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助人行为也称利他行为,一个利他的人即使在无利可图或不期待任何回报的情况下,也会关心和帮助他人。助人行为涉及很多种形式,其中包括对他人提供力所能及的不求回报的帮助。这些行为被视为礼貌和恭敬,而在他人眼里,行为发出者也被视为有良好的教养、礼仪和细心的人。  相似文献   

2.
旁观者效应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经典发现,它是指当一个人面对他人的困境时,如果有他人在场并可以提供帮助的情况下,个体会表现出比独自一人条件下更少的助人反应。简言之,他人的出现抵制了助人行为[1]。最早引起心理学家对旁观者效应探索的是1964年发生在美国纽约的凯蒂小姐遇害案,随后,人们相继探讨了各种情境下的旁观者效应, Latané和Dabbs最先通过“癫痫发作”这一紧急事件探讨旁观者效应,发现当被试认为有他人知道另一房间的癫痫患者发作情况时,助人行为明显少于被试认为只有自己一人知道这一紧急事件时的助人行为,即出现了旁观者效应[2]。后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在非紧急情境下也发现了旁观者效应,如Bushman和Bonacci[3]的研究发现,在虚拟网络情景中,随着求助邮件抄送地址中人数的增多,收信者对研究者的求助邮件回复的就越少。Latané和Dabbs的实验中发现,无论男女,随着在场人数的不断增多,帮忙捡起散落在电梯里的硬币或铅笔的行为也不断减少[2]。这些研究均发现了助人行为中存在着旁观者效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考察感恩、负债感、快乐3种情绪状态对助人行为的作用及其差异。方法:选取河南某高校3个班的190名大学生,采用感恩、负债感、快乐3种情景实验来激发被试的相应情绪,每班随机接受一种情景实验,采用人性的哲学量表(PHN)中的利他主义分量表、自编的助人和主动助人测评工具测量大学生的利他观念、助人和主动助人行为,采用协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结果:在助人和主动助人上,协变量利他观念的效果显著[F(1,186)=9.24、10.52,均P0.01];情绪状态的主效应显著[F(2,186)=3.50、3.45,均P0.05]。进一步多重事后比较发现,感恩状态下被试的助人和主动助人行为得分均高于快乐状态下的得分[(4.21±0.10)vs.(3.86±0.09),(4.22±0.09)vs.(3.90±0.08)]。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感恩能正向预测助人和主动助人行为(β=0.33、0.20),快乐能正向预测主动助人行为(β=0.16)。结论:排除利他观念的影响后,感恩状态下的被试比快乐状态下的被试表现出更多的助人和主动助人行为,感恩比快乐更有助于助人行为的培养。  相似文献   

4.
夜班护士麻痹症状群:临床心理学的一种新现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夜间工作被认为可破坏生理节奏[1] ,而另一些卫生学专家认为夜间工作能引起抑郁症状反应[2 ] 。夜班护理工作确实可能成为一种特别的应激[3 ] ;因此实习护士常常需要心理支持 ,以帮助他们作好应对和适应的准备[4] 。对“夜班护士麻痹症状群”(nightnurses’paralys is)这一现象曾有过报导[5] ,但尚没有科学研究来证明这种现象的存在。这种现象被描述为往往当护士在寂静不动时 ,有一种无力的感觉。例如护士在夜间坐病室观祭台执行观察任务时 ,神志清醒 ,但在短时间内不能按要求移动肢体。在这种情况下 ,他人的触动或低声…  相似文献   

5.
认知行为治疗中的行为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行为分析 (BehaviorAnalysis)做为一项心理治疗技术 ,被国外心理治疗师广泛应用 ,它通常不独立完成对心理问题的干预 ,而是在认知行为治疗的开始或治疗过程中经常体现到它的存在。有学者把这一概念又称为行为功能分析 (Be haviorFunctionalAnalysis)。 1974年 ,Dwight著书《行为与系统分析 :一项精神健康的整合方法》 ,提出人的各种行为对人躯体和精神的影响[1 ] ,有必要进行行为分析。 1978年 ,Hollin等人在《认知行为治疗的研究与应用》———书中把行为分析理论用到心理治疗过程中[2 ] 。 1999年Julian等人在《行为分析 :心理学的应…  相似文献   

