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目的观察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监测常规多次皮下胰岛素注射(MSⅡ)与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胰岛素注射(CSⅡ)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鼻饲患者的降糖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67例老年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CSⅡ组(n=34)及MSⅡ组(n=33)。以CGMS观察治疗2w后血糖谱的变化,比较2种治疗方法在全天血糖曲线变化、控制血糖水平、低血糖发生率方面的差别。结果CSⅡ组血糖控制效果明显优于MSⅡ组(P0.05,P0.01),低血糖发生率也低于MSⅡ组(P0.01)。结论CSⅡ治疗使糖尿病鼻饲患者全天血糖曲线波动小,血糖控制更为平稳,可减少低血糖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对胰岛素泵(CSII)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为62例糖尿病患者佩带CGMS72h后分析其血糖波动特点,其中的30例使用CSII治疗(CGMS+CSII组),42例使用自我血糖监测(SMBG)的CSII治疗(SMBG+CSII)结果(1)CGMS记录的探头血糖值和SMBG记录的指血血糖值间有极好的相关性(r=0.92);(2)62例患者CGMS记录的全部低血糖和高血糖事件为191次,而SMBG记录的全部低血糖和高血糖事件为42次;(3)CGMS+CSII组患者血糖达标时间与SMBG+CSII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低血糖的发生率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CGMS与CSII联合使用可以使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在短期内达到理想而稳定的控制目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动态血糖监测(CGMS)发现无症状低血糖,为制定更加准确全面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通过采用CGMS对2012年11月—2013年11月住院的48例糖尿病患者进行72 h动态血糖监测。结果应用CGMS过程中,本组患者出现无症状低血糖16例,以23:00-6:00发生时段最高。结论 CGMS能准确有效地监测无感知低血糖,为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及护理提供重要依据,减少低血糖发生率,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以传统动态血糖监测(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system,CGMS)为对照,评估实时动态血糖监测(real-time 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system,RT-CGMS)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检出和干预作用.方法 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2月住院的60岁及以上2型糖尿病患者166例,随机分入RT-CGMS组(试验组,n=84)和传统CGMS组(对照组,n=82)进行72 h持续血糖监测.设备安装当天为设备调试日,随后连续观察2d.试验组每日3次根据实时显示血糖曲线调整降糖策略,并设定高低血糖报警界限;对照组每日3次根据指末血糖调整降糖策略.比较两组间平均血糖、低血糖发生率、平均每人每天低血糖发生次数、平均每次低血糖持续时间、低血糖所占时间百分比以及时间分布规律.结果 (1)试验组和对照组平均血糖:(8.3±1.8) mmol/L vs (8.6士1.9) mmol/L,试验组较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86,P>0.05);(2)试验组和对照组的低血糖发生率29.8%vs50.0%(x2=7.096,P<0.05);平均每人每天低血糖发生次数、夜间低血糖发生次数分别为0 (0~0.5)次/人/dvs0.25 (0~0.5)次/人/d、0 (0~0)次/人/晚vs0(0~0.5)次/人/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548、2.293,P均<0.05);(3)试验组和对照组每次低血糖持续时间20 (15 ~35) min vs 40 (20~80)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030,P<0.05).血糖低于3.9 mmol/L所占时间百分比为(1.2±2.7)%vs(3.9±6.7)%(t=3.452,P<0.05).结论 采用实时动态血糖监测在控制老年2型糖尿病低血糖发生方面优于指末血糖.  相似文献   

5.
