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研究大肠癌组织及大肠腺瘤组织中端粒酶活性表达的差异,探讨端粒酶激活在大肠癌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采用端粒重复片段扩增方法研究了37例大肠癌、50例大肠腺瘤、20例正常大肠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表达.结果:(1)端粒酶活性检出率在大肠癌组织、大肠腺瘤组织分别为86.5%、20.0%,而正常大肠组织中无表达,癌组织中检出率明显高于其他组织(P<0.001).(2)端粒酶活性与大肠癌的病理分化程度、病理分期、肿瘤大小、部位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大肠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呈高表达,端粒酶在大肠癌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有希望成为大肠癌诊断和治疗的理想标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粪便多基因、多因素联合筛查大肠癌的新方法.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肽性分析(PCR-SS-CP)方法和聚合酶链反应.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PCR-TRAP-ELISA)研究了108例大肠癌患者粪便中p53、K-ras基因突变率和端粒酶活性.结果:108例大肠癌患者粪便中p53、K-ras基因突变率和端粒酶活性阳性率分别为59.3%,38.9%和52.8%,且有39例三项指标均出现异常.53例大肠良性病患者及正常人粪便中p53、K-ras基因突变率和端粒酶活性阳性率分别为15.1%、9.4%和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叉(P<0.01).联合检测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单因素变异的检出率(P<0.05).结论:粪便中p53、K-ras基因突变率和端粒酶活性联合检测可显著提高大肠癌的早期诊断率,为大肠癌患者的筛查和早期诊断提供了一种新方法,并且对判断预后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卵巢癌患者腹水微量癌细胞中的端粒酶活性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以PCB技术为基础的TRAP方法检测卵巢癌腹水细胞标本中的端粒酶活性,并将检测结果与细胞学诊断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对30例经病理学确诊的卵巢癌腹水细胞标本,采用细胞学检查和端粒酶活性检测发现,20例细胞学阳性腹水标本中,端粒酶阳性19例;7例细胞学阴性腹水标本中,端粒酶阳性3例;3例细胞学可疑腹水标本,其端粒酶活性检测均为阳性.细胞学诊断和端粒酶检测阳性率分别为66.67%(20/30)和83.33%(25/30).结论端粒酶活性检测可能在卵巢癌腹腔转移、腹水性质的鉴别诊断和疗后微小残存检测方面有重要辅助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
大肠癌标本端粒酶活性检测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何奇 《华西医学》2007,22(1):12-13
目的:探讨端粒酶活性检测在大肠癌活检标本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改良的TRAP银染法,检测39例大肠癌,21例溃疡性结肠炎,22例正常大肠黏膜活性检标本端粒酶活性。结果:39例大肠癌阳性率为89,7%,21例溃疡性结肠炎阳性率为9.5%,22例正常对照组阳性率为0%,大肠癌端粒酶活性阳性率与肿瘤临床病理分期、组织学类型、肿瘤大小及部位无显著相关。结论:大肠癌活性标本端粒酶活性检测对大肠癌的诊断及与溃疡性结肠炎的鉴别诊断、治疗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尿液中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检测对膀胱癌的诊断与术后跟踪随访的意义,以PCR-ELISA方法检测膀胱癌组织和自然排尿中膀胱癌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以巴氏染色法对脱落细胞进行细胞学检查.62例膀胱癌患者中,有59例肿瘤组织表达端粒酶活性(95.2%);47例尿脱落细胞表达端粒酶活性(75.8%),24例尿脱落细胞中发现癌细胞(38.7%),脱落细胞的端粒酶活性检测明显高于细胞学检查(P<0.005),随着肿瘤分化程度和临床病理分期的增加,阳性率明显增高(P<0.05).结果表明自然排尿端粒酶活性的检测,操作简单、灵敏、特异性强,可望成为诊断膀胱癌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大肠癌组织及大肠腺瘤组织中端粒酶活性表达的差异,探讨端粒酶激活在大肠癌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采用端粒重复片段扩增方法研究了37例大肠癌、50例大肠腺瘤、20例正常大肠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表达。结果:(1)端粒酶活性检出率在大肠癌组织、大肠腺瘤组织分别为86.5%、20.0%,而正常大肠组织中无表达,癌组织中检出率明显高于其他组织(P〈0.001)。(2)端粒酶活性与大肠癌的病理分化程度、病理分期、肿瘤大小、部位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大肠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呈高表达,端粒酶在大肠癌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有希望成为大肠癌诊断和治疗的理想标志。  相似文献   

7.
