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人工牛黄与几种新配方的药理学比较研究(Ⅱ)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比较药理学研究方法,对人工牛黄新配方E、F和G与现在药用人工牛黄的主要药效学在同等条件下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与现在药用人工牛黄一样,人工牛黄新配方E、F和G具有镇静、抗惊厥、解热、抗炎、增强非特异性免疫、护肝作用,作用强度与现在药用人工牛黄相近,或更强。  相似文献   

2.
用比较药理学研究方法,对人工牛黄新配方A、B、C和D与现在药用人工牛黄的主要药效学在同等条件下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与现在药用人工牛黄一样,人工牛黄新配方A、B、C和D具有镇静、抗惊厥、解热、抗炎、增强非特异性免疫、护肝作用,作用强度与现在药用人工牛黄相近,或更强。  相似文献   

3.
培植牛黄药理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用比较药理学研究方法,对培植牛黄与天然牛黄的主要药效和毒性在同等条件下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两者均具有镇静、抗惊厥、解热、抗炎、强心、降压作用,其作用强度与毒性也相近似。  相似文献   

4.
李元静  常思勤 《中药材》1993,16(3):32-34
本文对人胆色素结石与人工牛黄在镇静、镇惊、抗炎、解热、利胆、降压及平喘等方面进行药理作用比较。结果表明人胆色素结石与人工牛黄除在利胆、降压方面的作用有一定的区别外,其它作用基本相似。为胆石药用开发提供了一些依据。  相似文献   

5.
牛黄为常用的名贵中药,为牛的胆囊结石,色金黄或棕黄,故名牛黄,为中医常用的熄风止痉药.性味甘凉,具有清心、豁痰、开窍、凉肝、熄风、解毒的功能,临床用于热病神昏、中风痰迷、惊痫抽搐、癫痫发狂、咽喉肿痛、口舌生疮,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名医别录〉载:"牛黄生陇西及晋地,特牛胆中得之,即阴干百日使燥,无令见日月光."由于牛黄产量稀少,近年来已成功地在活牛体内培植牛黄,药材称"人工培植牛黄".此外还有人工合成牛黄,目前已大量应用临床.今市售品主要有天然牛黄和人工牛黄两类.  相似文献   

6.
<正>现代研究表明,体外培育牛黄具有镇静、抗惊厥、解热、降压、祛痰、耐缺氧、清除自由基、中枢苏醒、中枢退热等作用,所含磷脂类物质对脑细胞有营养及改善循环的作用[1-3]。2008年6月-2009年5月,笔者采用体外培育牛黄联合常规药物治疗急性脑梗死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牛黄及其代用品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黄是干燥的牛胆结石,具有清心、开窍、豁痰、清热解毒、凉血、息风等功效。现将牛黄及其替代品人工牛黄、人工培植牛黄的功效、应用及其鉴别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正> 牛黄(Calculus Bovis;Bezoar Bovis)是牛科动物的胆结石,也叫天然牛黄,又名土精、丑宝,是一种常用的珍贵中药材,具有镇静、抗惊、解热、强心、消炎、利胆作用。牛黄成分复杂,主要含有胆酸,胆红素、还含有麦角甾醇、脂肪酸、去氧胆酸、钙盐,Vc及部分微量元素。据研究报道从澳大利亚牛黄中已提取出三种类胡萝卜素及多种氨基酸。现代实验药理学己充分证明牛黄本身就是一种复方,其效能和作用表现在多方面。目前,国内外对牛黄中的胆红素,胆酸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与药理研究,探讨牛黄究竟是哪些成分具有上述药理作用,本文分析探讨了西藏产天然牛黄中牛磺酸和组成蛋白质的18种游离氨基酸的含量情况,以便对天然牛黄药用价值从氨基酸角度进行初步探讨,为牛黄的药理研究提供实验数据。  相似文献   

9.
徐文峰  裴月湖 《中草药》2017,48(1):129-135
目的利用~1H-NMR为基础的代谢组学研究牛黄解毒片中人工牛黄、石膏、冰片3味中药对雄黄的配伍减毒作用。方法 42只大鼠随机分成6组:A组(对照组)、B组(雄黄组)、C组(牛黄解毒片组)、D组(牛黄解毒片去人工牛黄组)、E组(牛黄解毒片去石膏组)、F组(牛黄解毒片去冰片组)。对各组大鼠尿液及血清样品~1H-NMR谱图进行模式识别分析。结果雄黄组大鼠样品代谢轮廓和对照组差异明显,其他各组大鼠代谢轮廓同对照组相似,向对照组回归。结论牛黄解毒片中人工牛黄、石膏、冰片3味中药对雄黄配伍减毒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本文详细介绍了人工培植天然牛黄的技术。内容包括:根据产生牛黄的原理和条件,人工制备异物“黄核”并植入牛体胆囊;培植牛黄的手术过程和大肠杆菌的培养。  相似文献   

