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内经》“厥头痛”经络辨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经》“厥头痛”经络辨治体会张水生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厦门361005)头为诸阳之会,“其血气皆上于头面而走空窍”(《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凡外感内伤、气血瘀滞、脏腑邪气上逆头面,经络阻滞,皆可引起头痛。此头痛,《内经》名曰“厥头痛”,“厥”,... 相似文献
2.
《内经》“厥头痛”证治见于《灵枢·厥病》篇,“厥”者,气逆也,由于头痛的发生与六经经气逆乱密切相关,故《内经》冠以“厥头痛”之名。头为诸阳之会、精明之府,阳经又与阴经相顺接,故头窍汇集了十二经的气血。脏腑生理过程中化生的精微物质也通过经络上奉于脑而养神明,所以十二经气血运行失常,脏腑功能失调都会造成脑窍气机不利而出现头痛。头痛其标在头,其本在经络、脏腑,头痛仅为一个症状,由于病位和病机的不同,临床可兼见不同的其他症状。关于其治疗,《灵枢·厥病》篇提出了辨证取经的原则,或刺本经,或刺表里经,或刺阴阳经,并未涉及方… 相似文献
3.
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疾病。《内经》集上古医学之大成,对本病的病因病机、症状表现、临证分型、预后转归及防治调护多有论述,并初步形成辨证施治的体系,成为后世防治消渴病的理论渊源。1 病名 消渴之病名,首见于《素问·奇病论》,其曰“脾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究“消渴”之含义,包括“病”、“症”与病理机制等三个方面,散见于十四篇之中。其中,“病”指具有典型症状的消渴病,如消中、消瘅、肺消、鬲消、食(亻亦)等病名;“症”指渴饮、善食易饥的症状,即消渴候;病理机制指胃肠结热、津液消耗, 相似文献
4.
5.
6.
笔者在临床工作中运用头痛奇穴或者叫全息头穴(笔者自定),针刺该穴治疗枕大神经痛 、枕小神经痛、耳神经痛及三叉神经第1支疼痛,疗效非常显著,即刻解除疼痛,较西药卡 马西平等疗效迅速,且无副作用。现就临床情况及发现该穴的过程,作一报道,作为与针灸 爱好者的交流。1 临床资料本组病例15例,男6例,女9例;年龄最小20岁,最大72岁;病程最短半天,最长9天。其中 枕大神经痛8例,枕小神经痛4例,耳神经痛1例。其中1例开始疼痛位于三叉神经第1支分布 区,后出现疱疹,而诊为带状疱疹;另有1例疼痛开始位于耳大神经分布区,后出现疱疹… 相似文献
7.
8.
9.
10.
笔者运用计算机对《针灸甲乙经》(简称《甲乙经》)进行检索统计,结果显示《甲乙经》治疗本病共涉及60个腧穴总计66穴次;其中,未明确指出腧穴名称的治疗条文中共涉及11条经脉总计23经次;既未说明所选腧穴,又未标出涉及经脉的治疗条文中共涉及3个部位。 相似文献
11.
《内经》出血病证证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内经》所论出血病证,散见于多篇,且其名目繁多,有血溢、衄、血衄、唾血、咳唾血、呕血、溲血、溺血、血泄、血便、后血、下血、血崩等名称。归其证类,主要为衄血、唾血、呕血、溲血、便血等5种。本文试就《内经》这5种出血病证的辨证与治法略作探讨。 相似文献
12.
13.
撰写临床经验总结,与临床总结性的大样本文章不同,它的内容可大可小,大的可以包括某个系统的疾病,如“胶原系统疾病的治疗经验”,小的可就一病一证的理法方药或一方一药的临床应用进行总结。就常见病来说,选题宜小毋大,小则容易写得深,写得透,大则常会疏阔浅泛。如《肾厥头痛证治》一文 相似文献
14.
16.
欧阳八四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1999,6(5):8-8,63
1 六经头痛学说的理论渊源 《内经》在许多篇章中论述了头痛的证候,如《素问·奇病论》言“人有病头痛,以数岁不已,……当有所犯大寒,内至骨髓,髓者以脑为主,脑逆故令头痛,齿亦痛,病名曰厥逆。”而将头痛分经论治则首见于《灵枢·厥病》,厥者,气逆也,该篇对经气上逆所引起的头痛,根据疼痛部位和兼症采用了分经取穴的治疗方法,如“厥头痛,项先痛,腰脊为应,先取天柱,后取足太阳”;“厥头痛,头痛甚,耳前后脉涌有热,泻出其血,后取足少阳”;“厥头痛,意善忘,按之不得,取头面左右动脉,后取足太阴”;“厥头痛,头脉痛,心悲,善泣,视头动脉反盛者,刺令去血,后调足厥阴”等等,这就为后世六经头痛学说的形成与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一)《内经》是西汉时代四大医学流派(医经家、经方家、房中家、神仙家)中医经派的重要代表作之一。据查证,现存文史中最早提到《内经》书名的,是西汉(公元前32年)时我国第一部有关图书目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