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 :了解复方卡尼汀对肝硬化病人血浆中GMP 140及 β TG的影响。方法 :79例肝硬化病人随机分为 2组 ,对照组 4 0例 ,用常规 (10 %葡萄糖注射液 50 0mL +能量合剂 2支 +10 %氯化钾 10mL ,iv ,gtt,qd× 4wk)治疗 ,治疗组 39例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复方卡尼汀 2支 ,iv ,gtt ,qd× 4wk。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 97%和 6 8%(P <0 .0 5)。治疗前后GMP 140和 β TG的差值 ,治疗组分别为 :(- 30 0 2± 1389) μg·L- 1,(- 2 7±2 2 ) μg·L- 1;对照组分别为 :(- 911± 1318) μg·L- 1,(8± 7) μg·L- 1,均P <0 .0 1。结论 :复方卡尼汀具有降低血浆中GMP 140及 β TG的含量 ,有效改善肝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血塞通、蝮蛇抗栓酶、降纤酶、尿激酶 4种药物治疗脑梗死的疗效。方法 :将 98例脑梗死病人 ,分为 4组。血塞通组 2 4例 ,男性 18例 ,女性 6例 ,年龄 (5 4±s 10 )a ,用血塞通 2 0 0~ 4 0 0mg ,iv ,gtt,qd× 15d ;蝮蛇抗栓酶组 2 6例 ,男性 2 0例 ,女性 6例 ,年龄 (5 5± 10 )a ,用蝮蛇抗栓酶 2~ 3U ,iv ,gtt ,qd× 2 1d ;降纤酶组 30例 ,男性 2 2例 ,女性 8例 ,年龄 (5 2± 10 )a ,用降纤酶 10U ,iv ,gtt ,qd× 3d ,d 4降纤酶 5U ,iv ,gtt ,qd× 3~ 4d ;尿激酶组18例 ,男性 13例 ,女性 5例 ,年龄 (5 4± 10 )a ,给尿激酶首剂 10 0万U ,iv ,30min后用尿激酶 2 5~ 5 0万U ,iv ,gtt ,1h滴完 ,d 2用尿激酶 10 0万U ,iv ,gtt ,qd× 10d。结果 :治疗 1个疗程后 ,血塞通、蝮蛇抗栓酶、降纤酶、尿激酶 4组有效率分别为 92 % ,92% ,96 % ,94 % ,经F检验 ,差别无显著意义 (P >0 .0 5 )。结论 :4组治疗脑梗死药物疗效相似  相似文献   

3.
福辛普利和氯沙坦治疗心力衰竭疗效的比较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2  
目的 :比较福辛普利和氯沙坦治疗心力衰竭的疗效及对肾素血管紧张肽系统的影响。方法 :71例心力衰竭病人分为 2组 ,其中 36例病人应用福辛普利 10mg ,qd× 4wk ,35例病人应用氯沙坦50mg ,qd× 4wk。结果 :福辛普利组临床总有效率为 61% ,氯沙坦组为 63% (P >0 .0 5)。 2组治疗前后心率、血压的差值分别为 ( 12± 12 )次·min- 1和 ( 7± 10 )次·min- 1,( 2 .9± 2 .2 ) / ( 4± 3)kPa和 ( 2 .6±0 .9) / ( 3.6± 2 .0 )kPa(均P <0 .0 1)。同时 2组均有减少心肌氧耗、改善心肌缺血范围和程度、改善左室收缩舒张功能等作用。结论 :尽管 2药对肾素血管紧张肽系统作用不同 ,但均对治疗心力衰竭有效  相似文献   

4.
