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眩晕     
眩晕俗称头晕,是神经内科常见的急症之一。自觉平衡感觉障碍或身体在空间的定向感觉障碍。其临床表现为:(1)自觉周围景物旋转和摇晃感。(2)自身旋转和摇动感。(3)双下肢行动不稳。眩晕据其发病的机理和性质可分两大类:一、假性眩晕(或叫脑性眩晕),可由神经官能症、贫血、高血压、发烧、尿毒症、药物中毒等引起,仅有头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检查在前庭系统性眩晕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00 例我院门诊或住院的前庭系统眩晕患者根据中枢眩晕与周围性眩晕的诊断标准,区分为中枢性眩晕(中枢组)共72 例及周围性眩晕(周围组)共28 例,并选取同期30 例正常志愿者作为对照组,行BAEP检测.结果:中枢组BAEP检测异常率显著高于周围组(P>0.05).中枢组表现为Ⅲ、Ⅳ、Ⅴ波波峰潜伏期延长为主;周围组表现为Ⅰ、Ⅱ波延长为主.结论:BAEP检查对中枢性眩晕和周围性眩晕均有诊断价值,对中枢性眩晕的诊断价值更大.BAEP检测对鉴别中枢性眩晕与周围性眩晕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维生素E(Vitaminum E)又名生育酚,临床曾用于习惯性流产和先兆流产。随着老药新用的不断开发,维生素E的用途也日益增多,临床应用十分广泛。本药可有恶心、头痛、眩晕、视力模糊、血栓性静脉炎、免疫功能下降等副作用,但迄今为止,未见有耳聋,耳鸣之报道,现将我们临床所遇一例报告如下,以引起注意。患者:张××,男性,70岁。患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十余年,曾间断常量服用维生素  相似文献   

4.
《家庭医药》2002,(11):13-13
问:低血压会不会引起眩晕? 俞丽云教授:低血压也会引起眩晕,此类眩晕是属于非前庭系统性眩晕的一种.  相似文献   

5.
笔者在学习中医理论中,对眩晕症进行观察和分析,认为中西医对眩晕症的看法在理论上不尽相同,但临床论治上有其共同之点,特别是中医对眩晕症的治疗有全面观点,有从本、从标及标本兼施三个原则,符合辨证法,此为西医多数主张单靠镇静及抑制法有所不及之点。两年来,对109例进行对照及分析并提出对分型的粗浅看法,兹介绍如下: 一、中西医对眩晕症的一些基本看法 (一)临床表现: 西医认为眩晕系前庭系统功能障碍,发病时有眩晕(外物旋转感)、眼震、倾倒、恶心及呕吐等,若影响至耳蜗时则有耳鸣及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管石复位术次数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疗效,为临床提供指导。方法:抽取来某院医治的66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2013年9月~2015年9月)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对66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实施信封随机分组。对照组33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实施一次管石复位术进行治疗,实验组33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实施多次管石复位术进行治疗,两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均随访半年,分析比较两组BPPV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复发率及临床疗效。结果:两组BPPV患者的复发率不存在差异,P0.05;但对照组33例患者的总有效率(60.61%)显著低于实验组(84.85%),且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实施多次管石复位术进行治疗,效果明显,且复发率较低。  相似文献   

7.
晕复静片治疗眩晕症的临床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晕复静片对各类眩晕症的治疗效果。方法:眩晕症患者口服晕复静片2片(100mg/片),每日3次,15天为一疗程。急性发作者每次3片,每日3次,7天为一疗程。根据评分标准计算治疗后得分降低率,从而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眩晕1705例,痊愈991例,占58.1%;显效336例,占19.7%;有效177例,占10.4%;总有效率为88.2%。结论:晕复静片对各类眩晕均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李卫军  李复雄 《现代医药卫生》2005,21(19):2628-2628
目的:观察倍他司汀与氟桂利嗪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观察,将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的患者68例分为2组(每组34例),一组用倍他司汀治疗,另一组用氟桂利嗪治疗,共观察4周。结果:倍他司汀在减轻眩晕的程度与发作频率上较氟桂利嗪明显。结论:倍他司汀在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的疗效上优于氟桂利嗪,且不良反应也较氟桂利嗪少。  相似文献   

