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胃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点与外科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GST)的免疫组化分型,临床病理特点与外科处理原则。方法:回顾分析30例GST的临床资料和病理特点。结果:切下肿块的免疫组化CD117,CD34,SMA,S-100在GST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8/39(93.33%),276/30(90.0%),2/30(6.67%)和1.30(3.33%);瘤体长征≥5.5cm,腔外或腔内外生长,存在溃疡,肿瘤坏死在恶性和潜在恶性GST中的比例分别为15/20(75%),14/20(70%),11/20(55%),12/20(60%),而良性GST中分别为2/10(20%),3/10(30%),2/10(20%),0/10(0%)。结论:胃是质瘤具有较为特独的组织学形态,免疫组化检测有助预后判断,瘤体长征>5.5cm,腔外或腔内外生长,存在溃疡坏死等为恶性可能,术中综合评估其生物学特性有助于判断良恶性,并指导手术范围。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的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免疫组化证实的20例胃间质瘤的CT表现。结果肿瘤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形,向胃腔内、外或同时向腔内外生长,瘤内密度均匀或呈混杂密度,增强扫描肿瘤多数延迟强化,邻近胃壁正常。20例胃间质瘤中,恶性9例,潜在恶性5例,良性6例;肿块最大径〉5cm,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密度不均匀,向腔内外生长,浸润周围组织多见于恶性间质瘤。结论 CT对胃间质瘤的定位及良恶性判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尹俊  欧阳晓明  欧阳清春 《吉林医学》2011,32(22):4524-4525
目的:分析胃间质瘤(Gastric stromal tumor,GST)的CT表现,探讨CT诊断胃间质瘤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免疫组化证实的11例胃间质瘤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肿瘤位于胃体6例,胃底5例;7例为恶性,4例为良性;肿块直径<5 cm 5例,5~10 cm 5例,>10 cm 1例;向腔内生长4例,向腔外生长6例,向腔内外生长1例;CT平扫为软组织肿块,增强后肿块轻中度至明显强化或其内有不增强的坏死液化区。结论:CT检查对胃间质瘤诊断有较高价值,并有助于肿瘤的定位、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4.
腔外型胃间质瘤的螺旋CT表现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Ji JS  Zhang SZ  Lu CY  Su JL  Wang ZF  Zhao ZW  Xu M  Hu XH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8):560-564
目的评价螺旋CT及重建技术对腔外型胃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和浙江丽水市中心医院经手术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证实为胃间质瘤共33例,对其中的17例腔外型间质瘤的螺旋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螺旋CT对17例腔外型胃间质瘤的定位、定性诊断正确率分别为88.2%和82.4%,其表现特征为:(1)与胃壁相连的腔外直径大于5cm分叶状肿块具有“钻角”征象者13例。(2)肿块密度不均,15例动态3期增强扫描动脉期呈轻、中度不均匀强化,门脉期及平衡期明显强化;2例动脉期明显强化,门脉期减退。(3)腔内肿块边缘有大小不一龛影者11例,腔外肿块边界不清,邻近结构侵犯者9例。(4)肿块与胃壁宽基相接或不可完全分割区。(5)周围组织器官侵犯是恶性间质瘤的征象。结论在综合临床表现与主要CT征象的基础上,螺旋CT及重建技术对腔外型胃间质瘤的定位、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胃间质瘤MDCT征象与临床病理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MDCT诊断胃间质瘤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经手术或穿刺病理结果证实的胃间质瘤的MDCT多期扫描征象,并与临床病理结果对比。结果27例间质瘤CT正确定位诊断26例,定性诊断21例,分级诊断16例,肿瘤最大直径范围为26mm~220mm,胃外生长11例,胃腔内生长9例,腔内外生长7例,胃底9例,胃体12例,胃窦5例,食管下端及贲门1例,表面溃疡13例.中心坏死21例,均匀强化4例,不均匀强化23例,术前诊断淋巴结转移1例,肝转移2例,骨转移1例。病理结果:良性5例,潜在恶性13例.恶性9例。结论胃间质瘤MDCT表现有较明显的特征性,胃间质瘤可得到较为准确、全面的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MSCT对胃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提高该病的CT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28例胃间质瘤的CT及临床资料,并相互进行对比。结果 28例胃间质瘤中,良性或低度恶性18例,恶性10例。主要CT表现为软组织肿块,向胃腔内、腔外或腔内外突出,良性或低度恶性者直径多<5 cm,恶性者直径常>5 cm。平扫肿块密度均匀或不均,增强后良性或低度恶性者多呈轻中度均匀强化,不均匀强化者内见斑点状低密度灶;恶性者实性部分多明显强化,中心见大片低密度坏死。多平面重组可清楚显示肿块与胃壁及周围结构的关系。CT仿真内窥镜能立体地显示瘤体形态、大小及表面情况。免疫组化示26例CD117阳性,21例CD34阳性。结论胃间质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点,MSCT及其后处理技术有助于其定位、定性诊断,可为临床制定合理的治疗计划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7.