缬沙坦在慢性肾小球肾炎病人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 :观察缬沙坦对治疗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病人的蛋白尿、高血压和肾功能等参数的疗效。方法 :慢性肾小球肾炎病人 70例随机分成 2组。缬沙坦组 3 6例给缬沙坦 80~ 160mg ,贝那普利组 3 4例给贝那普利 10mg ,2药均 po ,qd× 8wk。结果 :2组治疗后 ,病人血压均得到有效控制 ,4wk时 ,SBP/DBP下降缬沙坦和贝那普利分别为 (3 .7±1.0 ) /(1.9± 0 .9)kPa和 (3 .8± 1.2 ) /(1.8± 1.0 )kPa。治疗前后尿蛋白 2组的差值分别为 (0 .42±0 .2 8) g·2 4h- 1和 (0 .4± 0 .3 ) g·2 4h- 1,蛋白尿有明显改善 (P <0 .0 5 ) ,2组间差别无显著意义 (P >0 .0 5 ) ;2组病人治疗前后血肌酐、尿素氮未升高。结论 :口服缬沙坦对慢性肾小球肾炎病人有益。  相似文献   

5.
纳洛酮提高65例新生儿呼吸功能不全的临床疗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评价纳洛酮治疗新生儿呼吸功能不全的疗效。方法 :130例呼吸功能不全的新生儿分成 2组 ,治疗组 65例 [男性 4 1例 ,女性 2 4例 ,年龄( 9±s 6)d],在综合治疗 (吸氧、原发病治疗、对症治疗等 )基础上加用纳洛酮治疗 ,开始以 0 .0 1~ 0 .1mg·kg- 1静脉注射 ,呼吸功能有所改善后以 10 μg·kg- 1·h- 1的速度静脉滴注维持 ,直至病儿自主呼吸稳定后停药。对照组 65例 [男性 4 0例 ,女性 2 5例 ,年龄 ( 8± 5 )d],予常规综合治疗。观察 2组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 77%( 5 0 / 65 ) ,无不良反应 ;对照组总有效率 5 4 %( 35 / 65 ) ,2组比较 ,经 χ2 检验 ,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 (P <0 .0 1)。结论 :不同病因所致的新生儿呼吸功能不全 ,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纳洛酮治疗 ,是有效安全的。  相似文献   

6.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注射液动员外周血干细胞1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 CSF)注射液动员外周血造血干细胞 (PBSC)的效果。方法 :对 6例恶性血液病病人 ,1d内静脉注射长春新碱 1~ 2mg·m- 2 及环磷酰胺 4~ 7g·m- 2 (分 4次 ,间隔 4h) ,外周血白细胞降至 1×10 9·L- 1以下时 ,加rhG CSF 6~ 8μg·kg- 1,皮下注射 ,qd× 5~ 7d ;对 4例健康供者在采集PBSC前 5d予rhG CSF 6~ 8μg·kg- 1,皮下注射 ,qd× 5d。白细胞升至 10× 10 9·L- 1以上时采集PSBC ,并进行CD+ 34 及粒 巨噬细胞集落形成单位 (CFU GM )检测。结果 :一次收集单个核细胞计数 (3.9±s 1.7)×10 8·kg- 1;CD+ 34 (4 .8± 2 .3)× 10 8·kg- 1;粒 巨噬细胞集落形成单位 (5± 3)× 10 4 ·kg- 1。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rhG CSF无论对病人自体还是对健康供者均能安全、高效地动员PBSC ,满足移植所需要。  相似文献   

7.
葛根素对2型糖尿病病人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目的 :观察葛根素对 2型糖尿病病人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方法 :将 88例控制不良的 2型糖尿病病人随机分为 2组 ,葛根素组 4 8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葛根素 5 0 0mg加入氯化钠注射液 2 5 0mL中静脉滴注 ,qd× 6 0d。另外 4 0例单用常规治疗 6 0d为对照组。观察葛根素对 2型糖尿病病人空腹、餐后血糖、胰岛素及血压、血脂、血液流变学、胰岛素敏感性指数 (ISI)的影响。结果 :葛根素组治疗后空腹、餐后 2h血糖、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明显下降 ,分别为 (2 .2±s 0 .6 )mmol·L- 1,(6 .4±0 .8)mmol·L- 1,(7.2± 1.7)mU·L- 1,(1.6±0 .4 ) % ;胰岛素敏感性指数明显升高 ,差异均有显著意义 ,均P <0 .0 5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5。结论 :葛根素具有改善 2型糖尿病病人胰岛素抵抗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利培酮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及不良反应 ,并与氯氮平作比较。方法 :将 3 0例既往对传统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无效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 15例。治疗组给予利培酮 6mg·d 1 ,po ;对照组给予氯氮平 3 0 0mg·d 1 ,po。两组根据不同个体的情况 ,对剂量进行调整。最后治疗组的利培酮平均剂量为 6.4mg·d 1 ,对照组氯氮平的平均剂量为 2 91.2mg·d 1 ,两组疗程均 8周。两组疗效评定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 (PANSS) ,不良反应采用不良反应量表 (TESS)评定。结果 :治疗组显效 10例 ,好转 3例 ,无效 2例。治疗前后PANSS评分分别为 (90 .79± 16.44 )和 (5 2 .85± 13 .0 1)分 ,差异显著性 (t =6.3 78,P <0 .0 1)。对照组显效 8例 ,好转 6例 ,无效 1例。治疗前后PANSS评分分别为 (76.63± 8.3 4)和 (4 8.5 6± 10 .3 8)分 ,差异有显著性 (t=2 .65 4,P <0 .0 5 )。两组PANSS评分减分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t=1.5 2 ,P >0 .0 5 )。结论 :对于传统抗精神病药效果不佳或无法耐受的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 ,利培酮不仅耐受良好 ,而且与中等剂量的氯氮平效能相当。  相似文献   

9.