9.
<正>1眩晕现代基础1.1眩晕定义:是一种自身或外界物体的运动性幻觉,是对自身平衡觉和空间位象觉的自我体会错误。1.2平衡三联:前庭小脑系统——最重要;视觉系统;深感觉系统。系统性眩晕(vertigo)—由前庭小脑系统病变所致。有旋转感或上下左右摇晃感,属神经科疾病范围。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针刀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方法:收集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中医针刀门诊颈性眩晕患者64例,采用针刀治疗,每次选择10个点,每周治疗1次,共7次.采用《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定疗效.结果:治疗前患者的眩晕评分为(12.60±0.25)分,治疗后为(23.89±0.2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78,P<0.05).治疗后的改善指数为0.47,改善明显(t=15,P<0.05).结论:针刀治疗颈性眩晕疗效显著,值得在基层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消旋山莨菪碱混合利多卡因静脉滴注治疗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于2016年03月--2017年03月收治的眩晕患者122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通过电脑完全随机分组法,将之分为常规组与研究组,两组分别61例。常规组静滴盐酸倍他司汀氯化钠注射液,研究组静滴消旋山茛菪碱混合利多卡因。结果:研究组眩晕程度评分(1.5±2.0)分、头晕残障量表评分(6.2±9.1)分均低于常规组(2.4±2.9)分、(11.3±9.4)分,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旋山茛菪碱混合利多卡因静脉滴注治疗眩晕的临床效果突出,可帮助患者有效缓解眩晕,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12.
36例突发性耳聋伴眩晕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突发性耳聋 (以下简称突聋 )是耳鼻喉科常见病之一 ,近年来有逐年增加趋势。本病是突然发生的感音神经性聋 ,多为单侧 ,可伴眩晕 ,据报告 ,突聋伴眩晕可高达 72 % [1 ] ,故突聋伴眩晕是很值得探讨的问题。我科于 1987~ 2 0 0 0年诊治病程在一周内的突聋患者 76例 (85耳 ) ,其中伴眩晕 36例 (4 1耳 ) ,占 47.3%。我们将其初诊时听力情况、前庭功能及疗效进行分析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76例 (85耳 )均符合 1997年中华耳鼻喉科杂志编委会颁布的突聋诊断标准 [2 ] ,颅神经均无异常。87例患者分成眩晕组和无眩晕组。眩晕组 3…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选择尼麦角林对后循环缺血(PCI)所致眩晕患者完成治疗后获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7月至2016年7月收治的PCI眩晕患者72例作为本次对比实验观察对象;观察组40例以及对照组32例患者分组依据为不同的PCI眩晕治疗方法;观察组:尼麦角林+尼莫同;对照组:倍他司汀+尼莫同;通过对比眩晕等级评分以及眩晕障碍评分以突出尼麦角林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在眩晕等级评分方面,观察组同对照组PCI患者之间未表现出显著的差异(P>0.05);在眩晕障碍评分方面,观察组同对照组PCI患者之间未表现出显著的差异(P>0.05)。结论对于PCI眩晕患者,临床治疗药物选择尼麦角林,在改善患者的眩晕症状方面可以获得明显效果,并且未表现出药物应用不良反应的现象,可以将患者的眩晕等级评分以及眩晕障碍评分显著改善,最终显著提高PCI眩晕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陈斌娟  孟璇  童明辉  聂芳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10):1447-1448
目的:探讨脑血管狭窄及血管反应性(VMR)在眩晕症状中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行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且无其他神经体征的头晕或眩晕患者156例,正常对照组48例.于平静呼吸探查脑血管颅外段(ICA、VA)及颅内段(V-BA、MCA、ACA、PCA)的血流动力学指标;颈部血管内中膜(IMT)、狭窄程度及屏气(>15 s)颈内动脉平均速度(MFV),计算VMR.比较各组间脑血管狭窄、VMR,对VMR与年龄、血压、空腹血糖、IMT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脑血管狭窄眩晕组明显高于头晕组(P<0.05);单纯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狭窄率眩晕组高于头晕组(P<0.05);头晕组、眩晕组VMR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P=0.003);眩晕组VMR与年龄、收缩压、空腹血糖和IMT厚度有明显相关性.结论:眩晕患者脑血管狭窄率高于头晕患者,以椎-基底动脉系统为主,头晕及眩晕患者VMR降低,VMR与年龄、收缩压、空腹血糖和IMT厚度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5.