动态血糖监测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动态血糖监测了解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并评价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36例平均年龄为(77.9±7.8)岁、平均糖尿病病程为(13.2±11.5)年、平均糖化血糖红蛋白(HbA1c)为(8.1±2.1)%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为观察对象,根据人组时的HbAlc水平分为HbA1c≤7.0%组和HbA1c>7.0%组.在进行35.0~94.6 h的连续动态血糖监测后,分析指尖血糖与CGMS血糖值的相关性,并比较两组患者低血糖和高血糖的发生率、高发时间段及持续时间.结果 CGMS血糖值与指尖血糖的平均差值为(0.05±1.02)mmol/L(P>0.05),两者的相关性好(r=0.96,P<0.05),CCMS能发现更多的低血糖和高血糖事件.无论是血糖控制较好还是血糖控制较差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均存在餐后高血糖现象,多发生在早餐和晚餐后2 h.HbAlc≤7.0%组患者更容易发生低血糖,发生率27.3%,高峰时段为凌晨2:00~4:00,均为无症状性低血糖反应;HbA1c>7.0%组的低血糖发生率较低,发生率8.0%,高峰时段为上午10:00~12:00,有1例患者有低血糖的临床症状.结论 CGMS可全面反映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波动情况,与指尖血糖监测相比,能发现更多的低血糖和高血糖情况,为进一步调整治疗方案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地特胰岛素与预混胰岛素在口服降糖药继发性失效的老年T2DM患者起始胰岛素治疗中,对血糖水平及血糖波动的影响. 方法 160例口服降糖药血糖控制不佳的老年T2DM患者,随机分为地特胰岛素联合阿卡波糖治疗(A)组与诺和锐30治疗(B)组,每组各80例.治疗前后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进行72 h血糖监测,观察平均血糖(MGB)、日内血糖最高值及最低值、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血糖4.1~11.1 mmol/L时间占日内时间百分比(GTT%). 结果 (1)2组治疗3个月后,FPG、2hPG和HbA1c水平均降低(P<0.05或P<0.01),2组间FPG、2 hPG和HbA1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BMI低于B组(P<0.05);(2) CGMS监测结果显示,治疗后A组日内血糖最高值、LAGE低于B组[(9.8±2.0) vs (12.5±2.4) mmol/L;(5.2±1.2) vs (8.7±1.8)mmol/L,P<0.01],日内血糖最低值高于B组[(4.4±0.5)vs(4.0±0.7) mmol/L,P<0.05].A组GTT%高于B组[(86.6±5.4)%vs(75.1±7.3)%,P<0.01];(3)A组低血糖事件发生率低于B组(7.80%vs21.79%,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相对于预混胰岛素,地特胰岛素作为起始胰岛素联合阿卡波糖,治疗老年T2DM患者更安全、有效,血糖波动更小,低血糖事件发生率更低,且无明显体重增加.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与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CSⅡ)联合应用(双C)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临床意义。方法将118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双C组、CSⅡ组及每天多次胰岛素注射(MDI)组,前者采用CGMS连续监测血糖72h,后两组均采用指尖血糖仪监测血糖3 d。比较三组治疗3 d时的平均血糖(MBG)、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低血糖-尤其是无症状性低血糖(HUN)及治疗3个月时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变化情况。结果(1)MBG与HbA1c:三组MBG与HbA1c较研究前均明显下降(P〈0.05),其中双C组、CSⅡ组较MDI组下降水平更明显(P〈0.05),但前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血糖漂移:双C组MAGE显著低于CSⅡ及MDI组(P〈0.05)。(3)低血糖:双C组38例患者有17例出现73次低血糖事件,其中16例出现HUN(42.1%),以夜间多见。而CSⅡ组与MDI组仅分别发现12例15次(30%)、14例18次(35%)低血糖事件。结论短期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具有快速稳定控制血糖的作用,而CGMS是发现血糖异常波动的有效方法,二者联合使用对改善血糖控制、及时发现低血糖事件、阻止延缓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应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评价人胰高糖素样肽1(GLP-1)类似物利拉鲁肽与中性鱼精蛋白锌胰岛素(NPH)分别联合二甲双胍对初诊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63例初诊T2DM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利拉鲁肽联合二甲双胍组(利拉鲁肽组,31例)和NPH联合二甲双胍组(NPH组,32例),治疗12周.研究对象在接受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行72 h动态血糖监测(CGMS),比较治疗前后两组血糖波动情况、血脂及体质指数(BMI)等的变化.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用x2检验.12周治疗后,两组的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平均血糖(MBG)均较基线明显下降,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利拉鲁肽组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血糖波动最大幅度(LAGE)、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MODD)、平均餐后血糖漂移幅度(MPPGE)、夜间(20:00至次日6:00)血糖≤3.0 mmol/L时间百分比(TPG≤3.0 mmol/L)、BMI、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收缩压(SBP)低于NPH组(t=2.773、3.250、2.870、2.721、4.955、2.686、2.152、2.310、2.342、2.048,P均<0.05),利拉鲁肽组低血糖发生率低于NPH组(x2=4.14,P<0.05).研究表明利拉鲁肽与NPH联合二甲双胍均能有效控制初诊T2DM患者血糖,而利拉鲁肽能够明显减少血糖波动,低血糖发生率更低,同时降低体重、收缩压、血脂.  相似文献   

9.
