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选择性断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97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选择性断流术对门静脉高压症的治疗作用。方法:186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病人随机分为选择性断流术(观察组)97例,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对照组)89例。结果:脾脏切除前后FPP组间无差异(P〉0.05),术毕对照组FPP(29.8±4.9)cmH2O,观察组FPP(25.5±5.0)cmH2O(P〈0.05)。术后6个月肝功能Child—pugh评分、腹水、肝动脉血流量、胃底食道下段曲张静脉程度、门静脉高压性胃病及肝源性溃疡发生率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门静脉血流量观察组少于对照组,但P〉0.05。结论: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合理地保留了机体自发性分流,在保证入肝血流量与降低门静脉压力这对矛盾上达到动态平衡,是一种较理想的术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改良式断流术和联合脾肾分流术对门静脉高压症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05年9月至2010年5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46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根据术式分为联合组(改良式断流术联合脾肾分流术,24例)和断流组(改良式断流术,22例)进行生存分析。结果两组治疗前临床基础资料具有可比性。治疗后断流组自由门静脉压力(FPP)为(37.1±9.7)cmH2O,高于联合组的(30.1±8.9)cmH,O(P〈0.05);联合组门静脉高乐性胃病、上消化道再出血及门静脉系统血栓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断流组(均P〈0.05),而肝性脑病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改良式断流术联合脾。肾分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优于单纯改良式断流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前瞻性观察对比脾肾分流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与单纯门奇断流术的特点和临床疗效。方法将1984~2004年入院的门静脉高压症3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断流联合术(250例)和门奇断流术(110例)。通过临床疗效观察、彩色多普勒(DCFI)检查、术中动态观察自由门静脉压(FPP)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观察手术前后门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并进行对比研究。结果(1)术后出血:分断流联合术组近期无1例出血,远期出血率为8.0%,断流术组近期再出血率为5.5%,远期再出血率为17.6%(P〈0.05),(2)肝性脑病发生率:分断流组为5.6%,断流组为4.4%(P〉0.05)。(3)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变化:分断流术后的FPP降低较断流术后明显(P〈0.05);分断流术后门静脉直径(DPV)缩小较断流术后明显(P〈0.05);分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流量(PVF)减少与断流术后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分断流联合术降低FPP,较断流术明显,可较为有效的缓解了门静脉学高动力血流状态,且其临床疗效优于断流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PHT)最佳的手术方式.方法 对36例PHT患者依据断流术后门静脉压力(FPP)的变化,选择FPP<32cm H2O的患者22例只施行断流术(断流组),FPP≥32cm H2O的患者14例加行近端脾肾分流联合术(断分流组),并结合术前、术后门静脉血流动力学、断流及断分流后FPP变化及术后随访等,评价两组不同手术对门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近、远期效果.结果 断流组断流前后FPP分别为(38.01±1.57)cm H2O和(27.41±1.90)cm H2O,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断分流组断流前后FPP分别为(37.68±1.98)cm H2O和(35.11±2.67)cm H2O,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联合分流后FPP降低为(22.86±3.74)cm H2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访再出血率:断流组10.53%,断分流组8.33%.结论 根据手术前、后门静脉血流动力学状况和断流术前后的FPP的变化,可以选择最佳的手术方式;如果断流术后FPP下降不明显,或FPP仍≥32cm H2O,则加做分流手术,通过术中FPP监测选择正确的术式可以达到最佳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脾肾分流术对肝炎后肝硬变门静脉高压症肠道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69例肝炎后肝硬变门静脉高压症并有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病史的病人按入院先后分为脾肾分流组和断流组。术中、术后动态测量自由门静脉压(free portal pressure,FPP),术后1、3、5、7、9d检测门静脉血内毒素、D-乳酸水平,术前及术后7d尿乳果糖/甘露醇(lactulose/manicol,LAC/MAN)比值。结果近期观测FPP,发现稳定期分流组明显低于断流组(P〈0.05)。分流组脾窝引流液明显少于断流组,体温恢复正常时间、肛门恢复排气及开始进食所需时间明显短于断流组(P〈0.05)。分流组术后1d内毒素、D.乳酸显著低于断流组;且下降较快,术后3d又显著低于术后1d;术后5d进入稳定期(P〈0.05)。而断流组内毒素、D.乳酸下降较慢,术后5d才显著低于术后1d,术后7d进入稳定期(P〈0.05)。分流组术后LAC/MAN比值显著低于断流组(P〈0.05)。结论脾肾分流术既能维持有效的向肝门静脉血流灌注;又能适当降低门静脉压,减轻胃肠血流瘀滞,对肝炎后肝硬变门静脉高压症肠道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在治疗门静脉高压症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2016年3月我科收治62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脾切除联合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32例(观察组),传统非选择性贲门血管离断术30例(对照组),术后随访时间为11~46个月,对其治疗效果进行比较、观察总结。结果:观察组重度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总好转率71.43%,对照组总好转率40.0%(P0.05);观察组术后腹水50.0%得以改善,对照组术后改善不明显,且有2例患者术后腹水加重(P0.05)。观察组术后发生PHG、复发出血率、术后FPP减少量分别为6.25%(2/32)、3.13%(1/32)、(9.8±4.1)cm H_2O,均优于对照组的20.0%(6/30)、13.33%(4/30)、(6.3±4.0)cm H_2O(P0.05)。结论: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保留了机体的自发性分流,兼有分流术和断流术的优点,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安全、可靠、有效的方法。其疗效优于传统非选择性断流术。  相似文献   

7.
