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分析130例慢型克山病死亡病例心电图改变,以ST—T改变的检出率最高为73.07%,其次是室性早搏为42.3%,心室肥大41.54%。传导阻滞中以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检出率最高为11.53%。多项异常心电图改变中,以ST—T改变和室性早搏合并其它异常较多。心电图异常项目越多,病人存活时间越短。  相似文献   

2.
<正> 近年来,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发病率逐年增多,一般多见于右心室增大的患者,如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间隔缺损、急性肺栓塞、慢性肺心病和冠心病等。现将自1996年——1997年的53例RBBB心电图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  相似文献   

3.
克山病心肌病变特点之一是播散性小灶性心肌坏死。粟粒状坏死灶大小相仿,数目众多,散漫分布于心肌全层,心内膜下心肌尤为严重。心室间隔位于两侧心室内膜下,该部病变严重,并且是双侧束支的行走部位,因此各种类型的束支传导阻滞是克山病常见的一项心电图改变。有关左束支分支传导阻滞及双侧束支传导阻滞的心电图特点及临床意义,日益受到广泛的重视。国内有关这方面的报告虽少,但认为并非罕见。两年来在我们观察的138例慢型克山病中就有左束支分支传导阻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53例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前后心电图(ECG)改变。方法:对53例室间隔缺损行封堵术患儿,于术前及术后第3、7天用12导联ECG各描记1次。结果:术后即刻出现I度房室传导阻滞8例、度房室传导阻滞5例、度房室传导阻滞4例,其中1例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在观察15min后ECG无改善而终止手术,其余患者在观察15min后都有好转趋势而释放封堵器;3d出现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6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3例,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术后7d出现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5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6例,出现左束支传导阻滞2例,度房室传导阻滞5例。所有房室传导阻滞患儿经治疗后均痊愈。结论:室缺封堵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方法,操作简便,成功率高,近期疗效可靠,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5.
目的目的分析心电图表现为不完全性双束支传导阻滞的特点。方法收集临床中遇到的符合不完全性双束支传导阻滞的心电图资料,分析其表现形式。结果 36例患者符合不完全性双束支传导阻滞,其中RBBB+LAFB为24例(66.7%),RBBB+LPFB为3例(8.3%),RBBB+LAFB+Ⅰ度AVB4例(11.1%),CLBBB4例(11.1%)。3例随访中安装了心脏起搏器,植入率8.3%。结论不完全性双束支传导阻滞主要表现为RBBB+LAFB/LPFB,部分可发展为Ⅲ度AVB而需安装心脏起搏器。  相似文献   

6.
克山病病区儿童右室肥大心电图指标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小儿克山病人中,约有半数的心电图呈右室肥大图形,表现为心电轴右偏,R_(avR)增高及R(Q或S)>1,SV_5加深,多同时伴有完全性或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尸检证实虽多数心肌有不同程度的肥大,心脏重量增加,但因受肌源性扩张的影响,心壁通常并不增厚,甚至较正常为薄。上述图形主要起因于右心室扩张。对此我们曾作过报道。有关心电图  相似文献   

7.
分析动态心电图中阵发性房室传导阻滞(PAVB)病例30例,为Ⅱ度Ⅰ型A-VB或2:1A-VB,均是在心率减慢时才出现,多属阵发性四位相型房室传导阻滞,此组病例器质性心脏病居多,而且在常规心电图中多数存在右束支传导阻滞及P-R间期延长(17例),考虑PAVB和双侧束支阻滞有关,同时也不能外迷走神经张力增高的影响,发现PAVB有助于及时诊断潜在的早期病变。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2018年张家口市关于克山病的病情及发展趋势及各型克山病构成,根据病情调查结果进行控制、消除、评价及判定,为下一步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张家口市克山病的分布情况,选定张北县1个乡3个病区村作为调查点。对调查点居民进行临床查体和心电图描记;对疑似克山病患者拍摄胸部正位X线片,测量心胸比率,进行心脏彩超检查。结果本次调查于2018年对3个病区村共检查832人,检出慢型克山病患者1例、潜在型克山病患者10例,检出率分别为0.12%(1/832)、1.20%(10/832),未检出急型和亚急型克山病患者。共描记心电图832份,其中心电图异常249例,异常率为29.93%,异常项344项,异常心电图以窦性心动过缓、T波改变为主。在11例克山病患者中,1例慢型克山病心电图表现为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complete right bundle branch block,CRBBB)、左前分支传导阻滞(left anterior hemiblock,LAH)和Q-T间期延长,另外10例潜在型克山病患者心电图主要表现为CRBBB,有异常项18项,平均每人异常项1.8个。对11例克山病患者拍摄胸部正位X线片和心脏彩色B超检查进行分析,X线片检查出心脏增大者2例,检出率为18.18%,其中轻度增大1例、重度增大1例;在心脏彩色B超检查中,有3例异常改变,异常率为27.27%。结论张家口市调查点克山病病情稳定,无急型和亚急型患者,无慢型克山病新发患者,符合克山病消除标准。但仍应继续采取综合防控措施,巩固防治成果。  相似文献   

