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阵发性心房颤动大静脉电隔离后肌袖内自发电活动的特点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总结阵发性心房颤动 (房颤 )患者大静脉 (肺静脉和 /或上腔静脉 )电隔离治疗后肌袖内自发电活动的特点 ,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顽固性特发性房颤患者 ,在环状标测电极导管指导下行心内电生理标测以及肺静脉和 /或上腔静脉肌袖的射频导管消融电隔离治疗 ,电隔离后继续留置环状标测导管 10~ 2 0min ,观察自发电位发生情况。结果 电隔离前心内标测显示 32例患者的 36根大静脉肌袖有自发电活动。以心房 大静脉传入阻滞为终点行大静脉口部消融后 ,16根 (4 4 % )记录到大静脉内自发电活动 ,其中 2根呈偶发的单一电活动 ,11根呈平均频率 (38± 12 )次 /min的缓慢节律 ,3根呈偶发的由 3~ 6个电位组成的短阵快速节律。 15根示大静脉内电活动与心房完全分离 (93 8% ) ,1根左上肺静脉存在大静脉 心房单向传导。结论 射频导管消融电隔离大静脉后 ,出现心房 大静脉传入阻滞时多同时伴有大静脉 心房传出阻断 ,心房 大静脉传入阻滞后大静脉内的电活动频率明显变慢、减少或消失 ,说明窦性心律时的心房 大静脉传导是引起大静脉内电活动不稳定的重要原因 ,射频导管消融技术即使只阻断心房 大静脉单向传导也可通过稳定大静脉内电活动而减少或控制房颤的发作。  相似文献   

2.
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射频导管消融大静脉电隔离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报道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的射频导管消融电隔离肺静脉和腔静脉的疗效。方法阵发性房颤患者36例,年龄(42.5±13.2)岁。经1次房间隔穿刺放置环状标测电极导管(Lasso导管)和冷盐水灌注消融导管,在Lasso导管的指导下,采用全肺静脉或上腔静脉与靶静脉节段性电隔离相结合的方法对肺静脉和腔静脉行标测和电隔离治疗。窦性心律时最早激动的肺静脉和腔静脉电位处和/或心房起搏时最短的心房和静脉电位间期处为靶点行消融。结果36例阵发性房颤患者均接受一次电隔离治疗,共电隔离大静脉115根,其中左上肺静脉34根,左下肺静脉22根,右上肺静脉30根,右下肺静脉17根,上腔静脉12根,即刻电隔离成功率为95.6%,术中并发症发生率2.78%。随访3~22个月,成功率(无房颤发作或房颤发作明显减少)为75.0%。结论射频导管消融电隔离肺静脉或腔静脉与心房间的电活动连接,可有效预防房颤的复发。治疗的关键是消融靶点的标测和确定。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心房-肺静脉(或上腔静脉)射频消融电隔离(电隔离)术后随访2~12(6.53±4.10)个月内的心房颤动(房颤)复发病例进行再次心内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治疗,探讨电隔离治疗后房颤复发的可能原因,评估再次电隔离的效果。方法 共9例病人,男性8例,女性1例,年龄(53.3±13.2)岁。对上次已作电隔离和上次未进行电隔离的肺静脉和上腔静脉逐一进行标测,对存在心房-静脉传导的静脉进行射频消融心房-静脉电隔离。结果 9例患者上次射频消融电隔离总共22根静脉(19根肺静脉和3根上腔静脉)中,经电生理标测发现其中17根静脉(15根肺静脉和2根上腔静脉)恢复了静脉-心房传导。对这些静脉以及上次未进行电隔离的8根静脉进行射频消融电隔离。术后随访1~15(7.22±5.04)个月,7例病人无房颤复发,2例病人发作次数明显减少。结论 静脉-心房传导恢复及遗留未进行电隔离的大静脉可能是房颤复发的原因,对复发病例,再次射频消融治疗是安全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射频导管消融行心房 肺和 /或上腔静脉 (大静脉 )电隔离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 (房颤 )的疗效。方法 选择发作频繁、症状明显 ,药物治疗无效的 10 0例阵发性房颤患者 ,男性 72例、女性 2 8例 ,年龄 2 7~ 75(54± 10 )岁 ,均无瓣膜病等器质性心脏病依据。在环状标测电极导管 (Lasso导管 )指导下行心内电生理标测和心房 靶大静脉 (指术中标测证实为房颤相关的肺静脉或上腔静脉 )电隔离和 /或经验性大静脉电隔离 (指术中无心律失常发作而不能明确房颤相关大静脉 ,主要对双上肺静脉和左下肺静脉进行电隔离 )。结果  10 0例患者共接受电隔离治疗 12 0次。行单纯心房 靶大静脉电隔离 2 2例 ,经验性大静脉电隔离 78例 ,共电隔离大静脉 2 68根 ,其中肺静脉 2 44根 ,上腔静脉 2 4根。即刻电隔离成功 2 57根 (96% )。平均随访 (2 2 9± 177)d ,随访期内停用所有抗心律失常药物 (部分患者服小剂量β受体阻滞剂 ) ,无房颤发作 65例 (65% ) ,房颤发作明显减少 12例 (2例服用胺碘酮后 ,12 % ) ,总有效率 77%。并发症包括脑卒中 2例 ;肺静脉狭窄 9例 ,其中单支轻度狭窄 7例 ,2支重度狭窄 1例(均为 2次消融 ) ,左上肺静脉完全闭塞 1例 ;术后心包积液 2例。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为 13 %。结论 (1)使用Lasso导管  相似文献   