张淑梅  周宏  喇江平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23):3499-3500
目的:探讨经颅多谱勒超声(TCD)在颈椎病(椎动脉型)所致位置性缺血性眩晕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利用TCD对颈椎病所致位置性缺血性眩晕76例患者进行双侧大脑后动脉(PCA)的平均血流速度分析,并结合转颈试验,探测双侧PCA平均血流速的动态变化情况.结果:颈椎病所致位置性缺血性眩晕患者当头侧向转动时,双侧PCA的平均血流速度暂时性降低,当头转回中立位时,平均血流速度逐渐回升.结论:TCD有助于识别位置性眩晕中的真性位置性缺血患者,是一种无创、简便、价廉、可靠,并可床旁操作和提供实时动态血流动力学资料的重要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寰椎椎动脉沟环畸形与颈椎眩晕临床X线分析。方法:本文对250例寰椎椎动脉沟环畸形与颈椎性眩晕临床X线分析,诊断的主要依据是颈椎侧斜位X线片和临床体征,结合诱发眩晕的椎动脉扭曲实验。结果:①寰椎椎动脉沟环是人类进化中的形态学的退化痕迹,应归为先天畸形。主要X线表现:完整型(有完整的单、双侧骨性桥板),不完整型(中间骨性桥板不连贯);②寰椎椎动脉沟环与颈椎性眩晕的X线,狭窄的沟环是造成颈椎性眩晕的原因之一[1]。结论:临床颈椎X线片对寰椎椎动脉沟环畸形与颈椎眩晕具有实用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7.
李慧 《中国药师》2011,14(4):543-543
1病例资料患者女,56岁,既往无过敏史,两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阵发性眩晕、头痛.无肢体障碍、无排尿障碍.近期上述症状加重,来我院就诊.查体:T 36.4℃,P 78次/min,R 18次/min,BP 135/90 mmHg.神志清、语言流利,自动体位,查体合作.Hoffmonn征(-),Gordon征(-),Chddock征(-),共济运动正常.经颅多普勒(TCD)示单侧锥-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实验室检查:WBC:9.2×10-9·L-1,NEUT 4.7×10-9·L-1.诊断:脑供血不足.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脑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2月—2016年1月56例脑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作为观察组,采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进行治疗。同时,按照1:1比例选择同期56例脑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丹参注射液进行治疗。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4.64%)显著高于对照组(83.93%),2组具有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VSI评分明显改善,与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差异(P0.05)。结论: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脑供血不足性眩晕,临床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用药方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疗效及成本效果。方法将12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眩晕宁组(A组:治疗组40例)、氟桂利嗪组(B组:观察组39例)及尼莫地平合用复方丹参片组(C组:对照组41例),60d后观察3组患者临床疗疗效。结果 A组总有效率为95.0%。B总有效率为84.6%,C总有效率为总有效率为73.2%。3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眩晕宁(A组)是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最佳方案。  相似文献   

20.
潘德岳  刘仲海 《河北医药》2002,24(6):516-517
1 概念与临床眩晕是一种运动性或位置性幻觉 ,是对空间定向的一种幻觉 ;或认为眩晕是平衡障碍在患者大脑层内所产生的主观反映[1 ] 。它是临床常见的一个症状 ,但诊断并不容易。引起眩晕的疾病涉及到眼科、耳科、儿科、神经外科多科多种疾病。依患者眩晕的性状通常分为 :(1)旋转感 ;(2 )浮动感、摇动感 ;(3 )眼前发黑、失神感三种。中枢性眩晕的临床表现呈持续性、渐进性 ,而且持续时间长 ,数周、数月或更长。在颅内占位性病变 ,神经症状在眩晕缓解后仍长期存在 ,并逐渐发展为其特点。如果神经症状随眩晕缓解后而消失 ,这是脑血管性病变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