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目的探讨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关节分离的治疗。方法 45例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韧带分离的患者,按Lauge-Hansen分类,旋后外旋型31例,其中Ⅲ度22例,Ⅳ度9例;旋前外旋型8例中Ⅲ度6例,Ⅳ度2例;旋前外展型Ⅲ度6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使踝穴结构恢复正常。参照踝关节症状与功能评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本组45例随访12~36个月,平均随访14个月。优良率88.9%。结论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关节分离,能够使踝关节功能获得最大程度恢复。  相似文献   

2.
刘鹏 《中国医药指南》2010,8(19):291-292
目的探讨下胫腓联合损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的踝关节骨折33例。按照Lauge-Hansen分型:旋后-外旋型Ⅳ度8例;旋前-外旋型Ⅲ度13例,Ⅳ度8例,其中Maisonneuve骨折4例;旋前-外展型Ⅲ度(Dupuytren骨折)4例。结果随访6个月~4年,平均15个月。根据Baird-Jackson评分标准对其术后疗效进行评定,优16例,良15例,可2例。结论下胫腓联合是维系踝关节的重要解剖结构,下胫腓联合损伤影响到踝关节的稳定性时应手术治疗,确保下胫腓联合得到解剖性修复。  相似文献   

3.
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的手术治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分离的手术治疗.方法1998年4月~2003年4月34例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分离的病人中,按Lauge-Hansen分型旋前外展17例,旋前外旋10例,旋后外旋7例,均手术内固定治疗,必要时固定下胫腓联合,注意恢复腓骨的长度,随访8个月~3年.结果功能满意31例,达90.9%.结论坚强内固定同时,注意下胫腓联合的稳定性及腓骨长度的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析的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所收治的28例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旋前外展型12例,旋前外旋型8例,旋后外旋型8例,所有患者均采用手术治疗。结果术后患者随访6~24月,平均15个月,所有患者均在16周内达到骨性愈合,无切口皮肤感染、坏死等并发症。疗效评价优11例,良14例,可3例,优良率为89.29%。结论对于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析的患者采用手术治疗,可以恢复踝关节的解剖关系,利于早期恢复及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5.
踝关节骨折脱位合并下胫腓分离是踝关节损伤中较为严重的一种类型,Lauge-Hansen分型中旋前一外旋型Ⅳ度中,下胫腓分离的可能性为100%,只不过有些在原始X线片中未能显示,如果施以外展与外旋应力拍踝关节正位片,则可以得出明确的诊断。在正常情况下,下胫腓联合为适应踝关节的背伸与跖屈活动,而有相应的轻微增宽与变窄的活动。对于下胫腓分离,传统的方法是用螺钉将下胫腓联合固定,但由于内固定限制了下胫腓联合的生理活动,因此在术后约10周左右将内固定物去除,否则内固定物因承受应力而弯曲或折断,也会影响踝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创伤性下胫腓联合分离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1~2枚斜行空心拉力螺钉固定远端胫、腓骨四层皮质的方法治疗下胫腓联合分离32例,其中不合并踝关节骨折9例,合并踝关节骨折18例,合并腓骨近端骨折5例。28例3个月左右拔除下胫腓联合螺钉,4例在合并之骨折愈合后拔除,未出现1例断钉。结果所有32例患者6~14个月随访均未再发下胫腓分离及断钉现象,优良率为93.75%。结论下胫腓联合分离通过斜行拉力钉固定胫、腓骨四层皮质修复是一种可靠方法,符合下胫腓联合负重力线,分散剪切应力,可减少断钉并促进踝关节早期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7.