邓建武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18):2245-2246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GST)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以及治疗方法。方法:对收治确诊的25例GS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5例GST患者,均接受手术。其中楔形切除术12例,近端胃大部切除4例,其中1例联合胰体尾及脾切除;远端胃大部切除4例;全胃切除5例,其中联合胆囊切除1例;手术行D2淋巴结清扫5例。免疫组化结果:Vimentin阳性率100%,CD34阳性率85.2%,CD117阳性率89.3%,SMA阳性率16.2%,s-100阳性率25.2%。结论:GST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是确诊的依据,治疗应以手术治疗为主。  相似文献   

8.
张法红  田华 《现代实用医学》2012,24(11):1239-1241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的临床特点、病理免疫组织化学特征及手术预后情况。方法对30例外科手术切除的胃间质瘤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1例以上消化道出血为首发症状,上腹部隐痛不适者7例,腹部肿块2例;肿瘤位于胃底18例,胃体9例,胃窦3例;良性间质瘤质地偏硬,交界性及恶性间质瘤大多质地较软,常有出血坏死灶;免疫组化显示CD117阳性28例(93.3%)、CD34阳性23例(76.7%)。本组患者术后随访2~5年,恶性胃间质瘤5例在术后半年内因广泛转移而死亡,3例在术后2年再次出现复发及肝转移,对于肝及胰腺转移者,手术效果较差。结论胃间质瘤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CD34及CD117可作为诊断胃间质细胞瘤的特征性免疫标记物;应高度重视初次手术的完全切除,术后密切随访防止复发转移。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胃间质瘤(GST)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 对1992年至2009年1月间收治确诊的38例GS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38例GST患者,均接受手术。其中发生于胃底大弯侧13 例, 胃底小弯侧8 例,胃底贲门2 例, 胃体大弯侧3例, 胃体小弯侧4 例, 胃窦大弯侧3 例, 胃窦小弯侧5 例。病理恶性25例, 潜在恶性6 例, 良性7 例。免疫组化结果:CD117阳性率97.4%,CD34阳性率71.1%,SMA阳性率18.4%,S-100阳性率21.1%,vimentin阳性率89.5%。结论 GST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术前确诊困难,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是确诊的依据,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33例胃间质瘤的临床病理观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钟珊  王卫星 《广西医学》2007,29(3):340-341
目的 探讨胃间质瘤(GST)的组织发生病理学特点、免疫组织化学特征、诊断标准和治疗原则. 方法 对33例GST标本,结合临床病理特点与免疫组化进行观察. 结果 33例GST中,良性11例,交界性14例,恶性8例;伴有溃疡18倒,占54.5%.GST由梭形细胞和上皮细胞构成,CD117阳性率87.9%,CD34阳性率87.9%,SMA阳性率33.3%,S-100蛋白阳性率21.2%. 结论 GST术前确诊非常困难,CD117、CD34是GST的诊断性标记物.对此类肿瘤,手术治疗为好;对恶性或复发再次手术切除者,辅以化疗,可望延长病人生存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