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内经》“厥头痛”经络辨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水生 《辽宁中医杂志》1995,22(11):517-517
《内经》“厥头痛”经络辨治体会张水生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厦门361005)头为诸阳之会,“其血气皆上于头面而走空窍”(《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凡外感内伤、气血瘀滞、脏腑邪气上逆头面,经络阻滞,皆可引起头痛。此头痛,《内经》名曰“厥头痛”,“厥”,...  相似文献   

2.
《内经》“厥头痛”证治见于《灵枢·厥病》篇,“厥”者,气逆也,由于头痛的发生与六经经气逆乱密切相关,故《内经》冠以“厥头痛”之名。头为诸阳之会、精明之府,阳经又与阴经相顺接,故头窍汇集了十二经的气血。脏腑生理过程中化生的精微物质也通过经络上奉于脑而养神明,所以十二经气血运行失常,脏腑功能失调都会造成脑窍气机不利而出现头痛。头痛其标在头,其本在经络、脏腑,头痛仅为一个症状,由于病位和病机的不同,临床可兼见不同的其他症状。关于其治疗,《灵枢·厥病》篇提出了辨证取经的原则,或刺本经,或刺表里经,或刺阴阳经,并未涉及方…  相似文献   

3.
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疾病。《内经》集上古医学之大成,对本病的病因病机、症状表现、临证分型、预后转归及防治调护多有论述,并初步形成辨证施治的体系,成为后世防治消渴病的理论渊源。1 病名 消渴之病名,首见于《素问·奇病论》,其曰“脾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究“消渴”之含义,包括“病”、“症”与病理机制等三个方面,散见于十四篇之中。其中,“病”指具有典型症状的消渴病,如消中、消瘅、肺消、鬲消、食(亻亦)等病名;“症”指渴饮、善食易饥的症状,即消渴候;病理机制指胃肠结热、津液消耗,  相似文献   

4.
《内经》是最早对痿证进行系统论述的医籍,《素问·痿论》篇对痿证进行了详细的阐释,指出痿证的病因,或因情志太过,或因外感湿热,或因房劳过度,或因感热劳倦,致使五藏有热,津液耗伤,五藏受累而成.尤其是篇中提出的“治痿独取阳明”成为后世临床治疗痿证的重要指导原则,并为历代医家辨痿治痿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但在临床实际应用中,却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所以对《内经》中“治痿独取阳明”本意的探讨成为必要.  相似文献   

5.
6.
焦俊杰 《中国针灸》2002,22(4):31-39
笔者在临床工作中运用头痛奇穴或者叫全息头穴(笔者自定),针刺该穴治疗枕大神经痛 、枕小神经痛、耳神经痛及三叉神经第1支疼痛,疗效非常显著,即刻解除疼痛,较西药卡 马西平等疗效迅速,且无副作用。现就临床情况及发现该穴的过程,作一报道,作为与针灸 爱好者的交流。1 临床资料本组病例15例,男6例,女9例;年龄最小20岁,最大72岁;病程最短半天,最长9天。其中 枕大神经痛8例,枕小神经痛4例,耳神经痛1例。其中1例开始疼痛位于三叉神经第1支分布 区,后出现疱疹,而诊为带状疱疹;另有1例疼痛开始位于耳大神经分布区,后出现疱疹…  相似文献   

7.
六经辨证治头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燕平 《陕西中医》2001,22(8):501-502
头痛由于脏腑经络受邪之不同 ,其临床表现错综复杂 ,难于根治 ,笔者临症以仲景《伤寒论》“六经辨证”为法 ,以经方为用 ,分经诊治 ,对经下药 ,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辛效毅  安冬青  艾静 《中医杂志》2004,45(12):899-899,933
已故新疆著名中医专家张绚邦教授善治疑难病症,构思新奇,用方极多变化,治法别出心裁,对厥逆头痛治疗颇有心得,现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9.
马予良  石玉山 《中医杂志》2005,46(5):396-397
<正>《内经》所论之阴阳,有非人体医学阴阳与人体医学阴阳之分。而非人体医学阴阳又分为哲学、天文、地理、气象、药物学阴阳5种;人体医学阴阳亦分为人体脏腑、部位、生理、病理、信息学阴阳5种。此两类阴阳,除哲学阴阳属抽象概念外,其它阴阳,皆属具体概念。人体医学阴阳不可与哲学阴阳混为一谈。1非人体医学阴阳与人体医学阴阳《内经》所阐述的阴阳理论之内容十分广泛。今据阴阳之义是否指称人体生命物质,我们把《内经》所论之阴阳,分作非人  相似文献   