维胺酯2种给药方案治疗寻常痤疮44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观察维胺酯不同剂量治疗痤疮的疗效和安全性 ,探索有效治疗方案。方法 :将 4 4例中、重度寻常痤疮病人分为 2组 ,A组 2 4例 ,总疗程 6mo ,分别在mo 1~ 2按 1mg·kg- 1·d- 1;在mo 3~ 4按 2 5mg ,qd ;在mo 5~ 6按 2 5mg ,qod的剂量口服。B组 2 0例 ,5 0mg ,tid ,总疗程 6wk。结果 :2组总累积量A组为 (6 14 3±s 5 71)mg ,B组为 6 30 0mg ;治疗后临床评分分别为 (7.7± 1.7)分vs(7.7±1.6 )分 ;基本痊愈率分别为 5 4%vs 5 0 % ,差异均无显著意义 (P >0 .0 5 )。日剂量分别为 (0 .5 3±0 .0 3)mg·kg- 1·d- 1vs (2 .4± 0 .3)mg·kg- 1·d- 1、不良反应率为 8%vs 4 0 % ;复发率 12 %vs4 5 % ,差异均有显著意义 (P <0 .0 5或P <0 .0 1)。结论 :应用维胺酯低剂量长疗程治疗寻常痤疮 ,疗效好 ,安全性高 ,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硝苯地平合用倍他乐克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 7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 40例 ,对照组 3 8例 ,治疗组给予硝苯地平 3 0~ 60mg·d 1 ,倍他乐克 10 0~ 2 0 0mg·d 1 ,治疗初期硝苯地平 10mg·次 1 ,tid ,倍他乐克 5 0mg·次 1 ,bid。对照组给予硝苯地平 3 0~ 60mg·d 1 ,po ,治疗初期 10mg·次 1 ,tid。两组血压稳定 4周后逐渐减量至最小有效量维持治疗。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96.1% ,显效 73 .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 91.7% ,显效 5 9.4%。两组总有效率及显效率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治疗组心率平均减慢 2 0次·min 1 ,5例室性早搏患者 ,早搏消失 3例 ,早搏明显减少 2例。结论 :硝苯地平与倍他乐克合用治疗原发性高血压 ,两药可取协同作用 ,降压效果好 ,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纳络酮治疗急性中、重型颅脑损伤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目的 :观察早期应用纳络酮治疗急性中、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 5 7例病例随机分成纳络酮组 2 9例 ,对照组 2 8例。 2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 ,纳络酮组再接受纳洛酮 (首剂 2mg ,iv ;d 1~ 3,0 .4mg·kg- 1·d- 1,d 4~ 6 ,0 .2mg·kg- 1·d- 1,d 7~ 10 ,2~ 4mg·d- 1)治疗 ,并制订观察指标。结果 :纳络酮组的意识转清醒率、治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6 2 % ,5 9% ,vs 36 % ,32 % ,P <0 .0 5 ) ,伤残病死率明显少于对照组 (41%vs 6 8% ,P <0 .0 5 )。治疗过程未发现由于用药造成的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急性颅脑损伤病人早期应用大剂量纳络酮可以明显提高治愈率 ,降低伤残病死率 ,促进病人神经功能恢复并有助于改善远期生活质量。大剂量静脉推注纳络酮十分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纳洛酮对血管性痴呆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结扎双侧颈总动脉制备血管性痴呆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纳洛酮组。