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含纳米银的胶原蛋白-明胶支架材料通过静电吸附层黏连蛋白对周围神经缺损修复的效果.方法 制备纳米银-胶原蛋白支架材料,作为实验组,以不含纳米银的胶原蛋白支架为对照组.将雄性新西兰兔40只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只.将实验组材料和对照组材料分别与层黏连蛋白复合后分组修复兔坐骨神经10 mm缺损.术后30 d通过电生理学、形态学观察和荧光金逆行示踪实验对修复效果进行评估.结果 层黏连蛋白通过静电吸附作用均匀地贴附在实验组支架内表面.兔坐骨神经桥接术后30 d,甲苯胺蓝及透射电镜显示实验组在再生神经纤维数量、神经髓鞘厚度以及被荧光金逆行标记的神经元数量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电生理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坐骨神经电位波幅分别为(0.70±0.44)、(0.58±0.37)m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03,P=0.012);神经传导速度分别为(40.7±2.1)、(36.6±4.8)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27,P=0.031).结论 纳米银-胶原蛋白-明胶通过静电引力对层黏连蛋白具有较好的吸附作用,而吸附层黏连蛋白的纳米银-胶原蛋白-明胶支架对成年兔坐骨神经10 mm缺损具有较快的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2.
3.
目的以形态学方法观测硫酸肝素复合胶原蛋白支架材料桥接大鼠坐骨神经10mm缺损的疗效。方法以硫酸肝素复合胶原蛋白经冷冻干燥技术制备新型神经组织支架材料,并用此材料桥接修复SD大鼠坐骨神经缺损10mm,术后36周分别以辣根过氧化物酶(HRP)逆行示踪,HE、甲苯氨蓝和镀银染色法,S100、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神经丝蛋白(NF)免疫组化染色法、MBP免疫荧光染色法及透射电镜等形态学方法观测其引导神经再生的疗效。结果硫酸肝素复合胶原蛋白支架材料在移植术后36周已神经化。除再生有髓神经纤维的密度低于自体移植,有髓神经纤维的面积和髓鞘厚度与自体移植组无明显差异。结论以硫酸肝素复合胶原蛋白制备的神经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可以引导神经再生。 相似文献
4.
明胶管修复坐骨神经缺损后运动功能的改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明胶管(gelatin conduit)桥接外周神经缺损后运动功能的改变。方法用明胶制成长8mm,内径1.0mm的导管,套接修复大鼠右侧坐骨神经缺损4.0mm,以未修复组作阴性对照对照,于术后6、18周进行电生理学、胆碱酯酶染色、胆碱酯酶结合银染等检查。结果术后6周明胶管内出现再生神经纤维,18周时神经纤维变致密。明胶管组18周时胫前肌肌湿重有显著改善,并能记录到动作电位,有肌内神经纤维再支配和运动终板再生。明胶管变薄,无异物反应及炎症反应,无粘连。结论作为一种新材料,明胶管修复神经损伤后能有效改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作为组织工程化人工神经的种子细胞移植治疗外周神经损伤的效果。方法从成年大鼠的骨髓中分离培养得到BMSC,复合去细胞神经支架构建"组织工程化人工神经"。移植后分为BMSC+去细胞SD大鼠神经导管组(BMSC治疗组)和空细胞SD大鼠神经导管组(阴性对照组),每组各5只。