年11月~2011年4月心内科收治的5311例患者进行了高危坠床/跌倒评估。结果通过坠床/跌倒高危评估在患者安全管理中的应用,减少并防范了院内坠床/跌倒发生,保证了心内科住院患者的安全,达到了安全目标。结论通过介绍坠床/跌倒高危评估在患者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提出建立高危坠床/跌倒评估体系,制定相应有效的护理措施,实施三级质量控制,减少了住院患者坠床/跌倒的发生,提高了护士的安全管理意识,融洽了护患关系,提高了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电子信息护理安全管理监控上报系统,简化不良事件上报流程,提高护理人员主动报告意识,有效防范压疮、跌倒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方法在我院原有病区住院患者动态日报的基础上,与电子计算机中心共同开发压疮、跌倒高风险上报监控系统,科室将评估压疮、跌倒高风险患者的信息资料和干预措施直接进入电子信息系统填报。观察比较压疮、跌倒高风险上报情况。结果我院压疮的高危风险上报率2012年为1.814%,2013年提升到2.905%,2014年提升到4.513%;2012年前我院跌倒高危风险上报一直在科室进行,全院没有统计具体数据,建立该系统后2013年我院跌倒高危风险上报率为4.497%,2014年提升到14.795%;重点科室压疮和跌倒高风险评估及上报率同期增高;非预期压疮及跌倒发生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电子信息护理安全管理监控上报系统提高了高危压疮及跌倒风险患者的关注,提高了护理人员对高风险患者管理主动性、及时性和有效性,落实前瞻性监控干预措施,保证患者的安全,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7.
住院患者意外跌倒防范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新芳 《中国疗养医学》2011,20(11):1026-1028
目的通过评估患者跌倒的危险程度,加强护理安全管理,制定切实有效的防范措施,防止住院患者发生意外跌倒。方法对住院患者进行跌倒危险因素评估,明确高危人群和重点对象,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结果对300例患者中存在的58名高危患者进行动态评估及护理干预,无意外跌倒发生。结论重视人文关怀,落实安全宣教,提高患者及家属跌倒防范的知晓率,加强护理管理及跌倒风险防范的流程监控,可减少患者意外跌倒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住院精神病患者跌倒高危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精神病患者跌倒的高危因素。方法:对2009年4-12月在南京脑科医院住院的415例精神病患者,采用亨德利Ⅱ跌倒风险模型评估表和住院精神病患者跌倒危险因素评估表进行跌倒评估,找出精神病患者跌倒的高危因素和高危人群。结果:精神病患者跌倒的发生率为13.01%;男性、有跌倒史、伴发慢性病、采用电休克治疗以及饮食差等是住院精神病患者发生跌倒的高危因素;亨德利Ⅱ跌倒风险模型量表≥7分、住院精神病患者跌倒危险因素评估表≥2分是住院精神病患者发生跌倒的高危人群。结论:精神病患者发生跌倒的频率较高,跌倒的发生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有跌倒危险的高危精神病患者应采取针对性措施来预防。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精细化管理对肿瘤住院患者的跌倒风险发生情况。方法选择该院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28 338例肿瘤住院患者进行跌倒风险管理,通过患者跌倒评估表,建立跌倒管理质量评价敏感指标和完善患者跌倒防范体系。结果实施精细化管理策略前后进行比较,护士跌倒评估及时性由98.8%上升到99.4%;准确性由98.5%上升到99.5%;高危患者护理措施落实率由94.1%上升到98.7%;肿瘤患者跌倒发生率由0.12‰下降至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精细化跌倒风险管理,可提高护士跌倒风险管理能力,降低患者跌倒发生率,保障住院安全,是临床较为规范、有效的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10.
惠蓉  张艳 《当代护士》2016,(5):156-157
目的探讨跌倒风险管理在内分泌科病房的应用及效果。方法使用本院住院患者跌倒风险评估量表评估患者,对高危患者采取干预措施,从住院环境、防护用具、安全教育、用药护理、加强巡视与交接等方面强化管理。结果强化管理前2378例患者,发生跌倒9例,发生率0.378%;强化管理后2659例患者,发生跌倒2例,发生率0.075%,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高危患者进行强化管理,是预防跌倒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1.
