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观察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的临床效果。方法:87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采用以促通技术为主的神经肌肉再训练法治疗,于治疗前,后采用Brunstrom分期等进行康复评价;对照组未采用任何康复干预手段。结果:治疗组训练后下肢Brunnstrom分期Ⅳ ̄Ⅵ比例由40%提高到96%,其中能独立步和的比例由原来的22%提高到92%,步态优良率达84%,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结论:通过提高髋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骨盆训练对偏瘫患者下肢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6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骨盆训练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分别于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下肢的步行能力进行评定,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骨盆训练组患者的功能改善(优良率93.3%)明显好于对照组。结论:骨盆训练能显著提高脑卒中患者下肢的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3.
脑卒中偏瘫患者往往因步行功能丧失而严重影响日常生活质量,恢复步行功能是患者最迫切的要求,也是脑卒中康复治疗的重要目标之一[1-2].该研究就早期部分减重步行训练联合常规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进行观察,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步行训练矫正仪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0例社区康复的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0例。试验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采用GYKF-Ⅰ型步行训练矫正仪进行辅助步行训练;对照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佩戴踝足矫形支具、绷带进行辅助步行训练。训练30 min/次,2次/d,每周5d,疗程6周。比较两组训练前后10 m自然步行时间、步行速度、步长、步宽及上下楼梯时间等。结果 6周末,试验组各项步行功能参数均较训练前改善(均P<0.05);对照组步行速度、步长、步宽、上下楼梯时间均较训练前改善(均P<0.05);两组10 m自然步行时间、步行速度、步长、上下楼梯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步行训练矫正仪能有效改善患者的步行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步行训练的时机选择对脑卒中偏瘫病人平衡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脑卒中偏瘫病人6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4例和对照组34例,观察组在早期肌张力不低下的条件下开始进行科学的步行训练,对照组在具备一定的条件(站立平衡等级超过3级、患肢能够支持3/4以上体质量、患肢具有主动屈/伸膝、屈/伸髋、踝关节背屈功能)后进行步行训练。2组在训练前、训练2个月后分别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Bathel指数(MBI)、Holden步行功能分级(FAC)评定病人平衡功能、下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以及步行能力。此外,通过10 m最大步行速度测定法获得病人的步行速度、步长和步频等步态参数来评价步行质量。结果:训练2个月后,观察组和对照组BBS、FMA、MBI以及FAC评分均显著优于治疗前(P<0.01),且训练后观察组的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步行质量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步行训练时机的选择,对于肌张力恢复正常的偏瘫病人来说有重要意义,尽早开始科学的步行训练能够有效提高脑卒中偏瘫病人的平衡及步行能力,进而提高病人的步行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对3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结果经6~8周训练后,32例患者活动能力评估总分由训练前平均分44.5分增加到训练后的85分。结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活动能力提高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踝关节策略对脑卒中偏瘫恢复期患者姿势平衡及提高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进行康复治疗的168例脑卒中偏瘫恢复期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84例,其中对照组采用踝关节常规康复训练,试验组加用踝关节策略稳定极限训练,1个月、3个月后比较两组相关康复指标的差异。结果:治疗后1个月、3个月,试验组的BBS评分、FMA评分、MBI评分及10m MWS均明显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性踝关节策略能提高脑卒中偏瘫恢复期患者姿势平衡,改善其步行能力,对于促进患者早期康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减重步行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步态康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减重仪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我院于2008年6月到2011年3月收治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按照随机分组法分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3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步态恢复训练,观察组患者在常规训练基础上接受减重平板训练仪训练;12周后对两组患者步行功能、10米步行时间、下肢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等进行分析。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后步行功能、10米步行速度,下肢运动能力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较治疗前明显改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步行功能、10米步行时间,下肢运动能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较对照组显著性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接受减重平板训练仪训练可有效改善患者运动能力,下肢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9.