6.
伍艳  彩健 《校园心理》2010,8(1):42-44
<正>关系性攻击行为作为攻击行为的一个方面,近年来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它是指通过破坏、威胁、控制他人的人际关系以达到伤害的目的[1]。例如,通过忽视进行报复、把一个同伴排挤出朋友圈从而对其进行惩罚、威胁同伴要收回对他们的友好行为以及散播他人的谣言等,这种攻击性行为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正共情(empathy)是一种通过感觉器官观察他人的处境,经自身整合分析而产生的与他人相同或相似的心理及生理反应,主要表现为无私的利他行为,目的在于帮助他人。疼痛共情则是指个体对疼痛患者产生的共情行为,一方面,疼痛共情能够促使个体感知他人的痛苦,产生同情心理;另一方面,及时感知他人的疼痛能够使个体对危险情景保持警惕并做出防御反应,以实现机体的自我防御[1]。因此,疼痛共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受暗示性的测量及其与人格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暗示是人际影响的形式之一 ,间接地影响人们的心理和行为 ,使人们按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思想[1] 。或者说 ,暗示是采用含蓄的方式 ,通过语言、行动等刺激手段对他人的心理和行为发生影响 ,使他接受某一观念 ,或按某一方式进行活动[2 ] 。而受暗示就是人们对于刺激发生与自己意志相反的顺从的反应[3] 。换句话说 ,受暗示就是人们的反应被控制 ,相信他人所暗示的内容而接受 ,故它不是被迫的行为。受暗示的外在表现 ,是不加批判地接受他人的看法、思想[4 ] 。受暗示与从众不同 ,它是一种非被迫行为 ,并主要是通过自己的信念系统…  相似文献   

9.
目的:基于一般学习模型,验证暴力游戏对助人行为的消极作用,并探索暴力游戏在赋予亲社会背景后对助人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七巧板任务和情境模拟任务测量86名三年级儿童的稳定助人行为和紧急助人行为,并分析游戏类型、性别因素对行为得分的影响。结果:游戏类型对儿童的稳定助人行为(F=6.17,P0.01)、紧急助人行为(F=4.25,P0.05)产生明显影响,而性别因素作用均不明显。结论:支持一般学习模型,说明暴力游戏对助人行为有消极作用,但亲社会背景可以有效降低暴力游戏对助人行为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0.
情绪智力与大学生焦虑、抑郁和心境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8  
自Goleman《情绪智力》[1] 一书出版以来 ,情绪智力一词已为很多人所熟悉。情绪智力一般被定义为个体适应性地知觉、理解、调节和利用自己及他人的情绪的能力[2 - 3] 。虽然情绪智力有时被当作能力(或智力 )看待[2 ,4 ] ,有时则被认为是个性特质[5- 8] ,但研究者都相信情绪智力对于个体在现实生活中取得成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 。关于情绪智力常见的一个命题是个体情绪智力越高越能体会到情绪上的幸福感 (Emotionalwell -being) [1- 2 ]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 ,本研究拟探讨情绪智力与大学生焦虑、抑郁和心境的关…  相似文献   

11.
692名高等师范生毕业前16PF测评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国内外已有研究表明心理健康与人格因素密切相关[1 2 ] 。人格是人类心理行为的基础 ,人格特征影响人对外界的认知过程、调节机制和行为方式 ,因此 ,人格的面貌会影响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潜能开发和对社会的适应状况。应届大学毕业生对社会的适应状态是其人格素质的综合反应 ,也体现了高校育人环境对在校大学生人格完善与健全的促进与影响。研究大学生毕业前的心理健康状况及人格特征 ,可为大学生毕业后能够不断健全自己的人格以适应社会需求提供依据 ;更重要的是为在校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健全人格的培养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1 对象和方法1.…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影响煤矿工人饮酒行为的相关因素,为开展针对性的心理行为干预提供依据。方法以自述有饮酒行为的煤矿工人为调查对象,采用饮酒问卷(ADS)、密西根酒精依赖调查表(MAST)和一般情况调查表进行测评与调查,分析饮酒行为的相关因素。结果不同文化程度的煤矿工人在ADS总分、MA ST总分、自我或他人所认识到的饮酒问题、婚姻家庭问题上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0.01);文化程度与ADS总分、MAST总分呈显著正相关;婚姻状况与因饮酒问题寻求帮助呈显著正相关;父母是否饮酒与自我或他人所认识到的饮酒问题、因饮酒问题寻求帮助、婚姻家庭问题呈显著负相关;生活满意程度与ADS总分、自我或他人所认识到的饮酒问题、婚姻家庭问题呈显著负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父母是否饮酒和生活满意度对自我或他人所认识到的饮酒问题、婚姻家庭问题有良好的预测作用(R2=0.329,F=7.837,P<0.01;R2=0.391,F=10.21,P<0.01),父母是否饮酒和婚姻状况对因饮酒问题寻求帮助有良好的预测作用(R2=0.281,F=6.06,P<0.01)。结论不同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父母是否饮酒和生活满意度对煤矿工人的饮酒行为有明显影响,对心理干预提供了有效依据。  相似文献   

13.
<正>归因是指人们对自己和他人行为的原因进行分析和推论的过程,即个体从可能导致行为的多种因素中认定原因并判断其性质的心理过程。归因理论首先由美国心理学家Heider提出,并由Weiner发展成熟,后被广泛应用于二语习得现象研究中。Weiner认为有能力、努力、任务维度、运气、身心状况、外部环境等归因类别和内外源、稳定性和可控性3个维度。除努力外,其他类别都不可控[1]。我国学者对中学生[2-4]、大学[5-9]、研究生[10,11]的英语学习归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临床心理研究趋势是利用行为抑制系统(behavioral Inhibition system,BIS)和行为激活系统(behavioral activation system,BAS)探讨问题行为或心理的成因[1]。BIS被视为注意系统,对惩罚、非奖赏、新奇等刺激敏感,并采取回避或退缩行为进行应对。BAS属于动机系统,对奖赏、非惩罚及逃离惩罚等刺激敏感,并导致趋近行为达成目的[1]。研究认为BIS/BAS活动水平过高或过低可能与心理病理有关[2-4]。本文拟探讨工读初中男生在行为抑  相似文献   