断流术中门静脉压力变化及术后再出血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分析断流术中自由门静脉压(FPP)的变化与术后再出血的关系,探讨在断流术中是否可以FPP作为加做分流手术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05年12月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90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断流术后FPP低于或等于30 cm H_2O者为低压组(34例),高于30 cm H_2O者为高压组(56例),比较两组术前肝功能情况,断流术前后不同时点的FPP变化和术后再出血发生率。结果两组术前肝功能Child-Pugh计分(低压组6.6±1.1,高压组6.9±1.3,P=0.26)和FPP[低压组(37.9±2.5)cm H_2O,高压组(38.9±2.9) cm H_2O,P=0.09]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FPP[低压组(28.3±2.4)cm H_2O,高压组(34.0±3.3)cm H_2O,P<0.01]和再出血率(低压组3%,高压组20%,P=0.02)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断流术中脾动脉结扎的降压效果最明显,断流术完成后较脾脏切除后FPP有所上升。结论FPP是能够反映断流术减压效果和术后再出血风险的血流动力学指标,脾切除后FPP高于30 cm H_2O是断流术加行分流手术的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选择性断流术和联合断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9年6月-2011年12月收治的门静脉高压患者247例,按手术方法分为选择性断流术组(126例)和联合断流术组(121例).分别对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资料及疗效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术后两组患者自由门静脉压力( FPP)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均P<0.05),且选择断流术组下降程度大于联合断流术组(P<0.05).除肝功能Child-pugh评分外,选择断流术组术后再出血发生率,肝性脑病,门静脉系统血栓和门静脉高压性胃病的发生率以及胃底食道下段曲张静脉情况等指标均优于联合断流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选择性断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效果显著,并发症少,是一种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纤维蛋白封闭剂(FS)在晚期血吸虫病性门静脉高压症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年内收治的92例血吸虫病性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接受相同手术方式后分成2组:断流术加纤维蛋白封闭剂组(FS组,64例);单纯性断流术未用FS组(NSF组,28例)。比较两组手术后4周内发热、脾窝渗液和手术4周后上消化道再出血、胃黏膜损伤及肝性脑病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FS组手术近期脾窝渗液和发热率明显低于NFS组(P〈0.05);FS组和NFS组随访期间上消化道再出血率分别为1.6%和14.3%(P〈0.05),门静脉高压性胃黏膜损伤发生率分别为297%和64.3%(P〈0.01);但不增加肝性脑病发生率(P≥0.05)。结论FS可有效地降低手术后近期和远期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晚期血吸虫病性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对门脉高压症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我院普外科2008年1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105例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分别采用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观察组)54例和传统的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对照组)51例,比较两组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后PVT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脾脏切除前、后两组间门静脉自由静脉压(FPP)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断流后FPP均较断流前有所升高,对照组高于观察组;术后血小板计数和凝血功能检测,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术后观察组门静脉内径明显小于对照组,门脉血流速度观察组明显快于对照组。结论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可显著降低门脉高压症术后PVT发生率,合理保留了机体的自发性分流,可改善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且手术简便易行,是外科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腹腔镜门静脉测压下脾切除联合选择性断流术对门静脉高压症病人的疗效及对其肝功能和预后的影响。方法肝硬化性门静脉高压症病人80例,根据手术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研究组40例,采用腹腔镜门静脉测压下脾切除联合选择性断流术,对照组40例,采用腹腔镜下脾切除联合传统彻底断流术,比较两组病人临床疗效的差异。结果研究组病人的术中出血量为(189.0±19.3)ml、手术时间为(212.2±26.5)分钟、再出血发生率为7.5%,胃排空延迟发生率为2.5%,门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0.0%,对照组分别为(294.2±23.6)ml、(301.7±30.9)分钟、25.0%、15.0%及2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研究组病人ALB为(30.7±2.8)g/L、ALT为(38.8±5.1)IU/L及TBIL为(27.9±5.2)μmol/L,对照组分别为(28.8±1.8) g/L、(44.6±5.4)IU/L和(32.0±5.0)μmol/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研究组病人的FPP为(20.0±5.3) cmH_2O,Child-Pugh评分(5.2±0.5)分对照组分别为(26.2±5.6) cmH_2O和(6.0±0.8)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术后3个月的总生存率分别为92.5%和8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门静脉测压并基于FPP指导下行脾切除+选择性断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安全可行,疗效优于腹腔镜下传统断流术。  相似文献   

12.
