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为充分了解脑干梗塞的临床与综合影像表现的相关性,对100例脑干梗塞的C T、M R I表现进行系统的分析.方法 所有病例均行CT、MRI检查,少数患者行MRA检查.结果 脑干梗塞患者中具备典型交叉性麻痹者少.桥脑梗塞则有不同特点,其中交叉性麻痹24例;四肢瘫6例;纯偏身感觉障碍8例,4例伴肢体共济失调;偏瘫并偏身感觉障碍而无明确脑神经麻痹4例.桥脑梗塞表现的共济失调与病灶同侧,亦可为对侧.结论 诊断脑干梗塞特异性检查是MRI,可发现超急性期的脑干梗塞,阳性率达95.8%,阴性结果与MRI检查时间过早有关.临床考虑脑干梗塞,应及早做MRI检查;CT检查明显逊色于MRI,随着MRI设备及扫描技术的发展,脑干梗塞MRI检查结果与临床呈现明显的对应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了解脑干梗塞的临床特征,对45例脑干梗塞患者的头颅CT及磁共振(MRI)改变进行了分析。方法:对患者行头颅CT、MRI扫描。结果:脑干梗塞有不同的临床征象。结论:MRI是诊断脑干梗塞最有意义的检查;怀疑脑干梗塞,尽可能早做核磁检查。  相似文献   

3.
吴莺莺  白伟民 《农垦医学》2006,28(4):289-290
为提高脑干梗塞的检出率与诊断正确率,给予及时治疗,防止发展为完全性卒中,降低死亡率。对20例不典型脑干梗塞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检查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脑干梗塞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个体差异较大。MRI诊断脑干梗塞明显优于CT。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小脑梗死的临床表现及磁共振(MRI)影像学特点。方法:对我院53例小脑梗死患者进行临床及MRI影像学资料分析。结果:本组38例(71.69%)患者临床表现为眩晕,17例(32.07%)缺乏神经系统阳性定位体征。头颅CT诊断阳性率为22.64%,而头颅MRI诊断阳性率为100.00%。35例(71.69%)小脑梗死累及小脑后下动脉(PICA)供血区。49例行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检查患者中有35例(71.42%)存在椎基底动脉(VBA)血管狭窄或闭塞。结论:本组小脑梗死主要临床表现为眩晕,约30%的患者缺乏神经系统阳性定位体征,临床易误诊,头颅MRI对于小脑梗死早期诊断优于头颅CT,梗死区域最常累及PICA供血区。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不典型脑干梗死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提高对本病诊断的正确率.方法 回顾性研究30例脑干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并结合头颅MRI表现进行分析.结果 脑干梗死临床表现多样,偏身运动障碍、构音障碍、饮水呛咳是脑干梗死临床常见的症状和体征.结论 交叉性瘫痪并不是脑干梗死唯一的临床体征,头颅MRI检查是诊断脑干梗死最简便、快捷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脑干梗塞临床及影像学检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茅志中 《河北医学》2004,10(1):46-49
目的:探讨脑千梗塞的临床症状与CT、MRI等影像学检查结果的关系。方法:对脑干梗塞病例的影像学检查结果与临床症状进行对比分析,观察临床症状与病灶的位置间的关系。结果:脑干梗塞的症状与部位之间有一定的特异性:脑干梗塞时前庭核团最易受损,所以眩晕症状最为常见;脑桥上部小的梗塞灶可以无症状,而中下部桥脑病变可导致明显的肢体瘫痪;中脑易致消化道出血;中脑及延病变易致球麻痹:在对脑干梗塞的检出率方面,MRI明显高于CT。结论:可以利用脑干梗塞的症状与病灶部位间的关系并结合影像学检查提高脑干病变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脑电图在以精神障碍为首发症状的急性病毒性脑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62例以精神障碍为首发症状的急性病毒性脑炎患者,分别行脑电图和影像学检查(头颅CT及MRI),对比分析不同检查方法的诊断阳性率。结果脑电图诊断阳性率为100%(62/62),头颅CT为12.90%(8/62),头颅MRI为33.87%(21/62)。脑电图诊断阳性率明显较头颅CT及MRI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电图对以精神障碍为首发症状的急性病毒性脑炎诊断价值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貌似大脑半球病变的桥脑梗死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及临床定位错误的原因。方法:对首发急性脑梗死就诊时行头颅CT平扫,结合1~7d内的头颅MRI检查,筛出的貌似大脑半球病变的桥脑梗死54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4例患者均无桥脑梗死典型的交叉性瘫痪,而表现为同侧中枢性面、舌瘫、偏瘫、偏身感觉减退等貌似对侧大脑半球病灶的定位体征。头颅CT均未检出桥脑病灶,MRI准确检出了桥脑责任病灶。结论:早期行MRI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貌似大脑半球病变的桥脑梗死。对于起病时有构音障碍及头晕,临床表现为同侧中枢性面、舌瘫、偏身运动和(或)感觉障碍的患者应考虑到病变有可能在桥脑。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症状。方法选取2015年12月至2017年2月我院收治的病毒性脑炎56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表现、常规检查、脑电图、神经影像学资料和病史进行研究。结果脑电图检查阳性率明显高于脑脊液和头颅MRI检查,脑脊液检查阳性率低于头颅MRI检查的阳性率,头颅CT的阳性率最低。结论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症状多变,发病机制也不统一,辅助检查也不典型,要想得出明确的诊断需要结合多方资料,并对出院患者建立随访制度。  相似文献   