肺癌患者外周血液端粒酶活性检测结果与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肺癌患者外周血液端粒酶活性(TA)检测结果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应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微孔板杂交-酶联免疫分析检测肺癌患者外周血液TA,比较TA阳性与阴性患者3年生存情况.结果 TA阴性组52例患者1~3年生存例数分别为31例、10例和2例,TA阳性组45例患者1~3年生存例数分别为12例、1例和0例,TA阴性组的1~2年生存例数显著多于阳性组(P<0.05).结论 检测外周血液TA有助于肺癌预后的评估,TA阴性者的生存情况明显好于阳性者.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颅内肿瘤脑脊液端粒酶活性的表达,评价其作为肿瘤标记物及临床意义.方法取19例颅内肿瘤和5例脑外伤患者脑脊液标本,应用改良的银染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TRAP)进行端粒酶活性检测.结果19例颅内肿瘤脑脊液标本中3例表现出端粒酶活性,阳性率15.8%(3/19),3例阳性者分别为室管膜瘤、肺癌脑转移和复发胶质瘤.5例脑外伤患者脑脊液标本无端粒酶活性表达.结论脑脊液中端粒酶活性检测对评估颅内肿瘤生物学特性和临床意义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痰液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表达作为肺癌早期无创伤性辅助诊断指标的可能性。方法 采用必嗽平注射液液化痰液收集脱落细胞 ,逆转录一聚合酶链反应一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RT -PCR -PAGE)进行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检测 ,同时采用巴氏染色法进行脱落细胞学检查。结果  6 0例肺癌患者痰液脱落细胞中有 35例检测到端粒酶活性 ,阳性率为 5 8.3% ,而 2 0例良性支气管 -肺病变患者痰液脱落细胞内无一例检测到端粒酶活性 ,两者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6 0例肺癌患者痰液脱落细胞学检查明确为癌细胞者 2 9例 ,阳性率 4 8.3% ,与端粒酶活性阳性表达率之间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肺癌患者痰液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阳性表达与病变部位及组织学类型无相关性 (P >0 .0 5 )。结论 痰液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检测可作为肺癌早期无创伤性检查辅助诊断指标 ,端粒酶活性阳性表达率与肿瘤部位、组织病理学类型无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检测大肠癌(CRC)患者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CTCs)数,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58例CRC患者术前静脉采血,使用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结合荧光定量PCR(RTFQ PCR)方法检测外周血细胞角蛋白20(CK20)及癌胚抗原(CEA) mRNA表达,比较CTCs细胞阳性率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 58例CRC患者外周血中CK20及CEAmRNA表达的阳性率为93.1%.CTCs的阳性检出率与Ducke's分期及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结论 多重RTFQ PCR方法可应用于CRC患者外周血中CTCs检测,对预后判断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探讨端粒酶活性与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以及端粒酶活性强度与外周血T淋巴细胞 嗜银蛋白(Ag NORs)含量的关系。【方法】采用PCR TRAP方法检测48例肺癌组织和28例癌旁组织端粒 酶活性,并用免疫图像分析的方法术前检测20例病人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Ag NORs含量。【结果】肺癌组 织与癌旁组织的端粒酶阳性表达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肺癌端粒酶活性与淋巴结转移、TNM分期有 显著相关性(P<0.05);肺癌端粒酶活性强度与外周血T淋巴细胞Ag NORs含量呈负相关关系(R=-0. 808)。【结论】端粒酶活化与肺癌的发生发展有关,并与机体免疫功能有着密切的关系,结合分析端粒酶活性 与外周血T淋巴细胞Ag NORs含量对了解肺癌的进展情况有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胃癌区域淋巴结中CD4~+CD25~+Foxp3~+T细胞(Treg细胞)分布及与外周血白介素(IL)-10和转化生长因子(TGF)-β_1的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48例胃癌患者(淋巴结转移26例,无转移22例)区域引流淋巴结中Treg细胞频数;ELISA方法检测外周血血清TGF-β_1和IL-10水平。分析Treg细胞与TGF-β_1、IL-10相关性。结果 Treg细胞在淋巴结转移患者阳性淋巴结中水平为(18.16±2.51)%,显著高于阴性淋巴结[(13.51±2.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阴性淋巴结Treg细胞比例显著高于无转移患者淋巴结[(9.27±2.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LISA结果提示淋巴结转移患者外周血TGF-β_1和IL-10水平显著高于无转移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患者引流区淋巴结Treg细胞分布比例与外周血血清TGF-β_1(r=0.73,P0.01)和IL-10水平(r=0.81,P0.01)呈明显正相关。结论胃癌患者区域引流淋巴结中Treg细胞分布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Treg细胞可能通过分泌TGF-β_1和IL-10导致胃癌淋巴结微环境发生免疫抑制,是胃癌发生淋巴结转移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4.