将38例口服降糖药控制差的T2DM患者(HbA1c〉7.5%)随机分为胰岛素泵组(治疗组)20例和胰岛素皮下注射组(对照组)18例,治疗至空腹血糖(FPG)、睡前血糖在目标范围后行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监测,分析两组血糖波动性。两组患者的平均血糖、FPG、睡前血糖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两组最高血糖、最低血糖、血糖的标准差、低血糖发生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胰岛素泵治疗较胰岛素皮下注射治疗T2DM,血糖控制更理想,血糖波动性更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估实时动态血糖监测对血糖波动的影响.方法 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选取住院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12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为传统动态血糖监测(传统组,n=61)和实时动态血糖监测(实时组,n=61).进行72 h持续血糖监测,安装当天为设备调试日(d0),其后第1天(d1)和第2天(d2)为观察时限.传统组每日3次根据指尖末梢血糖调整血糖;实时组每日3次根据实时显示血糖曲线,调整降糖,并设定高低血糖报警界限.统计分析组内(d1和d2)和组间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平均血糖(MBG)、血糖标准差(SDBG)、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MODD)、日内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和低血糖情况.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均数比较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结果 (1)组内比较:实时组d1与d2的MAGE、MBG、SDBG、LAGE分别为(5.3±3.2)比(4.2±2.1)、(8.6±1.7)比(8.2±1.5)、(2.1±0.9)比(1.8±0.7)、(8.6±3.3)比(7.5±2.8)mmol/L(F=9.797、5.852、20.625、11.057,均P<0.05),低血糖持续时间为40(32.5 ~135) min比25(15 ~ 40) min(Z=2.456,P<0.05).传统组d1与d2的MAGE、MBG、LAGE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229、0.246、0.635,均P>0.05);SDBG为(2.4±1.1)比(2.2±1.0) mmol/L(F=5.615,P<0.05).(2)组间比较:实时组和传统组d1、d2MAGE、LAGE差值之间的比较分别为0.7(-0.3 ~2.0)比0(-1.0~1.5)、0.9(-0.7~2.1)比0.1(-2.5 ~1.9)(Z值分别为2.002、2.023,均P<0.05);组间MODD比较1.8(1.3 ~2.6)比2.1(1.4~2.9) mmol/L(Z=1.572,P>0.05).结论 依据实时动态血糖监测,及时调整降糖策略,能减少血糖波动,使血糖更稳、更快达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胰岛素联用生长抑素对危重患者血糖控制的优化作用。方法:危重患者145例,随机分为胰岛素控制组(A组)和胰岛素联用生长抑素组(B组)。血糖控制目标值为(4.4~11.1)mmol/L,2组患者均在血糖超过11.1 mmol/L时开始给予胰岛素静脉泵入,起始速度为0.1 U/(kg·h),最大用量不超过0.5 U/(kg·h)。B组加用生长抑素0.1 mg皮下注射,1次/8 h。比较2组患者的血糖变异、血糖均值、胰岛素用量、血糖达标时刻、总达标时间、ICU住院时间。结果:B组的血糖变异、胰岛素用量、再感染率明显小于A组,达标时刻早于A组、ICU时间明显短于A组,总达标时间明显长于A组。2组血糖均值、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病死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胰岛素联用生长抑素能优化危重患者的血糖控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亚低温血液净化(CBP)在心脏瓣膜病术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LCOS)治疗中的作用以及可行性.方法:将在我院行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发生LCOS的68例患者,随机分为常温治疗组(NT组)36例和亚低温治疗组(HT组)32例,分别统计比较2组入选时、治疗后1、2、3d的APACHEⅡ评分、多器官功能不全(MODS)评分、氧输送/氧消耗(DO2/VO2)比值、氧合指数、心指数(CI)、肺毛细血管楔压(PAWP)、出血量以及病死率、住ICU时间、呼吸机辅助时间、CBP时间、感染发生率、心律失常等.结果:NT组治疗后1、2、3d氧合指数、PAWP、Lac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均P<0.05),其余指标无显著差异(均P>0.05).HT组治疗后1dDO2/VO2比值、氧合指数、PAWP、Lac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均P<0.05);治疗后2、3d各指标均明显改善(均P<0.05).HT组的病死率、住ICU时间、呼吸机辅助时间、CBP时间均低于NT组(均P<0.05);2组出血量、感染例数、心律失常发生例数无显著差异(均P >0.05).