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络病病机探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吴以岭 《中医杂志》2005,46(4):243-245
六淫外袭易于先伤阳络,由阳络至经甚则热毒滞于阴络形成一系列病机演变过程.络中承载着由经脉而来的气血,随着络脉的逐级细分使在经脉中线性运行的气血流速逐渐减缓直至面性弥散渗灌,并在络脉的末端形成津血互换和营养代谢的场所,当病邪侵袭络脉伤及络气,使络气郁滞导致津血互换障碍,津凝为痰、血滞为瘀,痰瘀作为病理产物阻滞络脉,形成痰瘀阻络的病理状态.由于络脉的结构运行及功能特点,病邪伤及络脉则易形成易滞易瘀、易入难出、易积成形的络脉病机特点,从而出现络气郁滞、络脉瘀阻、络脉绌急、络脉瘀塞、络息成积、热毒滞络、络虚不荣、络脉损伤等络病基本病机变化.  相似文献   

2.
络脉瘀滞、络脉损伤与络脉空虚为络脉的病理特点,无论是络脉瘀滞、络脉损伤还是络脉空虚,均可致瘀。络病机理虽然复杂,但络体细窄易瘀.其证候特点总不离一个"瘀"字。血溢络外及离经之瘀,是络脉损伤的基本病理变化。络病的局部基本病理应是络脉郁滞,伴有瘀血、痰、湿、毒等病邪的聚集,痰、瘀在络病发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痰瘀互结是络病病机的重要组成部分。痰湿是造成痰湿阻络的病理机制;瘀血则是导致血瘀阻滞络脉的病理特征。痰、瘀、络三者常常互相影响,导致多种复杂病变的产生。因此,痰瘀络阻既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主要证型,也是络病病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络以改善微循环可防治冠心病,化痰活血通络方通过改善络脉瘀滞,为治疗冠心病的常用有效方。  相似文献   

3.
肾小球病属肾脏的络脉病变,其病理特点为易虚易实、易弛易急、易滞易瘀、易入难出、易息成积。肾络病可从肾阴亏虚,络脉失养、气阴两虚,肾络不荣、气阳两虚,肾络失煦、风湿扰肾,肾络失和、湿热伤肾,络脉阻滞、毒滞肾络,络体受损、痰浊内盛,肾络壅滞、水瘀互结,’肾络痹阻、痰瘀结聚,络息成积等证型论治。临证药物运用力倡选用虫类药,  相似文献   

4.
李益萌 《北京中医药》2021,40(4):382-385
糖尿病患者机体高血糖水平可引发一系列内环境改变,并导致多种生理结构及功能损害,从而促发抑郁,其发生、发展及转归具有鲜明特点,在治疗中有别于原发性抑郁症.高彦彬教授在形神学说、络病理论指导下,从络病论治本病,注重糖尿病与抑郁症二者的内在联系,在辨明虚实病性的基础上,提出络气郁滞、络脉瘀阻、络气虚滞、络脉失荣的基本病机,以通络为治疗大法,注重形神并调.络气郁滞、络脉瘀阻者当祛邪通络;络气虚滞、络脉失荣者当扶正通络、通补兼施.  相似文献   

5.
黄粤 《北京中医药》2013,(6):441-443
络脉是气血会聚之处,具有贯通营卫、环流经气、渗透气血、互化津血的生理功能,是内外沟通的桥梁,有气络与血络之分。紧张性头痛病位在气络与血络,初病中络,以邪气阻络、气机不畅为主,多为络之气病;病久不愈,络脉瘀阻,渐成痼结,则气病及血。主要病因病机为神形过用而致的心肝失调,气血失和,络脉瘀滞。络病易滞易瘀,气络之滞起于肝,血络之瘀因于心。紧张性头痛反复发作,缠绵难愈,其疼痛特点是痛处固定,常伴有颈部、颞肌压痛,切合"久痛入络"之说。调心疏肝、疏畅气血、辛散通络为基本治法。气络之病要在疏肝,血络之病重在调心。临证应重视风药的运用,其味多辛,其性主散,辛散轻扬,性主上浮,疏通气血,兼具引经、止痛之效,为治疗紧张性头痛之良药。  相似文献   

