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配戴角膜塑形镜治疗青少年近视疗效。方法 82例患者(162眼),年龄1021岁(平均12.6岁),屈光度-1.0021岁(平均12.6岁),屈光度-1.00-7.50 D、散光≤0.75 D范围。分-1.00-7.50 D、散光≤0.75 D范围。分-1.00-3.00 D、-3.25-3.00 D、-3.25-6.00 D、-6.25-6.00 D、-6.25-7.50 D 3组。按照角膜塑形术的验配程序配戴角膜塑形镜1年,测量视力、屈光度、角膜曲率、眼轴变化情况,与治疗前比较,评价角膜塑形术控制近视进展作用。结果治疗后,各组视力≥1.0为88.64%、38.46%、21.88%,屈光度降低-3.00 D为75.64%、61.54%、59.38%,水平、垂直角膜曲率平均下降(1.75±0.12)D、(1.64±0.11)D;各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眼轴平均增长(0.19±0.21)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戴镜后无严重不良反应出现。结论角膜塑形术矫治青少年近视疗效确切、安全可逆,可有效控制近视发展,而且屈光度越低,矫治效果越好,最适宜范围是-3.00 D以内。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多区正向光学离焦眼镜与角膜塑形镜抑制青少年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2020年10月至2021年9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就诊的中低度青少年近视患者190例(369眼)临床资料,按照自愿原则分为多区正向光学离焦眼镜(defocus incorporated multiple segments,DIMS)组90例(180眼)和角膜塑形镜组100例(189眼)。所有患者分别于戴镜前、戴镜后1周、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时记录裸眼和最佳矫正视力、屈光度、眼轴长度,角膜塑形镜组进一步检查角膜曲率、中央角膜厚度、泪膜破裂时间、角膜染色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戴镜矫正12个月后,近视离焦眼镜组屈光度和眼轴分别为(-3.87±0.70)D和(24.66±0.22)mm,两者与基线相比差异有显著性(屈光度:F=81.007,P<0.001;眼轴:F=27.382,P<0.001);裸眼视力为0.38±0.20,与基线相比差异无显著性。角膜塑形镜组治疗12个月后,视力为0.63±0.29,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F=77.291,P<0.001);屈光度和眼轴分别为(-3....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角膜塑形镜对青少年近视的矫治效果及对眼表泪膜功能影响。方法 选取就诊的60例(111眼)青少年近视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55眼)佩戴框架眼镜,观察组(56眼)佩戴角膜塑形镜,比较两组佩戴后1年后的矫正效果和眼表泪膜功能。结果 佩戴1年后,对照组裸眼视力、角膜厚度、眼轴长度及角膜曲率均无明显变化(P>0.05),屈光度明显增加(P<0.05);观察组裸眼视力明显增加(P<0.05),角膜厚度、屈光度及角膜曲率均明显降低(P<0.05),眼轴长度无明显变化(P>0.05),且两组裸眼视力、屈光度和角膜曲率均差异显著(P<0.05)。佩戴1年后,对照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细胞面积变异系数、泪膜破裂时间和基础泪液分泌量均无明显变化(P>0.05),观察组仅细胞面积变异系数和泪膜破裂时间明显降低(P<0.05),且泪膜破裂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佩戴角膜塑形镜疗效确切,有助于提高青少年近视患者视力、矫正近视屈光度,但对眼表泪膜功能有一定影响,临床佩戴中应加强随访复查。  相似文献   

4.