10.
小脑和脑干梗塞致突发性耳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小脑和脑干梗塞引起的突发性耳聋的临床特点.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小脑和脑干梗塞所致突发性耳聋的临床资料.结果:该组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耳聋、眩晕、耳鸣、眼震、同侧颜面麻木感.头颅CT或MRI发现小脑或脑干有小于2 cm的梗塞灶.结论:发病机制主要为小脑前下动脉(AlCA)供血不足使小脑脑桥角或脑干缺血,损伤该区域的耳蜗神经和听神经传导通路,导致耳聋.小脑和脑干梗塞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CT或MRI检查.  相似文献   

11.
老年人无症状性脑梗死的病因及影像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研究老年人无症状性脑梗死的病因及神经影像学特点.方法 对住院的急性脑卒中患者及健康查体中的受检对象进行CT或MRI检查,以发现确认陈旧性梗死灶,并询问病史以排除以往有症状性脑卒中,同时进行影像学分类及病因追查.结果 影像学改变分为两类:一类是无症状性腔隙性脑梗死,占90.05%;另一类是无症状性小梗死,占9.5%.前者梗死部位多在基底节、内囊、脑干,后者多在脑叶,其病因主要是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症、糖尿病及冠心病伴房颤等.结论 老年人无症状性脑梗死以腔隙性梗死为多,认为CT及MRI是确认无症状性脑梗死的唯一检查方法;对高危因素的老年人进行普查和积极对因治疗对预防无症状性脑梗死或症状性脑梗死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脑干梗死的临床类型研究(附30例临床资料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脑干梗死的临床特征、病理基础及影像学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诊断率。方法:对30例脑干梗死患者至少经两位神经科医师核查体征、并与头颅CT及MRI对照,分析探讨本病的特点。结果:延髓和中脑梗死均具有交叉性麻痹,脑桥梗死则有不同的临床征象,可概括为四种类型:交叉性麻痹、四肢瘫,纯偏身感觉障碍、偏瘫并偏身感觉障碍。结论:MRI是诊断脑干梗死最有意义的检查,CT不能确诊脑干梗死,但有助于排除脑干出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分析脑缺血灶和脑梗死的CT及MRI相关图像的区别及关系,寻找能够有效协助诊断的影像检查方法,为临床医生提供最有价值的诊断资料.方法:选取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174例初诊为脑缺血或者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CT及MRI检查,对其影像表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CT共显示病灶总数为131个,诊断115例脑梗死,71例有脑软化,59例未见明显异常;MRI共显示病灶数为305个,MRI诊断163例脑梗死,其中97例有脑软化,114例有脑缺血灶;11例未见明显异常.MRI对于脑梗死病灶的敏感率是CT的2.33倍,MRI检出率为93.6%,CT检出率为66.1%,经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MRI检查不仅有助于早期诊断急性脑梗死,而且对颅内缺血灶有极高的诊断价值.缺血灶CT影像显示不佳,MRI可清楚显像;梗死灶CT、MRI均能成功显像,MRI能清楚显示早期变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AE)临床、影像学表现及诊断要点。方法:对临床资料完整并经CT扫描的330例(其中54例加磁共振成像)进行分析。结果:进行性智能障碍是SAE的主要临床表现,CT显示脑内白质区多发低信号灶,MRI表现为长T1、长T2异常信号灶,同时合并多发腔隙性脑梗死和脑萎缩。结论:CT平扫结合临床是SAE最简便有效的诊断手段,MRI能更敏感的显示合并的脑内细小梗死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CT、MRI表现及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2月至2015年2月的88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进行CT和MRI诊断,分别对12h,24h,72h内的患者进行CT、MRI检查,比较CT和MRI检查的检出率及影像学表现。结果随着时间的延长CT检查的患者脑组织水肿逐渐加重,梗死区域脑组织密度不断下降;MRI检查的病灶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DWI呈明显高信号,ADC图呈低信号;MRI的总检出率(97.7%)明显高于CT(75.0%),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对入院后患者12h,24h的的检出率(90.9%,100.0%)明显高于CT(45.5%,60.0%),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T和MRI在72小时检出率均为100%,没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MRI检查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检出率明显比CT高,可以准确的判定患者的发病情况。  相似文献   

