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前急救创伤患者流行病学特点,为创伤急救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收集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本院“120”接诊的1480例创伤患者院前急救病历,对其致伤原因、受伤时间、AIS-ISS评分等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5年期间,本院接诊的院前急救创伤患者,人数逐年增加;院前急救创伤患者占院前急救患者总数的比例也在逐年增加;本院接诊的1480例创伤患者的致伤原因中,位居前3位的分别为交通伤、摔伤以及暴力伤;根据对院前创伤患者的AIS-ISS评分的分析,16~25分之间的创伤患者数量最多,而在这一分值之间的患者,经过合理的治疗,多能治愈,病死率不高;创伤发生的高发年龄段分别为21 ~ 30岁、31~40岁和41~50岁;致伤原因在不同年龄段的分布也有所不同;每天好发创伤的时间段分别为10:00-12:00和16:00-18:00;每年好发创伤的月份分别为5月、6月、7月和8月.结论 院前创伤患者的急救工作应该以创伤患者的疾病分类、年龄、创伤好发的时间为依据,科学合理地安排院前急救工作,组织培训专业人员,使患者得到最快、最好的院前救护.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上海市院前急救患者疾病谱变化和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01-01—2017-12-31期间上海市闵行区236 723例院前急救患者病例资料,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出诊时间、疾病类型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近5年来上海市闵行区院前急救病例数呈逐年上升趋势,男女比例为1.33∶1,其中20~29岁和80~89岁分别为两个发病小高峰。在疾病谱排名方面,创伤一直居于首位,且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在院前急救呼救时间分布方面,院前急救患者的呼救小高峰期为8:00~11:00,其中8:00~9:00为最高峰。结论:通过对院前急救疾病谱的分析,有助于以疾病谱为依据,对急救资源和人员配备进行调整和加强,做到有备无患,全面提高应急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某一线城市2015-2016年院前急救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提升院前急救的服务质量、优化急救资源配置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某一线城市急救医疗指挥中心管理系统数据库提取2015-07-2016-06的全部院前急救患者资料106 304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6 304例患者中男58 641例,女47 183例,男女比例1.24∶1。患者平均年龄(53.6±24.1)岁,≥75岁和25~44岁年龄段患者所占比例均超过25.0%。院前急救的高峰季节为春、冬季,一天中高峰时间段为8:00~00:00和20:00~22:00。疾病谱中排名前3位的系统疾病依次为:创伤、心脑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院前急救的平均反应时间为(14.3±5.4)min。结论:院前急救患者的数量在季节、时间和疾病谱等分布上具有一定的特点和趋势,急救医疗指挥中心以及相关部门应该据此优化急救资源配置,提高院前急救效率。  相似文献   

4.
969例院前急救创伤患者的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院前急救创伤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提高救治水平.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07-11-11~2008-11-11院前急救的969例创伤患者致病原因及临床特点.结果 男女之比为2.47∶ 1;年龄1~95岁;20~49年龄段67.24%,受伤原因:交通伤44.58%,斗殴伤14.04%,跌伤10.01%,坠落伤3.3%;创伤部位的前四位依次是头部(36.5%)、四肢(29.1%)、腰部(7.43%)、胸部(2.48%)和脊柱(2.48%);死亡率1.34%,交通伤是最主要的死因.结论 创伤尤其是交通伤是当今威胁人类健康的严重问题.应加强交通法规的宣传和教育,提高人们的交通安全意识.控制救治反应时间,实施有效的现场急救技术,完善急救及转运设备,加强医疗急救网络建设是提高创伤救治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急救转运途中病人的护理问题及特点,以提高院前急救护理水平。[方法]对2001年1月-2002年12月我院2188例急救转运途中病人的护理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其特点,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结果]急救转运危重病人1236例(56.49%);病种主要以颅脑创伤、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疾病为主;年龄以16岁~35岁及51岁~80岁的病人为主;急救转运高峰时间主要分布在06:00~12:00及15:00~21:00。[结论]急救转运病人病情重、病种杂、来源广、转运时间分布不均衡,且转运途中护理技术难度大、涉及护理问题多、护理工作强度大,需加强院前急救护理技能训练和护理管理,以提高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寻找上海市突发性灾害的某些规律,就如何提高对突发性灾害的应急能力进行探讨.方法:对1990~2000年期间,由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院前急救的118次突发性灾害的资料,作流行病学分析和Foxplus处理.结果:突发性灾害类型的前三位构成比依次为交通事故(24.58%)、火灾(22.03%)和煤气中毒(12.71%);人员伤亡主要集中在21~50岁的年龄段;事故主要发生在10:00至16:00之间;大于10分钟的反应间期者有79起,占67%.对突发灾害应急反应的三项指标均有延长趋势.结论:为提高对突发性灾害的现场救援能力,应加强本市院前急救网络建设,向市民普及急救和安全知识,增加救护站点和值班车辆,开展航空救护和摩托车救护.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综合性医院院前急救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我院的院前急救患者的资料,对患者性别、就诊时间、疾病分类、转归等进行调查分析。