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胰岛素泵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志清  唐灵  苏珂 《广西医学》2003,25(5):703-706
目的 :比较不同胰岛素给药方法对糖尿病酮症 (DK)或酮症酸中毒 (DKA)的治疗差异。方法 :将我院住院的DK或DKA病人随机分为皮下胰岛素泵治疗组 (CSII组 )和常规小剂量胰岛素静脉滴注治疗组 (对照组 )各 2 2例 ,两组年龄、血糖和体重指数 (BMI)相比无显著性差异。分别使用胰岛素泵皮下输注胰岛素和小剂量胰岛素静脉滴注 ,观察血糖、血酮、尿酮体的变化及低血糖的发生率。结果 :(1)两组患者的血糖经治疗后均明显下降 ,但达目标血糖值的时间相似 ,差异无显著意义。 (2 )两组患者血酮经胰岛素治疗后均恢复正常 ,但CSII组血酮恢复时间〔(3 4± 0 4 )d〕较对照组〔(4 8± 0 5 )d〕明显缩短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3 )尿酮体转阴时间〔(10 9± 4 7)h〕亦较对照组〔(47 5± 11 3 )h〕明显缩短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4)CSII组低血糖发生率〔(0 6± 0 6)次 人〕较对照组〔(1 3± 0 7)次 人〕明显减少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结论 :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治疗DKA较常规小剂量静脉注射胰岛素疗效更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胰岛素泵和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的疗效。方法:对糖尿病患者分成两组进行治疗,两组治疗前的基础状况基本一致,对两组患者行胰岛素两种不同方法强化治疗。结果:两组均有效地控制了高血糖,对照组低血糖1.82±0.78次/例,平均胰岛素用量43.88±7.73 Iu,达标天数8.50±3.13,观察组低血糖0.90±0.55次/例,平均胰岛素用量34.21±6.07 Iu,达标天数5.75±2.15,两组各项指标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胰岛素泵观察组控制高血糖更迅速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3.
微量泵静脉泵入胰岛素治疗持续高血糖状态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郝丽莉  温玉洁  胡欣 《广西医学》2007,29(8):1191-1191
目的 探讨微量泵静脉泵入胰岛素治疗持续高血糖状态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将108例血糖>20.0 mmol/L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微量泵组56例采用微量泵静脉泵入胰岛素,当血糖下降至13.9 mmol/L以下后改用胰岛素分次皮下注射治疗;胰岛素分次皮下注射组52例采用胰岛素分次皮下注射.结果 微量泵组在减轻脱水、改善症状方面效果好,血糖下降时间短(P<0.01).结论 在持续高血糖状态,微量泵静脉泵入胰岛素治疗组优于胰岛素分次皮下注射组.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胰岛素给药方法对控制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应激性高血糖(SHG)的差异,以探讨更有效的控制血糖的方法。方法将46例重型颅脑损伤后出现应激性高血糖病人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A组)22例,采用微量泵连续静脉输注胰岛素治疗;对照组(B组)24例,采用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比较A、B两组治疗前后血糖控制情况、治疗后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用量及低血糖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血糖水平无明显差异;治疗后平均血糖A组(8.1±1.33)mmol/L,B组(11.2±2.45)mmol/L;治疗期间血糖波动最大差值的平均值A组(3.3±2.51)mmol/L,B组(5.9±2.34)mmol/L;治疗后血糖达标天数A组(4.10±1.12)d;B组(8.63±3.41)d;每位患者平均每日胰岛素用量A组(31.6±3.6)IU,B组(47.3±3.9)IU;发生低血糖A组1例;B组5例。两组患者治疗后结果显示A组效果均明显优于B组(P0.05)。结论使用微量泵连续静脉输注胰岛素更适合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应激性高血糖的治疗,可有效地控制高血糖,减少血糖波动,缩短血糖达标时间,减少胰岛素用量及低血糖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微量注射泵输注胰岛素与小剂量持续静脉滴注胰岛素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治疗中的疗效差异。方法:将我科住院DKA病人随机分成微量注射泵输注胰岛素治疗N(MIP组)16例和常规小剂量胰岛素静脉滴注组(对照组)15例,观察两组病人血糖、尿酮变化及低血糖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的血糖经治疗后均有明显下降,达目标血糖值所需时间:对照组(4.4±2.1)h,与MIP组(5.6±3.2)h比较,P〉0.05。