《现代诊断与治疗》2020,(15):2444-2446
目的探讨角膜塑形镜治疗青少年近视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青少年近视患者82例(164眼),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各41例(82眼),对照组佩戴框架眼镜,观察组佩戴角膜塑形镜。比较两组屈光度、裸眼视力、眼轴长度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屈光度、眼轴长度显著低于对照组,裸眼视力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14.63%略高于对照组8.5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角膜塑形镜可有效降低青少年近视患者屈光度,提高其裸眼视力,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影响近视患者中央角膜曲率(Kmean)及球镜屈光度的因素。方法2008年3月~8月,使用角膜地形图测量157例(313眼)近视患者Kmean和角膜后表面高度。用A超测量眼轴长度和中央角膜厚度.验光测出球镜屈光度。分析可能影响Kmean及球镜屈光度的多个因素。其中男79例(157眼),女78例(156眼);年龄18-45岁,中位年龄20岁。近视病程1~30年。近视球镜屈光度(-5.65±2.74)D。结果眼轴长度、中央角膜厚度、角膜后表面高度、眼压、Kmean和球镜屈光度分别为:(26.00±1.04)mm、(540.50±31.02)um、(26.96±6.05)um、(17.05±2.48)mmHg(1mmHg=0.133kPa)、(43.30±1.46)D、(-5.65±2.27)D。Kmean的影响因素有:眼轴长度(β1=0.411,P=0.000)、性别(βi=-0.278,P=0.000)、中央角膜厚度(βi=-0.180,P=0.000)(Kmean(D)=63.9790.599×眼轴长度(mm)-0.813×性别(男=1,女=0)-0.009x中央角膜厚度(um),R=0.583,F=25.804,P=0.000)]。球镜屈光度的影响因素有:眼轴长度(βi=-0.911,P=0.000)、Kmean(βi=-0.477,P=0.000)和性别(βi=0.183,P=0.000)[球镜屈光度(D)=76.5851.990×眼轴长度(mm)0.714×Kmean(D)+0.801x性别(男=1,女=0),R=0.837,F=117.295,P=0.000)]。结论眼轴长度、中央角膜厚度和性别都对Kmean有影响,眼轴增长是近视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背景:氟硅酮丙烯酸脂透气性材料成为制作角膜塑形镜的理想材料,其对眼屈光和眼生理的影响受到关注。目的:研究角膜塑形术控制近视发展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观察18例35眼佩戴1年角膜塑形镜的青少年中、低度近视裸眼视力、屈光度变化、眼轴长度、角膜内皮计数、眼压、角膜Q值等变化。结果与结论:1年后裸眼视力与佩戴前矫正视力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0.27、P=0.78);佩戴前后1年屈光度、眼轴长度、角膜内皮计数、眼压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1.37、P=0.18;t=-0.94、P=0.35;t=-0.52、P=0.6;t=1.00、P=0.32);佩戴前后1年角膜Q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8.03、P=0.00)。提示氟硅酮丙烯酸脂透气性材料角膜塑形镜控制近视安全、有效,对眼生理影响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青少年初发性近视配戴角膜塑形镜与框架眼镜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7月~2017年7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94例青少年初发性近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7例。两组患者配镜前均进行验光检查,对照组配戴框架眼镜,观察组配戴角膜塑形镜,比较两组佩戴前与佩戴1个月、6个月后摘镜状态下裸眼视力、屈光度、眼轴长度、角膜曲率以及佩戴期间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佩戴前裸眼视力、屈光度、眼轴长度、角膜曲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佩戴1个月、6个月后裸眼视力高于对照组,屈光度、眼轴长度、角膜曲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框架眼镜相比,佩戴角膜塑形镜可有效控制青少年初发性近视的发展,降低角膜曲率,避免眼轴长度与屈光度增加,改善裸眼视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极目远眺方法对青少年近视的干预效果,以寻找一种有效、简便并能推广普及的近视防治方法。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5年9月来本院眼科就诊的400例轻度青少年近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预防近视的措施,干预组在常规预防措施的基础上配合极目远眺方法。