结论:亚低温血液净化能有效改善心脏瓣膜病术后LCOS的氧供需平衡,从而延缓MODS病程进展,缩短机械通气、CBP及住ICU时间,减少病死率;且不增加出血、感染和心律失常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胰岛素泵在糖尿病烧伤患者围手术期治疗中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手术治疗的糖尿病烧伤患者68例,分为两组: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治疗36例(CSII组),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治疗32例(MSII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两组治疗后血糖变化以及血糖控制时间、胰岛素用量、低血糖发生率、切口感染率等的差异。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血糖均明显下降(P〈0.01),CSII组对空腹血糖的控制优于MSII组(P〈0.05),术前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用量、住院总天数及低血糖发生率、切口感染率均低于MSII组(P〈0.01,P〈0.05)。结论在糖尿病烧伤患者围手术期应用胰岛素泵治疗可迅速控制血糖,缩短术前血糖达标时间及住院总天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利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探讨不同HbA1c水平T2DM患者的血糖特点。方法将178例T2DM患者按HbA1c水平分为3个组,通过CGMS进行血糖监测。结果各组HbA1C与全天平均血糖值(24hMBG)均有相关性(P〈0.05),与平均血糖漂移幅度(MAGE)无相关性。HbAlc≤7.5%时,餐后血糖与之相关性较好(P〈0.05)。HbA1c〉7.5%时,与三餐前血糖相关性较好(P〈0.05)。结论HbA1c代表血糖的整体水平,但不能反映血糖的稳定性,而CGMS可反映血糖的波动规律。HbA1c和CGMS联合应用更加有利于血糖的综合管理。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使用短肽肠内营养剂对重症医学科(ICU)危重病患者血糖的影响。方法对60例进行肠内营养支持的ICU危重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A组30例病人:营养液每日鼻饲持续时间16 h肠内营养泵匀速泵入;B组30例病人:营养液每日间断鼻饲12 h肠内营养泵匀速泵入进行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时间为7~27天,绝大多数为10~14天。治疗过程中,监测血糖、生化等指标,找出适合ICU患者的最佳鼻饲持续时间。结果 A组:每日鼻饲持续时间16 h的ICU危重症患者,血糖能较平稳控制;B组:每日间断鼻饲12 h的ICU危重症患者,血糖波动较大。结论通过临床观察,对ICU危重症患者进行肠内营养支持以持续泵入肠内营养液时间在10 h,使用营养液7-14天,血糖波动较小,胃肠道并发症的发生率,生化学指标改善与间断泵入营养液比较对血糖影响较大,胃肠道并发症的发生率、生化学指标改善差异有意义(P0.05),APACHEⅡ评分与血糖有相关性,持续泵入营养液血糖控制较稳定,两组比较差异有意义,(P0.05)。经过我们研究说明肠内营养液支持治疗以持续泵入疗效较好,可缩短在ICU的住院时间,预后较好,因病例较少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两类达标血糖控制对急危重患者预后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9月我院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15分且合并高血糖的危重患者200例,分为胰岛素强化治疗(IIT)组和常规控制(CIT)组,比较两组近期死亡率、3d及7d后APACHEⅡ、严重并发症、低血糖、院内感染发生率、住院时间和费用等指标. 结果 IIT组住院时间和费用、院内感染发生率、呼吸衰竭、心功能不全、3d及7d后APACHEⅡ较CIT组低(P<0.05).两组低血糖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9% vs 13%,P<0.01),严重低血糖发生率、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IIT可能为临床带来较多益处,但增加急危重患者低血糖风险,对降低总死亡率可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7.
Hyperglycemia, hypoglycemia, and glycemic variability have been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morbidity, mortality, length of stay, and cost in a variety of critical care and non–critical care patient populations in the hospital. The results from prospective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s designed to determine the risks and benefits of intensive insulin therapy and tight glycemic control have been confusing; and at times conflicting. The limitations of point-of-care blood glucose (BG) monitoring in the hospital highlight the great clinical need for an automated real-time 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system (CGMS) that can accurately measure the concentration of glucose every few minutes. Automation and standardization of the glucose measurement process have the potential to significantly improve BG control, clinical outcome, safety and cos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