黄伟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19):231-232
目的总结踝部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手术临床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2011年6月在本院就诊的踝部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外踝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11例,双踝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12例,三踝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7例。结果术后随访均获临床愈合,伤口一期愈合29例,1例出现伤口感染,积极处理后愈合,优良率达96.7%。结论对于踝部骨折联合下胫腓损伤者,要在认真分析损伤基础上,积极恢复踝关节稳定性,可采用手术复位内固定,尽早进行功能锻炼,以保证手术效果.避免后期出现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韩亚芳  刘长伟 《河北医药》2012,34(11):1671-1672
下胫腓分离在足踝部创伤中比较常见,其发生率约占所有踝部损伤的10%[1],通常合并有踝关节骨折,单独发生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的病例也屡见报道[2].下胫腓分离常由旋前外旋、旋前外展型骨折引起,也可由旋后位创伤所致的外踝韧带损伤引起,而单纯的下胫腓韧带损伤多是由过伸位外旋和胫距关节轴向挤压所致.如治疗不及时或处理不恰当,常遗留慢性疼痛、关节不稳及创伤性关节炎,严重影响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踝关节损伤中下胫腓联合分离的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选取2009年4月—2011年4月到我院骨科就诊的39例踝关节损伤中下胫腓联合分离患者,其中13例采用非手术形式治疗,26例采用手术形式治疗。其中旋后外旋型9例,旋前外旋型11例,旋前外展型7例,垂直压缩型2例。结果本组39例,随访6个月~5年,根据Baird-Jackson踝关节评分标准:优18例,良9例,可7例,差5例,优良率为87.18%。结论明确的诊断和合理的治疗方案是取得良好治疗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踝关节骨折脱位合并下胫腓分离是踝关节损伤较为严重的一种类型,我院自2006年至2009年手术治疗旋前-外旋N度骨折共38例,取得较好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踝部骨折合并下胫腓韧带联合损伤的内固定方法。方法 自1999年1月~2001年12月手术治疗合并下胫腓韧带联合损伤的踝部骨折43例,外踝骨折用三分之一管形钢板固定,内踝骨折用2枚螺丝钉或克氏针张力带固定,后踝骨折主要通过闭合复位螺丝钉固定,下胫腓关节分离用1~2枚长螺丝钉在下胫腓关节上方固定。结果43例病人经随访6月~3年半,根据Leeds标准评定,优良39例,可4例。结论 本内固定方法能恢复踝关节稳定,手术创伤小,能使踝关节得到早期恢复。  相似文献   

12.
王一飞 《河北医药》2012,34(5):701-702
目的 探讨空心拉力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就诊的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患者78例,均用空心拉力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并观察疗效.结果 全部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 ~27个月,平均(14±5)个月.随访时根据Baird-Jackson评分系统评定疗效:优51例,良17例,可6例,差4例;优良率87.2%.结论 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治疗的关键是达到踝关节解剖复位,早期正确锻炼是成功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严重踝关节骨折脱位除内外踝骨折外,常伴有后踝骨折、下胫腓联合分离及关节囊撕裂,在开放性骨折时软组织损伤更为严重,如能及时正确处理,踝关节功能大多得以恢复,否则将导致病废。我院于1992年5月—2002年5月手术治疗严重踝关节骨折脱位32例,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踝关节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后下胫腓联合分离固定与未固定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的82例患者,有42例患者予以踝关节切开复位内、下胫腓联合固定,命为观察组,另40例患者未进行下胫腓联合固定,命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结果术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下胫腓间隙和下胫腓重叠距离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随访,两组患者的Baird-Jackson踝关节功能评分和踝关节优良率无显著差异,两组相比,P>0.05。结论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患者下胫腓联合分离固定与未固定对患者的下胫腓间隙和下胫腓重叠距离及患者的踝关节功能影响差异不大,均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分离的手术疗效。方法选择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患者40例。均行切开复位内固定加下胫腓螺钉固定,术后6~8周拆除下胫腓螺钉。结果患者均获随访20个月。Baird-Jackson评分:优22例,良10例,可5例,差3例;优良率为80.0%。发生踝关节创伤性骨性关节炎5例,断钉1例。结论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分离疗效肯定;精确修复并稳定下胫腓联合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科2005年4月至2010年12月间我可收治的23例合并下胫腓分离的踝关节骨折患者,均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结果本组23例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4个月;根据Baird-Jackson踝关节评分标准,本组优13例,良6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82.6%;1例下胫腓联合固定患者发生断钉,无感染、创伤性骨性关节炎、关节不稳、骨不连及畸形愈合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采用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可修复并稳定踝穴与距骨的解剖关系,不良反应少,可早期进行踝关节功能锻炼,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7.
