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EGC)普通胃镜下的表现,为提高基层医院EGC的检出率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确诊的早期胃癌56例患者的内镜下表现,包括发生部位、大小、分型及各型表现以及亚甲蓝着色特征。结果 56例患者中,病灶位于胃窦部22例(39.3%),胃体部18例(32.1%),胃角部10例(17.9%),贲门部6例(10.7%)。单个病灶直径为0.5~2.6 cm,平均(1.28±1.36)cm。Ⅰ型(隆起型)12例(21.4%),Ⅱ型(平坦型)36例(64.3%),其中Ⅱa型(浅表隆起型)10例(17.9%),Ⅱb型(浅表平坦型)2例(3.6%),Ⅱc型(浅表凹陷型)24例(42.9%),Ⅲ型(溃疡型)2例(3.6%)。56例患者经亚甲蓝染色后,病变黏膜呈黑色或深蓝色48例(85.7%),浅蓝色6例(10.7%),不着色2例(3.6%)。结论 EGC好发于胃窦部,以Ⅱc型为主,多数病变亚甲蓝染色呈深蓝色。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五组不同病变的胃粘膜活检病例,对比计数其细胞分裂指数,观察到腺瘤型及隐窝型异型增生的此项数值,不但极明显的高于浅表性胃炎(P<0.01),而且与高分化管状腺癌颇近似。因此认为胃粘膜异型增生的细胞分裂指数,可视为有参考意义的潜在恶性判断指标。并发现该两型异型增生的有丝分裂之分布不同。腺瘤型以粘膜浅层占优势,而隐窝型则以深层多见。其原因可能与各自的组织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34例胃息肉的组织学分类及其癌变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恭华  李挺 《中华病理学杂志》1993,22(5):279-281,T054
我们以日本村上分类法为基础,回顾性分析了34例胃息肉的临床情况及组织病理学变化。详细描述了增生性息肉分为腺窝上皮型、胃底腺型、幽门腺型三个亚型。发现非典型增生和癌变与腺窝上皮型有密切关系,提示该分型有临床实用价值。对胃增生性息肉及非典型增生和腺瘤做了粘液化学及CEA免疫组化比较研究,对息肉癌变问题及相关因素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通过86例胃溃疡(GU)97个病灶及11例GU癌变病灶的组织学观察、粘液组织化学分析及AgNOR定量研究,将GU再生上皮分为四型。结果发现AgNOR定量与组织学、细胞分泌功能有密切关系。GuA型在组织学、粘液性质、AgNOR定量以及GU周边粘膜伴随病变等方面均有别于Gu B、Gu C及Gu D型,确为一种良性溃疡。而Gu D型在各方面均相似于癌性上皮,具有明显的恶性倾向。Gu B及Gu C型中的部分病例具有较大的恶性潜能,有可能癌变,需进一步密切随访和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食管胃粘膜线的形态学特点,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取76例成人标本,观察食管胃粘膜线的位置和形态。Olympus胃镜下观察20例成人粘膜线的形态。取粘膜线处的组织,作石蜡切片,HE染色,显微镜下观察组织结构。结果:食管胃粘膜线多位于膈与贲门切迹的平面之间(72%),距膈(1.71±0.89)cm。齿状线62例(82%),环形线14例(18%)。粘膜线多斜向右下方(78%)。胃镜下观察到粘膜线两侧粘膜颜色对比明显,食管粘膜呈淡粉红色或淡黄红色,胃粘膜呈桔红色。粘膜线上下两侧分别被覆复层扁平上皮和单层柱状上皮,粘膜交界处的组织疏松,深方的环层肌增厚。结论:胃镜检查时可根据位置和粘膜颜色对比确认食管胃粘膜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鼓室成型术中齿突及上鼓室前隐窝处理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改良乳突根治+鼓室成型术治疗37例慢性中耳乳突炎,其中胆脂瘤型23例、肉芽型14例.术中对齿突进行解剖观察,并对其前方的上鼓室前隐窝病灶进行探察与处理.结果:术中见齿突明显下垂的长骨嵴型者9例(24.32%),短骨嵴型28例 上鼓室前隐窝发现胆脂瘤22例、水肿肉芽13例、另有2例黏膜光滑.37例干耳时间为1~3月,平均1.5月.听力以0.5 Hz、1.0 Hz、2.0 Hz(听力级)3个语言频率气导及气骨导差缩小的平均值评定.术后平均气骨导差(15.27±5.00)dB,较术前(34.95±7.52 )dB明显缩小(P<0.01).结论:齿突前方为上鼓室前隐窝,常是胆脂瘤或肉芽病灶隐匿部位,鼓室成型术中切除齿突和开放上鼓室前隐窝有利于彻底清除病灶,可减少术后病灶残留和复发.  相似文献   