三种不同术式对门静脉血流动力学的观测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测定分流 (SRS)加断流手术 (PCDV)前后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变化 ,评价其在门静脉高压症外科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检测 99例门静脉高压症病人手术前后对门静脉系统的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术中动态测量门静脉压力。结果 :①SRS +PCDV组 :术后PVF减少 36 .1 0 %± 7.8% ,FPP下降 33 .99%± 9.53 %。FPP的下降与PVF的减少呈正相关 ,PVF和FPP较术前下降 (P <0 .0 5) ,但维持在正常高限且保持门静脉向肝血流 ;②SRS +PCDV组术后的PVF和FPP均介于断流组与脾肾分流组之间 ,且各组之间有显著差异 (P <0 .0 5)。结论 :分流手术后门静脉血流向肝内高灌注 ,门静脉系统瘀血状态依然存在。分流术后门静脉高压瘀血状态缓解 ;门静脉血流肝内灌注显著减少。分流术后门静脉压力降低 ,加做断流术后门静脉压力有不同程度回升 ,术后的PVF和FPP均介于断流术和分流术之间 ,该术式明显优于单纯分流术或断流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选择性断流术(保留食管旁静脉)对门静脉高压症的治疗作用.方法 收集2004年11月至2006年11月门静脉高压症97例,分为选择性断流术组(50例)和非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组(47例),比较病人手术前、后自由门静脉压(FPP),术后6个月的肝功能Child-Pugh评分、肝动脉血流量、胃底食管下段曲张静脉...  相似文献   

14.
门静脉高压鼠门静脉压力与血浆前列环素水平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门静脉压力升高和门静脉体循环分流与前列环素(PGI2)水平升高的关系。方法:3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四组:肝前型门静脉高压(PHPH)8只和肝内型门静脉高压(IHPH)9只,端侧门静脉下腔静脉分流(PCS)8只及正常对照组(假手术)(SO)11只。模型制备后2周;(1)测游离门静脉压(FPP);(2)应用核素微球技术研究全身及内脏血流动力学;(3)用放射免疫法测股动脉血浆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浓度。结果:(1)IHPH和PHPH组的FPP高于SO鼠(P<0.05),而PCS鼠低于SO鼠(P<0.05)。PCS和PHPH鼠心指数(CI)大于SO鼠(P<0.05)。IHPH、PHPH及PCS鼠中PVI均高于SO鼠(P<0.05),且以PCS鼠为著。(2)血浆6-keto-PGF1α浓度前三组大于SO组(P<0.05),且PHPH和IHPH鼠均大于PCS鼠(P<0.05)。血浆6-keto-PGF1α浓度与FPP值之间呈正相关(r=0.67,P<0.01)。结论:门静脉高压时PGI2升高主要是门静脉压力升高的结果,而门静脉体循环分流和肝功能减退起次要作用。本研究结果不支持PGI2参与门静脉高压高血流动力状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选择性脾动脉栓塞术与脾修补术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2012年我院进行的16例选择性脾动脉栓塞和23例脾修补术。结果:2组病人均无死亡病例。选择性脾动脉栓塞组2例有术后并发症,脾修补术组10例有术后并发症(P〈.0.05)。选择性脾动脉栓塞组病人无输血,脾修补术组16例输血,平均输血(650.6±178.3)ml(P〈0.05)。选择性脾动脉栓塞组平均住院日(6.3±1.2)d,脾修术组平均住院日(10.4±4.4)d(P〈0.05)。选择性脾动脉栓塞组平均手术时间(1.5±0.6)h,脾修补术组平均手术时间(2.5±0.6)h(P〈0.05)。结论:选择性脾动脉栓塞与脾修补术的治疗效果相同。选择性脾动脉栓塞比脾修补术输血少,术后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手术时间短。  相似文献   

16.