踝关节骨折脱位伴下胫腓分离28例的处理体会沁县人民医院(046400)魏毅我们采用腓骨解剖复位内固定,下胫腓不予内固定的方法治疗Ⅱ°以上新鲜踝关节骨折脱位伴下胫腓分离28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本组女2例,男25例;1例失访;年龄19~54岁,损伤至手术时间最长一周,最短8小时,平均3天。根据Lauge-Hansen分类法:SE(旋后-外旋型)Ⅱ°8例,PE(旋前-外旋型骨折)Ⅲ°14例,PA(旋前-外展型)Ⅱ°6例。二、治疗方法:内踝骨折行复位松质骨螺钉或克氏针张力带固定,腓骨骨折解剖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下胫腓不予固定,术后常规石托或“U”型石膏外固定8~10W,床上活动关节2周后,扶拐下地负重。三、结果:优210例,良6例,差1例。讨论手法复位很难达到外踝解剖复位,因伴有下胫腓分离的踝关节骨折脱位,外踝的骨折皆在下胫腓韧带之上,远折端经常外旋、上移,做不到腓骨的解剖复位,由于腓骨上移,造成踝穴增大,外踝不能解剖复位,距骨外移、内踝也复位不良。腓骨解剖复位,腓骨长度恢复,恢复腓骨下段正常外倾角,踝穴正常,由于近侧骨间膜的作用,外踝外旋移位的矫正下胫腓肯定自行复位,下胫腓韧带靠拢,  相似文献   

18.
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脱位与下胫腓联合分离4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忠  曾庆龙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14):2146-2147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脱位与下胫腓联合分离的效果。方法:对外踝骨折伴有下胫腓联合分离者至少行4孔或8孔普通钢板固定,下胫腓联合行长螺钉固定,陈旧性骨折行腓骨截骨植骨术,术后石膏托固定1~4周。结果:随访40例。随访时间4个月~4年8个月,优27例,良9例,可4例,优良率90%。结论:认为按照Lduge-Hansen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可阐明受伤机制,能够表达韧带损伤与骨折间的关联,指导临床作出正确的治疗方案。而恢复外踝长度和稳定下胫腓关节。对踝关节的稳定和防止发生创伤性关节炎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讨论可吸收螺钉(PDLLA)选择性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2003年9月至2008年7月,作者采用可吸收螺钉选择性内固定治疗21例踝关节骨折中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AO-Danis—Weber分型:Ba型5例,C1型10例,C2型6例。结果患者伤口均Ⅰ期愈合,无皮缘坏死,内固定无外露无移位;均无感染,无非特异性积液等并发症发生。21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12个月,平均9.3月。术后21例骨折均临床愈合,愈合时间12~18周。术后患者踝关节背伸20~30°,跖屈40~50°。疗效评定按照Baird Jackson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本组优16例,良3例,可1例,优良率为97.1%。结论PDLLA螺钉是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的一种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20.
旋前外旋型踝关节骨折的治疗(附24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旋前外旋型踝关节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近年采用手术治疗的Ⅱ°~Ⅳ°旋前外旋型踝关节骨折24例,对于Ⅲ°以上患者腓骨骨折复位后钢板固定,于下胫腓联合上约1.5 cm处拧入1枚与踝关节水平穿三层皮质拧入皮质骨螺钉,内踝用张力带或拉力螺钉固定,后踝骨折块大于1/4关节面用螺钉固定。Ⅱ°骨折在外踝尖上1.5 cm处作小切口,从拧入1枚与踝关节水平穿三层皮质拧入皮质骨螺钉,术后8~10周取出下胫腓关节固定螺钉。结果所有患者随访6~25个月,手术评定结果:优6例,良6例,一般2例,优良率91.67%。结论通过切开复位内固定可使旋前外旋型骨折的踝关节恢复正常的解剖关系,最大限度恢复踝关节功能,获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