7.
对来自甘肃省胃癌低发区的55例胃粘膜活检标本进行常规石蜡HE切片作病理检查,明胶渡银染色法及革兰氏染色法作细菌学检查,3例作JEM—100cx电镜观察。结果:本组慢性胃炎弯曲菌检出率为61.85%。细菌出现往往伴随有中性粒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胃癌高发区某地区观察140例十二指肠溃疡病的胃切除标本,检出胃粘膜常见病变,以期为胃癌的防治提供资料。材料和方法1981年1月至1985年6月我科共收检十二指肠溃疡胃切除标本140例。取材及观察指标均按全国胃癌协作组病理专业组1983年厦门会议的规定,石腊包埋切片、苏木素伊红染色。观察胃窦部大、小弯与前、后壁及胃体部大、小弯与前、后壁共八处胃粘膜,统计各部位之胃粘膜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滤泡性胃炎(我们的标准是在Leitz双筒显微镜10×6.5低倍镜  相似文献   

9.
大肠腺瘤的不典型增生是癌前病变。本文对54例大肠腺瘤浅表部活检,并与切除标本病理检查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在腺瘤浅表部活检的不典型增生程度、原位癌变和浸润性癌与腺瘤完全切除病理检查结果有明显差异。前者发现癌变4例(占7.4%),后者为8例(占14.8%),后者增加一倍。文献报道通常腺  相似文献   

10.
用PAP法对84例胃粘膜肠化上皮癌胚抗原(CEA)作了光镜和免疫电镜观察。癌旁肠化CEA阳性率(80.60%)和硫酸粘液阳性率(97.01%)均明显高于胃良性病变伴肠化(47.06%,29.41%);硫酸粘液(+)组肠化CEA阳性率(81.43%)明显高于硫酸粘液(一)组(35.71%)。产生CEA胃癌的粘液与结肠粘液类似,而不产生CEA胃癌的粘液与胃粘液类似。文中还对肠化与胃癌的关系及胃癌的组织发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胃粘膜肠上皮化生是指胃粘膜出现肠型上皮的现象(简称肠化)。肠化与胃癌的关系已有不少研究,但所得结论仍不完全一致。多数认为肠化与肠型胃癌有直接关系,主张肠型胃癌由肠化上皮癌变而来,肠化属癌前病变。少数则认为肠化是一种伴发现象,不属癌前病变。近年来,随着粘液组化研究的深入开展,有的作者将胃粘膜肠化分为两型:小肠型和结肠型。并认为结肠型肠化与肠型胃癌关系密切,属癌前病变,而小肠型肠化则是胃粘膜损伤的非特异反应。本文目的在于通过40岁以上胃良、恶性病例胃粘膜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道采用MGd1胃癌单克隆抗体作ABC染色,检测胃癌、萎缩性胃炎等。61例胃癌中,54例阳性,阳性率8.5%,40例萎缩性胃炎,10例伴不典型增生,其中3例不典型增生上皮阳性,11例胃局部淋巴结转移癌,全部阳性,40例正常胃粘膜全为阴性。结果表明:MGd1胃癌单抗对胃癌有很高的特异性,可用于病理诊断。而胃癌的分化程度、浸润及转移能力与胃癌细胞内的相应抗原多少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胃溃疡癌是指良性溃疡边缘的粘膜上皮或腺体发生癌变,仍保留大部良性溃疡的特点。慢性胃溃疡能否癌变,癌变率及其组织学特征如何,至今仍有很多争论。本文报告10例回顾性分析资料,并就其病理组织学特征及组织发生等加以讨论。材料和方法根据我国胃癌协作组规定的胃溃疡癌的组织学诊断标准,将我室1978~1982五年间诊断为慢性胃溃疡癌变(溃疡癌)及癌溃疡化病例的手术后组织标本,筛选出10例溃疡癌。每例1~3张切片,常规石蜡包埋,HE染色,光镜观察。7例作AB/  相似文献   

