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直径1~2cm直肠类癌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方式选择。方法对我院2000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31例直径在1~2cm之间的直肠类癌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男17例,女14例;年龄24~77岁,中位年龄46岁。临床表现为腹部不适、排便次数增多18例(58.1%),便血2例(6.45%);余11例患者无症状。本组患者行局部切除术26例,包括经肛门内镜微创手术(TEM)19例(61.2%),经肛门括约肌途径直肠肿物切除术(Mason术)4例(12.9%),经肛门肿物切除术3例(9.7%);行根治性切除手术5例(16.1%)。术后病理回报所有病例均为直肠类癌,病变局限于粘膜下层25例;浸润肌层6例,其中淋巴结转移1例。29例患者得到随访,病变局限于粘膜下层组(n=23)五年生存率为95.7%,浸润肌层组(n=6)五年生存率为50%(P<0.001)。结论直径1~2cm直肠类癌患者中,病变局限于粘膜下层者可行局部切除,病变侵及肌层者行根治性切除为妥。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直径1~2 cm直肠类癌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方式选择。  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2000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31例直径在1~2 cm之间的直肠类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7例, 女14例; 年龄24~77岁, 中位年龄46岁。  结果  31例患者中, 临床表现为腹部不适、排便次数增多18例(58.1%), 便血2例(6.5%); 余11例患者无症状。本组患者行局部切除术26例, 包括经肛门内镜微创手术19例(61.3%), 经肛门括约肌途径直肠肿物切除术(Mason术)4例(12.9%), 经肛门肿物切除术3例(9.7%); 行根治性切除手术5例(16.1%)。术后病理回报所有病例均为直肠类癌, 病变局限于黏膜下层25例; 浸润肌层6例, 其中淋巴结转移1例。29例患者得到随访, 病变局限于黏膜下层者(n=23)5年生存率为95.7%, 浸润肌层者(n=6)5年生存率为50%(P < 0.001)。  结论  直径1~2 cm直肠类癌, 病变局限于黏膜下层者可行局部切除, 病变侵及肌层者行根治性切除为妥。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微型超声探头在直肠小类癌治疗中的指导作用.方法 分析26例直肠小类癌病例中27处病变在微型超声探头下的图像特征,根据超声图像上类癌侵及肠壁层次选择EMR、EMRC或外科手术.结果 27处直肠类癌病变中8处病变选择EMR术;17处病变选择EMRC术;2处病变超声内镜下累及固有肌层,选择外科手术.术后病理切缘均无类癌组织残留,2例外科手术病例术后病理均证实类癌组织侵及固有肌层.结论 微型超声探头对直肠小类癌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决策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EUS)在结直肠黏膜下病变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对结直肠黏膜下病变进行EUS检查。根据黏膜下病灶的起源层次,部分患者接受深挖活检、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吸取活检术(EUS-FNA)、内镜下治疗或外科手术。回顾性分析EUS诊断结果与临床病理的相关性。结果 EUS检查的74例患者中,诊断神经内分泌肿瘤28例(均位于直肠);脂肪瘤15例(其中位于回盲部4例、横结肠1例、升结肠8例、乙状结肠2例);直肠间质瘤2例(固有肌层和黏膜肌层各1例);外压性改变14例(卵巢肿瘤9例,淋巴结2例,盆腔肿瘤3例);囊肿5例(横结肠4例、升结肠1例);气囊肿1例;乙状结肠子宫内膜异位3例;直肠周边恶性肿瘤侵犯4例;肠道淋巴瘤2例。所有病灶均接受深挖活检、EUS-FNA、内镜下治疗或外科手术。最终病理和EUS诊断符合率为68/74(91.9%),其中2例EUS考虑直肠类癌最后病理确诊为黏膜肌层来源的平滑肌瘤。1例考虑脂肪瘤最终确诊为肠道淋巴瘤。2例考虑直肠周边恶性肿瘤最终为炎性包块,1例考虑子宫内膜异位症最终诊断为直肠癌。结论 EUS能清晰地显示消化道各层结构,能清楚显示结直肠黏膜下病变的大小、起源及其与相邻结构的关系,并且能较精确地判断各种病变的性质,进而指导结直肠黏膜下病变的治疗。  相似文献   

5.