所有患者在受试前均接受眼科全面检查,并在阿托品散瞳后进行医学验光等效球镜检查,1年后比较2组视力、屈光度、眼轴、眼压及角膜曲率。结果 1年后,对照组有180例视力下降,下降率为82%,干预组有164例视力下降,下降率为33%;对照组近视进展平均为(-0.50±0.25)D,干预组为(-0.15±0.10)D;对照组眼轴增长(0.20±0.12)mm,干预组为(0.05±0.03)mm,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眼压和角膜曲率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防近措施配合极目远眺法能有效减缓青少年近视的发展,具有良好的防控效果,方法安全,简便易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角膜塑形镜联合体积分数0.01%阿托品控制青少年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青少年近视患者94例(175眼),随机分为观察组47例(86眼)和对照组47例(89眼),2组均配戴角膜塑形镜,观察组同时给予体积分数0.01%阿托品滴眼,1滴/d。记录2组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眼轴长度、瞳孔调节幅度、瞳孔直径、泪膜破裂时间,计算差值并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治疗6个月后与治疗前眼轴长度差值[(0.11±0.09)mm]较对照组[(0.25±0.11)mm]小(P0.05),瞳孔直径差值[(1.02±0.59)mm]较对照组[(0.05±0.85)mm]大(P0.05);观察组、对照组治疗6个月后与治疗前瞳孔调节幅度差值[(-0.03±0.02)、(-0.05±0.04)D]、泪膜破裂时间差值[(-1.01±0.47)、(-1.04±0.59)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角膜塑形镜联合体积分数0.01%阿托品控制青少年近视效果优于单纯配戴角膜塑形镜,其机制可能与二者联合应用发挥协同作用,控制眼轴增长速度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角膜塑形术对近视的治疗效果。方法:30例(58眼)依屈光度不同分Ⅲ(-1.75D-3.00D,-25D-5.900D,-5.25D--9.00D)分别有膜塑形镜治疗,记录治疗前后屈光度,角膜曲率的变化,结果:Ⅲ组屈光度均下降,以第1,II组明显,角膜屈率变小,治疗前后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角膜塑形镜对治疗-5.00D以下近视有效,并发症少,但停戴后有反弹,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大龄高度近视散光患者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的治疗效果及其特点。方法对55例(95眼)大龄高度近视患者进行LASIK治疗,并对术前屈光度、屈光相关因素、预矫、实矫屈光度及手术后角膜曲率的改变、手术疗效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LASIK治疗的大龄高度近视患者中,高度近视角膜平均屈光力44.85 D,与低度近视角膜屈光力平均43.24D两者之间有较大差异,术后角膜屈光力为平均33.29 D;高度近视患者球镜屈光度-6.00~-9.75 D,共68眼占71.58%,超高度近视-10.00~-16.00 D,共27只眼占28.42%,两者轴镜屈光度-0.5~-3.75 D平均-2.76 D。治疗效果:术前裸眼视力0.01~0.1平均0.05;矫正视力0.5~1.2平均0.92。术后裸眼视力0.5~0.9共31只眼(32.63%);≥1.0共64只眼(67.37%),平均视力0.94。结论 LASIK治疗大龄高度近视散光患者,术前进行精确的屈光度、角膜地形图、角膜厚度、眼球轴长测量后加以综合分析,对预矫屈光度确定和预留屈光度设计、激光切削直径的选择是必要的,可以预防屈光回退,减少术后眩光,改善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准分子激光近视矫正术的远期疗效。方法选择2002年10月至2004年3月于荆州市中心医院行准分子激光近视矫正术治疗,且随诊10年、资料完整的近视患者136例(241眼)。将241眼分为中度近视组(近视度-3.00~-6.00D,48眼)、高度近视组(近视度-6.00~-10.00D,134眼)和超高度近视组(近视度-10.00~-16.00D,59眼)。术后随诊10年,观察并记录视力、屈光度、角膜前表面曲率和眼压。结果中度近视组术后10年裸眼视力大于0.5和1.0比例分别为100.00%、84.00%,高度近视组分别为100.00%、83.95%,超高度近视组分别为91.45%、33.33%。各研究组术后10年最佳矫正视力达到或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的比例分别是98.21%、98.43%、92.34%。术后第1年屈光度回退明显,超高度近视组回退量最大,中度近视组回退量最小;术后第2~10年,超高度近视组屈光度回退最大,中度和高度近视组回退不明显。术后第1年角膜前表面曲率变化较之后更明显,超高度近视组角膜前表面曲率改变最多,中度近视组改变最少。术后10年随诊时,患者眼压均在正常范围内。结论准分子激光近视矫正术远期效果稳定,是治疗近视有效且安全的方法,但近视程度越大,手术效果的预测性及术后视力稳定性越小。  相似文献   

13.
