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研究表明[1 ] ,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pyloriHP)是慢性活动性胃炎的病原菌 ,是消化性溃疡的重要致病因子 ,HP感染是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主病因 ,也是胃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协同致癌因子。目前对HP阳性的活动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进行抗HP抗菌  相似文献   

2.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发生发展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在胃癌发生发展中过程中的作用,为临床预防和阻断胃癌发生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内窥镜和病理活组织(H-E)诊断消化性溃疡129例、慢性胃炎315例、胃癌97例。所有病例的胃窦粘膜活组织经Warthin-Starry银染、粘膜涂片Gram染色、尿毒酶快速检测和聚合酶链反应(PCR)诊断幽门螺杆菌感染。其中慢性活动性胃炎20例、胃癌20例经免疫组织化学(LSAB)测定增殖细胞核抗原(P<0.05)。(2)在轻度、中度、重度慢性胃炎病例中,幽门螺杆菌的检出率逐步增高,分别为40.5%、72.7%、86.7%(P<0.05)。(3)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胃癌的幽门螺杆菌检出率分别为70.5%、60.9%、57.7%,无显著性差异(P>0.05)。(4)胃癌组p53蛋白阳性率为80.0%, 活动性胃炎组为阴性(P<0.05)。(5)活动性胃炎中PCNA阳性表达率为85.0%,胃癌组PCNA阳性率高达95.0%。结论: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是引起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关系。方法:胃镜检查确诊的494例慢性胃炎患者、160例消化性溃疡伴慢性胃炎患者分别给予胃黏膜组织活检及快速尿素酶试验检查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分析炎性反应情况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消化性溃伴慢性胃炎Hp感染的阳性率。结果:Hp感染阳性率,慢性充血渗出性胃炎达72.7%、隆起糜烂性胃炎达76%、反流型胃炎达88.2%、萎缩性胃炎达75%,十二指肠溃疡(DU )和胃溃疡(G U )的H p检出阳性率分别是82.1%和86.5%。结论:几种常见的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都伴有不同程度的幽门螺杆菌感染,消化性溃疡均伴有慢性胃炎。  相似文献   

4.
1320份人血清幽门螺杆菌抗体检测结果分析寄生虫学教研室(325000)梁韶晖,邢文鸾,泮长旺[关键词]幽门螺杆菌;间接ELISA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是慢性活动性胃炎重要致病因素之一,在消化性溃疡的发病中也有重要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cagA基因和血清CagA抗体与胃十二指肠疾病的关系。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测定623汕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和胃癌患者感染HpcagA基因;用酶免疫方法测定同一患者血清CagA抗体。结果:HpcagA基因阳性率为56.45%。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患者感染HpcagA基因阳性率分别为55.56%、54.17%和63.64%。三种疾病患者之间感染Hp的cagA基因阳性率无显著  相似文献   

6.
小儿胃病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关系的初步探讨(附245例临床分析)闫慧敏,陈昭定幽门螺杆自(helicobacterpylor,HP)可以引起消化性溃疡及非溃疡性消化不良,尤其与慢性活动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发病关系密切,已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资料证实。但上述论...  相似文献   

7.
洛赛克和阿莫西林二联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疗效观察施瑞华吕秀珍(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科,南京210029)关键词洛赛克;阿莫西林;消化性溃疡;幽门螺杆菌1983年Waren和Marshal首先从胃窦部粘膜中分离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相似文献   

8.
目的:本文从病理角度来进一步证明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活动期的关系,观察在Hb感染的慢性胃炎中病理诊断为浅表性胃炎或萎缩性胃炎与在Hp感染的消化性溃疡中病理诊断伴浅表性胃炎或萎缩性胃炎之间的关系。方法:对胃镜诊断为慢性胃炎的416例及消化性溃疡的144例患者,分别在病变部位、溃疡周围及胃窦部处取活组织检查,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确定活动期。经改良Giemsa染色查Hp。结果: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活动期Hp感染阳性率与非活动期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由胃活组织检查中发现在Hp感染阳性者中浅表性胃炎显著多于萎缩性胃炎,分别为87.4%和12.6%;而在Hp感染的慢性胃炎中病理诊断为浅表性胃炎或萎缩性胃炎与在Hp感染的消化性溃疡中病理诊断伴浅表性胃炎或萎缩性胃炎,两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与Hp感染密切相关的萎缩性胃炎是浅表性胃炎发展的结果,是胃粘膜慢性炎症活动期的主要致病因子。  相似文献   