宫颈癌119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宫颈癌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的119例宫颈癌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绝经40例,其中宫颈鳞癌35例,腺癌5例;未绝经79例,其中宫颈鳞癌76例,腺癌2例,腺鳞癌1例.18例有淋巴结转移.不同年龄段及不同绝经情况患者的病理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5岁12例中淋巴结转移5例(41.7%),>35岁107例中淋巴结转移13例(12.1%),不同年龄段淋巴转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Ⅱa期绝经、深肌层浸润、淋巴结转移发生率高于Ⅰ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1);深肌层浸润者淋巴结转移发生率高于浅肌层浸润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宫颈癌临床病理类型与患者绝经与否、年龄无关,淋巴结转移发生情况与年龄、肌层浸润深度、临床分期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癌病理组织图与声像图的相关性.方法 对52例经病理证实为子宫内膜癌(内膜癌组)及86例经病理证实为子宫内膜增生过长(内膜增生组)两组共计138例患者的声像图表现及病理分型与分期表现进行分析.结果 (1)宫腔回声厚径内膜癌组患者宫腔回声厚径平均值为(19.9±9.8)mm,增生过长组宫腔回声厚径平均值为(11.9±5.7)mm,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2)超声表现与病理相关性病理检出Ⅰ型子宫内膜癌46例,育龄期、围绝经期及绝经后检出率分别为28.26%(13/46)、39.13%(18/46)及32.61%(15/46);高分化腺癌宫腔回声厚径>中低分化腺癌(P=0.05).52例内膜癌患者行子宫全切术46例,宫腔镜诊刮术1例,诊断性刮宫5例,其中41例全切子宫标本中见肌层癌浸润,Ⅱ期9例,Ⅲ期2例;肌层浸润深度与病变分化程度相关,与病理分期无明显的相关性;(3)漏诊3例中2例宫腔回声厚径小于10 mm,1例合并宫壁巨大病变;1例合并内膜息肉误诊.Ⅱ型子宫内膜癌6例,均为绝经后妇女.全切子宫5例,Ⅰ期3例,2例有肌层浸润;Ⅲ期2例,1例有肌层浸润.结论 子宫内膜癌组患者的宫腔回声平均厚径值明显大于增生过长组患者;超声检查提示病变的分期较判断肌层浸润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Mile’s手术被认为是治疗直肠癌的经典术式,但术后需行永久性人工肛门,因此国内外学者都在致力于寻找一种功能更接近于正常肛门的原位肛门重建术。我们在直肠下段癌经腹会阴联合根治切除术后用股薄肌代外括约肌,用带血管蒂的回盲瓣代内括约肌行原位肛门重建水5例,效果较好,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资料共5例,其中男1例,女4例,年龄34~68岁,平均年龄55.2岁。病理报告5例均为直肠腺癌。其中1例肠系膜淋巴转移(DSke’SC;期),1例癌肿浸润超出直肠肌层(Duke’sB期),3例癌肿尚局限在直肠肌层(Duke’sA期)。5例…  相似文献   

8.
全面手术-病理分期对治疗子宫内膜癌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癌全面的手术病理分期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我院 1994年 1月至 2 0 0 3年 12月间手术治疗的 12 8例子宫内膜癌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术前、术后分别采取临床分期和手术病理分期 ,将这两种分期进行比较。结果 两种分期的不符合率为 35 2 % (45/12 8) ,其中临床Ⅰ期为 18. 5 %(15/81) ,Ⅱ期为 80 . 0 % (2 4 / 30 ) ,Ⅲ期为 37. 5 % (6 /16 )。宫旁转移率为 4 .9%。Ⅰ期无 1例宫旁浸润 ,Ⅱ期、Ⅲ期、Ⅳ期分别有 2例、3例、1例宫旁浸润 ,经多重相关回归分析后发现临床分期、肌层浸润深度及腹水细胞学阳性与宫旁浸润有相关性 (P <0 . 0 5 )。淋巴结转移率为 9 4 % (12 / 12 8) ,临床分期、肌层浸润深度、肿瘤大小、腹水细胞阳性、病理类型以及组织学分级与淋巴结转移率有显著性意义 (P <0 . 0 5 )。结论 手术病理分期较临床分期准确 ,能真实反映病变范围 ,临床Ⅱ期的误差率较高 ,应引起临床足够的重视。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与临床分期、肌层浸润深度、肿瘤大小、腹水细胞阳性、病理类型以及组织学分级密切相关。宫旁浸润与临床分期、肌层浸润深度及腹水细胞学阳性有紧密联系。手术病理分期能客观判断预后 ,并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9.
