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精神分裂症遗传的性别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不同性别精神分裂症遗传的差异。方法:在同期出院的877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中,整群连续抽取精神分裂症阳性家族史患者107例:按性别分为男性组45例,女性组62例。对家族史阳性率,先证者父系、母系、同胞、子女患病情况,一、二、三级亲属患病情况,胎次,患病个数及疗效作统计分析。结果:男性阳性家族史比率较女性低,且疗效差异有显著性;女性患者4胎及以上者显著较多。结论:不同性别精神分裂症的遗传有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单次发作躁狂症遗传的两性异同。方法整群连续抽取单次发作躁狂症阳性家族史患者75例:按性别划分为女性组31例;男性组44例。对先证者一、二、三级亲属患病情况;父系、母系、同胞、子女患病情况;亲属患病个数;胎次等采用卡方检验和t检验做统计学分析。结果单次发作躁狂症遗传两性间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但两性家族史阳性者共同显示一级亲属患病显著较多,三级亲属患病显著较少;且生活事件在疾病发生中起明显作用。结论单次发作躁狂症两性发病均与遗传有密切关系,生活事件对患病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不同性别精神分裂症遗传的差异及父系、母系阳性家族史的差异.方法 对长沙市城、乡在我院住院的及同时段各社区进行免费药物求助的共193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精神障碍遗传的问卷调查,发现精神分裂症阳性家族史患者253例,其中男性139例,女性114例.对家族史阳性率,先证者父系、母系、同胞子女患病情况作统计分析.结果 男性阳性家族史比率较女性稍低,但无统计学意义;父系、母系、同胞子女的阳性家族史无明显性别差异;母系阳性家族史明显高于父系.结论 遗传因素对精神分裂症有很大的影响,不同性别精神分裂症的阳性家族史无明显差异.精神分裂症中母系后代比父系后代有更高的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4.
精神分裂症患病同胞的性别差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病同胞临床表现及预后的性别差异。方法:于1981年至2001年对51例精神分裂症异性患病同胞进行回顾性对照研究,其中男性25例,女性26例。对男女两组的有关情况进行比较。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精神症状。结果:男性患者病前社会功能差于女性,PANSS总分显著高于女性,阴性症状差异更为明显,住院时间男性明显多于女性。经5年随访,社会功能缺陷量表(SDSS)评定显示,男性残疾程度较女性严重,男性婚姻状况明显差于女性。结论:精神分裂症患病同胞在社会功能,精神症状等方面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Ⅰ型和Ⅱ型精神分裂症间是否存在遗传效应的差异.方法:调查了精神分裂症Ⅰ型(186例)和Ⅱ型(99例)患者亲属中精神疾病病的患病情况。结果:Ⅱ型组有精神疾病家族史多,一级亲属中精神分裂症的发病的发病风险率高。一级亲属的遗传率高,与Ⅰ型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Ⅰ型和Ⅱ型精神分裂症间存在着遗传效应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情感障碍和精神分裂症的遗传学差异。方法 收集首次住我院并符合CCMD - 3诊断标准的情感障碍及精神分裂症病例 ,以有无家族史按诊断分组对照分析。结果 同类疾病比较 ,女性情感障碍家族史阳性率高于男性情感障碍家族史阳性率 ,女性精神分裂症家族史阳性率高于男性精神分裂症家族史阳性率。同性别不同疾病比较 ,即男性精神分裂症与男性情感障碍比较 ,女性精神分裂症与女性情感障碍比较 ,仅见女性精神分裂症家族史阳性率高于女性情感障碍家族史阳性率。另外 ,还发现不论是精神分裂症还是情感障碍 ,均见Ⅰ级亲属家族史阳性率高于Ⅱ级 ,Ⅱ级高于Ⅲ级。结论 遗传因素是情感障碍和精神分裂症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且患病基因可能位于X染色体上。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住院的169例情感性障碍先证者,就其家系成员罹患精神病情况以及某些遗传倾向进行研究分析。同时对情感性障碍的分型,临床患病等作了比较。发现36.1%的先证者有家族精神病史,罹患病的三级亲属中,Ⅰ级亲属占62.4%,双亲患病率为8.6%,母亲患病率显著高于父亲患病率(P<0.002)。提示:遗传是情感性障碍的可能病因之一,母亲患病后对其后代影响最大。单相型患者的Ⅰ级亲属患病率并不低于双相型的Ⅰ级亲属患病率。  相似文献   