纳洛酮组于术后立即腹腔注射纳洛酮 0. 8mg·kg-1·d-1,连续 7d。8wk后用Morris水迷宫训练方法,比较 3组间学习记忆能力的差别。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锥体细胞内钙离子荧光像素值。结果:模型组大鼠隐匿平台逃避潜伏期(EL)比假手术组大鼠明显延长 (P<0. 01),而空间探索实验穿越平台次数明显减少 (P<0. 01 );纳洛酮组大鼠EL较模型组明显缩短(P<0. 01),空间探索实验穿越平台次数明显增加 (P<0. 01)。此外,大鼠海马神经细胞内钙离子荧光像素值模型组(484±299)较假手术组 (135±29 )明显增高 (P<0. 01),而纳洛酮组 ( 139±31 )较模型组明显减低(P<0. 01)。结论:纳洛酮对血管性痴呆大鼠空间学习记忆减退有明显改善,其机制可能是与其防止海马神经细胞内钙离子增高有关。  相似文献   

13.
纳络酮治疗弥漫性轴索损伤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观察纳络酮治疗弥漫性轴索损伤的疗效。方法 :15例为纳络酮组 ,其中男性 10例 ,女性 5例 ,年龄 (41.0±s 2 .0 )a ,格拉斯哥昏迷分级(GCS)为 (4.2± 1.5 )分。 18例为对照组 ,其中男性12例 ,女性 6例 ,年龄 (39± 4 )a ,GCS为 (4.1± 1.9)分。对照组给予 2 0 %甘露醇注射液 ,iv ,纳络酮组除给予 2 0 %甘露醇注射液静脉注射外 ,给予纳络酮注射液 4mg·d- 1,iv ,治疗时间为 2 0d。采用颅脑损伤转归分级 (GOS)的标准评价治疗结果。结果 :采用纳络酮治疗的病人 ,良好率为 6 0 % (9/ 15 ) ,对照组良好率为 17% (3/ 18)。 2组比较P <0 .0 5。未见不良反应。结论 :采用纳络酮治疗弥漫性轴索损伤的病人 ,能够明显地提高生活质量而没有任何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4.
吗啡处理组 (10mg·kg-1,sc)和吗啡依赖组大鼠脊髓鸟苷酸环化酶 (GC)基础活力和氧化氮 (硝普钠为供体 )刺激酶活力升高 ,cGMP含量却降低。纳络酮处理后 ,依赖大鼠脊髓GC活力降低 ,对NO敏感性提高 ,cGMP含量剧升。M受体激动剂氨甲酰胆碱可抑制对照组和吗啡处理组脊髓GC活力 ,对吗啡依赖以及纳洛酮处理组的GC抑制作用消失。结果表明脊髓GC对氧化氮和M受体激动剂的反应性改变在吗啡依赖及戒断反应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纳络酮治疗肺性脑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10 0例肺性脑病患者随机分为 A、B两组 ,A组 5 0例 ,除综合治疗外 ,加用纳络酮 0 .4m g~ 0 .8mg+生理盐水 2 0 mg,静脉滴注 ,30 m in~ 10 0 min一次 ;B组 5 0例患者仅给予综合治疗。结果 :A组患者经治疗后 48例痊愈 ,2例死亡 ;B组经单纯综合治疗 36例痊愈 ,14例死亡。两组疗效有显著差异 (P<0 .0 5 )。研究显示纳络酮可有效解除肺性脑病患者的呼吸抑制、促醒并明显降低其死亡率 ,且无明显毒副作用。结论 :纳络酮治疗肺性脑病安全有效 ,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余芬 《安徽医药》2017,21(4):724-727
目的 研究小样本缺血性卒中病人的CYP2C19基因型,根据其CYP2C19基因型指导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并观察其临床预后.方法 入选急性缺血卒中病人300例,对入选病人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个体化治疗组150例和常规治疗组150例.个体化治疗组在入选后立即检测CYP2C19基因,按照不同的基因型采用个体化的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即快代谢型按照氯吡格雷负荷量300 mg、维持量50 mg·d-1口服;中间代谢型按照氯吡格雷负荷量300 mg、维持量75 mg·d-1口服;慢代谢型按照氯吡格雷负荷量300 mg、维持量75 mg·d-1,联合阿司匹林100 mg·d-1口服.常规治疗组直接按照氯吡格雷负荷量300 mg、维持量75 mg·d-1口服治疗,不检测CYP2C19基因.