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非典型川崎病冠状动脉的超声改变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提高临床对非典型川崎病的早期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非典型川崎病的二维超声表现。结果:非典型川崎病的超声表现:1.冠状动脉内径正常,但管壁回声增粗,增强,内膜形态不规则呈波浪状,虫蚀样及管腔同模糊等形态不的改变。2、壁回声明显增厚,增强,管腔变窄;3、冠状动脉轻度扩张,壁回声不均匀增粗,增强,4、冠状动脉明显扩张,冠状动脉瘤形成。结论:超声心动图对于早期诊断非典型川崎病,及时给予正确治疗,减轻冠状动脉的损害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侯玮  魏增华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2,11(15):1237-1237,1240
目的通过对非典型川崎病患儿临床特点的分析,为临床非典型川崎病患儿的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承德市第六医院自2008年12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20例非典型川崎病患儿的相关诊治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入组的20例患儿仅具备典型川崎病6项主要表现中的2~4项。结论应加强对非典型川崎病症状及体征的早期识别,以免延误诊治、造成不良后果。  相似文献   

3.
川崎病(KD)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由于其心血管系统并发症而日益受到重视。鉴于早期诊断应用丙种球蛋白和阿司匹林可防止或减轻心血管并发症,所以,对于早期诊断及非典型病例的认识更为重要。我科于1989~2005年共收治川崎病62例,现报告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4.
超声对26例非典型川崎病的观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志军  张淑梅 《临床医学》2006,26(11):42-42
目的 为诊断不典型川崎病及其早发现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对26例非典型川崎病病人冠状动脉逐一进行超声检查。结果 发现26例病人道状动脉均有不同程度病理改变。早期主要以管壁增强、增粗为主,以及内膜形态不规则、模糊不清、管腔变窄,最后导致冠状动脉瘤。结论 非典型川崎病病人冠状动脉超声检查,简便易行。宜早检查、早发现、早治疗、减少病变对冠状动脉进一步损害,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血清蛋白电泳在非典型川崎病患者的辅助诊断价值,为提高非典型川崎病的早期诊断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 收集确诊为非典型川崎病患者血清蛋白电泳各项值与健康体检儿童、川崎病组作对照研究.结果 非典型川崎病患者血清蛋白电泳的各项值与健康儿童相比,清蛋白、α1球蛋白、α2球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清蛋白水平降低,α1、α2球蛋白水平升高.非典型川崎病患者血清蛋白电泳的各项值与川崎病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难以确诊的非典型川崎病患者做血清蛋白电泳分析,对该病的早期诊断有辅助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非典型川崎病进行临床特点的分析及早期诊断的探讨.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非典型川崎痛的临床资料.结果:48例非典型川崎病中,白细胞升高、血红蛋白下降、血小板升高、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增高、冠状动脉改变的发生率分别为95.8%、81.3%、100%、97.9%、93.8%、68.8%.结论:非典型川崎病容易误诊漏诊,对发热持续时间长、白细胞升高、抗感染治疗无效时应提高警惕,及早做超声心动图检查冠状动脉及血沉、C反应蛋白,动态观察血小板变化,有助于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7.
任磊 《临床医学》2012,32(8):79-80
目的 对非典型川崎病临床特点及治疗情况进行分析.方法 随机抽取在2009年2月至2011年2月淮阳县人民医院收治的川崎病患者临床病例资料28份,对其临床表现、特点以及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对28份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发现该病的男性患者略多于女性患者,患者的年龄3个月~5岁.所有患者经治疗后均痊愈出院.结论 非典型川崎病具有发病早的特点,在治疗时要早诊断、早治疗,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8.
声学密度定量检测川崎病早期冠状动脉损害 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声学密度定量技术(AD)在川崎病早期冠状动脉损害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川崎病急性期超声心动图检查冠状动脉有囊样、瘤样改变的15例(川崎病Ⅰ组),超声心动图检查冠状动脉内径正常、壁回声异常的20例(川崎病Ⅱ组),正常对照组30例,测定左室后壁心包组织及左、右冠状动脉壁的组织背向散射积分(IBS).用冠脉壁IBS和心包IBS比值,作为冠脉壁校正IBS(IB%).结果①各组之间心包IB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川崎病Ⅰ组、Ⅱ组冠脉壁IBS值和IB%值均明显大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声学密度定量技术有助于在早期检出冠状动脉病变,对早期和非典型川崎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一种以颈部淋巴结肿大和发热为首发症状的川崎病的临床特点,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类型川崎病的认识。方法:对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2005年1月—2010年5月收治的82例川崎病患儿中的13例以颈部淋巴结肿大和发热为首发症状的川崎病患儿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该调查中共有13例以颈部淋巴结肿大和发热为首发症状的川崎病患儿,其中男9例,女4例。男女比例2.25∶1;其平均年龄5.5岁。起病至确定诊断的平均时间为8.4d。13例患儿在疾病早期全部被误诊为急性淋巴结炎而采用抗感染治疗。其中有9例(69.2%)出现冠状动脉损害。结论:以颈部淋巴结肿大和发热为首发症状的川崎病多见于年龄较大的患儿,往往表现出较强的炎症反应。而且由于其他主要临床表现在病程中出现的时间分散,容易造成川崎病诊断的延误,且其冠状动脉损害的发生率也较高。故临床上对于发热伴颈部淋巴结肿大的年长患儿,应警惕川崎病的发生,使其得到早期及时的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川崎病冠状动脉增宽中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3月-2011年7月间在我院明确诊断的川崎病冠状动脉增宽患者6例的超声声像图特点。结果:冠状动脉内径增宽6例,其中扩张4例,冠状动脉瘤2例。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用于川崎病冠状动脉增宽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特别是对于累及近端的冠状动脉瘤可作出较为明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11.