5.
对肺静脉内点消融治疗术后随访 2 2± 1 1 .1个月内的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 )复发病例 ,在Lasso标测导管指引下 ,进行再次心内电生理检查及大静脉肌袖电隔离治疗。探讨点消融治疗阵发性房颤后复发的机制 ,并对再次经验性大静脉肌袖电隔离治疗的结果进行分析与评价。 5例患者共接受心内电生理标测和电隔离治疗 6次 (一例行第二次电隔离 ) ,除一例行右下肺静脉靶肌袖的电隔离外 ,其余病例均进行了经验性全部大静脉的电隔离 ,共电隔离心脏大静脉 1 5根 ,其中肺静脉 1 3根、上腔静脉 2根 ,即刻电隔离成功率 1 0 0 %。术后随访 1 1 .8± 8.9个月 ,均无房颤复发。因此 ,对于阵发性房颤导管射频点消融后复发病例进行经验性全部大静脉肌袖电隔离治疗可以满意控制房颤的发作。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射频导管消融进行心房 肺静脉和 /或上腔静脉 (合称大静脉 )电隔离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 (房颤 )的并发症。方法顽固性阵发性房颤患者 89例 ,在环状标测电极导管指导下行大静脉的射频导管消融电隔离治疗 ,分析出现的各种并发症。结果 89例病人共接受电隔离治疗 10 3次 ,隔离大静脉 2 30根 ,其中肺静脉 2 0 7根 ,上腔静脉 2 3根。出现并发症 10例 ,其中严重迷走神经反射导致的一过性三度房室阻滞引起的晕厥发作 2例 ,脑卒中 2例 ,肺静脉狭窄 4例 (狭窄程度 >5 0 % ) ,术后少量心包积血 2例 ,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为 11%。结论射频导管消融进行心房 肺和 /或上腔静脉电隔离治疗阵发性房颤可出现各种并发症 ,多数并发症可通过采取相应的措施使之减少或避免 ,其中肺静脉狭窄和脑卒中为最棘手的并发症 ,应予以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术后早期复发的电生理机制及早期再消融的可行性、疗效.方法 入选环肺静脉电隔离术后1个月内复发的阵发性房颤患者14例,其中男8例,女6例,平均年龄61.8±8.4岁,房颤复发距首次消融时间4.9±3.7 d.若肺静脉传导恢复,则补点消融再次隔离.肺静脉隔离后诱发房颤,标测并消融非肺静脉异位灶.术后随访心电图和24 h动态心电图.结果 14例患者首次消融后24.7±5.5 d再次消融.仅1例肺静脉传导无恢复,其余13例(92.9%)中均有至少一侧肺静脉传导恢复,补点消融后均再次隔离.3例(21.4%)为上腔静脉起源房颤,行上腔静脉隔离房颤终止.1例(7.1%)为界嵴上部起源,行局灶消融成功.3例诱发出典型心房扑动(房扑),1例诱发出左心房房扑,消融均成功.术后平均随访5.8±1.4个月,13例患者无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复发(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1例有阵发性房速发作(服用维拉帕米).结论 肺静脉传导恢复是阵发性房颤消融术后早期复发的主要因素,其次是非肺静脉(上腔静脉、界嵴)的异位灶,早期再消融可行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导管射频消融电隔离肺静脉和(或)上腔静脉(大静脉)治疗阵发性房颤的并发症与合并症. 方法顽固性阵发性房颤患者89例,在环状标测电极指导下行大静脉的导管射频消融电隔离治疗,如能确定触发房颤的靶大静脉,则行靶大静脉的电隔离,如不能确定靶肺静脉,则经验性地行主要肺静脉(双上肺静脉和左下肺静脉)的电隔离,术后重复肺静脉造影.  相似文献   