通过随访观察两组病人治疗30 d及180 d不良事件发生率之间的差异.结果 随访6个月,再发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在个体化治疗组显著降低(P<0.05),出血事件的发生率在个体化治疗组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 根据CYP2C19基因型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可以及时发现慢代谢病人,进而调整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方案,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并可以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经常用于戒毒的药物东莨菪碱、可乐定和纳洛酮在杏仁核点燃模型中的作用 ,为戒毒药的开发研究寻找一种较好的药物筛选动物模型。方法 :制备大鼠杏仁核点燃模型 ,观察东莨菪碱对点燃发展及发作的影响 ,观察可乐定、纳洛酮对杏仁核点燃大鼠的影响。结果 :东莨菪碱 1 0 - 2 0mg·kg- 1 (ip)可抑制大鼠杏仁核点燃发展过程 (P <0 0 5 ) ;1 5 - 2 5mg·kg- 1 (ip)可抑制杏仁核点燃大鼠的发作 (P <0 0 5 )。可乐定 0 0 5 - 0 1mg·kg- 1 (ip)能降低点燃大鼠Racine’s分级 (P <0 0 5 )。纳洛酮对点燃模型无明显作用。结论 :东莨菪碱等经常用于戒毒的药物对点燃模型具有抑制作用 ,提示点燃模型对戒毒新药筛选可能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纳洛酮预防中枢性应激性溃疡出血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 :观察纳洛酮预防中枢性应激性溃疡的疗效。方法 :10 1例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病人随机分为 3组 :纳洛酮组 37例给予纳洛酮 0 .0 2mg·kg- 1,iv ,q 12h ;奥美拉唑组给予奥美拉唑 4 0mg ,iv ,qd ;硫糖铝组 2 9例给予硫糖铝 1.0 g ,po ,qid ,均连用 2wk。观察应激性溃疡出血的发生率及死亡率。结果 :纳洛酮组的应激性溃疡出血及死亡发生率 (5 % ,3% )显著低于硫糖铝组 (31% ,14% ) ,差异有非常显著或显著意义 (P <0 .0 1或P <0 .0 5 ) ;奥美拉唑组 (6 % ,3% )与硫糖铝组 (31% ,14% )比较 ,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5 ) ;纳洛酮组 (5 % ,3% )与奥美拉唑组 (6 % ,3% )比较 ,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结论 :纳洛酮可有效的降低中枢性应激性溃疡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利培酮和氟哌啶醇随机双盲治疗痴呆的行为和精神症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 :评价利培酮和氟哌啶醇治疗痴呆的行为和精神症状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双盲对照研究 ,利培酮组 2 8例 ,剂量 (1.3±s 0 .5 )mg·d- 1,0 .5~ 2mg·d- 1。氟哌啶醇组 2 5例 ,剂量(2 .8± 0 .9)mg·d- 1,1~ 4mg·d- 1,疗程均 8wk。治疗前后进行阿尔采末病病理行为评分表 (BE HAVE AD)、Cohen Mansfield激越问卷 (CMAI)等量表评定及实验室检查。结果 :2组病人治疗后BEHAVE AD和CMAI评分显著下降 (P <0 .0 1) ,2组病人之间治疗后的BEHAVE AD和CMAI减分值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2组病人的不良反应均以锥体外系反应为主 ,利培酮组 2 3% ,氟哌啶醇组4 0 %。结论 :低剂量的利培酮和氟哌啶醇治疗BPSD疗效确切 ,病人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