8.
晚发性和早发性精神分裂症的遗传差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晚发性和早发性精神分裂症在遗传效应上的差异。方法:调查精神分裂症晚发组和早发组患者亲属中精神病的患病情况。结果:早发组有精神病家族史多,一级亲属中精神分裂症的发病风险率高,一级亲属的遗传率高,与晚发组比较,有明显的差异性。结论:晚发性和早发性精神分裂症间有遗传效应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精神分裂症有无家族史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比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有无家族史血液流变学特征。方法:对150例精神分裂症按一级亲属家族史阳性,二、三级亲属家族史阳性,家族史阴性分为三组,比较其血液流变学差异,并与70名健康人对照,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与健康人相比呈显著的高粘滞血症,阴性家族史患者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低切还原粘度及纤维蛋白质显著高于一级亲属家族史阳性患者(P<0.05,P<0.01);全血粘度显著高于二、三级亲属家族史阳性患者(P<0.01),一级与二、三级亲属家属史阳性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液流变学改变与家族史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精神分裂症患者亲属心理状态。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10月~2019年10月我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亲属100例,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患者亲属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定,统计分析患者亲属和全国常模、男性和女性、完成和未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一级和二级亲属的SCL-90评分比较。结果患者亲属的焦虑、抑郁、偏执、躯体化评分及SCL-90总分均显著高于全国常模(P0.05)。男性亲属的敌对评分及SCL-90总分均显著高于女性亲属(P0.05)。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亲属的焦虑、抑郁、躯体化评分及SCL-90总分均显著高于未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亲属(P0.05),恐怖评分显著低于未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亲属(P0.05)。一级亲属的焦虑、抑郁、恐怖、强迫症状、精神病性症状评分及SCL-90总分均显著高于二级亲属(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亲属一般心理健康状况较差,性别、文化程度、与患者关系可能是其影响因素,临床应该据此积极采取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策略改善患者亲属的心理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缩胆囊素A(CCK-A)受体基因在精神分裂症核心家系中是否存在传递不平衡。并研究基因型与临床症状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的9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核心家系,其中父母组180人,患者组90例,非患病同胞组44人,散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组29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的方法进行研究,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患者组,结果:(1)CCK-A受体基因在患者组,非患病同胞组均无显著性传递不平衡,χ^2值分别为0.69和0.71,P>0.05,(2)按性别分组后,不同基因型患者的阴性症状严重程度的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在女性患者中,A1A2基因型患者的PANSS阴性因子总分秩次(50.90)高于A2A2基因型患者(30.60),P=0.000,在男性患者中,A1A2基因型患者的PANSS阴性因子的前两项(N1,N2)评分秩次(12.59,14.35)与A2A2基因型患者(24.45,22.95)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CCK-A受体基因不能作为精神分裂症的功能基因,但其影响患者阴性症状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家族性与散发性精神分裂症相关因素。方法:采用病历记载和家属核实的方法。对501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族史(限于一级亲属)、性别、发病年龄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FH 较FH-组发病年龄早,FH-女性组较FH 女性组及FH ,FH-男性组发病年龄晚,均有统计学意义,而FH 男性组与女性组发病年龄无差异。结论:家族性与散发性精神分裂症在发病年龄上的性别现象为:有阳性家族史者发病年龄早,家族史阴性男性较女性发病年龄早。  相似文献   

13.
首发精神分裂症的遗传率及发病相关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了解精神分裂症的遗传率及其子女的预期发病率,并探讨其发病危险因素。方法 在山东省47万人群中进行为期5年的前瞻性观察,选择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并进行1:2病例对照。结果 发现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204例,选择对照408人。精神分裂症患者一、二级亲属的同病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精神分裂症的遗传率为67.72%,子女预期发病率为4.3%,精神分裂症的发病与阳性家族史、生活事件及家族环  相似文献   

14.
家族史和性别对精神分裂症精神病理学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家族史和性别对精神分裂症精神病理学构成的影响及联合效应,对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2版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194例病人进行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评定,并依性别和家族史分组。结果显示,单因素分析时,家族性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构成显著高于散发性精神分裂症,而阳性症状构成显著低于散发性精神分裂症;同时还发现,男性精神分裂症非特异性症状构成显著高于女性精神分裂症。双因素分析时,男性家族性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构成显著低于女性散发性精神分裂症,散发组男性非特异症状构成显著高于女性,提示性别、家族史对精神分裂症某些精神病理现象有影响,且有联合效应。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道100例原发全身性癫痫家系的遗传流行病学研究结果。先证者一级亲属患病率为6.86%,二级亲属为1.03%;分别是对照组一级亲属的13.83倍和2.08倍。原发全身性癫痫的遗传度为:一级亲属0.7521±0.0678,二级亲属0.3592±0.0746;加权平均0.5743±0.0502。说明遗传因素起重要作用。发病年龄影响因素分析表明:原发全身性癫痫有一定年龄依从性。EEG家系分析显示,该型癫痫一级亲属癫痫样放电明显高于对照组一级亲属,提示癫痫样放电的遗传倾向。  相似文献   