比较两组大鼠术后2、4、8周损伤侧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FI),术后8周损伤侧坐骨神经传导功能和小腿三头肌湿重恢复率等修复效果的指标。结果BMSC治疗组的坐骨神经修复术后2、4、8周损伤侧坐骨神经功能指数,术后8周损伤侧坐骨神经传导功能和小腿三头肌湿重恢复率均优于阴性对照组(均为P0.05)。结论 BMSC复合去细胞神经支架的组织工程化人工神经可有效促进神经再生和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以角膜基质细胞与胶原-硫酸软骨素-透明质酸(Collagen-chondroitin sulfate-hyaluronic acid,Co-CS-HA)真皮支架材料复合共培养构建组织工程化角膜基质的可行性,为寻找理想的组织工程角膜支架提供依据。方法先行制备Co-CS-HA真皮支架材料,对其进行扫描电镜、孔隙率、体外降解性、力学性能和细胞增殖的检测和分析。培养兔角膜基质细胞,将其与上述材料复合共培养构建组织工程角膜基质,行兔角膜板层移植。术后大体观察植片和新生血管状况,并于术后第8周取材行组织学观察。结果所制备的Co-CS-HA真皮支架材料为白色海绵状结构,其孔径为(109±11)μm,孔隙均匀并有广泛的交通孔,孔隙率为(94.75±0.39)%。体外降解性和力学性能检测结果显示材料的强度和抵抗酶解的能力显著提高。MTS结果表明,材料对角膜基质细胞的增殖有明显促进作用。兔角膜板层移植后,组织工程角膜植片与宿主角膜组织相融性良好,能够部分修复并填充角膜基质缺损,但直到8周取材时仍留有大量的角膜新生血管。结论本实验室制备的Co-CS-HA真皮支架材料符合支架材料的理化和生物学要求,可一定程度修复兔角膜基质缺损,但在维持角膜的透光度方面仍存有缺陷,眼科应用还需进行更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化学萃取同种异体神经,去除髓鞘和雪旺细胞,形成无细胞基膜管后桥接鼠坐骨神经缺损,研究神经再生效果。方法 正常鼠坐骨神经用非变性生物剂处理后得到无细胞的基膜管,桥接鼠坐骨神经20mm缺损。实验分3组:无细胞基膜管移植组(A组),自体神经移植组(B组)和异体神经移植组(C组)。术后进行肌电图、光镜、电镜及图象分析仪检查。结果 A组再生神经有大量轴突通过移植体,术后2个月电生理检测再生神经的潜伏期及波幅低于B组(P<0.05),术后3个月2组差异无显著意义。髓鞘厚度在术后3个月时亦低于B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轴突直径及数目两组无差异。C组因无神经再生,结果无法测量。结论 这种无细胞基膜管移植体能支持轴突的生长和雪旺细胞的迁移,是一种良好的神经移植替代材料。 相似文献
8.
优化法去细胞大鼠神经同种异体移植修复坐骨神经缺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以优化法去细胞大鼠神经移植,修复同种异体坐骨神经缺损,观察术后动物的免疫排斥、早期功能恢复及神经再生情况。[方法]以优化去细胞方法处理新鲜取材的成年SD大鼠坐骨神经,移植修复同种异体1.0cm坐骨神经缺损,以自体神经和新鲜异体神经移植为对照,术后1个月行坐骨神经功能指数评价、神经电生理和组织学检查,观察动物在功能恢复、免疫排斥及神经再生方面的情况。[结果]自体神经和去细胞异体神经移植组动物的坐骨神经功能指数无显著差异(P>0.05),大体观察均可见神经连续性良好。电生理检测表明2组动物移植神经均已恢复电传导能力,在传导速度(CV)上无显著差异(P>0.05),但均未达到正常神经水平(P<0.05)。组织学观察则显示2组再生神经纤维均已长入移植段远端。S-100免疫组化显示两者在雪旺氏细胞数、形态和排列等方面无明显差异。2组在CD8 T细胞和巨噬细胞免疫组化染色阳性面积百分比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计算移植神经中段轴突密度后表明两者无显著差异(P>0.05),但都比正常神经小(P<0.05),比新鲜异体神经移植组大(P<0.05)。