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5例脉管性肿瘤及其它10例软组织肿瘤,应用免疫组化法(PAP法)标记Ⅷ因子相关抗原(ⅧR:Ag)。部份脉管性肿瘤同时用ABC法进行荆豆凝集素(UEA—1)的标记。ⅧR:Ag标记结果:24例血管源性肿瘤中18例阳性,占75%,其中血管外皮肉瘤,血管球瘤各1例亦为阳性;1例淋巴管瘤为阳性;其余10例软组织肿瘤为阴性。UEA—1标记结果:16例血管源性肿瘤中14例阳性,占87.5%;1例淋巴管瘤阳性。作者认为ⅧR:Ag及UEA-1是内皮性肿瘤有价值的标记物;两者比较,UEA—1优于ⅧR:Ag。  相似文献   

2.
3.
血管内皮细胞第Ⅷ因子相关抗原在肾内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4例肾透明细胞癌及炎症区,正常肾组织的血管内皮细胞进行了第Ⅷ因子相关抗原的免疫组化研究。结果表明:血管数明显增多,Ⅷ因子染色最强的是炎症区的血管,而不是肿瘤间质血管,因此,以其做为诊断恶性肿瘤的辅助条件是不可靠的。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血管病变时血浆因子Ⅷ相关抗原的变化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正常人和糖尿病伴各种血管病变时血浆因子ⅧR∶Ag的变化,结果以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伴肾病组ⅧR∶Ag值最高,与其它各组比较有显著或非常显著性差别;糖尿病大血管病变伴微血管病变组ⅧR∶Ag值也显著高于正常组;提示病变越弥散,ⅧR∶Ag值越高,血浆ⅧR∶Ag值和血小板聚集率呈正相关,二者都是较敏感的高凝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骨折愈合过程中骨折端对Ⅷ因子相关抗原含量变化的影响,以确定VEGF对骨折端血管重建中的作用。方法 用105只大耳白制作桡骨骨折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应用VEGF组、拮抗VEGF组,分别于伤后不同时间利用Western blot方法测定各组动物骨折端Ⅷ因子相关抗原含量变化。结果 应用外源性VEGF后,骨折端Ⅷ因子相关抗原含量明显增加;拮抗VEGF则使骨折端Ⅷ因子相关抗原含量明显下降。结论 VEGF对骨折愈合过程中的血管重建具有重要作用,并可能作为一种重要因子参与了骨折愈合的修复过程。  相似文献   

6.
本组采用改良Laurell氏电免疫扩散法,对235例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尿毒综合征等疾病患儿进行ⅧR:Ag测定.急性白血病进展期、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尿毒综合症急性期及肾病综合症急性期ⅧR:Ag浓度与正常人比较在统计学上有非常显著差别(P<0.01).紫癜性肾炎、结核病ⅧR:Ag值也高于正常人(P<0.05).定期ⅧR:Ag测定,可作为监测病情变化,断治疗效果及预后的一项有价值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7.
血浆Ⅷ因子相关抗原测定在某些肝脏疾病中的临床意义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通内科(110001)赵丽娟,鲁静,蒋莉,刘作芳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申玉璋,刘春荣,蔡至道为探讨一些肝脏疾病,尤以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时Ⅷ因子相关抗原(ⅧR:Ag)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乳腺癌组织中第Ⅷ因子相关抗原和组织蛋白酶D在其转移、预后中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33例乳腺癌进行第Ⅷ因子相关抗原(F8)和组织蛋白酶D(Cath-D)染色。结果33例乳腺癌微血管F8染色均阳性(100%)。癌组织内染色阳性在70%以上者7例(21.21%),癌周组织阳性在70%以上者25例(71.67%),两者有明显差异(P<0.01)。F8表达与腋窝淋巴结转移有相关性(P<0.01)。33例乳腺癌Cath-D阳性者30例,占90.09%。结论F8、Cath-D免疫组化染色对判断乳腺癌转移、预后有着重要意义。两项同时检测可起互补作用。  相似文献   

9.
对14例肾透明细胞癌及炎症区、正常肾组织的血管内皮细胞进行了第Ⅷ因子相关抗原的免疫组化研究。结果表明:血管数明显增多、Ⅷ因子染色最强的是炎症区的血管,而不是肿瘤间质血管。因此,以其做为诊断恶性肿瘤的辅助条件是不可靠的。  相似文献   