9.
幽门螺杆菌的胃内感染金永镇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的研究逐渐深入,现认为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PU)及胃癌的发病与NP在胃内感染密切相关;消化性溃疡的复发不能彻底痊愈与HP在胃内不能被清除有关。HP的感染已引起临床医师...  相似文献   

10.
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血及胃粘膜组胺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组胺和幽门螺杆菌(Hp)的关系。方法:采用组胺荧光测定法检测47例Hp阳性和30例Hp阴性的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患者全血及胃粘膜组胺含量。结果:Hp感染时胃粘膜组胺含量较Hp阴性者降低,其含量与慢性胃炎、溃疡病、胃炎活动性及其严重程度无关。Hp感染与非感染的血组胺含量无显著性差异。结论:Hp感染时胃粘膜组胺含量的减少可能是由于组胺释放增加所致,提示胃粘膜组胺贮存的异常可能是Hp感染的一个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胃液氨浓度与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pylori,Hp)相关性胃炎的关系。方法 :应用氨测定试剂测定 10 9例Hp相关性慢性胃炎和 5 7例非Hp感染的慢性胃炎患者胃液标本中氨的浓度。结果 :Hp感染者胃液氨的浓度显著高于非Hp感染的胃炎者 (P <0 0 1) ;轻度胃炎组与重度胃炎组、中度胃炎组与重度胃炎组相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1,P <0 0 5 )。结论 :胃液氨浓度与Hp相关性慢性胃炎及其胃粘膜损伤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胃癌高危人群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与胃炎活动性的关系。方法:对胃癌高发区成年人群(533人)做内镜、快速尿素酶试验及胃粘膜活检组织学检查,Hp以组织学WS染色检查为标准,数据结果均做χ2检验。结果:(1)人群Hp的检出率为64.54%,活动性胃炎的检出率为69.42%。(2)活动性胃炎中Hp的检出率为92.43%。(3)Hp阳性组活动性胃炎的检出率为99.42%,明显高于Hp阴性组。(4)胃窦部及体小弯活动性胃炎的检出率高于胃底部;胃窦部高于体小弯。(5)Hp阳性者各活检部位的活动性胃炎组织中Hp的检出率均高。(6)Hp根除后活动性胃炎的检出率明显下降(5.77%),前后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结论:(1)Hp与胃炎活动性密切相关。(2)Hp的检出提示胃内有活动性炎症的存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氨及分泌性免疫球蛋白A(sIgA)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导致慢性浅表性胃炎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63例,按组织学分型分为轻、中、重度胃炎,按有无中性粒细胞的出现分为活动性和非活动性胃炎;胃液氨的测定采用氨试剂盒,sIgA的测定采用放射免疫法,HP检出采用尿素酶试验及Warthin-Starry染色。结果 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幽门螺杆菌检出率为49.21%。HP阳性胃炎患者中胃液氨浓度及sIgA浓度明显高于HP阴性一者,差异极显著(P<0.001)。HP阳性活动性胃炎患者胃液氨与HP阳性非活动性胃炎患者胃液氨无差异(P>0.05)。而P阳性活动性胃炎患者胃液sIgA明显低于中、重度者,差异极显著(P<0.001)。结论 HP是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致病因素之一,其致病机制与HP产生的氨的损伤作用以及sIgA保护作用降低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阳性的胃炎患者胃黏膜组织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oxide synthase,iNOS)、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的表达水平。方法:选择以胃镜和组织学检查诊断为Hp阳性的慢性胃炎12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Hp阳性组),以122例Hp阴性的慢性胃炎患者为对照组(Hp阴性组)。通过组织学方法评定胃黏膜病理组织学改变,采用快速尿素酶试验及改良Giemsa染色法对受检对象作Hp感染诊断,放射免疫法检测TNF-α、IL-1β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胃黏膜组织中iNOS表达。结果:Hp阳性组胃黏膜炎症程度重于Hp阴性组(P0.01)。Hp阳性组胃黏膜中TNF-α、IL-1β、iNOS水平均高于Hp阴性组(P0.05)。结论:Hp阳性的胃炎胃黏膜呈现一种炎症改变,可能与细胞因子TNF-α、IL-1β、iNOS分泌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15.
周长玉  高歌  董英 《吉林医学》2001,22(6):328-329
目的 :研究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pylori,Hp)感染 ,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抑癌基因 p16和关键性凋亡调节基因Bcl- 2蛋白的表达 ,探讨Hp可能的致癌机制。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 86例Bcl- 2、p16蛋白表达情况 ,其中 2 0例胃癌组织、18例异型增生、12例肠上皮化生、2 4例萎缩性胃炎、12例浅表性胃炎 ,用快速尿素酶法和HE染色检测Hp感染情况。结果 :胃癌组Hp感染 12例 (12 / 2 0 ,6 0 % )。Bcl- 2在异型增生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与胃癌、肠上皮化生相比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Hp阳性组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组织中Bcl- 2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Hp阴性组 (P <0 0 5 )。p16在慢性胃炎中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胃癌、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 (P <0 0 5 )。Hp阳性萎缩性胃炎组织的p16阳性表达率低于Hp阴性组 (P <0 0 5 )。结论 :在胃癌发生的早期即存在p16基因表达低下 ,Bcl- 2蛋白表达增加 ,Hp可能作为促癌剂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与胃癌及胃黏膜疾病发生的关系;方法经胃镜及病理检查确诊的胃癌患者47例作为观察组,经胃镜及病理检查确诊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消化性溃疡共161例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进行14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Hp,同时观察组47例胃癌患者胃镜分型按照Borrmann分类为Ⅰ、Ⅱ、Ⅲ、Ⅳ型,组织学按照Lauren分为肠型和弥漫型,按照位置分为贲门型和非贲门型,观察不同部位和分类中的Hp感染情况。结果慢性浅表性胃炎的Hp感染阳性率最低,胃溃疡Hp感染阳性率最高,慢性萎缩性胃炎Hp感染阳性率第二,四组病人经统计学分析,χ2=6.988,P〈0.05,存在显著性差异;胃癌Hp感染中非贲门与贲门感染相比较差异显著(72.7%vs 42.8%)。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的发生与Hp感染有一定的关联,非贲门位置的胃癌的发生率要显著高于贲门位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慢性胃炎(CG)和消化性溃疡(PU)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方法将有上腹隐痛、饱胀不适、反酸、嗳气等上消化道症状,经胃镜诊断为慢性胃炎的252例、消化性溃疡的8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将无消化系统症状,正常体检做胃镜检查者102例作为对照组。2组患者分别在病变部位、溃疡周围及胃窦部处取活组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确定活动期。经改良Giemsa染色查Hp。结果 CG及PU患者Hp感染总检出率(61.5%)与对照组Hp总检出率(26.5%)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活动期消化性溃疡Hp检出率(94.0%)高于非活动期消化性溃疡(38.5%),2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CG和PU的发生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8.
作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定量法观察了慢性胃炎和胃癌患者的幽门螺杆菌(Hp)感染率及Hp抗体水平,并与正常组进行比较,发现慢性胃炎和胃癌患者Hp感染阳性率及血清Hp抗体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5),提示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胃炎和胃癌均相关。但不同分化程度的胃癌患者Hp感染阳性率及Hp抗体水平基本相同(P>0.05)。  相似文献   