[结论]优化去细胞神经移植组与自体神经移植组在免疫排斥、功能恢复及神经再生方面无显著差异。优化法去细胞神经在移植修复同种异体神经缺损时,可以达到免疫耐受,其早期功能恢复和神经再生情况良好,在修复周围神经缺损时可以作为自体神经移植的一种替代疗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比较不同角度吻合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再生的促进作用。方法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72只,体重250~300 g,随机分为A、B、C、D 4组(n=18)。A、B、C、D组分别以30、45、60、90°切断大鼠右侧坐骨神经中段并吻合。术后1、2、3个月,分别行大体观察、腓肠肌湿重恢复率测量、神经电生理检查及组织学观测。结果术后3个月,腓肠肌湿重恢复率、坐骨神经运动传导速度和复合动作电位波幅、轴突直径、髓鞘厚度以及有髓神经纤维计数,A、B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明显优于C、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D组间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角度端端吻合修复神经有利于神经再生,30~45°吻合神经再生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同轴共纺复合神经生长因子(NGF)导管对大鼠坐骨神经缺损修复的促进作用.方法 以复合NGF的牛血清白蛋白为芯层、乳酸.己内酯共聚物[P(LLA-CL)]为壳层,采用同轴共纺技术制备具有"壳-芯"结构的可降解纳米纤维复合神经导管.取SD大鼠72只,随机分为四组:自体神经移植组(A组),单纯[P(LLA-CL)]导管组(B组),单纯导管内一次性汴射NGF组(C组)和复合NGF导管组(D组),每组18只.制作大鼠坐骨神经10 mm缺损模型,四组大鼠分别采用白体神经移植、单纯[P(LLA-CL)]导管、单纯导管内一次性注射NGF、复合NGF导管桥接修复缺损.于术后第1、2、3个月行大体观察、坐骨神经功能指数、小腿三头肌湿重恢复率测量、电生理检测和组织学检查. 结果术后复合NGF导管逐渐开始吸水膨胀并降解,3个月时,虽然管壁已经出现裂隙,但依然保持良好的外形,没有对再生神经形成卡压.术后1个月,再生神经均已通过缺损,连接两断端,但较细小;随着时间的延长,再生神经逐渐增粗.各组间比较发现,D组再生神经取得了和A组相似的效果,明显优于B组和C组(P<0.05).尽管D组与A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甚至D组的有髓神经纤维计数还稍高于A组,但其髓鞘的厚度和直径不如A组,并且坐骨神经功能指数和腓肠肌湿重恢复率也比A纽稍差. 结论同轴共纺复合NGF神经导管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生物活性和机械强度,能够有效地促进神经再生,效果接近自体神经移植. 相似文献
11.
预变神经段修复神经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不同预变时间组移植神经对神经再生的影响。方法以SD大鼠的不同预变时间组的尺神经作为移植神经,修复其正中神经的缺损。实验侧按移植神经预变时间的不同分为0、1、2、3、4、8周共6组,每组6只SD大鼠。移植后12周,检测实验侧趾屈肌群的张力、最大收缩力、再生神经的形态及神经轴突的截面积。结果用预变1周的尺神经修复正中神经后,其趾屈肌群的张力及最大收缩力的恢复率达到正常对照组的81.1%及85.9%。显微镜下观察,预变1周组和其它各时间组相比,其再生的神经轴突最多,发育最成熟。结论用预变1周的神经段修复神经缺损,其神经再生能力最佳 相似文献
12.