1例脑卒中偏瘫恢复期患者整体护理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对1例脑卒中偏瘫恢复期的患者实施整体护理,鼓励患者及其家属参与护理决策,探讨脑卒中偏瘫恢复期患者常见危险因素,采取相应护理干预后的效果。方法 对1例脑卒中偏瘫恢复期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和神经功能缺损进行检查和记录,采用Barthel指数评分对患者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进行评定。依据评估结果与康复治疗师、临床医生、患者及其家属共同商讨护理计划,提出护理诊断,确定目标,制定措施,并指导和监督实施。结果 患者积极主动配合康复治疗,可在监视下独立完成体位转移,站立平衡达三级,生活上达到部分自理。结论 对脑卒中偏瘫恢复期患者常见危险因素给予相应护理干预,可避免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患者及其家属参与型护理模式,能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配合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减重步行训练对脑梗死后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步行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2003年10月~2005年1月在本院神经内科住院的98例初发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常规康复治疗组(47例)和减重步行训练组(51例).常规康复治疗组仅接受常规步态康复训练,减重步行训练组除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外,尽早开始接受减重步行训练.两组患者康复治疗前后分别采用FAC量表、Fugl-Meyer量表及Barthel指数评分评定患者步行能力,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经不同康复治疗后,上述各项指标均有改善,但减重步行训练组FAC、FMA积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常规康复治疗组(FAC、FMA积分比较P<0.01,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P<0.05).结论:减重步行训练较常规康复治疗能更大程度地提高脑梗死后偏瘫患者步行能力,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和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偏瘫患者112例作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6例。对照组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行核心稳定性训练,对比两组训练前后的步行能力(FAC量表)和平衡功能(Berg量表)。结果:训练后,观察组FAC分级和Berg量表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核心稳定性训练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的效果优于常规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卒中后遗症期偏瘫患者进行减重步行康复训练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0年8月—2014年8月期间收治的100例卒中后遗症期偏瘫患者,将所有患者按随机抽样法分为两组各50例。其中50例患者使用常规康复治疗作为对照组,另50例患者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减重步行训练作为观察组。结果康复训练前观察两组患者FAC、FMA、ADL评分以及辅助步行、独立步行人数所占比例均无差异,P>0.05;而康复训练后观察组辅助步行、独立步行人数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FAC、FMA以及AD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卒中后遗症期偏瘫患者进行减重步行训练效果显著,极大的促进了患者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的恢复,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  观察 2 3 0例脑卒中患者早期系统正规步行训练对独立步行能力的提高。 方法 :选取合适病例 ,采用系统正规步行训练的方法进行康复训练 3个月 ,按照FIM评分对照训练前后独立步行能力提高的分值。 结果 :通过观察训练 3个月后FIM评分提高显著 ,3 2 %的患者达到独立步行 ,3 8%的患者借助拐仗可独立行走。 结论 :系统正规步行训练可减少脑卒中患者异常步态的发生 ,对其独立步行能力的提高有帮助 ,在基层医院不需要过多的器械投资即可完成系统步行训练 ,社会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4.
罗萌 《大家健康》2016,(8):115-116
目的:探讨不同步行训练时机对偏瘫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66例于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期间该院接收的脑血管病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两组分别在符合站立平衡>3级、患肢能支持3/4以上体重、患肢具有主动屈/伸膝、踝关节背屈、屈/伸髋3个条件和肌张力 Arshworth 分级不低于0级时进行步行训练,观察两组疗效。结果:与训练前比较,两组训练后1个月和发病后1年 MBI、BBS、FAC 评分均显著改善(P <0.05);但实验组相比于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P <0.05)。结论:偏瘫患者在肌张力恢复正常时尽早开始科学的步行训练,效果显著,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探讨重点肌群强化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安全性及平衡功能的影响,为临床提供相关依据。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2月~2012年2月接受脑卒中偏瘫治疗的患者12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严格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分为锻炼组与对照各63例。其中2组均接受现代功能康复技术的步行训练与平衡训练,锻炼组在上述基础上强化加入髋外展肌群的训练,治疗前和治疗后6周使用Berg平衡评分量表以及Holden功能步行分类分别对2组患者平衡功能及步行功能进行评定,治疗结束后持续随访直至半年后,记录患者跌倒发生率。结果:治疗结束后,2组患者的BBS,Holden的功能步行分类级别较治疗之前有着明显的改善。组间比较锻炼组的评分级别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随访半年后,治疗结束的半年内锻炼组患者发生跌倒的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锻炼的基础上增加重点肌群的锻炼可以明显增强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加快功能恢复,效果显著,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智能运动反馈训练联合推拿对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选取44例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其中22例给与推拿治疗(推拿组),22例给与推拿联合下肢智能运动反馈训练(联合组)。治疗前、后评估两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FMA量表)、平衡能力(BBS量表)、步行能力(FAC量表)、日常生活自主活动能力(MBI量表)。 结果治疗后联合组和推拿组FMA、BBS评分较治疗前提高,且联合组优于推拿组(P<0.05)。治疗后第4、6、8周联合组FAC、MBI评分较治疗前提高,且联合组优于推拿组(P<0.05)。 结论在推拿治疗基础上开展下肢智能运动反馈训练,可促进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18.
19.
目的探讨视反馈步态分析训练系统在矫正脑卒中患者偏瘫步态及提高步行能力方面的作用。方法选取上海市杨浦区中心医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100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5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康复训练和步行训练,研究组结合视反馈步态分析训练系统测评得出的结果,制定康复训练计划,并在视反馈下进行步行功能训练。对比两组患者康复训练前和康复训练6周后的步速、步频、重心垂直位移评分、肢体运动功能评分(FMA)下肢部分,步态评分、患侧下肢负重能力情况以及治疗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的步速、步频和重心垂直位移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经过不同康复训练方案6周后,研究组患者治疗前后步速、步频和重心垂直位移评分差值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患者治疗前FMA下肢评分、步态评分和患侧下肢负重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经过不同康复训练治疗6周后,研究组患者治疗前后FMA下肢评分、步态评分和患侧下肢负重能力差值均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研究组患者的总治疗满意度为92. 00%,对照组为64. 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视反馈步态分析训练系统指导下的康复训练可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偏瘫步态,提高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减重平板步行训练方法(BWSIT)对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 将6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减重平板步行训练,对照组进行传统步行训练(CGT).30 d后采用Fugl-Meyer下肢运动量表进评估.结果 治疗组患者步行能力显著提高,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减重步态治疗训练有利于较好提高脑卒中患者的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