眼轴长度与角膜屈光力、近视度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眼轴长度与角膜屈光力、近视度的关系。方法 受检者 3 0 5人 5 90眼 ,验光检影后按屈光度≤ -3 .0 0D、>-3 .0 0D~ -6.0 0D、>~ 6.0 0D分为低、中、高度近视组。用DGH 40 0 0型超声仪、12 990 N型曲率仪分别测定眼轴长度和角膜屈光度 ,每眼 3次 ,取平均值作相关统计处理。结果眼轴长度与角膜水平、垂直径屈光力相关检验 ,r值为-0 .4712和 -0 .3 95 3 (P <0 .0 0 1) ,各近视度组角膜屈光力相关分析均为负的直线相关 (P <0 .0 0 1) ,角膜水平和垂直径屈光力相关分析r值为 + 0 .890 8(P <0 .0 0 1)。眼轴长度和近视屈光度相关检验r值为 + 0 .65 0 0 (P <0 .0 0 1)。结论 在近视眼中 ,随着眼轴延长 ,其角膜屈光力呈相应减弱趋势 ,而眼轴延长时近视屈光度随之加重。眼轴与角膜屈光力呈负相关 ,与近视度呈正相关 ,由此认为角膜屈光力对近视度的加重无决定意义 ,眼轴变长才是近视度增高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青少年近视最佳防治办法。方法:对本区十几所学校21688名学生眼屈光情况进行直接或间接调查研究,对门诊求治的152例(298眼)近视眼患者进行扩瞳验光、角膜曲率半径、角膜屈光度、裂隙灯、眼底、血型、眼轴等检查,排外其他眼病后进行综合治疗。结果:298眼中277眼视力提高(92.95%),其中92眼视力恢复正常(30.97%)。屈光度降低者252眼(84.56%),和对照组比较,经统计学处理,P<0.001,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结论:综合疗法是治疗青少年近视眼的有效疗法,可预防、阻止近视的发生、发展、恢复或提高视力,使青少年渡过近视发生、发展的易感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双眼屈光参差眼的眼轴差值、角膜屈光力差值及屈光度差值的相关性。方法:对61例患者进行双眼屈光度、眼轴、角膜曲率、眼轴/角膜曲率的测量,按双眼等效屈光度差值(双眼屈光度差值)分为两组,分别为双眼屈光度差值≤0.25 D(相似组)和双眼屈光度差值≥1.00 D(参差组)。分别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角膜曲率采用平均K值。结果:相似组中,双眼屈光度差值与双眼眼轴差值、双眼平均K差值正相关(r值分别为0.450、0.370,P均﹤0.05),与双眼眼轴/角膜曲率差值无相关性(P﹥0.05)。双眼眼轴差值与双眼平均K差值正相关(r=0.552,P﹤0.01)。参差组中,双眼屈光度差值与双眼眼轴差值、双眼眼轴/角膜曲率差值正相关(r值分别为0.965、0.962,P均﹤0.01),与双眼平均K差值无相关性(P﹥0.05)。双眼眼轴差值与双眼平均K差值无相关性(P﹥0.05)。结论:眼轴及角膜屈光力是影响双眼屈光参差的重要因素,眼轴及角膜屈光力之间不匹配、不协调而失衡导致屈光参差的产生和进展。眼轴/角膜曲率是监控屈光参差进展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比较非接触式光学相干生物测量仪(IOL-Master)与传统A超联合角膜曲率计测量法对高度近视白内障人工晶状体度数测量的准确性及特点,评价IOL-Master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78例(共90眼)高度近视且患有白内障的患者术前分别用IOL-Master、接触式A超联合角膜曲率计测量眼轴长度和角膜曲率,使用SRK/T公式计算人工晶状体度数。对患者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按A超联合角膜曲率计检查法得出的人工晶状体度数植入注入式人工晶状体。术后1个月随诊检查视力及眼屈光度。结果术前IOL-Master测得的眼轴长度与接触式A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测得的角膜曲率与角膜曲率计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7)。术后1个月IOL-Master测得的平均绝对屈光误差值(MAFE)与A超联合角膜曲率计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IOL-Master测得的MAFE≤±0.50 D者及≤±1.00 D者均显著高于A超联合角膜曲率计(P〈0.05)。结论 IOL-Master是一种操作简单、安全可靠的人工晶状体度数测量工具。与A超相比,IOL-Master对高度近视眼眼轴长度测量精确性较高,对高度近视白内障手术人工晶状体度数的选择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背景:氟硅酮丙烯酸脂透气性材料成为制作角膜塑形镜的理想材料,其对眼屈光和眼生理的影响受到关注.目的:研究角膜塑形术控制近视发展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观察18例35眼佩戴1年角膜塑形镜的青少年中、低度近视裸眼视力、屈光度变化、眼轴长度、角膜内皮计数、眼压、角膜Q值等变化.结果与结论:1年后裸眼视力与佩戴前矫正视力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0.27、P=0.78);佩戴前后1年屈光度、眼轴长度、角膜内皮计数、眼压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1.37、P=0.18;t=-0.94、P=0.35;t=-0.52、P=0.6;t=1.00、P=0.32);佩戴前后1年角膜Q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8.03、P=0.00).提示氟硅酮丙烯酸脂透气性材料角膜塑形镜控制近视安全、有效,对眼生理影响小.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学龄前儿童近视眼的流行病学状况。方法:(1)在广东随机抽取4市(县),再从4市(县)随机整群抽取20间幼儿园;(2)用尼德克ARK-30对所选儿童进行屈光筛查;(3)可疑近视者和屈光度≤+2.00D者予1%阿托品眼膏涂双眼3d,由专人进行视网膜检影;(4)确诊为近视及屈光度≤+2.00D的儿童由专人进行近视相关因素调查;(5)按自愿原则对近视儿童进行眼轴、角膜曲率的测量;(6)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学龄前儿童近视眼患病率为1.77%,城镇1.82%,农村1.71%;(2)屈光要素的分布:①屈光度(-2.55±1.93)D;②眼轴(23.82±0.47)mm;③角膜曲率:最大径(H)(7.858±0.086)mm,最小径(V)(7.768±0.101)mm;(3)病因分析:学龄前儿童近视眼的发生与近亲近视史密切相关,城镇与农村学龄前儿童在可能致病因素方面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学龄前儿童近视眼并不少见,其发病机制与青少年不同。  相似文献   

19.