14.
本文用酶标凝集类,对35例胃手术病人的正常胃粘膜、增生性胃粘膜、小肠化生和胃癌等与凝集素的反应,在光镜上作了比较观察。结果表明正常胃粘膜的上皮细胞对PNA、DBA和ConA均为阴性。而胃小凹上皮PNA和DBA则为阳性。增生肥大的胃粘膜、上皮细胞和胃小凹上皮对PNA和DBA均匀阳性反应,其染色强度在胃小凹上皮有所增强。化生的胃粘膜,PNA阳性,但DBA阴性。胃腺的主细胞仅对ConA染色。壁细胞能选择性地与DBA结合,有的壁细胞也能与PNA结合。癌细胞与凝集素反应的能力比增生性粘膜减弱,可能是由于癌细胞缺少糖苷化作用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通过胃粘膜的损害与胃癌发生关系的实验研究,发现胃粘膜反复损害,常导致不全修复及再生型异型增生。后者有4个类型,即Ⅰ型(糜烂面型)、Ⅱ型(粘膜内型)、Ⅲ型(溃疡边缘型)及Ⅳ型(舌状型)。其中尤以Ⅱ型为多见。结果显示:①在不同实验组再生型异型增生的出现频率与腺癌发生率互为一致;②与始发癌在形态上可见移行过渡;③在异型病变的局部出现早期癌变;④由Ⅱ型癌变而来的早期胃癌常保持着癌巢为大量纤维组织所分隔和包绕的形态特征。本研究论证了再生型异型增生为胃癌的一型重要癌前病变。这型病变亦见于人体材料,因此认为有关其癌前意义应予以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16.
从江苏省3013例胃粘膜病理组织学观察中发现幽门螺旋菌(HP)检出率为58.71%。它对胃粘膜有直接致病作用,可能是慢性活动性胃炎的病原,但不能提示它与胃癌有直接的病因学联系。50岁以下的男性、集体生活者可能为易感人群。宿主、环境因素在HP发病学中的作用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Ataxin-3蛋白在人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分布,探讨其在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意义及与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uperVision两步法检测Ataxin-3在胃癌(265例)、正常胃黏膜(209例)、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86例)及高级别上皮内瘤变(75例)组织中的表达,并对其表达与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taxin-3的表达,在胃癌组织中低于正常胃黏膜组织(P<0.001);胃癌组与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组中的表达有差异(P﹤0.001),而胃癌组与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组比较表达无差异(P>0.05);Ataxin-3表达与胃癌的Lauren组织学分型、肿瘤分化、远处转移及p53突变蛋白的表达存在相关性(P均<0.05).结论 Ataxin-3蛋白很可能在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国人回肠粘膜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为了研究我国正常人的回肠粘膜组织形态,我们利用纤维结肠镜活检81例正常人的回肠粘膜,在光学显微镜下观测了粘膜厚度、绒毛高度及宽度、隐窝深度、绒毛高度与隐窝深度之比、上皮间淋巴细胞与肠上皮细胞之比,杯状细胞与肠吸收上皮细胞之比及隐窝中核分裂细胞计数等。连续切片发现淋巴滤泡可分为三型即粘膜下型、粘膜型及二者的过渡型。  相似文献   

19.
在解剖一具老年男性尸体时,偶然发现,左上腹部脏器移位1例。现报道如下:膈的周围附着部正常。而膈的左侧形成一向胸腔膨隆的大隐窝,其顶可达第3肋下缘的高度,紧贴左肺,左肺的外形明显缩小,该隐窝部的膈肌组织多退化为纤维组织,甚薄弱。隐窝底缘的右侧为食管裂孔,很短的食管(腹部)从右侧入隐窝内续于胃,胃于隐窝的  相似文献   

20.
吴霞  邢惠清 《免疫学杂志》1989,5(3):210-210,F003
胃粘膜异型增生,尤其是重度异型增生被视为是胃癌的重要癌前病变,易发展为癌或与癌并存。重度异型增生有时又难以与高分化腺癌区别,诊断时多凭观察者的经验难免出现误差。因此,寻找判定异型增生良恶性的可靠指标对胃癌的防治是很重要的。为此本文应用抗胃癌单克隆抗体MG7对59例胃粘膜异型增生(轻度35例,中度11例,重度10例及可疑癌3例),44例胃癌及30例正常胃粘膜作免疫组化PAP法染色,观察胃癌相关抗原在各类胃粘膜中有何差异并就其意义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