Dukes(1932)分期方法是依据肿瘤侵犯肠壁的深度及有无转移等情况将结肠癌和直肠癌分为四期。Ⅰ期:肿瘤局限于肠壁内,未超出浆膜层;Ⅱ期:肿瘤虽已超出浆膜层,但尚无区域淋巴结转移;Ⅲ期:肿瘤已超出浆膜,并有局部淋巴结转移;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剪切波弹性成像(SWE)鉴别直肠肿瘤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66例直肠肿瘤患者,术前经直肠腔超声(ERUS)行SWE检查,术后经病理证实。SWE模式下分别测量记录病灶及相邻正常肠壁组织最大杨氏模量(Emax)、平均杨氏模量(Emean),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直肠癌Emax及Emean高于直肠腺瘤,直肠癌、直肠腺瘤Emax及Emean高于相邻正常肠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直肠癌T1、T2、T3、T4期病变区的杨氏模量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RUS结合SWE诊断直肠癌的准确率为90.6%、灵敏度为89.5%、特异度为92.3%,高于单独ERUS(准确率为84.2%、灵敏度为84.5%、特异度为84.5%)(P0.05)。结论剪切波超声弹性成像可以定量评价直肠肿瘤杨氏模量值,有助于提高超声对直肠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单环套扎器辅助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对直肠小神经内分泌肿瘤(NETs)的治疗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2019年12月在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及西安市人民医院(西安市第四医院)消化内科经单环套扎器辅助EMR治疗的直肠小NETs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病变部位、超声内镜(EUS)下表现、操作时间、病理结果、治疗结果、不良事件以及随访情况。结果共收集26例患者的26处病变。术前EUS检查结果显示3例病变来源于黏膜肌层,其余23例病变均来源于黏膜下层。26例病变均成功接受单环套扎器辅助EMR治疗,病变中位最长径为6.0 mm (5.0~10.0 mm);中位操作时间为5.0 min(3.0~13.0 min);病变完整切除率为100%,1例病变基底可疑残留。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24例WHO分级为G_1级,2例分级为G_2级;1例患者出现术中出血,2例患者出现术后迟发性出血,给予内镜下电凝止血后出血停止。1例患者存在肌层轻度损伤,无术中及术后穿孔发生。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24.7个月(8~36个月),均未出现复发或淋巴结及远处转移。结论在直肠小NETs的治疗中,使用单环套扎器辅助EMR操作简单省时,费用较低,是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运用超声造影和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两种技术探讨Ⅰ期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病灶的图像特征,并对子宫内膜癌进行分期评估.方法 运用超声造影和磁共振成像两种技术分别对74例(超声造影组和磁共振成像组各37例)病理证实为Ⅰ期子宫内膜癌伴有肌层浸润患者术前影像表现及诊断准确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术前超声造影诊断Ⅰa期(3例)、Ⅰb期(17例)和Ⅰc期(11例)子宫内膜癌31例,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83.8%(31/37);31例子宫内膜癌病变超声造影表现:Ⅰa期(3例):病变区子宫内膜呈不均匀性低或等增强,与肌壁分界清,肌壁呈均匀性强化;Ⅰb期(17例):病变区子宫内膜呈不均匀性中等或高增强,与肌壁分界不清,受累肌壁厚度≤1/2肌层厚度;Ⅰc期(11例):病变区子宫内膜呈不均匀性高或中等增强,与肌壁分界不清,受累肌壁厚度>1/2肌层厚度,内膜及受累肌壁增强及消退多早于正常肌壁.(2)术前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诊断Ⅰa期(3例)、Ⅰ b期(18例)和Ⅰ c期(10例)子宫内膜癌31例,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亦为83.8%(31/37);31例子宫内膜癌病变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表现:Ⅰa期(3例):病变的子宫内膜呈不均匀高信号,结合带完整;Ⅰb期(18例):病变的子宫内膜呈不均匀高信号,结合带中断且子宫肌层内缘边界不清,受累肌壁呈不均匀性高信号,受累肌壁厚度≤1/2肌层厚度;Ⅰc期(10例):病变的子宫内膜呈不均匀高信号,结合带中断且子宫肌层内缘边界不清,受累肌壁呈不均匀性高信号,受累肌壁厚度>1/2肌层厚度.(3)以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术前超声造影与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评估Ⅰ期子宫内膜癌浸润肌层深度诊断的准确率均为83.8%(31/37).