16.
精神分裂症和情感障碍混合家系的遗传调查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和情感障碍混合家系的遗传效应。方法 采用严格的纳入标准,应用家族史法对55例混合家系的各级亲属2134人进行详细的调查记录。分三组进行分析。结果 (1)精神分裂症为先证者组,各级亲属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为1.1%,与1993年全国七地区调查精神分裂症的群体患病率0.655%比较,P>0.05,统计学上无显著差异,一级亲属患病率为4.79%,各群体比较,P<0.05。各级亲属情感障碍的患病率为3.78%,与1992年全国七地区调查情感障碍的群体患病0.083%比较,P<0.05,统计学上有显著差异,一级亲属患病率为17.96%。(2)情感障碍为先证者组,各级亲属情感障碍患者率为1.234%,与群体比较,P<0.05,一级亲属患病为4.76%。各级亲属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为3.67%,与群体比较,P<0.05,一级亲属患病率为12.24%。(3)混合组,各级亲属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为2.27%,与群体比较,P<0.05,一级亲属患病率为9.44%。结论 混合家系中,血缘关系越近,亲属中精神分裂症和情感障碍的患病率越高;精神分裂症和情感障碍在遗传传递上可能具有交叉性。  相似文献   

17.
不同性别首次发作抑郁症的临床特征对比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不同性别首次发作抑郁症临床特征的异同。方法:采用一般情况问卷、抑郁白评量表(SDS)和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对不同性别首发抑郁症患者进行测查。结果:女性首发抑郁症患者发病年龄显著低于男性,HAMD的躯体化/焦虑、睡眠因子显著高于男性,而认识障碍、迟缓和绝望因子评分显著较男性为低。另外,女性抑郁症患者的共病显著高于男性。结论:不同性别首次发作抑郁症的临床特征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首发(未用药)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未患病的一级亲属的运动阈值(motor threshold,MT)与正常人的差异,以探讨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一级亲属的皮层兴奋性变化。方法采用单脉冲经颅磁刺激(singnal—pulse Transe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sTMS)检测均为右利手的37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37例患者未患病的一级亲属及39例正常对照的MT值。结果(1)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未患病的一级亲属的MT值左右两侧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而正常对照的MT值为左侧低于右侧,差异有非常显著性(t=3.18,P〈0.01)。(2)左侧及右侧的MT值三组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3)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左右侧的MT值与年龄、性别、精神分裂症分型及病程均无显著相关性(P均〉0.05)。结论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一级亲属的皮层兴奋性与正常对照存在差异,具体表现为正常对照左、右两侧的皮层兴奋性存在不对称,而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一级亲属这种不对称性消失,原因可能与优势半球神经元突触传递易化作用减弱或消失有关。  相似文献   

19.
首发抑郁症遗传效应及方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首发抑郁症的遗传效应及方式。方法对107例首发抑郁症患者的一至三级亲属(共4439人)进行家族史调查,用分离分析和多基因阈值理论进行遗传方式研究。结果(1)先证者中有精神疾病家族史者占430%(46例),其中有抑郁症家族史者占有精神疾病家族史者的61%(28/46)。(2)一至三级亲属中抑郁症的患病率为087%(29例),高于群体患病率(002%;P<001);其中女性患病率(136%)高于男性(041%,P<001)。一、二、三级亲属患病率分别为746%、037%和005%,前两者均高于群体患病率(P<001);各级亲属的女性患病率均高于男性,其中一级亲属女性患病率为1612%,男性患病率为844%(P<001)。(3)校正后分离率为020,与隐性遗传分离率02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加权平均遗传率及标准误为(10973±526)%;一、二、三级亲属的预期患病率分别为720%、062%和013%,与实际患病率(分别为747%、037%和005%)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首发抑郁症具有明显的遗传效应,可能符合具有隐性主基因效应的多基因遗传方式。  相似文献   

20.
本文用前瞻性方法调查150例精神分裂症(符合DSM-Ⅲ)的一级亲属869人,与283例正常人的一级亲属1708人作对照,发现研究组有17例精神分裂证(患病机率2.8%),对照组有7例(患病机率0.57%),两组的一级亲属精神分裂症患病机率有极显著差异(P<0.001)。对精神分裂症临床遗传学研究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