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玲  王和芳 《中国热带医学》2011,11(11):1416-1418
目的探讨药源性致死的特点和规律,提出临床合理用药的建议,以减少药源性致死病例的发生率。方法检索2005~2010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收录的药源性致死个案,利用Excel软件录入相关数据并对其进行汇总性统计和分析。结果药源性致死病例中,60岁以上老年人发病率最高,占29.95%;静脉给药与口服给药为主要的给药方式;引起死亡的药物种类前三位是抗微生物药、中枢神经系统药、中草药,分别占31.31%、18.18%和7.07%;主要致死原因为过敏性休克,占40.40%;20.20%死亡病例属超剂量用药。结论严格掌握用药指征,按照药品说明书的用量用法使用,密切观察用药后反应,同时提高基层人员素质,普及基本医药常识,以减少药源性疾病或药源性致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药物过敏性休克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调查(2008~2009)年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集的202例药源性过敏性休克的文献病例,并进行汇总分析.结果:过敏性休克的发生与性别、年龄无关:给药途径以静脉用药发生率最高占78.22%;在所有病例中,抗生素类药引起的病例数位居首位占39.63%,中药次之占14.85%;致过敏性休克死亡的药物病例数也是抗生素居首位;发生时间以速发型过敏性休克多见.结论:临床用药前一定要详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选择适宜的药物以及合理的给药途径,备好抢救设备,仔细观察患者用药后的反应,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引起神经系统疾病的药物及相关因素。方法:收集我院1983~2006年住院患者发生神经系统疾病52例。结果:药源性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与药物的剂量、给药途径、合并用药有关。老年人和儿童是易感人群。结论:药源性神经系统疾病涉及药物种类多,表现多样,部分病例预后差,应引起临床医生重视。  相似文献   

4.
药物过敏性休克致死亡56例文献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药物所致过敏性休克死亡的特点、规律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检索中文医药卫生期刊1998~2006年报道的药源性过敏性休克死亡个案病例,并对文献资料进行整理、汇总和分析。结果:老年人和儿童发生比例较高;抗感染药物、中药制剂、酶类及其它生物制剂的过敏性休克死亡率居前3位。静脉给药发生率最高,占69.64%,速发型过敏性休克死亡比例最大,占73.21%。结论:药物所致过敏性休克死亡与患者年龄、用药时间、药物特点及给药途径等有关。  相似文献   

5.
143例抗微生物类药物药源性致死的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抗微生物类药物药源性致死的特点和规律,以预防或减少其发生,促进临床合理使用抗微生物药物。方法通过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的CHKD期刊知识库检索1998~2004年报道的抗微生物药物药源性致死个案,自行建立数据库,对文献资料进行整理、汇总,并进行分析。结果青霉素、庆大霉素、林可霉素、头孢唑啉致死病例数居前4位(占48.95%),静脉用药发生率(55.24%)最高,全身性反应致死占了很高的比例(62.24%)。结论严格用药指征,按照药品说明书的用量用法使用,密切观察用药后反应,减少抗微生物药物药源性疾病或药源性致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抗感染药物致124例药源性死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药源性死亡(drug-induced death,简称 DID)系指健康的人或病情平稳的患者在疾病的预防、诊断或治疗过程中,因用药后出现药品不良反应(ADR)而引起的死亡(不包括因原患疾病或与ADR无关的死亡)[1,2]。笔者就1985~1994年国内公开发行的20种期刊1709期中刊载的124例抗感染药物的DID进行分析,试图通过对死者的性别、年龄、致死药品、剂型、给药途径和致死药源性疾病等因素的探讨,以初步了解其与DID问的关系。 临床资料 一、病例的选择 系统查阅1985~1994年ADR报道…  相似文献   

7.
刘小莲  刘道平 《实用医技杂志》2004,11(16):1632-1633
目的:探讨不合理用药引起药源性疾病的原因.方法:用文献检索法检索中文期刊已报道的药源性疾病并对其进行归类分析.结果:绝大多数药源性疾病均由不合理用药引起.结论:只有合理、安全、有效地使用药物才能减少药源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中药注射剂在临床使用中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及其他相关因素,为预防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致死事件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1983-2009年间国内公开发行的医药期刊及其他相关资料中有关中药注射剂致死的病例报道,进行汇总分析.结果 致死病例报道涉及18种中药注射剂;严重过敏是中药注射剂致死的主要原因;未遵循中医理论辨证用药,给药方法 不合理可能是造成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重要因素.结论 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的安全性问题应引起医药人员的高度重视,临床医务工作者应了解各种中药注射剂所致不良反应的一般规律和特点,详细了解患者过敏史,在使用过程中加强监测,以减少不良反应,避免死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与规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2009年收集的128例ADR报告,分别从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所用药物、引发ADR的药品种类及发生率、ADR涉及的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DR从性别看,男女比例无明显差异;从年龄看,60岁以上发生率高于其他年龄段;从给药途径看,静脉滴注较其他给药途径更易发生;从药物种类看,抗感染药引发的比例最高;从临床表现看,以皮疹、瘙痒等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结论:应高度重视ADR工作,完善相关报告分析制度,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不合理用药引起药源性疾病的原因。方法 :用文献检索法检索中文期刊已报道的药源性疾病并对其进行归类分析。结果 :绝大多数药源性疾病均由不合理用药引起。结论 :只有合理、安全、有效地使用药物才能减少药源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析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主要不良反应,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集本院2013年8月-2016年7月使用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出现的不良反应(ADR)215例病例报告,对年龄、性别、使用药物种类、给药途径、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不良反应临床表现进行统计探析。结果:20~55岁ADR发生率高,头孢曲松、头孢哌酮、头孢唑林为多。静脉滴注发生率高于其他给药方式,多表现于皮肤及附件,患者原患疾病以呼吸系统居多。结论:临床使用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必须高度重视该类药物引发的ADR,使ADR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抗精神病药物所致药源性精神障碍的有关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药源性精神障碍患者用药类别、剂量、发病时间、精神状态、治疗及预后。结果绝大多数精神障碍发生在用药1~3个月内,以高效价含氟类药物及氯氮平最多。大中剂量用药、突然增减药量和停药及合并用药者易发生;女性、老年、合并躯体疾病者易发生。绝大多数患者经过减药、停药、或者换用其他抗精神病药物3~14d症状缓解或消失。结论抗精神病药物所致药源性精神障碍不可忽视,要注意与原发症状进行鉴别,在治疗过程中,应仔细观察,正确判断,合理用药,防止新的症状出现。发生机制可能与多巴胺受体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状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类统计方法,对2009年度185例ADR报告就基本情况、ADR发生的药物分布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185例ADR中,抗感染药物引发ADR的比例最高;静脉给药较其他给药途径更易发生ADR;ADR的临床表现以皮疹、瘙痒等皮肤及附件损害为主。结论:应加强抗感染药物及中药制剂ADR的监测,正确选用给药途径,确保临床用药安全、合理、有效,避免或减少ADR重复发生。  相似文献   