结论 术前正确认识超声造影与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图像特征有助于正确诊断Ⅰ期子宫内膜癌,超声造影对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的诊断及术前分期与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的诊断及术前分期有相同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消化道类癌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诊断的38例消化道类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消化道类癌的临床表现,内镜及超声内镜特点及治疗和随访情况。结果消化道类癌的临床表现有:上腹不适(10/38),腹痛(7/38),腹泻(3/38),便血(2/38),排便习惯改变(12/38),左下腹不适(4/38);其中出现类癌综合征患者3例,均合并有肝转移。发病部位:食管1例,胃7例,小肠2例,回盲部2例,横结肠1例,乙状结肠1例,直肠24例。消化内镜检查发现病变37例,超声内镜检查33例(病变位于黏膜固有层或黏膜下层),腹部增强CT检查38例(其中小肠病变2例伴肠系膜转移,肝转移瘤3例)。经内镜下切除24例(病变直径<10mm,胃2例,直肠22例),手术治疗14例(食管1例,胃5例伴肝转移1例,小肠肿物伴肠系膜转移2例,回盲部2例,横结肠1例伴肝转移1例,乙状结肠1例,直肠2例伴肝转移1例);术前病理诊断类癌33例,5例为术后病理证实。结论消化道类癌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合并肝转移患者可出现类癌综合征;消化道类癌内镜下组织活检进行免疫组化的病理诊断率很高;超声内镜是提高类癌拟诊及指导内镜下切除类癌病变的重要检查手段;内镜下病变切除及外科手术治疗是类癌的重要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直肠低张充气多层螺旋CT检查对直肠癌术前新辅助治疗疗效的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前后直肠低张充气多层螺旋CT影像表现。从肿瘤所在肠壁厚度、肿瘤累及肠管周径的范围、累及肠管的长度范围、增强表现、侵犯层次、管周筋膜情况、管周淋巴结有无肿大、T分期进行分析判断。结果:新辅助治疗前后直肠低张充气多层螺旋CT检查对直肠肿瘤病变均显示良好,新辅助治疗前肿瘤部位肠壁厚度:4~10mm 7例;11~30mm 15例;31mm以上11例;累及肠管周径:1/3以内6例,1/3~1/2 11例,1/2以上未达全周8例,全周径8例。累及肠管长度:10mm以内4例;10~30mm有8例;30~50mm 14例;50mm以上7例。均为中度强化。侵犯黏膜层及黏膜下层7例;浆膜层15例;突破浆膜层11例。11例累及管周脂肪及筋膜。管周、腹腔及腹膜后淋巴结肿大15例;远处转移4例。T1期15.15%,T2期30.30%,T3期42.42%,T4期12.12%。新辅助治疗后肠壁厚度正常10例,4~10mm 5例;11~30mm 10例;31mm以上8例。累及肠管周径1/3以内15例;1/3~1/2 12例;1/2以上未达全部周径6例。累及肠管长度10mm以内13例;10~30mm 6例;30~50mm 10例;50mm以上4例。均为轻度强化。侵犯黏膜层及黏膜下层10例;浆膜层17例;突破浆膜层6例。管周脂肪及筋膜受累3例。管周、腹腔及腹膜后淋巴结肿大6例;远处转移2例。新辅助治疗后T分期变化为:T0期30.30%,T1期24.24%,T2期30.30%,T3期9.09%,T4期6.06%。结论:直肠低张充气多层螺旋CT检查可以对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前后直肠癌作出良好的分期,能够正确判断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后直肠癌的降期情况。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内镜超声(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对直肠类癌的诊断价值;探讨经肛门内镜微创切除(transanal endoscopic microsurgery,TEM)直肠类癌的疗效.[方法]应用EUS探头对48例电子结肠镜发现的直肠黏膜隆起性病灶进行超声检查;对诊断为直肠类癌的病例行TEM治疗;比较EUS诊断和病理检查结果;观察TEM的安全性及疗效.[结果]经EUS检查,诊断直肠类癌18例,16例得到病理证实,EUS诊断准确率88.9%(16/18);TEM术后均未发生并发症,随访2~50个月未发现肿瘤局部复发.[结论]EUS可以明确直肠类癌的肠壁来源、大小、内部回声性质、边界及有无固有肌层和周围血管浸润,对直肠类癌的诊断有临床意义;TEM为治疗直肠类癌提供了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肛门内镜微创手术(TEM)治疗直肠肿瘤临床应用的疗效。方法选择76例接受TEM临床治疗的的患者资料,分析TEM在直肠肿瘤治疗中应用效果。直肠病灶平均直径为(2.3±0.5)cm(0.7~5.2cm),距齿线平均距离(4.8±2.1)cm(1.5~15.5cm),病灶在直肠内的部位:前壁23例,后壁16例,左侧壁15例,右侧壁22例。