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清洁间歇导尿技术应用于脊髓损伤排尿障碍患者的可行性。方法将20例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10例,对照组行留置尿管常规护理;试验组行自我间歇导尿技术,指导患者及家属掌握该技术的具体操作方法,观察2组膀胱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试验组8例患者经过清洁间歇导尿技术治疗及配合膀胱功能锻炼能自行排尿,残余尿量均<150 m L,2例患者仍需留置尿管;对照组自行排尿的有5例,仍需留管导尿者5例,自行排尿患者中5例残余尿量均>100 m L。结论清洁间歇导尿技术应用于脊髓损伤排尿障碍患者具有可行性,可促进患者早日恢复膀胱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对间歇导尿在脊髓损伤后截瘫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方法:从我科2013年到2014年脊髓损伤患者中选28例脊髓损伤患者,于脊髓损伤后1到2周进行膀胱功能评估,制定具体导尿次数,操作方法,残余尿测定,饮水指导及膀胱排尿训练健康教育,通过对患者讲解评估意义并使患者能够很好的配合,加强会阴部清洁护理等。结果:28例患者中有18例患者经过20至30天间歇导尿,残余尿量80毫升,有26例形成反射性膀胱,20例膀胱充盈后能自行排尿,均无严重尿路感染和肾积水等并发症发生。讨论:间歇导尿操作简单,经济,效果可靠,能减少泌尿系统感染,同时配合膀胱功能训练,是有效的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性膀胱尿道功能障碍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综合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怡  吴莹  李雨峰  朱世琼  刘昌桃  艾艳  余茜 《西部医学》2012,24(7):1311-1313
目的观察间歇导尿结合干扰电、膀胱功能训练及针灸等综合治疗对脊髓损伤后(SCI)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容量、残余尿量及尿动力学结果的影响。方法选取省人民医院康复中心脊髓损伤后排尿障碍患者8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5例),观察组接受干扰电治疗、膀胱功能训练、针灸及间歇导尿等综合治疗,对照组采用间歇导尿加膀胱功能训练,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1个月后测定患者膀胱容量、残余尿量的变化以及进行尿动力学测定。结果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膀胱容量、残余尿量及尿动力学测定均较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间歇导尿结合干扰电治疗、膀胱功能训练及针灸等综合治疗可显著改善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容量、残余尿量及尿动力学结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并存膀胱功能障碍患者膀胱功能训练方法。方法:将27例脊髓损伤患者分为康复治疗组及常规治疗组,康复治疗组在脊髓损伤稳定后早期定时夹闭尿管、膀胱区定时进行按摩,膀胱区超短波治疗、针灸、穴位注射等方法,营养膀胱神经;常规组采取定时夹闭尿管,营养膀胱神经治疗方法。结果:康复治疗组强化训练7~10d,15例拔除尿管,自行排尿,1例需在患者家属按压膀胱后完成排尿。常规治疗组7例10~14d拔出尿管后自行排尿,4例在训练21~28d拔出尿管后自行排尿。结论:对脊髓损伤并发膀胱功能障碍患者早期进行多种膀胱功能康复训练,可有效促进膀胱功能恢复,自行排尿。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间歇导尿加穴位注射、按摩与常规留置尿管两种方法对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恢复效果的不同.方法按照入选标准选取80名脊髓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留置尿管组及间歇性导尿组,对常规留置尿管组实行常规护理,对间歇性导尿组实行间歇性导尿加穴位注射与按摩.结果常规留置尿管组泌尿系统感染率35%,残余尿量197±2.9ml,间歇性导尿组感染率19.3%,残余尿量102±7.2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膀胱容量无差异(P>0.05).结论间歇导尿加穴位注射与按摩对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的恢复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间歇导尿治疗脊髓损伤膀胱功能恢复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间歇导尿对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按照医嘱情况分组,分为常规留置尿管组及间歇性导尿组,排除有严重并发症者,对常规留置尿管组实行常规护理,对间歇性导尿组实行间歇性导尿加按摩。结果间歇性导尿组在泌尿系感染率、残余尿量比常规留置尿管组低(P0.05),膀胱容量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间歇导尿对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的恢复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间歇导尿联合徒手膀胱功能训练治疗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效果.方法 68例脊髓损伤导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间歇导尿训练,观察组给予间歇导尿联合徒手膀胱功能训练,疗程均为12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膀胱最大容量、膀胱残余尿量、首次排尿时间及导尿管拔除成功率.结果 两组治疗后膀胱最大容量均较治疗前增加,膀胱内残余尿量均较治疗前减少,且观察组以上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首次排尿时间短于对照组,且拔除尿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间歇导尿联合徒手膀胱功能训练可显著改善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膀胱功能,提高拔除尿管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间歇导尿加穴位注射与按摩对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按照医嘱情况分组,分为常规留置尿管组及间歇性导尿组,排除有严重并发症者,对常规留置尿管组实行常规护理,对间歇性导尿组实行间歇性导尿加穴位注射与按摩。结果间歇性导尿组在泌尿系感染率、残余尿量比常规留置尿管组低(P〈0.05);膀胱容量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间歇导尿加穴位注射与按摩对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的恢复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康复训练结合针灸治疗对脊髓损伤后(SCI)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的影响。方法:纳入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表现为尿潴留的患者4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以间歇导尿作为基础治疗,观察组膀胱功能训练结合针灸治疗,对照组仅采用针灸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2个月后测定患者残余尿量、最大尿流率。结果:治疗2月后观察组及对照组残余尿量及最大尿流率均有改善(P0.05),且观察组结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康复训练结合针灸治疗能有效改善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脊髓损伤患者排尿障碍的康复护理疗效。方法:对28例脊髓损伤排尿障碍的患者进行导尿、膀胱功能训练及心理康复护理等综合康复护理,观察治疗8周,记录治疗前后患者尿流动力学检测结果,观察临床护理疗效。结果:治疗后患者尿动力学指标最大膀胱测压容积、最大尿流率提高,残余尿量减少,较治疗前明显好转(P0.05)。结论:综合康复护理方法,可促进膀胱功能恢复,有效地改善脊髓损伤患者排尿障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