尿酮转阴时间(27.2±11.1)h,亦较对照组(42.2±9.2)h明显缩短,P〈0.01;MIP组低血糖发生率(0.9-0.3)次/人,较对照组(2.1±0.4)次/人明显减少,P〈0.01。结论:微量注射泵输注胰岛素治疗DKA较常规小剂量静脉滴注胰岛素法更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紫杉醇对Lewis肺癌的抑制作用。方法 :将Lewis肺癌细胞接种于 2 0只C57BL/6小鼠皮下(1.2 5× 10 6/鼠 ) ,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 ,接种后第 5d分别腹腔注射生理盐水 0 .2ml和紫杉醇 10mg/kg ,连用10d。第 18d处死动物。取癌组织切片 ,Feulgen染色 ,利用图像分析仪测癌细胞核形态参数和DNA含量。结果 :治疗组癌细胞的核面积〔(18.373± 4.833) μm2 〕、核周长〔(16 .5 2 2± 2 .5 18) μm〕、核平均直径〔(2 .40 1± 0 .2 88) μm〕、积分光密度 (3.0 96± 0 .771)、DNA倍体 (0 .5 6 3± 0 .114)均小于对照组 (P <0 .0 1) ,核形状因子 (1.186± 0 .0 81)大于对照组 (P <0 .0 1)。结论 :紫杉醇对Lewis肺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Ⅱ型糖尿病54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任义强 《黑龙江医学》2005,29(7):525-525
目的探讨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对Ⅱ型糖尿病经磺脲类治疗失效病人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12例磺脲类治疗失效的Ⅱ型糖尿病病人随机分为2组,A组58例,2次/d预混入胰岛素(诺和灵○R30R),皮下注射。B组54例,除2次/d预混入胰岛素皮下注射外,加用二甲双胍250mg,Po,Tid.根据血糖调整胰岛素剂量。结果A组的有效胰岛素剂量(37±9)Iu.d-1显著高于B组[(30±9)Iu.d-1](P<0.05)。治疗过程中A组有6例出现低血糖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结论Ⅱ型糖尿病磺脲类失效者应用胰岛素联合口服二甲双胍治疗可较有效地控制血糖,且胰岛素用量和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门冬胰岛素对2型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血糖控制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入院时空腹血糖大于10mmol/L的2型糖尿病122例,随机分为门冬胰岛素经胰岛素泵治疗组(CSII组)和预混胰岛素皮下多次注射治疗组(MSII组),比较血糖控制达标时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血糖达标时间、总住院时间、平均每日胰岛素用量、低血糖发生的情况等指标的差异。结果:(1)FBG:CSII组6.1±1.5mmol/L,MSII组6.3±1.2mmol/L;(2)P2BG:CSII组8.2±2.1mmol/L,MSII组8.4±1.7mmol/L;(3)血糖达标时间:CSII组4.5±1.9d,MSII组7.9±2.8d(P<0.05);(4)住院时间CSII组12.8±3.1d,MSII组18.4±4.3d(P<0.05);(5)胰岛素日用量:CSII组28.4±6.7u,MSII组36.1±12.4u(P<0.05)(6)低血糖发生的情况:CSII组中5例(8.1%),MSII组中18例(30.0%)(P<0.05)。结论:门冬胰岛素通过胰岛素泵注射的治疗方式比预混胰岛素每日多次皮下注射更接近生理性胰岛素分泌模式,能更快、更有效安全地控制血糖。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短期积极胰岛素治疗控制高血糖前后 2型糖尿病病人内源性胰岛素 (Ins)水平和血清一氧化氮 (NO)水平的动态变化。方法  2型糖尿病无并发症者 2 0例 ,均为口服降糖药治疗 ,空腹血糖 >10 m mol/ L者。短期积极给与三餐前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 ,高血糖控制前后均作 OGTT及 Ins释放试验并测血清 NO水平。结果  1治疗后空腹血糖水平和 OGTT血糖曲线下面积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 ,分别为 (7.4 2± 1.71) m mol/ L vs(13.10± 2 .5 0 ) mm ol/ L,P=0 .0 0 0和 (4 5 .5 9± 2 1.34) mm ol/ (L· h) vs(6 1.10± 9.2 2 ) mm ol/ (L· h) ,P=0 .0 0 3;2治疗后空腹 Ins水平和 Ins曲线下面积较治疗前显著升高 ,分别为 (16 .0 3± 3.33) m U/ L vs(11.73±1.89) m U/ L,P=0 .0 0 0 ,和 (98.82± 33.2 2 ) m U/ (L· h) vs(5 7.83± 11.6 2 ) m U/ (L· h) ,P=0 .0 0 0 ;3治疗后血清 NO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 ,为 (12 6 .6 1± 75 .0 5 ) μmol/ L vs. (6 2 .0 7± 34.4 1) μmol/ L,P=0 .0 0 0。结论 葡萄糖毒性是抑制 2型糖尿病病人胰岛分泌功能和抑制 NO生成的环节之一 ,短期积极有效胰岛素控制高血糖有利于2型糖尿病病人胰岛分泌功能和 NO水平的恢复  相似文献   