10.
笔者运用计算机对《针灸甲乙经》(简称《甲乙经》)进行检索统计,结果显示《甲乙经》治疗本病共涉及60个腧穴总计66穴次;其中,未明确指出腧穴名称的治疗条文中共涉及11条经脉总计23经次;既未说明所选腧穴,又未标出涉及经脉的治疗条文中共涉及3个部位。  相似文献   

11.
《内经》出血病证证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继柏 《中医杂志》1994,35(11):688-689
<正>《内经》所论出血病证,散见于多篇,且其名目繁多,有血溢、衄、血衄、唾血、咳唾血、呕血、溲血、溺血、血泄、血便、后血、下血、血崩等名称。归其证类,主要为衄血、唾血、呕血、溲血、便血等5种。本文试就《内经》这5种出血病证的辨证与治法略作探讨。  相似文献   

12.
13.
撰写临床经验总结,与临床总结性的大样本文章不同,它的内容可大可小,大的可以包括某个系统的疾病,如“胶原系统疾病的治疗经验”,小的可就一病一证的理法方药或一方一药的临床应用进行总结。就常见病来说,选题宜小毋大,小则容易写得深,写得透,大则常会疏阔浅泛。如《肾厥头痛证治》一文  相似文献   

14.
一、“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辨析“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语出《素问·灵兰秘典论》。所谓“州都之官”,古今医家均以膀胱为水液会聚之处解释,唯“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一句,注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相似文献   

15.
头痛辨治     
头痛临床比较常见,病情错综复杂,远非前面的分型所能包容.临证还须慎审脉证,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16.
1 六经头痛学说的理论渊源 《内经》在许多篇章中论述了头痛的证候,如《素问·奇病论》言“人有病头痛,以数岁不已,……当有所犯大寒,内至骨髓,髓者以脑为主,脑逆故令头痛,齿亦痛,病名曰厥逆。”而将头痛分经论治则首见于《灵枢·厥病》,厥者,气逆也,该篇对经气上逆所引起的头痛,根据疼痛部位和兼症采用了分经取穴的治疗方法,如“厥头痛,项先痛,腰脊为应,先取天柱,后取足太阳”;“厥头痛,头痛甚,耳前后脉涌有热,泻出其血,后取足少阳”;“厥头痛,意善忘,按之不得,取头面左右动脉,后取足太阴”;“厥头痛,头脉痛,心悲,善泣,视头动脉反盛者,刺令去血,后调足厥阴”等等,这就为后世六经头痛学说的形成与  相似文献   

17.
《伤寒论》首创六经辨证的独特辨证理论体系,其中将头痛列为关键症状进行辨证治疗,分为太阳头痛、阳明头痛、少阳头痛、少阴头痛、厥阴头痛,但未见明确的太阴头痛条文。按六经论述头痛的具体症状及治疗方药,其性质涉及表、里、寒、热、虚、实、水饮之不同,对后世头痛辨证施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更有效地发挥经方对头痛病证辨证治疗的指导作用,本文将《伤寒论》中辨治六经头痛的条文进行总结归纳。  相似文献   

18.
裘黎明 《北京中医》2007,26(7):446-446,455
头痛是临床常见症状,常突然发病,且病势较剧。头痛的病因病机复杂,病程迁延难愈。正如王肯堂《证治准绳》所云:“头像天,三阳六腑清阳之气,皆会于此;三阴五藏精华之血,亦皆注于此。于是天气所发,六淫之邪,人气所变,五贼之逆,皆能相害……。”经络辨证是辨证纲要的主要内容。经络遍布全身,贯穿脏腑,联络内外,运行气血,把人体连结成一个有机整体。  相似文献   

19.
20.
(一)《内经》是西汉时代四大医学流派(医经家、经方家、房中家、神仙家)中医经派的重要代表作之一。据查证,现存文史中最早提到《内经》书名的,是西汉(公元前32年)时我国第一部有关图书目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