选择性断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ao YJ  Xie M  Bao SH  Pan YM  Xu BY 《中华外科杂志》2008,46(1):18-20
目的探讨影响选择性断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术后转归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选择性断流术的160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将患者分为高危组和低危组。并将其作为因变量,将32个围手术期的临床指标作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在高危组和低危组中,黄疸史、Child-Turcotte-Pugh分级、术前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值、切脾前自由门静脉压、腹水量、术后1周白细胞计数和术后1周血红蛋白水平均有显著差异(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自由门静脉压的降幅、术前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值、腹水量、术后1周白细胞计数及术后1周血红蛋白水平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337,P〈0.01)。结论影响选择性断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预后的因素为自由门静脉压的降幅、术前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值、腹水量、术后1周白细胞计数和术后1周血红蛋白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随机对照选择性断流加大网膜包肾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评估.方法 回顾1998年至2004年间,我院行门静脉高压症手术510例,其中选择性断流术式200例(即高选择离断穿支血管),断流术式160例,缝扎术式140例,脾肾分流术式10例,对照各种术式患者手术前、后门静脉血流量(PVF),自由门静脉压力(FPP).观察近期术后出血、肝性脑病、腹腔感染情况.5年后,随访再出血率、门静脉高压性胃病、肝纤维化指标(PCⅢ)、腹水发生率、食管静脉曲张程度.结果 选择性断流加大网膜包肾术治疗效果较其他术式的PVF、FPP显著降低(P<0.01),近期出血、肝性脑病发生率下降(P<0.05),腹腔感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年后,复发出血、门静脉高压性胃病、门静脉血栓发生率均显著下降(P<0.01),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腹水情况,肝纤维化指标(PCⅢ)、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选择性断流加大网膜包肾术既可高选择离断穿支血管止血彻底,术后复发出血率低,又可保留机体自发性分流,兼有分流术及断流术的特点,且手术操作简单.术后随访,远期疗效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8.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分流术和断流术疗效比较的Meta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Meta分析对分流术(PSS)和断流术(GD)治疗门静脉高压症(PH)的疗效进行综合比较。方法通过在Medline、Elsevier、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检索1989~2008年发表的有关PSS和GD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相关文献,选择RevMan5.0软件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结果按照入选标准,有10项临床试验纳入。Meta分析结果显示,分流术的手术死亡率与断流术相似[RR=1.04,95%CI:0.74~1.47,P〉0.05],术后再出血率低于断流术[RR=0.48,95%CI:0.39-0.59,P〈0.01],术后肝性脑病发生率高于断流术[RR=2.85,95%CI:2.14—3.80,P〈0.01],远期死亡率也高于断流术[RR:1.25,95%CI:1.01~1.55,P〈0.05]。结论分流术和断流术均是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有效术式,但断流术更适合我国门脉高压症患者。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腹改良Sugiura术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8例经腹改良Sugiura术和28例经传统断流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两组均无手术死亡病例。改良Sugiura术组与传统断流术组相比门静脉压力改变不明显(P〉0.05):但改良SugiuFa术组患者的术后静脉曲张复发率、3年内食管曲张静脉再出血率比传统断流术组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改良Sugiura术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一种有效术式。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TIPS加断流术与脾肾分流加断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疗效.方法:1998年12月至2007年12月,60例门静脉高压症病人经血生化、钡餐或胃镜、多普勒超声及CTA检查后,根据病人的全身和肝功能状况.分为A、B两组.A组(30例)行TIPS加断流术,B组(30例)行脾肾分流加断流术.结果:A组门静脉压力由术前(41.5±5.2)cm H2O降至术后的(32.8±6.08)cm H2O(P<0.01),门静脉血流速度由术前(17.1±4.5)cm/s升至术后的(38.3±5.3)cm/s(P<0.01);B组门静脉压力由术前(43.3±6.2)cm H2O降至术后的(34.8±4.3)cm H2O(P<0.01),术前、术后门静脉血流速度分别为(18.6±7.5)cm/s和(20.6±5.9)cm/s(P>0.05).A组手术成功率、分流道通畅率、并发症发生率和手术死亡率分别为100%、100%、23.3%和3.3%,B组则分别为86.7%、80.8%、23.3%和3.3%.术后随访,A组分流道阻塞、出血复发、肝性脑病的发生率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27.6%、6.9%、24.1%和79.3%,B组则为5.0%、8.0%、8.0%和80.0%.结论:TIPS加断流术与脾肾分流加断流术均能有效地控制食管静脉曲张出血,前者特别适用于急性出血的治疗,后者具持久的分流道通畅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