10.
为比较不同的胰岛素给药方法对高血糖控制效果,对56例糖尿病合并脑出血昏迷患者进行微量泵连续静脉注射和多次皮下注射2种方法的胰岛素强化治疗,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提高对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护理重要性的认识。方法将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68例的护理进行分析。结果通过有效的治疗护理措施,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的预后良好。结论行之有效的护理措施,科学的服药方法、合理的饮食方法、适当的体育锻炼及持续的血糖监测,均使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或略高于正常值,能明显减少肺结核合并糖尿病的不良预后。  相似文献   

12.
乙状结肠人工阴道成形术后的健康监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作者观察了35例乙状结肠人工阴道成形术后的患者,术后最长年限为10年。对人工阴道的解剖学,组织学及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少数患者人工阴道粘膜腺体减少,间质成分增多;大部分人工阴道粘膜组织结构、细胞形态无异常变化,阴道深度、宽度均合乎生理要求。未发现阴道及外阴炎,肠道功能未受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不同病理组织来源的原发性肝癌的超声造影增强模式.方法:对70例肝细胞性肝癌(HCC)及13例肝内胆管细胞癌(ICC)超声造影.观察HCC及ICC的超声造影增强模式.结果:70例HCC中90%表现为动脉期高增强,门脉期呈等或低增强,延迟期呈低增强.其余10%表现为动脉期等或低增强,或门脉及延迟期呈等或高增强.13例ICC动脉期10例呈周边不规则增强,中央呈极低增强并可见网状血管,无强化向心性扩大.3例呈均匀或不均匀增强.门脉期及延迟期所有病灶均消退呈低增强.结论:HCC与ICC的超声造影表现不同,了解其病理特征与超声造影表现的关系有助于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  相似文献   

14.
98例颅内肿瘤经手术相病理检查证实,本文报告25例脑瘤伴癫痫,主要发生在中年人,各类型脑瘤发生率百分比依次为:胶质瘤(64%),脑膜瘤(16%),垂体瘤(12%),转移性瘤(4%)和其他类型肿瘤(4%)。17例病人呈癫痫大发作,额顶部和颞叶为最常见的部位。  相似文献   

15.
用萄聚糖修饰胰蛋白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可溶性高分子量葡聚糖修饰胰蛋白酶。用三乙胺增加CNBr的亲电子性。不用任何有机溶剂,在0℃活化葡聚糖。修饰酶的活性约为天然酶的72%,其热稳定性大于天然酶。  相似文献   

16.
优保津治疗白细胞低下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3年6月~1994年5月对55例血液肿瘤化疗后患者及其它白细胞减少患者使用优保津治疗,观察其白细胞升高结果,并与33例对照组比较。结果,白细胞用药前平均1.6×109/L,用药后平均9.7×109/L,有明显升高,用药后3~4d达正常。55例中显效36例(65%),有效4例(7%),,总有效40例(72%)。优保津对血红蛋白和血小板无明显影响。该药副作用较少,偶见骨痛和发热。认为优保津可作为血液肿瘤患者放、化疗后白细胞低下的一种有效解救药物。  相似文献   

17.
①目的 评价MRI对脊髓空洞症的诊断价值。②方法 采用SE序列T1,T2 加权像及质子像,对38例脊髓空洞症病人进行多种体位扫描。③结果 MRI扫描能清楚显示小脑扁桃体下降的程度,脊髓空洞的范围、形态及脊髓外形的改变。④结论 MRI是诊断脊髓空洞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帕罗西汀并喹硫平治疗伴躯体症状抑郁症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帕罗西汀并喹硫平治疗伴有躯体症状抑郁症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将符合CCMD-3诊断标准并伴有躯体症状的门诊及住院病人60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单用帕罗西汀和帕罗西汀并喹硫平治疗6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于治疗前及治疗后2、4、6周进行疗效评定,采用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药物副反应.结果 帕罗西汀并喹硫平组疗效优于单用帕罗西汀组(uc=2.42,P<0.05),两组治疗后HAMD评分差异有显著性(t=4.01~7.69,P<0.001),两组药物副反应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帕罗西汀并喹硫平是治疗伴躯体症状的抑郁症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对1000例眼部病变患者进行了B超扫描分析,认为眼科专用B超对眼部病变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尤其对眼睛屈光间质混浊不易看清眼底难以做出诊断和眼球突出,怀疑眶内占位病变的患者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对20例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用重组α-2b干扰素治疗,观察其近、远期疗效,发现干扰素对丙型病毒性肝炎有效。治疗3个月(一疗程)后,60%的患者丙型肝炎病毒(HCV)RNA转阴,88.9%的患者肝功能恢复正常,但停药后其中部分患者HCVRNA又出现阳性,肝功能出现反复。随访1~2a,发现肝功能稳定正常者占52.6%,HCVRNA持续阴转者占31.6%。用干扰素治疗的丙型肝炎患者,凡早出现临床症状者,预后佳;HCVRNA持续阴转者,不易复发,病情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