结果2009年内院前急救患者2036例,男女比1.73:1;10~12月份为急救高峰月份;每天7:00—9:00,19:00—21:00为急救高峰时间;疾病分类中创伤占67.63%、严重创伤占8.74%、多发伤占3.49%、非多发伤占5.26%、非严重创伤占58.89%、内科疾病占23.62%、理化因素疾病5.45%、其他妇儿疾病占3.29%。多发伤是主要死因。结论分析本地区院前急救流行病学特点,有助于制定相应措施,合理配置院前急救资源,提高急危重患者院前急救成功率。可为提高院前急救质量与管理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交通伤患者的性别、年龄、受伤部位、车祸发生的时间等特征,为临床救护提供依据.方法 以2005年6月至2007年6月收治的2 955例交通事故伤害的急诊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交通伤比例高的时间段为5~11月、双休日、每年3个长假,1 d内以11:00~13:00、16:00~19:00为多.交通伤患者男多于女,年龄以16~35岁的青年最多,伤害部位以头面部和四肢为主,需立即实施抢救措施者945例.结论 应加强节假日、双休日、中晚班急诊护理人员的配备,保证有足够的人力参与抢救;同时应加强护士急救意识、各种穿刺能力、抢救技能以及应急应变能力训练,进一步规范交通伤的救治.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广西某大型三甲医院2011年院前急救患者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采用前瞻性资料收集的方法,对我院2011-01-01-2011-12-31院前急救患者的年龄、性别、就诊时间、急诊诊断或主诉等要素进行调查统计分析。结果:2011年我院院前急救患者5117例,男女比1.46:1,年龄49.28±22.26岁;院前死亡患者349例,男女比2.14:1,年龄61.34±18.49岁;院前急救量与院前死亡例数,在时间段分布上,呈显著性线性正相关关系(r=0.689,P=0.013);院前急救患者疾病谱前6位依次为:创伤(34.38%)、神经系统疾病(16.81%)、循环系统疾病(11.47%)、消化系统疾病(7.78%)、其他(7.60%)、中毒(6.59%);院前死亡患者疾病谱前6位依次为:循环系统疾病(30.37%)、神经系统疾病(21.78%)、创伤(18.34%)、消化系统疾病(12.32%)、呼吸系统疾病(7.45%)、其他(2.87%);院前急救30~59岁组与其他年龄组比较,男性更易患创伤和循环系统疾病(P值分别为0.000、0.008)。结论:①院前急救患者流行病学的特点,对指导院前急救工作有重要意义,为疾病监控、预防保健等提供依据;②加强创伤、心脑血管疾病及中毒的宣传教育,普及全民急救知识,实施各种危重病的院前急救演练,提高救治成功率;③加强青中年男性健康和安全防范教育,重点减少创伤和循环系统疾病的发生,使青中年男性的预防保健工作更有针对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镇区医院院外猝死发生的临床特点,提高院前急救的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1年12月我院救治的院外猝死49例的临床资料.结果:猝死前有心血管病史者24例,有前驱症状者14例,猝死高发年龄为40~60岁,家中猝死者占71.4%;由目击者进行心肺复苏(CPR)的3例中复苏有效1例;呼叫至到达现场的平均时间为11.4分钟.结论:对已有心血管病基础病史的患者应关注其发生猝死的可能性,在人群中普及以CPR为主的初级救护知识和努力缩短急救反应时间可提高CPR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1.
120急救转运患者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调查乌鲁木齐市新市区2004-08~2007-06间急诊120出诊的流行病学资料,为院前急救系统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以2004-08-01~2007-06-30间新疆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急救中心接受乌鲁木齐市"120"指挥中心派诊出诊的急救病历为基础,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回顾分析出诊情况,并对患者一般情况、病种分类及初步院外救治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出诊救治患者2769例,平均日均接诊病例按年统计从2004~2007年呈明显的增长趋势.排在前五位的主要疾病依次是创伤、脑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病变和中毒.经院前急救后89.5%的患者病情趋于稳定,2.8%的患者放弃治疗,情况危重的患者占0.7%;死亡195例,占7%.结论 创伤,心脑血管疾病是主要出诊原因,急救培训应以创伤急救、心肺脑复苏、心脑血管急救为重点,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完善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和促进急诊管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杨明  李松柏  常越 《临床医学》2012,32(5):37-38
目的 分析院前急救疾病的种类、诊断的要素,提高院前抢救成功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至2011年9月收治的1876例院前急救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院前急救中以男性患者及中老年患者居多,以18:00~24:00时间段发病居多,排在前3位疾病分别是创伤、心脑血管疾病、急性中毒.结论 普及公众急救知识,畅通急救信息网络,提高院前急救服务技能,并及时规范的予以施救,对提高院前抢救成功率有十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院前急救的流行病学特点,为本区域院前急救的管理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01月01日-2019年12月31日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院前急救3208例次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院前急救患者中,以20-59岁的青壮年为主,一天内在20:00-23:59时为院前急救的最高峰时段。呼车原因以创伤类为首,其次是神经系统疾病和急性酒精中毒。结论:院前急救有一定的区域规律和特征,应针对本区域的院前急救重点建立创伤、卒中和中毒等急危重症救治中心,以提高应急救治能力。  相似文献   

14.