对2010年3月-2011年3月住院患者跌倒事件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跌倒原因,实施细节管理:创建安全的医疗环境,设立高危跌倒的警示标志;对住院患者准确、及时评估;增强防范跌倒的意识;加强健康宣教;用药指导;健全制度落实措施,减少医疗纠纷。通过实施细节管理,2011年6~12月630例住院患者无1例跌倒。细节管理对预防老年心内科住院患者跌倒有着积极的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119例住院患者跌倒影响因素,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方法:采用根本原因分析法(RCA),回顾性分析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发生跌倒的119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住院患者发生跌倒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年龄≥65岁(79.8%);晚班时间段(16:00-0:00,46.2%);卫生间(浴室)(28.6%);跌倒风险因素评估不足(27.7%);健康宣教不及时(23.5%);预防措施落实不到位(21.0%)。结论:为降低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保证患者安全,需要提高跌倒危险因素筛查及增加动态评估频次,筛选跌倒高危人群,预见性实施干预对策。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适合康复医院患者安全管理模式以确保患者安全。方法针对康复患者特点建立防跌倒系统性管理模式并实施,主要内容包括成立跌倒平面防控管理小组、制定跌倒专项管理制度,成立跌倒移动防控管理小组、完善防跌倒措施,在流程中体现人文关怀等。防跌倒管理模式实施1年后,评估住院患者跌倒敏感指标及患者安全知识掌握情况。结果防跌倒管理模式有效降低了跌倒高危患者的跌倒率,并将患者安全理念渗透到医院各部门。结论康复住院患者防跌倒管理模式的建立与实施,推进了患者安全管理工作,营造了患者安全的文化氛围,可有效减少患者意外跌倒事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预防住院肿瘤患者跌倒的有效措施,提高肿瘤患者住院安全。方法对26例住院肿瘤患者发生跌倒的时间、场所、跌倒时状态、高危评估情况、当班护士层级等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年龄大于或等于60岁,肺癌、食管癌及盆腔恶性肿瘤患者,放化疗及使用1种及以上的跌倒高危药物者为跌倒高危人群;跌倒的地点主要在床边及厕所;中夜班、低层级护士值班期间为跌倒高危时段;夜间跌倒主要与如厕有关,白天跌倒主要与患者散步、站立聊天或进行呼吸功能锻炼等有关,中午跌倒主要与患者突然改变体位有关。结论应用适合住院肿瘤患者跌倒风险评估工具,重视高危患者动态评估,加强低层级护士培训与考核,重视高危时段、高危状态及康复锻炼时的管理,强化健康教育及效果评价,进行全面评估、重点管理,可防范住院肿瘤患者跌倒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田丽  王晓萍 《天津护理》2009,17(4):191-193
为保证无陪伴病房住院患者安全,寻找有效护理方法降低意外跌倒的发生,分析住院现状特点,自制住院患者意外跌倒危险因素评估体系,对6219例患者进行评估筛查出1244例高危患者,建立高危人群管理制度和特殊护理措施,减少了住院患者意外跌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应用外科住院患者跌倒流程管理降低跌倒发生率的效果。方法将跌倒高危患者跟踪评估监控流程应用于外科临床并进行动态管理,比较流程实施前(2009年)和实施后(2010年)外科高危跌倒预报率和跌倒发生率。结果2009年的预报率为0.5479%,2010年的预报率为1.58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17.8252,P〈0.01);2009年跌倒发生率为0.2307%,2010年跌倒发生率为0.02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2306,P〈0.05)。结论跌倒高危患者跟踪评估监控流程能提高外科跌倒高危预报率,降低跌倒发生率,能有效预防外科住院患者跌倒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依托信息化平台探索一种科学的住院患者预防跌倒安全管理模式,增加住院患者高危跌倒的上报率、降低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方法 在原有住院患者跌倒高风险纸质汇报的基础上,与电子计算机中心共同开发跌倒高风险上报监控系统,护士在患者入院时直接到患者床边用PDA对患者进行跌倒风险评估,并直接上传,建立住院患者预防跌倒信息化安全管理模式。观察比较使用电子信息系统前后跌倒高风险上报率及跌倒发生率。结果 依托信息化平台实施预防跌倒信息化安全管理模式后,跌倒高风险上报率显著提升(P<0.01),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显著降低(P<0.01)。结论 依托信息化平台实施预防跌倒信息化安全管理模式,有利于过程控制跌倒高风险因素,实现住院患者预防跌倒高效管理,降低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保障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18.
防跌倒管理流程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建立和应用防跌倒管理流程,最大限度地降低住院患者跌倒的发生率。方法成立防跌倒管理小组,对护理人员培训;制定跌倒高危因素评估表;制定及实施防跌倒管理流程;每月进行质量考评。结果实施流程6月,住院患者跌倒率由实施前0.59%降至0.07%。结论实施防跌倒管理流程能降低住院患者跌倒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住院患者跌倒/坠床危险因素评估表在外科病房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美燕 《解放军护理杂志》2010,27(17):1322-1324
目的实施跌倒/坠床危险因素评估,落实跌倒/坠床防范措施,以降低住院患者跌倒/坠床发生率。方法 2008年开始实施跌倒/坠床危险因素评估,对住院患者跌倒/坠床危险因素评估评分〉4分者,落实防范住院患者跌倒/坠床的护理安全管理措施,并比较实施跌倒/坠床危险因素评估前后住院患者的跌倒/坠床发生情况。结果实施跌倒/坠床危险因素评估后,住院患者跌倒/坠床发生率明显降低,护理人员防范意识明显提高。结论跌倒/坠床危险因素评估的实施和护理安全措施的落实,能有效降低住院患者跌倒/坠床的发生率,提高住院患者护理安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发生跌倒中的应用与效果。方法应用品管圈方法进行原因分析,找出实际造成患者跌倒的真因为:老年患者多,高风险药物广泛使用,护士防范能力不足,心血管疾病夜间发病率高4个方面。制定对策,如:鼓励老年患者进行有规律的活动和功能锻炼,提供个性化、人性化的服务;合理安排服药时间,实施规范性、安全性的药品管理;改善住院环境,加强安全宣教,规范各种制度、细化各项流程,提高护士防范能力;对高危人群进行全面的评估、预防及监控,加强夜间巡视和病情观察等,实施标准化管理,并持续质量改进。结果实施品管圈活动后,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从活动前的3%降到活动后的0.2%。结论采用品管圈方法对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进行防跌倒安全管理,有利于降低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