6.
以络病理论为指导,应用中药灌肠法辨治溃疡性结肠炎(UC)。UC的发生与饮食、情志、外邪、禀赋等密切相关,其基本的病机在于脾虚湿蕴、痰瘀毒滞、肠络受损,灌肠方以祛湿热、调气血、通肠络为基础,兼以扶正,并根据络气郁滞、络脉瘀阻、热毒滞络、络脉绌急或损伤、络息成积、络虚不荣等络脉不同的病理状态随症加减,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7.
张兰坤  过伟峰  肖婧  盛蕾 《中医杂志》2014,(9):804-805,808
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首创"久病入络"、"久痛入络"的络病学说,提出络病以"通和血脉"为治疗大法。基于其"络以通为用"的络病基本治则,以虚、实为纲,从气滞血结、络脉瘀滞、痰瘀阻络、络脉空虚等方面立论,谈及了辛味通络、虫药通络、藤药通络及补虚通络诸法。  相似文献   

8.
吴鞠通络病病机学术思想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笈  武养星 《山西中医》2010,26(12):1-4
络病是以络脉的功能及结构失常为主要病机的一类疾病。吴鞠通在所著《温病条辨》和《吴鞠通医案》中对络病病机多有论述。分析有关条文,可以看出吴氏判断络病病机,以辨别虚实为首务,实者如络中气滞、热搏络中、络脉瘀阻、寒湿滞络、络脉损伤、络脉痰阻、络中蕴毒;虚者有阴虚失濡、血虚失荣、气虚不充、阳虚不振。在一定条件下,络病病机还可出现不同病邪之间的转化与虚实转化。  相似文献   

9.
运用络病学说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机证治,提出冲任络脉瘀滞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络病病机,临床辨证当分清冲任络脉瘀阻证的寒热虚实,在审因论治,祛邪通络的同时灵活选用辛香通络、温经通络、藤类通络、化痰通络、虫类通络药物,若病久致虚者可加入补气运络,填精坚络之品。  相似文献   

10.
从“肺为血脏”角度出发,结合现代临床和科学研究,重新分析和认识络脉在特发性肺纤维化发展中的作用。众所周知,络脉为全身气血运行的通道,可以说络脉在气血的运行中起关键作用,“肺为血脏”理论认为气血的失常最易造成肺部瘀滞,痰阻血瘀,肺络不通,形成痰、毒、瘀、虚等病理产物,肺脏长期得不到滋养,最终发展为间质性肺疾病,肺痿弱不用。“肺为血脏”,易滞易瘀、易入难出,肺虚是形成间质性肺病的基础,络脉不通,气滞血瘀是特发性肺纤维化的病机,而络病理论又反过来证明了“肺为血脏”这一理论,临床上补肺益气、活血通络法应贯穿疾病治疗的始终。  相似文献   

11.
基于络病理论从肠络病范畴探讨放射性肠炎病因、病机及治疗原则。从病因来看,放射线损伤为本病的外因,放射线属外来之毒中的火热毒邪,火热毒邪侵袭肠络,或新感而发,或伏于肠络后发,毒致络损,引起肠腑功能失司;而内因多由于肿瘤患者本身正气不足,具有虚实夹杂的病理特点,放射线损伤进一步加剧了其虚实夹杂的病理状态。从病机上来看,火热毒邪外袭,毒损肠络是放射性肠炎发生的始动及加重因素;痰、瘀、毒胶结留滞,于肠络息而成积,痹阻肠络为病机关键;气血亏虚,肠络失养为其本,肠络空虚贯穿本病的始终,为放射性肠炎的发病基础。毒损肠络、肠络空虚、肠络痹阻,三者的病理演变体现了络病由气及血、易滞易瘀的特点。治疗上,在络病理论的指导下,以"络以通为要"为总治则,根据络脉瘀滞或络脉虚滞的不同,采用祛邪通络、补虚通络的治疗方法,并注重分期论治、内外同治。  相似文献   

12.
三叉神经痛可从络病论治,络脉病变的实质是虚、瘀、毒互结,痹阻络脉,络脉瘀阻为络病形成的病理基础,急性发作期当急则治其标,胡志强根据络病之特点提出辛温活血、通络止痛为主,兼以清热解毒的治法,以石膏细辛汤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冠心病与络病理论的相关性,及其在络病状态下的演变规律和治疗特殊性。方法:通过研读中医络病理论相关研究成果,总结络病辨证在冠心病辨证施治中的应用。结论:认为冠心病的基本病理变化可概括为"络脉虚滞",基本病机为"心气亏虚、痰瘀阻络",且本病病程中出现的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与"络病辨证"中络脉淤塞、络脉绌急、络脉失养密切相关,故从络论治应贯穿本病始终,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相似文献   