15.
现实疗法矫正人际关系中的无益行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实疗法是由美国心理学家Wil-liam Glasser所创立的一种兼具人本主义取向和行为疗法技术成分的心理治疗方法[1,2],其基本理论是:人有爱的需要和自我价值感需要,这一需要的满足必须从环境、从与他人的关系中获得。每个人的行为和思想都是自己的选择,人的行为只有兼顾了自己和他人的需要,才能现实地、有效地使自己的这一需要得到满足,这才是负责任的行为,才能有效地控制自己的生活,从而体验到“成功的统合感”。现实疗法针对需要受挫所致的心理困难即“失败的统合感”,帮助来访者分析其当前的行为是否有助于满足其需要,把选择和重塑有益、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诱发情绪时情绪反应对状态共情与助人行为的影响,以及状态共情在诱发情绪时情绪反应与助人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通过视频诱发情绪,采用情绪自评问卷、共情反应量表、同伴评定量表和助人行为题目对98名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1)通过视频诱发情绪有效,观看正性电影的个体其积极情绪反应显著高于观看负性电影的个体(F=24.17,P0.001),其负性情绪反应显著低于观看负性电影的个体(F=93.36,P0.001);(2)诱发情绪时情绪反应得分与状态共情呈显著正相关(P0.001),与助人时间呈边缘显著负相关(P0.08),与助人金钱相关不显著;(3)诱发情绪时情绪反应正向预测状态共情(β=10.80,P0.001),负向预测助人时间(β=-0.64,P0.05)。状态共情在诱发情绪时情绪反应与助人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不显著。结论:个体消极情绪水平越高,越容易引起共情;个体积极情绪水平越高,越愿意花费时间帮助他人。状态共情在诱发情绪时情绪反应与助人行为之间不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7.
<正>进入小学后,学习成了儿童的主导活动,然而在学习中儿童难免会遇到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此时采取寻求帮助的自我调节学习策略,即学业求助(academic help-seeking)~([1-2]),对于儿童的学习与成长成才非常重要。以往研究表明,在学习遇到困难时,儿童可能向他人(如老师或同学)进行学业求助的行为主要有三类~([3]):①在他人的帮助下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工具性求助;②不经思考直接请求他人给出问题答案,甚至是让他人帮助完成的执行性求助;③虽需帮助但不主动向  相似文献   

18.
Campbell幸福感量表用于中国大学生的试测报告   总被引:25,自引:3,他引:22  
追求幸福是人类行为的根本动机之一。人们对于自己是否幸福的主观感受被称之为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well -being)。主观幸福感是对生活满意度和个体情绪状态的一种综合评价 ,它不仅敏感地反映出人们对自身生存质量的关注与感受[1] ;同时 ,它还与许多重要的心理健康指标 ,如乐观[2 ] 、适应性[3] 、焦虑和抑郁[4 ] 以及自杀倾向与行为[5] 有密切的联系。在测量主观幸福感的工具之中 ,幸福感指数量表 (Indexofwell -being)是常用的一种。该量表由Campbell等人 1976年编制 ,主要测量受试者目前的…  相似文献   

19.
近看来 ,女性违法犯罪呈上升趋势 ,其中性犯罪居于首位[1,2 ] 。卖淫行为的成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家庭环境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3 ] 。为此 ,本研究拟探讨女性性犯罪行为与家庭环境特征的内在关系 ,寻找导致女性违法性行为的高危因素。本文抽取因卖淫被收容的女性 2 5 0人 ,下简称为性犯罪组。从福建省某卫校及其教学医院中选取年龄低于 3 0岁女性共 15 2人为对照组。采用Moss等1981年编制的家庭环境量表 (FamilyEn vironmentScale简称FES)进行了评定。量表评定 10项家庭特征 ,得分越高 ,该家庭特征所体现…  相似文献   

20.
拖延行为在当代学生群体普遍存在,其中学业拖延最为突出。学业拖延指个体明知会带来不良后果的前提下,仍然有意延迟完成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学习任务[1]。研究显示,我国大学生中约有80%存在拖延行为,其中约有20%~30%的学生拖延情况较为严重[2]。拖延行为在我国中学生中也普遍存在[3]。学业拖延被认为一种不良的行为习惯,它不仅对学业成绩产生负面影响,而且与学生焦虑和抑郁情绪密切相关。研究显示学业拖延与学业相关焦虑(包括考试焦虑、课堂焦虑等)之间呈正相关[4-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