几丁糖胶原复合膜及激活态雪旺细胞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9,自引:12,他引:7
目的研究几丁糖胶原复合膜、激活态雪旺细胞(activatedSchwanncell,ASC)促进周围神经再生的作用。方法将激活态雪旺细胞培养于几丁糖胶原复合膜后,将膜缝制成导管修复大鼠坐骨神经10mm的缺损(D组);并以自体神经移植(A组)、几丁糖胶原复合膜管(B组)及几丁糖胶原复合膜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neurotrophicfactor,BDNF)C组]为对照。术后4、8、12周观察肢体运动,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的波幅、潜伏期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术后12周取材,样本染色观察神经轴突再生情况。结果几丁糖胶原复合膜加激活态雪旺细胞修复10mm神经缺损的效果优于几丁糖胶原复合膜加BDNF,与自体神经相似。结论几丁糖胶原复合膜加激活态雪旺细胞能有效地促进周围神经再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套接周围神经缺损的最佳特异性再生间隙长度。方法50只大鼠平分5组,采用聚乳酸管套接双侧股神经,各组间隙为0mm、2mm、5mm、8mm和12mm。12周后,采用HRP逆行示踪,组内一侧股四头肌支和对侧隐神经支之间比较标记的运动神经元或感觉神经元数量。再生神经作光镜、电镜切片。结果5mm和2mm组中运动支标记的运动神经元和感觉支标记的感觉神经元数量最大,切片显示神经再生良好。结论聚乳酸管套接股神经缺损存在运动、感觉纤维特异性再生现象,其有效间隙长度为2~5mm,以5mm长度为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利用神经延长器延长周围神经,修复周围神经缺损。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自制的神经延长架,每天分数次延长1mm,修复神经缺损10mm,9周后行电生理及组织学观察。结果 延长段神经外膜血供基本正常,神经缺损修复后其神经刺激阈值与神经原位缝合组差异无显著性,与神经移植组差异有显著性,组织学观察,延长组和原位缝合组有基本正常组织结构,神经移植组有明显空泡变性,髓鞘凝固变性。结论 应用神经延长装置,采用合适的连接方法,可有效的延长周围神经,修复神经缺损。 相似文献
15.
组织工程化人工神经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目的 研究雪旺细胞和生物降解支架材料复合后构建成的组织工程化人工神经修复神经缺损的效果。方法 将雪旺细胞制成 1× 1 0 8/ml的ECM (extracellularmatrix,ECM)凝胶 ,与PLA无纺纤维布复合培养 7d ,置入PLA中空纤维管中 ,构建成组织工程化人工神经。建立大鼠坐骨神经缺损 1 0mm的动物模型 ,A组为人工神经组 ;B组为雪旺细胞复合ECM凝胶组 ;C组为单纯ECM凝胶组 ;D组为自体神经移植组。术后 8周、1 2周 ,行神经电生理和组织学检测评价疗效。结果 术后 1 2周A组的再生神经纤维已越过远端缝合口 ,有髓神经纤维数和神经纤维密度稍差于D组 ,但再生神经组织的面积显著高于后者 ;A、D组的髓鞘厚度和dLAT、NCV、AMP、AREA均无显著差别 ,但明显高于B、C组。结论 雪旺细胞、ECM凝胶和PLA多孔材料与PLA中空纤维管组合后构建成的组织工程化人工神经 ,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效果接近于自体神经移植 相似文献
16.
微囊化转NGF基因3T3细胞修复大鼠周围神经损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探讨微囊化转NGF基因3T3细胞移植促进神经再生的可行性。方法 带有小鼠NGF基因的质粒pcDNA3.1 /NGF经FuGENE^TM6转染NIH 3T3细胞,用APA(海藻酸钠-多聚赖氨酸-海藻酸钠)微胶囊包埋后,进行体外培养,定期检测微囊化细胞活性和NGF分泌量变化。同时,将转基因细胞移植于大鼠坐骨神经切断吻合处,于手术后4、8、12周检测神经再生和功能恢复结果。结果 微囊化转NGF基因3T3细胞在体外培养条件下可存活3个月并能稳定表达,移植于损伤坐骨神经的微囊化转NGF基因细胞组再生神经密度大,排列有序,吻合口瘢痕少,单核细胞浸润少,水肿轻,动作电位幅值和传导速度显著增大,坐骨神经功能指数明显升高。结论 微囊化转NGF基因3T3细胞移植可显著促进神经再生和降低异体细胞移植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17.