11.
林培英  王洪  董昕  吴玉田  娄子洋 《中药材》2005,28(3):177-179
目的:采用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技术,建立一种快速测定天然牛黄粉中人工牛黄粉掺入量的方法.方法:在天然牛黄粉中掺入不等量人工牛黄粉(质量百分数范围为0%~100%),采集近红外光谱,建立校正样品集与测试样品集,运用偏最小二乘法建立数学模型,对测试集进行预测.结果:校正样品集的最佳主成分数(Rank)=7,内部交叉验证均方差(RMSECV)=1.93,决定系数(R2)=99.42;测试样品集的预测误差均方差(RMSEP)=0.797,决定系数(R2)=99.9,评估均方差(RMSEE)=2.07.结论: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测定天然牛黄粉中人工牛黄粉的掺入量结果可靠,可用于天然牛黄粉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检验人工牛黄鉴定方法的可行性.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对胆酸、猪去氧胆酸、贝斯素成分进行色谱鉴别,紫外一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胆酸、胆红素的含量.结果:鉴别方法专属性强、稳定性良好.含量测定胆酸为14.1%,胆红素为0.72%,准确度高.结论:用薄层色谱法鉴别人工牛黄中成分,结果明显、稳定.分光光度法测定含量准确度高,操作简便、快速,是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夏明衍 《中药材》1994,17(12):13-15
本文报道了未成熟牛黄的性状、显微和理化鉴别特征,分析了其内在质量,并同成熟牛黄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14.
本文采用薄层比色法测定牛黄和安宫牛黄丸中胆酸的含量。本方法操作简便,分离效果满意,不受其他群药和辅形剂的干扰,结果准确。可以作为中成药内在质量控制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气相色谱法测定牛黄中胆固醇的含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立了测定牛黄中游离及总胆固醇含量的气相色谱方法。样品不需衍生化,操作简便,方法灵敏、专属、精密。三批天然牛黄的测定结果为游离胆固醇0.072~0.214%,总胆固醇含量0.546~0.608%。  相似文献   

16.
摘要:[目的]观察牛黄降压丸治疗高血压疗效。[方法]使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104例住院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对照组52例复方利血平氨苯蝶啶片,20mg/次,1次/d。治疗组52例牛黄降压丸,9g/次,2次/d。连续治疗30d为1疗程。观测临床症状、血压、不良反应。连续治疗2疗程(60d),判定疗效。[结果始疗组显效28例,有效19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0.38%。对照组显效20例,有效16例,无效16例,总有效率69.23%。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血压均有改善(P〈0.05),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牛黄降压丸治疗高血压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1种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同时测定培植牛黄药材中18种氨基酸含量的方法。方法:以邻苯二甲醛(OPA)和9-芴甲基氯甲酸酯(FMOC)为柱前衍生化试剂。色谱柱为AJS-02氨基酸分析专用柱C18(150 mm×4.6 mm,3μm);流动相A为磷酸氢二钠-四硼酸钠缓冲液(pH 8.2),流动相B为甲醇-乙腈-水(9∶9∶2),梯度洗脱;流速为1.6 mL·min^-1;柱温为50℃;检测波长为338 nm(一级氨基酸)和262 nm(二级氨基酸)。结果:各个氨基酸在线性浓度范围内,峰面积与内标比值与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除Lys外,r>0.9990),平均回收率为90%~110%。结论:本方法准确、灵敏、简便,适用于培植牛黄药材中门冬氨酸等18种氨基酸的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18.
李秀梅  徐芳芳  张欣  刘佳丽  张永超  樊成  王振中 《中草药》2023,54(24):8007-8017
目的 采用近红外光谱(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NIRS)、中红外光谱(mid-infrared spectroscopy,MIRS)技术,实现对金振口服液(Jinzhen Oral Liquid,JOL)矿、植物药浸膏中黄芩苷、汉黄芩苷、甘草酸、没食子酸和固含量5个指标和人工牛黄浸膏中猪去氧胆酸、胆酸和固含量3个指标的含量预测,建立预测模型。方法 收集矿、植物药、人工牛黄2种浸膏样本,采集NIRS、MIRS并测定各指标含量。优选最佳光谱预处理方法和特征波段,融合光谱数据,采用偏最小二乘(partial least square,PLS)法建立8个指标的含量预测模型,并比较其性能,选出最优的含量预测模型。结果 NIRS技术对黄芩苷、汉黄芩苷、甘草酸、猪去氧胆酸、人工牛黄固含量的预测效果较好,预测相对偏差(relative standard error of prediction,RSEP)均低于8%,故选用NIRS模型作为这5个指标的最佳模型;没食子酸、胆酸和矿、植物药固含量的融合光谱数据模型预测效果较好,RSEP值均低于6%,故选用融合模型作为这3个指标的...  相似文献   

19.
通过搜索古医籍和现代医家临床经验,总结出牛黄具有以下特点:汤剂中体外培育牛黄临床用量范围为0.1~0.3 g;丸剂中牛黄临床用量范围为0.02~0.42 g;散剂中牛黄的临床用量范围为0.3~3 g;人工牛黄临床用量范围为0.3~10 g;滴鼻剂、膏剂中人工牛黄临床用量范围为30~40 g。根据疾病、证型、症状寻求最佳用量,如豁痰开窍、凉血醒神治疗心衰、中风、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汤剂中常用0.3 g,丸、散剂中用量范围为0.02~3 g,滴鼻剂中常用40 g;清热解毒治疗小儿乳蛾、带状疱疹、糖尿病性坏疽等呼吸系统疾病及皮肤病,汤剂中常用0.1 g,丸、散剂中用量范围为0.15~10 g,膏剂中常用30 g。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豁痰开窍、凉血醒神配伍朱砂、麝香、羚羊角等;清热解毒配伍蟾酥、大黄等。  相似文献   

20.
干国平  袁慎华 《中成药》1994,16(6):11-12
采用显微、化学及薄层层析法对处方中炉甘石、冰片、珍珠、人工牛黄等进行定性鉴别,采用EDTA-2Na络合滴定法和GC法对样品中炉甘石、冰片分别进行了含量测定。方法简便,结果可靠,可作为控制该制剂质量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