9.
右束支传导阻滞是临床常见的心电图改变,发病年龄低,且多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变,与左束支传导阻滞症发病年龄高,多见于器质性病变相反。临床医师必须提高对其的认识、诊断和分析能力,避免给病人造成医源性疾病。为此,我们收集了本院心电图(ECG)室1994,2000的100例右束支传导阻滞患,现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正>右束支阻滞心电图临床较为常见,可见于健康人,以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多见,且多见于青年人。完全性右束支阻滞更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特别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性心脏病、阻塞性肺源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肺栓塞、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炎、心肌病、传导系统退行性变以及高钾血症等。但临床上对右束支阻滞不够重视,本研究回顾性分析126例右束支传导阻滞病例,分析其临床特点,进一步探讨右束支阻滞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患者男性,35岁,因为疲劳并发突然晕厥收住入院。P88 次·min~(-1),窦性节律,心电图显示为Ⅰ度房室传导阻滞伴有P-R间期延长(为0.46s)和不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其家族史中,父亲为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伴有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姑姑为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伴有房扑和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奶奶为心房静止伴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3位家族成员均安置了永久性起搏器,因此该患者  相似文献   

12.
我们对1985年以来的195例来支传导阻滞病例随访观察,发现一些病人转变成Ⅲ°房室传导阻滞,特别是带有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的病人,尽管临床发生率较右束支阻滞抵,但导致Ⅲ°房室传导阻滞的临床意义却似较大。现将情况报告如下。资料所有195例中分五类计入资料:见表1。结果把病例按<5年和>5年分成两组进行对比分析束支传导阻滞与1“房室传导阻滞的关系。见表2。讨论1左束支传导阻滞远比右束支阻滞少见[1],但发生Ⅲ°房室传导阻滞的临床意义却很重要。从本文结果看,右束支阻滞仅2例,发生率为1.92%,而带有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相似文献   

13.
右束支传导阻滞对急性心肌梗死预后影响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1 infarction,AMI)起病急,易并发心衰、休克、恶性心律失常等并发症,而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的出现常预示着梗死面积大,死亡率高.本文回顾分析了60例急性心肌梗死伴右束支传导阻滞的患者,探讨了右束支传导阻滞对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频率依赖型束支传导阻滞,可分为加速依赖型和减速依赖型,即三相性和四相性传导阻滞,后者较少见。在双侧束支传导阻滞中(下称BBBB),可以有各种组合型的传导阻滞,而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下称RBBB)和完全性束支传导阻滞(下称LBBB)交替出现者较少见。能直接观察到由四相性束支传导阻滞转变为交替性BBBB更为少见,现报道一例如下:  相似文献   