急救转运途中病人的护理问题及特点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唐灵芝  房蔚霞  郑春燕  黄妹  李云燕 《护理研究》2005,19(12):1083-1084
[目的]分析急救转运途中病人的护理问题及特点,以提高院前急救护理水平。[方法]对2 0 0 1年1月—2 0 0 2年12月我院2 188例急救转运途中病人的护理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其特点,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结果]急救转运危重病人12 3 6例(5 6.49% ) ;病种主要以颅脑创伤、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疾病为主;年龄以16岁~3 5岁及5 1岁~80岁的病人为主;急救转运高峰时间主要分布在0 6:0 0~12 :0 0及15 :0 0~2 1:0 0。[结论]急救转运病人病情重、病种杂、来源广、转运时间分布不均衡,且转运途中护理技术难度大、涉及护理问题多、护理工作强度大,需加强院前急救护理技能训练和护理管理,以提高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15.
多发伤患者的救护进展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综述了对多发伤患者在紧急救护措施、急救时间.急救模式等院前急救方面的进展.及院内救护方面的进展.包括入院救护和ICU救治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一体化急救护理新模式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6月-2013年2月9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为观察组,采用一体化急救护理新模式进行救护;选择2010年1月-2011年5月104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为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急救护理模式进行救护,比较两组患者护理质量、患者护理满意度以及转送意外事件发生率。结果实施一体化急救护理新模式后,观察组的院前急救反应时间和急诊科救治时间较对照组缩短;治愈率提高,患者病死率下降;患者护理满意度升高;转送意外事件发生率降低,两组间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一体化急救护理新模式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急救中应用,有效缩短了急救时间,提高了救治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南宁市老年患者院前急救疾病谱的变化趋势,为完善本地院前急救体系以及"微急救"平台提供数据支持。方法:从南宁急救医疗中心信息系统提取2013-01-2016-12期间≥60岁患者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4年间共调派出车次数185 128次,救治人数167 051例,其中老年患者调派次数53 329次(28.80%),老年患者救治人数49 787例(29.80%),均呈每年递增的趋势。(2)49 787例院前急救老年患者中,前五位疾病分别为其他疾病(35.14%)、外伤(18.09%)、循环系统疾病(16.47%)、脑血管系统疾病(13.07%)和呼吸系统疾病(6.43%)。(3)老年患者呼救月份高峰是12月、1月。结论:其他疾病、外伤、循环系统疾病、脑血管系统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是南宁市老年患者院前急救主要疾病,针对各疾病高发月份对急救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以及民众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18.
中医院5828例院前急救病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院前急救各类疾病谱以及出诊量与月份、日间各时间段的相关性,为急诊科规范建设和合理救治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桂林市中医医院急诊科2008年1月1日0时至2010年12月31日24时的有效出诊病例5828例,分析院前急救患者的年龄与性别分布,出诊量与月份、日间各时间段的关系及常见疾病谱情况.结果 院前急救出诊呈逐年上升趋势;男女之比为1.37:1,以19-49岁年龄段为多.院前急救出诊高峰在11、12、1、2月,每日出诊:凌晨时段(0-6时)占17.48%,上午时段(7-12时)占27.30%,下午时段(13-18时)占34.63%,上夜时段(19-24时)占20.59%.院前急救疾病排序前3位是损伤及中毒等各种外因所致疾病(占48.20%)、神经系统疾病(占13.74%)和心血管疾病(占11.05%).结论 依据院前急救疾病谱确立急诊学科的技术建设重点和人才培养方向,急诊科应加强创伤、中毒和心脑血管疾病救治知识的培训,制定危重病的绿色通道救治方案及服务流程,建立各种紧急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要规范出诊流程,根据出诊量,合理安排急救力量;要重视对男性的安全防范意识的普及教育培训.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晕厥的院前救治情况以提高晕厥的院前急救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0年1~2010年12月以“晕厥”为呼叫原因的院前急救3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现场初步诊断心血管疾病41例,占11.4%,神经系统疾病80例,占22.2%.现场急救护理项目中心血管疾病院前需要进行心肺复苏11例(占26.8%),气管插管8例(占19.5%).结论:应提高晕厥的院前辨识率,加大院前急救人员对晕厥患者的重视程度,通过有效规范的急救程序提高晕厥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高效快捷的产科出血院前救护管理模式.方法:选择2005年1月~2007年10月新的院前急救管理模式接入的产科出血患者47例为实验组,选择2003年1月~2005年9月旧的院前急救管理模式接入的产科出血患者51例为对照组.比较在不同的院前救护模式中其院前急救反应时间上的差异,观察患者在住院天数、并发症发生方面的情况.结果:实验组平均出车速度及5 km内、5 km外平均院前急救反应时间均快于对照组(P<0.05,P<0.01),且实验组患者的住院日缩短(P<0.05),无产科出血并发症.结论:加强对院前急救时效性的管理、缩短急救半径、尽早针对产科出血的原因采取救护措施,可有效节约院前急救反应时间,保障母婴安全,减少产科出血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