19.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粘膜炎症反应和IL-8活性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评价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胃粘膜炎症反应和组织IL-8活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改良Giemsa染色、Hp免疫组化染色和PCR方法检测Hp感染并对Hp分类;组织IL-8含量测定采用ELISA方法。结果 十二指肠溃疡(DU,95%)、胃溃疡(GU,80%)和慢性萎缩性胃炎(CAG,70%)组Hp感染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30%),而慢性浅表性胃炎(CSG,37.5%)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则无显著差异;DU(85%)、GU(60%)和CAG(50%)组cagA^ Hp感染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15.0%),而CSG组(15.6%)与对照组相比则无显著差异;Hp感染率和IL-8水平随炎症程度的加重而增高。Hp感染和cagA^ Hp感染胃粘膜IL-8水平分别显著高于非Hp感染和cagA^-Hp胃粘膜。结论 胃粘膜Hp感染以及Hp cagA的表达状态与胃粘膜炎症反应程度以及胃粘膜IL-8含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应用组织病理学、胆酸测定和电镜观察三种方法对溃疡病和溃疡病术后残胃炎患者的胃粘膜组织和胃液进行研究。溃疡病患者胃窦粘膜均合并不同程度的炎症,吸窦粘膜幽门螺旋杆菌的检出率为81.97%。比门螺旋杆菌阴性组的胃窦粘膜各类炎细胞计数明显高于阴性组;在幽门螺旋菌感染的胃窦粘膜中,胃小凹增生和腺体萎缩明显多见。残胃炎患者空腹胃液的pH,胆酸浓度显著高于溃疡病者,而幽门螺旋杆菌检出率则较后者低。电镜下显示幽门螺旋杆菌对其粘附的微绒毛有破坏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