周围神经端侧吻合后神经再生的研究 总被引:58,自引:7,他引:58
目的研究周围神经端侧吻合后远端神经的再生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用37只Wistar大鼠,分成A、B两组。A组:切断腓神经,在邻近的胫神经干外膜上开一1mm小窗,将腓神经远端吻合到胫神经干侧方开窗处。B组:切断腓神经后,在胫神经干和远侧腓神经干外膜上各开一小窗,取对侧相应的腓神经以端侧吻合的方式桥接于胫、腓神经干两窗之间。两组分别于术后4、8、12周取材,作神经组织学、电镜及图像分析仪检测:(1)神经再生的数量和质量;(2)定性定量观察神经再生情况;(3)再生神经的数目、密度及截面积。结果直接端侧吻合或神经桥接移植的端侧吻合,均可使神经再生,且再生纤维的质量与端端吻合组(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被吻合神经-胫神经的功能亦无影响。结论神经端侧吻合可作为神经损伤后一种新的修复方法 相似文献
18.
膈神经移位术后神经元再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通过观察膈神经移位术后大鼠神经元再生情况及其形态学改变,了解该神经移位术后运动和感觉神经元的再生能力.方法 采用SD成年雌鼠(10~12周龄,n=11只),一组大鼠膈神经切断后用荧光示踪剂快蓝溶液标记,一周后经心脏灌注4%副甲醛溶液,取出C2-5脊髓节段及背根神经节,切片在荧光显微镜放大250倍下计数快蓝标记的运动神经元和感觉神经元,并测量荧光标记的神经元截面积.另一组大鼠行膈神经移位至肌皮神经,经过6个月的神经再生后,在吻合口远端切断肌皮神经,采用同样方法逆向标记已经完成再生的神经元,一周后如上法取材,计数神经元及测量胞体截面积.结果 1.正常大鼠膈神经核含运动神经元[(344.3±10.0)个,(x)±s,下同],截面积为(588.5±31.9)μm2;含感觉神经元(427.0±54.6)个,截面积为(881.9±86.9)μm2.2.膈神经移位术后,约有95%的运动神经元(326.0±16.3)个完成了再生,再生的运动神经元胞体表现出轻度肿胀(673.6±25.8)μm2;只有约60%的感觉神经元完成了再生(255.8±45.2)个,再生的感觉神经元表现出胞体萎缩(668.8±51.1)μm2.结论 膈神经移位后具有良好的神经元再生能力,尤其表现在运动神经元,为术后运动功能恢复创造了重要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去细胞异种神经(acellular xenogeneic nerve,AXN)复合骨髓基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em cells,BMSCs)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效果.方法 体外培养大鼠BMSCs;取雌性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20只,建立右坐骨神经10 mm缺损修复模型.A组:BMSCs与AXN复合修复神经缺损;B组:单纯AXN修复神经缺损;C组:自体神经移植组.术后4、12周依次进行干细胞的转归、移植免疫、神经电生理检测、新生神经组织学观察和小腿三头肌肌纤维横径等检测,判断坐骨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术后移植物内均可见细胞生长,A、C组细胞数目较多,排列整齐,只有A组S-100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细胞内可见BrdU阳性表达,术后12周再生神经已通过远端缝合口.A组、C组组织学及电生理检测指标均优于B组(P<0.05),A组与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MSCs作为种子细胞可以在体内存活,并可分化为SCs,其与AXN复合构建组织工程神经修复神经缺损的效果接近于自体神经移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普乐可复(prograf,FK506)缓释膜在同种异体神经移植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异体神经桥接大鼠坐骨神经缺损,术中局部应用FK506缓释膜,分别于术后4、8、12周对移植物行大体和光镜观察,及轴突图像分析、移植神经电镜检查、小腿三头肌肌湿重比较、患肢坐骨神经电生理检查。结果C组(应用FK506缓释膜)的神经生长最好,基本与D组(自体神经移植)相同,B组(经预处理异体神经移植)次之,A组(新鲜异体神经移植)最差。经过对肌电图、轴突计数、肌湿重的统计学分析,C、B、A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FK506缓释膜有助于减轻同种异体神经的免疫排斥反应,为神经再生创造良好条件;在同种异体神经移植中应用FK506缓释膜有助于促进神经再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