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五味与健康     
日常饮食中的五味,即酸味、甜味、苦味、辣味和咸味,与人体的健康息息相关。对这五味,若能调配得当,会有利于人体健康,延年益寿;若调配不当,则对人体有害,不利于健康。因此,合理调配日常饮食中的五味,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2.
<正>藏民族医药学具有三千年的历史。藏医养生学是从藏医学数干年发展过程巾的经验总结。它是藏医药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藏医养生学以人体为出发点,特别讲究大地人和,辩证而又科学地阐释了人体各个系统在客观环境中所处的功能,从人体的整体性及其同外界环境的辩证关系出发,阐述了人体生命活动和外界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讲述如何增进健康、延长寿命的健康养生知识。为人们保护身体、养生、防病治病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藏医养生学不仅对提高人的健康水平有着现实作用,而且对藏医学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现对藏医养生学的内涵作如下探讨:  相似文献   

3.
食物的性味与养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人说:“民以食为天”。人体必须通过摄取食物获得营养来维持生命。人的寿命延长与物质生活改善、营养增加密切相关。但是,并不是营养越丰富越好,过度的营养对健康亦不利,会引起人体肥胖,并诱发种种疾病。因此,我们必须懂得食物的性、味及其作用,科学地调配饮食,合理营养,才能达到健身、养生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蔡永敏 《光明中医》1999,14(2):11-13
本文根据古今有关养生文献,论述了张从正“养生当论食补”的理论依据和对人们健康长寿的现实指导意义;强调了“食补”(合理饮食)在养生中的重要作用和盲目“药补”给人类健康造成的严重危害;介绍了我国古代的饮食养生方法,并结合现代有关文献报道给予印证  相似文献   

5.
藏医古典《四部医典》中记载着藏医四大医治疗法,即饮食疗法、起居疗法、药物疗法、外治疗法。其中藏医外治疗法是通过身体表面由药物、器械医疗向外排出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当药物治疗疗效不明显时,一些特定疾病必须进行外治法。此外,需要内外合并治疗时,要采用外治疗法。从传统藏医药饮食学、起居学所述天地人和的整体养生和局部养生理论的系统整理研究入手,对健康问题和疾病的原因从藏医养生保健学的角度对其进行饮食、起居等多方位和多层次的交叉干预,以藏医药防治各种疾病的综合优势为切入点,丰富和完善藏医药养生保健理论和方法学体系,最终达到相对理想的生态示范。现今随着藏医药的发展,通过外治疗法不仅能够治疗疾病还能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内容涉及到藏医药学、内明学、天文历算、地质学、建筑学、民俗学、文化人类学、公共卫生学等许多学科,通过历代藏医100本养生学文献中,以时代为纲,以养生为目的,依据《四部医典》治未病内容饮食、起居、延寿、滋补等,通过历代血脉文献的训诂、考证、诠释、溯源探流、厘清概念,搜集、挖掘、整理、编辑古籍文献汇集1部。基于现存文献,运用史学研究方法,参考现代研究成果,深入考证名老藏医籍贯、家庭背景、家承师承关系等;结合名老藏医的文化背景,发掘藏医养生学术思想;通过检索地方志、史志等历史文献,对名老藏医生平事迹进行广泛搜集。遵循目录学、版本学方法的原则,对医家主要学术著作的版本及流传情况加以考证;对医家学术著作、实践经验内容进行全面梳理。发掘梳理出藏医养生文献中的重要养生观点,总述藏医养生保健学的定义、历史、内容、意义、情器世间的形成以及从出生到死亡之间的养生观,最终指导藏医养生实践。藏医养生大家的养生特点及其代表性著作,藏医养生理论特点及思想形成的文化背景,对现代养生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夏季,天气炎热,饮食与健康的关系极为密切,饮食得当,就能顺利地度过夏天,如稍不注意,就有可能感染疾病,有损于健康。对于人们来说,夏季的饮食保健就更为夏季养生之道。根据中医理论,夏季属火,而夏季的一个特殊阶段称之为“长夏”,又单属土。夏季养生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食物与健康和寿命关系极大,营养是生命的保证,所谓“食物养生”不能简单的理解为摄取营养物质,本文就老年的饮食护理原则及注意事项述一浅见。  相似文献   

9.
藏医学具有4000余年的历史。藏医养生学是从藏医学数千年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总结。它是藏医药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藏医养生学以人体为出发点,特别讲究天地人和,辩证而又科学地阐释了人体各个系统在客观环境中所处的功能,从人体的整体性及其同外界环境的辩证关系出发,阐述了人体生命活动和外界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讲述如何增进健康、延长寿命的健康养生知识。为人们保护身体、养生、防病治病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藏医养生学不仅对提高人的健康水平有着现实作用,而且对藏医学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0.
牟重临 《养生月刊》2007,28(9):772-777
大家都知道饮食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日常也很重视自己的饮食,可是由膳食导致的疾病仍然严重威胁着人们。那么如何合理地养生,调配理想的健康膳食,这已成为亟待人类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吴伯平 《养生月刊》2001,22(3):128-130
养生离不开饮食,但养生并不是仅仅表现在此而已.生活的顺乎自然和有节律性,亦十分重要.仍以美国为例,说明生活起居有节对于减少病痛、延年益寿实是良策.   中国有不少养生格言,从数千年的实践中而来,十分有益于健康.如“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饮食有节”;“一日三餐,食不过饱”;“劳逸结合”;“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  相似文献   