川崎病是一种病因不明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表现的小儿发热自限性疾病,常常累及冠状动脉。超声心动图评估冠状动脉病变在川崎病诊断、治疗、随访中有着重要作用,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标准随着学者对川崎病认识及研究的深入和正常儿童冠状动脉内径值研究的开展而不断更新。本文将超声心动图评估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川崎病患儿的临床特点,探讨川崎病早期诊断治疗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1月至2006年12月本科收治的川崎病患儿47例的临床资料。结果:47例均痊愈,追踪冠脉病变者1年内转为正常。结论:应加强对不典型川崎病的认识,肛周皮肤潮红及脱皮是不典型病例诊断中有价值的参考依据并具有特异性;尽早使用静脉丙种球蛋白疗效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川崎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本院收治的126例川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总结川崎病患者的临床表现,临床诊断以及治疗效果。结果:在本组126例川崎病患者中,94例患者为典型儿童川崎病,32例患者为非典型川崎病;其中存在冠状动脉扩张的患者有27例,冠状窦冠脉瘤的患者有5例。其主要的临床症状包括持续发热、口唇龟裂、球结膜充血、颈部淋巴结肿大、皮疹等,其中最为常见的是发热。患者治疗时采用阿司匹林、人免疫球蛋白注射以及抗凝和对症治疗,均获得康复。结论:当前临床上在对川崎病进行诊断时,可以结合患者典型和非典型临床特征确诊,然后采用综合治疗方法,可以促进患者病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4.
二维超声心动图诊断及随访川崎病性冠状动脉瘤35例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35例川崎病性冠状动脉瘤经二维超声心动图(2DE)5年随访,观察其发生、发展及转归,并认为诊断川崎病性冠状动脉瘤首选2DE。  相似文献   

15.
非典型川崎病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小平 《华西医学》2006,21(1):78-79
目的:探讨非典型川崎病(KD)的发病情况及临床特点。方法:对2001年3月至2004年9月住院治疗的141例KD病例资料作回顾分析。结果:141例中113例(80·1%)为典型KD,28例(19·9%)为非典型KD。非典型KD组平均年龄1·33±1·65岁,较典型组小,差异有显著性(P<0·01);非典型KD只具备KD诊断标准中6项之4项或3项,非典型KD冠状动脉扩张(CAD)和冠状动脉瘤(CAA)的发生率为100%,与典型KD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非典型KD组在病程8·9±6·8d接受丙种球蛋白治疗,住院天数为l5·3±6·6d,均较典型组的7·1±2·8d、11·5±5·7d明显延长,差异有显著性(P<0·05)。随访CAD大多数于3~6个月恢复正常。CAA于1年至2年恢复正常。结论:非典型KD更多见于小年龄的婴幼儿,非典型KD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高,冠状动脉病变是诊断非典型KD的重要依据,临床应重视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非典型川崎病的临床特征,提高临床诊断水平.方法 对21例非典型川崎病患儿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发热、皮疹、球结膜充血、口唇干红、皲裂发生率高,手足硬肿及淋巴结肿大的发生率较低,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C-反应蛋白升高、血沉增快发生率高.结论 对具备2~3项主要诊断指标、发热≥ 5天、抗生素治疗无效患者,结合心脏彩超、实验室检查,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7.
超声心动图诊断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超声心动图诊断川崎病状动脉病变的价值。方法:对29例川崎病的冠状动脉病变进行超声检查。结果:研究发现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表现分为4种。冠状动脉正常、冠状动脉扩张、冠状动脉瘤及巨大冠状动脉瘤、以冠状动脉扩张为主,对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结论:超声心动图是诊断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8.
川崎病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由日本川崎富作1967年首次报道,其病因不明,诊断缺乏特异性。本文总结了1994~2002年收治的56例川崎病,探讨其诊断与治疗的特点,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川崎病3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儿川崎病的临床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39例川崎病患儿进行临床分析。结果39例患儿发生冠状动脉改变11例,其中8例随访半年(失访3例),冠状动脉内径均恢复正常。结论对川崎病患儿进行早期诊断、早期大剂量应用丙种球蛋白静脉滴注辅以抗凝治疗,是防止冠状动脉病变、减轻临床症状、提高治愈率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0.
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是影响其预后的主要因素。冠状动脉损害可表现为动脉炎、动脉扩张、动脉瘤和动脉狭窄等,超声心动图是检测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损害的首选方法。在良好的切面下能清晰显示冠状动脉管壁及管腔的变化,尤其诊断冠状动脉扩张及动脉瘤具有特异性,但诊断冠状动脉远端损害有一定困难。随着超声设备的升级及相关新技术的应用,超声心动图对于川崎病的早期诊断、疗效观察、估计预后和长期随访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