15.
患者女,13岁,因"反复胸闷、气促、喜蹲踞10年"入院.入院后心脏超声确诊法洛四联症,心电图(图1)诊断:右室肥大型心电图改变、左房病变型心电图改变.TOF术后第一天心电图(图2)诊断:急性心肌损伤型心电图改变、窦性心动过速、完全性房室分离、交界性心动过速、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术后第七天心电图(图3图4)诊断:窦性心律、文氏型房室传导阻滞、超常传导、一度房室传导阻滞、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室性并行心律.术后第10天心电图(图5)诊断:一度房室传导阻滞及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术后第14天心电图(图6)显示房室传导阻滞及室性并行心律消失.临床诊断:法洛四联症术后、一过性房室传导阻滞、一过性室性并行心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右束支阻滞(RBBB)的病因及临床意义.右束支阻滞(RBBB)在心电图检查中常见,各年龄组均可见.临床上除见于器质性心脏疾患以外,尚可见于非心脏疾患及完全健康者.方法:对120例心电图表现为RBBB的病历进行了临床分析.结果:表明年龄大的RBBB冠心病较多见,年龄轻的RBBB则以正常人及无器质性心脏疾患较多见.结论:当CRBBB合并电轴明显轴左偏时有较大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海军现役潜水员健康体检中,平静情况查心电图发现15例异常,均为男性,年龄在19~31岁。仅参加过初步潜水训练者9例,潜水2、3、4、5、9及11年各1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7例,预激综合征3例,其中1例 A 型,2例变异型,Ⅱ°房室传导阻滞1例,频发性结性期前收缩1例,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与心电图传导阻滞的关系。方法:对700例脂肪肝患者进行回顾性对照研究,通过单变量逻辑回归评估NAFLD与人口统计学、临床特征、药物使用、ECG变化和传导阻滞的变量之间的关联,采用多元回归模型确定NAFLD是否是传导阻滞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结果:700例脂肪肝患者中检查发现408例NAFLD患者和292例无NAFLD患者。随机抽样选取140例NAFLD患者的心电图检查情况,鉴定后按传导阻滞类型分成155类:25.7%(36例)一度房室传导阻滞,2.1%(3例)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41.4%(58例)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17.9%(25例)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11.4%(16例)双束支传导阻滞和12.1%(17例)非特异性心室内阻滞。利用多元回归模型分析确定了6个传导阻滞的危险因素:NAFLD(OR 2.38;95%CI 1.51~3.73,P<0.001),心脏肥大(OR 2.52,95%CI 1.57~4.05,P=0.001),充血性心力衰竭(CHF)(OR 3.05,95%CI 1.46~6.38,P=0.003);男性(OR 1.79,95%CI 1.19~2.69,P=0.005),糖尿病(OR 1.63,95%CI 1.08~2.47,P=0.021)和年龄(OR 1.04,95%CI 1.02~1.06,P<0.001)。结论:NAFLD与传导阻滞有关,需要进行前瞻性随机试验以证明NAFLD导致传导阻滞。  相似文献   

19.
双侧束枝传导阻滞(下称BBBB)的心电图与病理变化,国外文献从1912年开始至今已有多数学者报告,BBBB的心电图表现亦日趋被广泛重视。克山病的BBBB也有一些报告。兹将1954——1965年所观察的903例各型克山病人中的342例束枝传导阻滞,其中62例BBBB的临床心电图进行分析(21例有病理材料,10例有心脏传导系统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右胸导联终末r′,在非典型性右束支传导阻滞(AIRBBB)与假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假性RBBB)的鉴别诊断指标.方法:用多层面的心电图(ECG)与心电向量图(VCG)观察162例右胸导联(V1、V2)终末r′波的形态特征与差别.结果:AIRBBB与假性RBBB在ECG特征上,以S1、V5时限增宽及下一肋间V1仍呈rSr′最具有明显差异性(P<0.01),但QRS总时限、r′时限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VCG的特征上,AIRBBB与假性RBBB两组横面终末r′向量所在的方位有显著差异性(P<0.01),AIRBBB主要分布在右后上下或右前上下,而假性RBBB主要分布在左侧,两组QRS环终末向量延缓时限AIRBBB(38.6±7.3)ms大于假性RBBB(24.5±4.7)ms,P<0.01.结论:ECG中S1、V5时限≥50 ms及(或)下一肋间V1仍呈rSr′型和VCG出现附加环,横面终末向量在右侧,可作为对AIRBBB与假性RBBB鉴别诊断有用指标.而终末向量延缓时限超过30 ms是否可视为AIRBBB与假性RBBB的分界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