12.
佛学是中华哲学史上的一部瑰宝,同时对中医养生学的发展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以"养生先养心"为视角,以"佛"为度量,深刻阐述了人的寿命长短与健康方面的真谛与内涵。本文试从身心的调节、合理饮食以及佛学与中医在"德"方面的养生三个方面论述佛学与中医养生的关联。  相似文献   

13.
藏医经过三千多年的发展和传承,有“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的理论认识,藏医在我国传统的医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藏医在养生保健中的功能越来越受到社会的认可。传统的藏医认为,受害界和作害界构成了人的身体,在身体正常的情况下,受害界中的物质处于动态的平衡,维持着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藏医学认为隆、赤巴、培根三大元素是构成人体的物质基础,也是进行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能量和基础,支配七种物质(饮食精微、肉、血、脂肪、骨、骨髓、精)和三种排泄物(大便、小便、汗液),失去平衡发生病变。藏医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健养生中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4.
藏医养生学是藏医学数千年发展过程中无数人的经验总结.它是藏医药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藏医养生学以人体为出发点,特别讲究天地人和,辩证而又科学地阐释了人体各个系统在客观环境中所处的功能,从人体的整体性及其同外界环境的辩证关系出发,阐述了人体生命活动和外界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讲述如何增进健康、延长寿命的健康养生知识,为人们促进身体健康、防病治病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老年养生问题 一、养生概念 广义而言,泛指与延长寿命有关的理论、方法、措施,以研究长寿规律、延长寿命、保持健康活力为目的,包括养生之道与寿亲养老。养生之道:偏于养生,即狭义的养生,从精神、形体、饮食、环境等方面进行调摄,以保形神康健,故又称养生、摄生、道生、保生、卫生;寿亲养老:偏于老年保健,故又称寿老、寿亲、寿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藏医学经典著作《四部医典》以及古代藏医大家所著文献建立的藏医养生学(奈迈财桑Nadmed Tsesang Rikpa,藏语音译,奈迈即无病,财桑即延年之意)理论的哲学原理和实施方法为基础,构建起藏医养生学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研究探讨了藏医养生学的概念、内容、意义。藏医养生的内容和意义有别于中医养生,藏医养生学的理论体系与核心内容有2个原理(情器世间、身心原理)和4个因素(时令、邪气、饮食、起居)的治未病思想,从而达到无病-延年-正果-财富-安乐的藏医养生学的最高目的及意义。  相似文献   

17.
基于《黄帝内经》“淳德全道”理论提出“全养生”概念,指出养生是全过程的、全方位的、科学的,是一个伴随一生的过程。“全养生”的提出,一方面促进了养生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另一方面对健康产业发展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结合“全养生”理论内涵——全程性、原典性、基础性,分析健康产业的发展现状与问题,论述“全养生”理念对健康产业发展的指导意义和具体应用,旨在为健康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一个强有力的理论指导,推动人类健康事业进步。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以藏医"治未病"学的理论体系与核心内容以及情器世间、身心原理的认识,预防时令、邪气(突发因素)、饮食、起居四大因素等藏医"治未病"的根本方法。在"治未病"原则的指导下进行人体体质的分类、辨识及实施个体、人与人之间、群体之间的"治未病"方法,从而达到无病-延年-正果-财富-安乐的藏医"治未病"学的最高目的及意义。方法:通过文献研究方法,将藏医经典内容的体质分类与辨识的特色为侧重点,对藏医体质相关文献进行相互比较、分析、归纳、总结,尤其对中藏医体质、气质、性格、人格、血型之间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藏医认为健康与疾病的区别在于发病条件缘遇或不遇而定,是通过(望、触、问)三诊辨证理论综合分析后判定是否健康,在藏医体质分类与辨识中健康与疾病不能分离体质,体质归根结底分为身、心两大体质,身、心体质合二为一,通常外部环境与教育等可以改变体质。人体体质可分为七大体质,细分有无数种。体质分类的原理为(望、触、问)三诊辩证相结合,其中"问"为重要的辨识方法。体质五欲养生是藏医"治未病"的根本原则,而体质养生的养则与养法是体质辨识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19.
养生是指合理选用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慎房事、适寒温等保健方法。通过长期的锻炼和修习,达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简而言之,所有促进健康,延长寿命的活动都是养生活动。中医养生学,则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探索和研究中国历代心理、生理保健以及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长寿命的实用科学。  相似文献   

20.
李薇  李永红 《北京中医》2012,(2):114-116
《内经》中关于饮食养生的论述,奠定了中医饮食养生的理论基础、原则、方法,并在食养、食疗、食补、食忌等各方面都有详细的阐述,对社区饮食健康指导具有积极的意义。合理的健康饮食是生活的重要部分,不仅能补充营养,还能调节脏腑功能,对疾病的康复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