14.
《光明中医》2021,36(8)
络瘀湿滞证是由外感、内伤等引起气血不畅,湿浊不化,络脉瘀阻,致络瘀湿滞。络瘀湿滞后,加重气血阻滞,闭阻三焦气机,影响元气运行与水液代谢,导致出现各种慢性肾病、各种代谢障碍性疾病、各种肿瘤等。络瘀湿滞是致病关键,解除络瘀湿滞是治病核心,去宛陈莝方是治疗络瘀湿滞证的有效方剂。去宛陈莝方由荆芥、生地榆、槟榔、金银花、土茯苓、川楝子等组成,以之加减用于治疗各种络瘀湿滞型疾病,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5.
椎动脉型颈椎病(CSA)与络病之间存在内在关联。根据络病学说,CSA具有易滞易瘀、易入难出的病机特点,以痰瘀互结为病理基础,易夹杂气滞、湿困、血虚、风动等兼证。治疗时当遵循"络以通为用"的原则,以痰、瘀为切入点,痰偏盛者治以温化痰浊、通经活络,瘀偏盛者治以活血化瘀、行气通滞。若见多证夹杂则应在通络思想指导下分清主次,针对不同的兼夹因素分别采用相宜的治法疏通络脉,兼顾理气、养血、息风、利湿等法。根据络病病机综合运用辛味、虫类、藤类、补虚四类药物,调节络脉病理状态,缓解CSA所致的眩晕、耳鸣、视物模糊等典型临床症状,同时预防继发性病理改变的出现,达到使络脉"通且久通"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发性抽动症是一种常见的儿童时期起病的神经精神性疾病,易反复发作,且病情复杂,阻碍了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已被众多临床工作者高度关注。笔者在辨证治疗小儿抽动症的过程中,根据多年临床经验认为,本病病因为内生痰浊、痰凝气滞、痰阻络脉、瘀阻不通,继而痰浊瘀血交阻,而形成痰瘀阻络。痰浊闭阻清窍脉络,瘀血滞遏经脉,与风气相搏结,随风气走窜经络而见面部、四肢抽动不休,阻塞气道故见喉间吭吭有声。痰瘀入络,络脉不畅,痰瘀固着,病邪更盛,日久痰瘀阻滞络脉,形成恶性循环,顽疾怪病丛生,致使多发性抽动症更加缠绵难治。治疗方面,应从"痰""瘀"辨证入手,以祛痰通络,化痰熄风为主。  相似文献   

17.
络病理论系中医药重要组成部分,邪客络脉,影响络中气血运行及津液输布,致使络失通畅或渗灌失常,瘀血滞络,发为消渴,久病入络,体内血瘀、气滞、痰浊等互相胶结,损伤络脉。将脉络理论应用于消渴治疗中,辨证分为气血亏虚、肝肾不足、阳虚寒凝、痰瘀阻络,以调气血、化痰瘀、通络等为基础治疗大法,辨证施治,未来研究当以整体观为指导,运用络病理论分析络脉结构功能与其相关性,以期更好的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18.
基于络病理论认识高血压与脑梗死,二者病理因素均为风火痰瘀虚,病在血脉,其病机变化符合络病气机郁滞、络脉痹阻、络脉绌急、络脉不荣及络脉损伤。  相似文献   

19.
笔者在中医辨证论治的指导下,结合络病学理论,总结白癜风的病因病机、临床特点、方药及治疗方法等方面内容,提出从络病学论治白癜风,认为白癜风发病总病机为:气血失和,脉络瘀阻;白癜风发生、发展及变化为络脉失养、外邪袭络及络脉瘀滞,络脉作为气血运行的通道,其瘀滞导致皮肤失于滋养,发为白斑;络瘀既是发病原因亦是病理产物,遂形成恶性循环;治疗以“散邪通络”“祛瘀通络”“通补兼施”三个方面为原则,亦采用火针、艾灸中医传统治法祛邪通络,获效甚佳,以期为临床治疗白癜风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络脉作为气血会聚之处,具有贯通营卫、环流经气、渗灌血气、互化津血的生理功能,是沟通内外的桥梁;而络病指的是由各种因素导致络脉痹阻,气血瘀滞的一类病证。本文简单介绍了络脉的生理功能,基于古代及现代医家总结形成的络病理论系统,通过分析阳痿、慢性前列腺炎及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等男科常见疾病的气滞血瘀阻络病机,探讨行气活血疗法在男科常见疾病的应用及临床治疗指导意义,为日后男科疾病临床诊疗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