结果 76例患者手术方式包括TEM肠壁全层切除63例,黏膜下及部分肌层切除13例。平均手术时间(65.0±35)min(25~180min),平均失血(15.6±8.5)mL(10~80mL)。术后病理学检查:直肠腺瘤22例,直肠腺瘤癌变和直肠癌20例(其中Tis期12例,T1期7例,T2期5例),直肠类癌12例,直肠间质肿瘤7例,直肠平滑肌瘤2例,炎性息肉13例,标本切缘皆为阴性。术后并发肛门出血2例,泌尿系感染1例,并发症发生率3.9%,术后平均住院日(3.4±1.4)d(2~8d)。平均术后随访14.6个月,未发现肿瘤复发转移。结论 TEM治疗直肠肿瘤具有手术损伤小、疗效好、恢复快、切除精确等优点。对于术前诊断肿瘤性质明确及术后明确为T1期癌变者,TEM是一种治愈性的、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与直肠腺癌(adenocarcinoma,AC)相比,探讨原发性直肠印戒细胞癌(signet ring cell carcinoma,SRCC)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特征。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8例直肠印戒细胞癌及31例直肠腺癌(非印戒细胞癌、非黏液腺癌)患者的首诊直肠MR资料。比较其TNM分期、T2WI序列肿瘤信号以及肿瘤基本影像学特点。结果 28例直肠SRCC中,肿瘤纵径平均49.33 mm,突破直肠固有肌层平均4.03 mm,肿瘤下缘距肛缘平均58.44 mm。SRCC出现远处转移率25.0%(7/28),10.7%(3/28)出现腹膜转移。SRCC环周浸润1/2周比率高于AC(92.9%vs 61.3%,P=0.004),T2WI序列SRCC肿瘤/脂肪、肿瘤/肌肉、肿瘤/尿液信号比均高于AC。两类组织学肿瘤的肠壁横向最大厚度、纵径最大累及范围及肿瘤下缘至肛缘距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肿瘤突破直肠固有肌层外距离方面,AC高于SRCC(6.03 mm vs 4.03 mm,P=0.044)。结论与腺癌相比,直肠印戒细胞癌浸润肠壁常大于1/2周径,但突破肌层距离相对局限,其MR T2WI信号高于腺癌,因此MR征象可在一定程度上鉴别SRCC与AC,从而为直肠癌多学科诊疗团队提供影像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组织病理证实的316例宫颈癌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81例患者发生盆腔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为25.63%;年龄<40岁,临床分期Ⅱ期、腺癌、肌层浸润深度≥1/2、有脉管侵犯、分化程度3级者淋巴结转移发生率高于年龄≥40岁,临床分期Ⅰ期、鳞癌、肌层浸润深度<1/2、无脉管侵犯、分化程度1,2级者;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临床分期(OR=2.057)、肌层浸润深度(OR=2.289)及分化程度(OR=4.334,OR=13.500)是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宫颈癌发生盆腔淋巴结转移与临床分期、肌层浸润深度及细胞分化程度有相关性,对制订治疗方案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先天性无肛畸形儿直肠远端肠壁内运动神经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先天性无肛畸形是新生儿期常见的一种疾病 ,其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是排便控制不良 ,了解直肠远端肠壁内运动神经的发育 ,对手术方式的选择及术后排便功能的改善有重要意义。目前已证实肠壁内的运动神经对肠蠕动及吸收功能起主要作用 ,其中包括肌间神经丛及粘膜下神经丛。本文对 17例无肛畸形儿和 5例正常新生儿直肠远端肠壁内神经丛进行观察 ,探讨其病理改变。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本组 17例 ,男 10例 ,女 7例 ,年龄 2d~ 3个月。标本来源 :17例标本来自无肛畸形儿直肠盲端后壁 ,其中高位畸形 4例 ,中位畸形 5例 ,低位畸形 8例。对…  相似文献   

20.
Mason手术治疗中低位直肠绒毛状腺瘤35例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经骶尾入路经肛门括约肌直肠切除术(Mason手术)治疗中低位直肠绒毛状腺瘤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年8月至2007年12月经Mason手术治疗的35例中低位直肠绒毛状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中直肠绒毛状腺瘤26例,直肠绒毛状腺瘤癌变9例(局限于黏膜内4例、浸润黏膜下3例、浅肌层2例)。行直肠壁部分切除24例,直肠节段切除11例。术后74.3%病例近期出现不全性肛门失禁,均能在14~20d恢复正常;出现伤口积液2例(5.7%)、直肠皮肤瘘2例(5.7%)、局部复发2例(5.7%)。结论:Mason手术具有术野显露直观、手术操作空间大、病灶切除彻底、手术安全性高、便于病理分期等优点,尤其适用于可行局部切除治疗的中低位直肠绒毛状腺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