10.
应用Ⅷ因子相关抗原(vWF:Ag)对25例肺癌及其周围正常肺组织、8例胎儿肺组织内的血管内皮细胞进行了免疫组织化学研究。结果表明:肺癌组织内毛细血管vWF:Ag为强阳性,肺组织毛细血管大多阴性,胎儿肺组织毛细血管全部阴性。从而初步证明:肺癌间质血管内皮细胞的生物学行为既不同于正常肺组织毛细血管,也不同于胎儿幼稚血管内皮。并认为,肿瘤间质血管内皮细胞vWF:Ag含量增多与恶性肿癌患者的血栓并发症、肿瘤的坏死和转移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1.
转化生长因子β_1在毛细血管瘤组织中的表达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目的 :探讨TGF β1 在毛细血管瘤病理演变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及图像分析技术 ,观察并分析TGF β1 在不同时期小儿皮肤毛细血管瘤组织中的表达变化。结果 :退化期血管瘤组织中TGF β1 表达阳性面积率及平均光密度明显高于增生期血管瘤组织 ,两者经统计学处理具有显著差异性 (P <0 .0 5 )。结论 :由此提示TGF β1 可能是影响小儿皮肤毛细血管瘤增生与退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ABC免疫酶标半定量分级法表明,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胃粘膜上皮异型增生的阳性分级表达高于浅表胃炎、低于胃癌(P<0.05)。其中再生型、隐窝型及腺瘤型异型增生的阳性分级表达呈递减关系(P<0.05),而且三者阳性细胞的分布各有特点。PCNA的原位检测,是胃粘膜上皮异型增生及其恶性变的较好辅助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3.
探讨转化生长因子 β1 在大鼠肝纤维化发生机制中的作用。随机将大鼠分为模型组 (2 0只 )和对照组 (8只 ) ,采用 4 0 %四氯化碳皮下注射 (0 .10 ml/ 10 0 g)复制大鼠肝纤维化模型 ;对照组仅给予等量生理盐水。 12周后作转化生长因子 β1 免疫组化染色及其肝内胶原图像分析。结果发现 :模型组肝组织内转化生长因子 β1 积分光密度及胶原纤维面密度与对照组相比均具有显著性差异 (P<0 .0 1;P<0 .0 0 1)。结果提示 :转化生长因子 β1 是重要的促肝纤维化因子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患者在位和异位子宫内膜人白细胞抗原HLA—DR的表达。方法 采用酶标链霉亲合素—生物素(LSAB)技术对19例内异症不孕患者在位和异位子宫内膜腺细胞HLA—DR抗原的表达进行免疫组化研究,以19例非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不孕患者作为对照。结果 内异症患者在位和异位子宫内膜腺细胞HLA—DR抗原的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强(P<0.01)。结论 子宫内膜HLA—DR抗原的异常表达可能参与了内异症免疫学异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以人巨细胞病毒(HCMV)52kd糖蛋白表达质粒(pHCMV52)扩增后提取的表达产物免疫家兔制备抗血清,采用生物素标记的免疫组化法(ABC法)检测9例人体肝组织中的HCMV52kd糖蛋白抗原。结果:临床诊断为巨细胞包涵体病的8例中7例为阳性,其HCMV52kd糖蛋白主要位于肝细胞核内和细胞膜上。ABC法方法简便、敏感性强及特异性高,且能直接判断组织中是否存在HCMV抗原并定位,对协助临床诊断、鉴别诊断和判断预后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尖锐湿疣组织中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免疫组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对60例尖锐湿疣病人组织中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状况进行组织切片和细胞涂片检测。结果显示70%的组织切片和10%细胞涂片中可见到HPV阳性细胞。阳性细胞主要见于具有诊断特征的空泡细胞中,细胞空泡程度越明显其阳性程度越强。表明空泡细胞是HPV感染后上皮细胞出现的形态学改变。含有成熟的病毒颗粒。组织切片中HPV检出率明显高于细胞涂片。在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的患者中HPV的检出率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研究甲状腺肿瘤中,血型抗原H2和内皮素(Endothelin,ET)的免疫组化表达,探讨它们在甲状腺肿瘤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以免疫组织化学ABC法。结果在57例甲状腺肿瘤中,ET识别抗原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的阳性率为22/25(88%),滤泡状癌的阳性率为2/3(24%)。其中乳头状癌与腺瘤阳性率二者之间有极显著差异(P<0.005),滤泡状癌与乳头状癌阳性率无显著差异(P<0.05)。血型抗原H2阳性反应主要存在于血管内皮细胞膜和部分组织细胞膜上,在正常甲状腺组织及肿瘤细胞中均呈阴性。结论提示ET在甲状腺癌细胞的生长、增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对良恶性甲状腺肿瘤的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旋毛虫Ts87抗原的免疫组化定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确定旋毛虫Ts87抗原在虫体上的分布及其是否属于旋毛虫排泄分泌(ES)抗原,借助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采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ing等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旋毛虫幼虫皮质层富含Ts87蛋白,而且Ts87抗原是旋毛虫排泄分泌抗原中的组分。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丙肝病毒(HCV)感染与我国肝细胞癌(HCC)之间的关系,以及HCV抗原成分(HCAg的)在HCC组织中的分布状况,应用鼠抗HCV单克隆抗体,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HCC组织中HCAg的表达,同时检测了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结果:40例HCC标本组织中HCAg、HBsAg检出率分别为17.5%(7/40)和70%(28/40),其中单一HCAg阳性者仅1例,HCAg和HBsAg同时存在的检出率为15%(6/40)。镜下见HCAg呈细颗粒状分布于细胞胞浆,HCAg阳性细胞以局灶型分布为主。提示我国部分肝癌患者的癌组织中确实存在HCV,HCV感染可能是除乙肝病毒以外,导致我国HCC发生的另一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20.
对95例急慢性HBV感染者应用免疫组化方法证实:28例(29.5%)患者的肝内检出HLA-DR抗原的肝细胞膜表达,表达HLA-DR抗原的肝细胞呈灶性和片状分布,常有较明显的水样变性,且与肝内HBcAg的存在有关。结果提示,HLA-DR抗原的膜表达可能与肝细胞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