14.
164例药源性精神异常文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蓉 《武警医学院学报》2009,18(8):690-691,694
【目的】探讨药源性精神异常的特点和预防方法。【方法】检索2001—2008年维普全文期刊数据库报道的药物不良反应致精神异常病例,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影响免疫功能药物、抗微生物药物、激素及其相关药物为主要药物;中年男性多于其他人群;用药时间延长发生率高;静滴为主要给药方式。【结论】重视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ADR)的监测,提高对药源性精神异常的警惕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我院2013年至2017年发生的严重药品不良反应(SADR)特点,为临床安全、有效、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分析我院133例SADR,对患者的一般情况、药品种类、剂型、给药途径、发生ADR科室、ADR的临床表现和累及系统/器官、处理措施及转归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33例SADR中,男性患者多于女性80:53。大于60岁的老年患者为41例,占30.83%。发生SADR最多的科室为神经内科36例,占27.07%。不良反应的药物共有172例次,静脉滴注给药引发的SADR更常见112例,占65.12%。涉及的药品种类中,抗菌药物50例,占29.07%。共损害器官161例次,累及系统/器官以消化系统最多43例次,占26.71%。新的SADR有23例,占17.29%。大多数SADR经停药和对症处理后可痊愈好转,无致死病例。结论高度重视严重药品不良反应危害,加强ADR监测,深化临床药师制度和建立药物警戒系统,可有效避免或减少ADR和药源性疾病发生,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提高医疗质量。  相似文献   

16.
5517例药源性肾损害中文文献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引起肾损害的药物分布及一般规律.方法:通过CNKI-CHKD对1994~2007年国内医药期刊报道的药源性肾损害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5517例药源性肾损害不良反应涉及155种药物,其中以利尿脱水药、抗微生物药物为主,位居首位的是甘露醇,共2314例(41.94%),其次为头孢拉定886例(16.06%).结论:临床工作者应掌握引起药源性肾损害的药物分布特点及一般规律.以达到安全用药.  相似文献   

17.
搞好合理用药,单靠医师的努力是不够的,还必须有药师的参与如护理人员的协作,共同对病人的药物治疗负责,以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杜绝滥用和乱用药物,防止或减少药源性疾病和医疗事故的发生。护土在合理用药中担负着重要任务。护士在给药中应做到: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我院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14.1-2014.12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引发药物不良反应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物种类涉及器官及系统分类分析。结果:发生药物不良反应,患者性别差异不明显男女比例为0.908;患者以老年人为主,占51.33%;给药途径以注射给药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率较高,占77.54%;药物种类以中成药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率较高,占43.85%;药物不良反应临床表现,皮肤及其附件损伤占首位,占37.43%.结论:加强我院药物不良反应的宣传、培训及监测,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蒋燕  陈莉  白小红 《四川医学》2003,24(6):652-653
近年来 ,临床用药量不断增长 ,伴随出现的药源性疾病也不断增加。临床医师在考虑药物治疗疾病的时候 ,往往忽略药物的不良反应。正确认识药物的二重性 ,对临床合理用药有重要意义。1 药物不良反应的概念药物不良反应是指药物按常规剂量及正确给药途径 ,应用于疾病的预防、诊断及治疗过程中所出现的预期疗效以外或有害的反应。某些药物不良反应可发生于任何使用者 ,而有些药物的不良反应则只出现于易感人群。药物不良反应是在常规剂量及正确给药途径下发生的有害反应 ,不包括药物过量、药物滥用和治疗错误。药源性疾病是由药物引起的人体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药源性急性肾衰竭的原因及引起急性肾衰竭的药物种类,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收治的22例药源性急性肾衰竭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药源性急性肾衰竭患者的原发病、合并症、使用药物、给药途径。结果药源性急性肾衰竭患者的原发病主要为呼吸道感染,占41.2%,其次为发热,占13.8%;无合并疾病者占45.6%,合并高血压者占22.9%;导致药源性急性肾衰竭的药物主要有抗生素、甘露醇及化疗类药物等。结论抗生素类、甘露醇及化疗类药物是我院引起急性肾衰竭的主要常见药物,应及时予以诊断治疗,并停用可疑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