9.
研究导管射频消融经验性肺静脉电隔离治疗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疗效,2001年8月到2003年12月连续收治的131例行射频消融治疗的房颤患者中,107例行经验性肺和/或上腔静脉电隔离。术中只要所标测静脉的肌袖电位明确且与心房之间存在传导关系,以及标测和消融电极导管到位不困难,则行环状电极指导下的节段性消融静脉电隔离。术后不用除β受体阻滞剂以外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临床症状缓解且无房颤的心电图证据判定为手术成功。结果:107例房颤患者中105例即刻静脉电隔离成功(98%),平均每人行3.3±0.8根肺或上腔静脉电隔离,共隔离静脉352根。21例因房颤复发再次行射频消融心脏大静脉电隔离(20%),3例进行了第3次手术,平均每人共完成1.2±0.5次静脉电隔离术。82例(78%,82/105)手术成功的患者随访13±8个月,66例患者无临床症状及房颤复发的证据(80%)。结论:射频消融电隔离3根以上心脏大静脉可以预防约4/5患者房颤的复发,但是部分患者可能需要进行多次手术。  相似文献   

10.
射频消融肺静脉电隔离术治疗阵发性房颤2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电生理标测指导下肺静脉电隔离术治疗阵发性房颤的临床疗效.方法阵发性房颤患者20例,环状电极指示下对肺静脉行射频消融电隔离术.结果20例患者共接受心脏大静脉电隔离治疗28次(6例进行了第2次,1例进行了第3次),隔离静脉68根,肺静脉62根,上腔静脉6根,在房颤心律下消融58根,62根肺静脉中54根达到消触终点.平均操作时间和X线透视时间分别为(120±18)min和(32±9)min.平均随访(5.0±2.3)个月,示13例无房颤发作、2例房颤发作明显减少,总有效率达75%.结论肺静脉电隔离术治疗阵发性房颤具有较好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单一靶静脉电隔离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探讨阵发性心房颤动 (PAF)靶静脉的标测方法 ,评价电隔离单一靶静脉的临床效果。选择 2 0 0 1年 8月~2 0 0 3年 5月 90例连续住院PAF病人中进行单一静脉电隔离的 14例病人。男 10例、女 4例。年龄 5 1± 10 (39~6 4 )岁。均有频发的PAF。常规放置冠状静脉窦电极导管、右室尖部电极导管。进行两次房间隔穿刺。放置环形标测电极导管 (LASSO电极 )以及大头消融电极导管。进行肺静脉 (PV)和 /或上腔静脉 (SVC)标测。以心律失常的始发激动最早 ,并且明显比体表心电图的心房电位提前、电活动频率最快的PV或SVC为靶静脉 ,进行电隔离。结果 :全部病例即刻电隔离均获成功。 10例病人电隔离靶静脉后 ,静脉肌袖内无自发的电活动。 4例病人靶静脉电隔离后 ,静脉肌袖内仍存在电活动。 5例PV电隔离术后PAF再发病例中 3例再次进行经验性其它PV电隔离。随访 10 .5± 9.2月。停用任何抗心律失常药物 ,11例无临床症状及PAF证据。进行单一静脉电隔离的成功率为6 4 .3% (9/ 14 ) ,其中进行单一PV电离的成功率为 4 4 .4 % (4/ 9)。 5例SVC电隔离术后无复发。结论 :PV相关的PAF在不同时段内可能由不同的PV肌袖触发或驱动PAF发生。单一静脉电隔离可能仅适用于较肯定判断为SVC起源的PAF。  相似文献   

12.

Background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electrophysiologic characteristics and outcome of superior vena cava (SVC) segmental ostial isolation (SOI) in patients with SVC-initiated 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 (PAF).