16.
小脑梗死4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砺  董琳琳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21):2741-2743
目的:探讨小脑梗死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改变、诊断及治疗。方法:对我科1999年5月至2007年1月收治的4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病因及危险因素为高血压、心脏病、高脂血症及糖尿病。最主要临床表现为眩晕及小脑性共济失调。头部CT 48h内阳性率为35.6%,头部MRI阳性率为100%。内科保守治疗的治愈率为40.0%,病死率为11.1%,脑疝为主要死因。结论:患者持续出现眩晕、共济失调要注意小脑梗死的可能,头部MRI确诊小脑梗死优于头部CT,一般采用内科保守治疗,注意防治脑疝。  相似文献   

17.
基底动脉尖综合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基底动脉尖闭塞后临床表现,影像学改变及诊断等问题。方法:观察12例病人的临床表 现,并作头颅CT/MRI检查。结果:12例病人均有程度不同的意识障碍、眼球运动障碍、瞳孔异常及偏盲等。头 颅CT/MRI见丘脑、脑干、枕叶等多处梗塞灶。结论:根据本病典型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改变,诊断一般不难。由 于本病闭塞的血管在二条或二条以上,且在要害部位(如脑干),故及早诊断、积极治疗十分重要。本组治疗有效 率为66.7%。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告 2 0例脑干腔隙性脑梗死的磁共振成像。病变在T1加权上为低信号、低等信号和等信号 ,在T2 加权上为高信号 ,随着病程的发展 ,T1和T2 的延长愈明显。文中讨论了脑干腔隙性梗死的病理机制、磁共振的信号特点与其他脑干疾病的鉴别 ,以及MRI对脑干腔隙性梗死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9.
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与影像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洪玉娥  吴倩  郭茜 《安徽医学》2010,31(1):54-56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H1)的发病机制、危险因素及预后和影像特点。方法对26例经颅脑CT/MRI证实的HI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进行分析。结果HI发生率为4.4%,好发于原发性高血压(76.4%)和心房纤颤(57.7%)的患者;临床上以脑栓塞多见(69.2%),大面积脑梗死占92.3%,出血转化多在脑梗死发病后1周内(65.4%);病变以颈内动脉及大脑中动脉为主占92.3%,影像学上表现为非血肿型占大多数,为76.9%,血肿型少见,但其预后不良。结论大面积脑梗死、脑栓塞是HI的易发因素,HI经综合治疗,预后良好,但大量出血者预后不良。对大面积脑梗死、脑栓塞者应动态CT/MRI观察,及时诊治可改善预后。CT/MRI均为诊断HJ的可靠手段,MRI更为优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