广东省学龄前儿童近视后屈光要素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调查学龄前儿童近视发生状况,了解学龄前儿童近视发生后屈光要素的动态变化,寻找早期防治近视规律.方法:(1)依经济状况和地理位置按随机原则抽取4市县;(2)从4市县中各随机选择20间幼儿园,对所抽取的在园学龄前儿童用自动屈光仪进行屈光筛查;(3)可疑近视患者予以1%阿托品眼膏涂双眼3 d,由专人用带状检影镜进行视网膜检影验光;(4)确诊为近视的患者自愿进行角膜曲率和眼轴测量;(5)近视患者经适当的屈光矫正后,按要求进行为期1年的前瞻性随访,每半年进行1次屈光状态、角膜曲率和眼轴的检测.结果:(1)学龄前儿童近视的发生率为1.77%,3~岁组1.00%,4~岁组1.87%,5~6岁组2.41%.(2)屈光要素的动态变化,①初诊屈光度平均-2.63~-3.02 D,随时间呈逐渐增加趋势;②初诊眼轴,平均(23.82±0.47)mm,接近正常成人眼轴,随随访时间的延长呈逐渐延长趋势;③最大径(H)(7.858±0.086)mm,最小径(V)(7.768±0.101)mm,较成人角膜曲率半径稍大(最大径7.84 mm,最小径7.7 mm,tH=3.02,P<0.01,tV=9.90,P<0.01),随观察时间的延长呈逐渐缩小趋势.(3)眼轴的延长趋势明显大于角膜曲率半径的缩小趋势(标准化率比较tH=-14.07,tV=-13.84,P<0.001).(4)混合性散光(径线性近视)268例(发生率2.41%,268/11 140).结论:广东省4市县学龄前儿童近视发生率为1.77%,3~岁组1.00%;4~岁组1.87%;5~6岁组2.41%;学龄前儿童近视眼发生后其近视度呈不断进展的趋势,主要表现为眼轴延长;混合性散光(径线性近视)并不少见,宜予以足够重视.因此学龄前儿童近视眼也应成为近视防治工作的重点,其防治重点如放在如何阻止或减慢眼轴的延长方面可能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先天性近视儿童的屈光参数变化规律及与近视度数的相关性。【方法】收集3~10岁屈光度为-2.0~-14.5D,平均(-7.3±2.9)D的先天性近视儿童40例73只眼。按照近视等效球镜度数(SE)分为四组:-2.0~-3.0D、-3.25~-6.0D、-6.25~-9.0D、-9.25~-14.5D分别为低度(4眼)、中度(20眼)、高度(36眼)、超高度近视(13眼)组。睫状肌麻痹后用 A超测量前房深度(ACD )、晶体厚度(LT)和眼轴长度(AL);角膜曲率计测量角膜前表面曲率(AC)。【结果】患儿 ACD、LT、AL 和 AC分别为(2.60±0.52)mm、(4.21±0.44)mm、(25.28±1.22) mm、(44.22±1.36)D。SE与AL呈正相关;AL与SE、ACD呈正相关,与L T、AC呈负相关。散光度数(AD )、ACD 和 L T 四组之间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05);SE、AC和AL在四组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05),近视度数越大,眼轴越长。随近视度数的增大,四组的 LT/AL和ACD+ LT/AL变小,AL/CR变大( P < 0.05),AC和 LT 与 AL 比值呈反向变化。LT/AL ,ACD+LT/AL与近视度数呈负相关( P <0.05),AL/CR与近视度数呈正相关。【结论】先天性近视儿童,眼球提前发育,眼轴延长,近视度数主要取决于眼轴长度。各组患者的 AC和 AL存在明显差异;AC、LT与AL的比值变化趋势不同,各屈光因素在先天性近视儿童的发育过程中起一定补偿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