Methods

Ninety-five patients with PAF underwent pulmonary vein (PV) SOI using a basket catheter whether the PAF originating from PVs was observed or not. Fifteen of those patients also underwent SVC SOI in the same manner due to evidence of SVC origin PAF.

Results

The SVC musculature networks and electrical connections with the atrium (multiple separate electrical connections in 10, multiple separate musculature networks with separate electrical connections in 1, and a continuous broad electrical connection in 4 SVCs) were similar to those of the PV musculature. However, the occurrence of an electrical connection recovery after SOI in patients with recurrent atrial fibrillation was lower for SVCs (25%) than PVs (58%).

Conclusions

Superior vena cava SOI appears to have a lower recurrent conduction rate than PV SOI.  相似文献   

13.
总结和探讨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心内电生理标测中肺静脉和上腔静脉内肌袖电活动的特征,及其与房颤的关系。选择无器质性心脏病的顽固性阵发性房颤患者 126例,用环状标测电极行肺静脉和 /或上腔静脉电生理标测,分析引起房性心律失常时肌袖内的电活动类型、频率、发作方式及其与房颤之间的联系。结果:有50例(39. 7% )经心电生理标测证实其房性心律失常与大静脉肌袖的自发电活动相关。共标测心脏大静脉 354根,心律失常相关大静脉 59根,包括肺静脉 49根、上腔静脉 10根。电活动类型呈现单一或连发电活动 38根,呈短阵性快速电活动 8根,呈连续快速( >300次 /分)电活动 27根,呈连续较慢电活动 ( <100次 /分 ) 2根。房颤的发生均与静脉肌袖内连续快速的、规律或紊乱的电活动对心房的引发有关。结论:根据房性心律失常发作时的大静脉肌袖内电位的特征以及与心房电位的关系,可以明确判定房颤的相关肌袖。同一根大静脉肌袖可表现为 2种或 2种以上的电活动类型,其中以单一和连续快速电活动多见,房颤均为静脉肌袖内的连续快速电活动所引发,而非单一房性早搏诱发。  相似文献   

14.
Lasso环形标测电极导管指导阵发性心房颤动肺静脉电隔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探讨在Lasso环形标测电极导管指导下对阵发性心房颤动 (PAF)患者行肺静脉电隔离术的安全性、有效性。顽固性PAF患者 30例 ,男 19例 ,年龄 5 3± 15 (41~ 70 )岁 ,在肺静脉口用Lasso环形电极导管对肺静脉逐一进行标测 ,于肺静脉最早的心房 肺静脉电位处消融 ,电学隔离肺静脉。消融温度控制在 5 0℃ ,功率 2 5~ 35W。结果 :电学隔离肺静脉 6 9根 ,其中左上肺静脉 2 8根、左下肺静脉 2 0根、右上肺静脉 15根、右下肺静脉 6根 ,电隔离成功6 5根 ;电隔离上腔静脉 6根 ,左房后游离壁异位兴奋灶消融 8个 ,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即刻成功率 94 %。随访10 .1± 5 .1(5~ 2 2 )个月 ,成功率 (无心房颤动发作 ) 6 1%。结论 :在Lasso环形标测电极导管指导下对PAF患者行肺静脉电隔离术安全有效 ,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治疗PAF的消融方法。  相似文献   

15.
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上腔静脉肌袖与心房的电学连接特征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总结 16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上腔静脉 (SVC)肌袖的电生理标测和导管射频消融电隔离的结果 ,评价SVC肌袖和心房电连接的类型和特点。在环状标测电极指导下 ,对 16根SVC肌袖进行电位的记录、分析以及开口部的点或段的消融电隔离治疗。根据窦性心律和心房起搏下的肌袖内环形电极标测的袖电位激动顺序 ,即电突破点的数目和位置 ,以及有效放电对袖电位及其电突破点的影响 ,总结和分析袖房之间的电连接类型和特点。结果 :共标测和电隔离SVC肌袖 16根。其中呈单束状电连接 8根 (5 0 % ) ,双束状电连接 7根 (43.7% ) ,多束状电连接 1根 (6 .3% )。 16根SVC平均每根电连接束为 1.6± 0 .6根 ,共消融 2 .1± 0 .6个节段和部位 ,每个部位进行了2 .3± 0 .7次的放电。所有病例均达到完全电隔离的标准。结论 :SVC袖房之间电连接的类型多为单束状和双束状 ,在袖房连接处行点或节段性消融即可达到完全袖房电隔离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