胃癌端粒酶表达的预后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端粒酶与胃癌预后的关系。方法 :用端粒酶原位分子杂交检测 45例胃腺癌中端粒酶的活性 ,并结合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胃腺癌端粒酶阳性表达率在淋巴结转移组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 (P <0 .0 5 ) ;在术后生存 5年以下者中显著高于生存 5年以上者 (P <0 .0 5 )。结论 :胃腺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的检测对判断胃癌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结肠直肠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肿瘤浸润淋巴细胞、肿瘤引流淋巴结淋巴细胞的免疫学功能 ,为研究结肠直肠癌患者的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积累实验资料。方法 :比较结肠直肠癌患者不同来源淋巴细胞的细胞表型、NK活性、LAK活性、特异性细胞毒活性、体外增殖反应等特征。结果 :结肠直肠癌患者PBL、LNL、TIL在免疫功能上有较大差别。从结肠直肠癌患者肿瘤原位新鲜分离的LNL和TIL的NK活性、LAK活性和特异性细胞毒活性均明显低于PBL。PBL中含有较多的NK细胞 ,LNL中含有较多的B细胞和CD4+ 细胞 ,PBL和无肿瘤转移的LNL的细胞增殖能力明显高于TIL和有肿瘤转移的LNL。结论 :一般情况较好的结肠直肠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免疫学指标和正常人PBL相比基本正常。  相似文献   

16.
OBJECTIVES: Breast cancer is the most common malignancy among Egyptian women.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evaluate the role of both telomerase and TPS estimation in assessment of breast cancer. METHODS: The study included 40 patients with breast cancer, and 20 patients with benign breast diseases. Telomerase activity in breast tissues was assessed using TRAP assay. TPS was measured in sera of the patients by ELISA. RESULTS: Telomerase positivity was 15% in benign group vs. 60% in malignant group (p = 0.0009). It was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to stage, and lymph node status (p < 0.02). Telomerase positivity showed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to tumor recurrence (p = 0.0076) in a follow-up period of 36 months. Mean rank of TP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malignant than benign groups (p < 0.001), and in telomerase positive than telomerase negative patients (p < 0.001). In malignant group, mean rank of TP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late stages (p < 0.002), in higher grade (p < 0.05), in larger tumor size (p < 0.01), and in lymph node positive patients (p < 0.001). ROC curve was utilized to choose the best cutoff for serum TPS (88 U/L). At this cutoff, the sensitivity was 95%, and the specificity was 75%. At a higher cutoff (109 U/L), TPS positivity was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to stage, grade, lymph node status, and telomerase positivity (p < 0.05). CONCLUSION: Telomerase positivity and serum TPS might be used as additional markers for assessment of breast cancer.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端粒酶活性在乳腺癌诊断中的临床意义并分析端粒酶表达与P53基因突变的关系.方法采用TRAP-Hyb以及PCR/SSCP法检测乳腺肿块中端粒酶的活性和P53基因突变.结果乳腺癌标本端粒酶的阳性率88.1%,乳腺良性病变标本端粒酶的阳性率5.7%,两者差异显著(P<0.005).端粒酶表达和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无相关性.P53基因突变率在乳腺癌标本中为85.7%,在乳腺良性病变标本中为2.9%,两者差异显著(P<0.005).结论端粒酶活性在乳腺组织中可作为一种新的肿瘤标记物,在乳腺癌诊断中具有一定应用价值.其与P53基因突变有关,推测P53基因突变可能是导致端粒酶被激活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大肠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端粒酶基因表达与临床病理的关系.方法 用实时荧光定量端粒重复扩增法(RTQ-TRAP)检测71例大肠癌和20例良性大肠疾病患者,以及25名健康人PBMC端粒酶基因表达,同时检测大肠癌患者血浆癌胚抗原(CEA)含量.结果 71例大肠癌患者中,50例端粒酶基因表达阳性,阳性率70.4%;20例良性大肠疾病表达阳性1例,阳性率为5.0%,大肠癌组与良性大肠疾病组和健康对照组的PBMC端粒酶基因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521,P<0.001).大肠癌患者在不同性别(χ2=0.114,P=0.736)、年龄(χ2=0.113,P=0.735)、肿瘤部位(χ2=1.523,P=0.677)、Dukes分期(χ2=2.282,P=0.320)间的端粒酶基因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1例大肠癌患者PBMC端粒酶基因表达阳性率与CEA阳性率(63.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286,P=0.125).结论 RTQ-TRAP是一种快速、准确、定量检测端粒酶基因表达的方法,大肠癌患者PBMC端粒酶活性是一项有效的辅助诊断大肠癌的分子标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鸟甘酸环化酶 C ( GCC )在大肠癌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RT-PCR法对32例大肠癌患者、25例大肠良性病变患者、30例健康体检者外周血中GCC表达情况进行检测,并对大肠癌病理指标与GCC mRNA 表达阳性率之间关系进行研究。结果32例大肠癌患者中,GCC mRNA 的阳性检出率为65.63%(21/32),良性组中 GCC mRNA 的阳性检出率为20.00%(5/25),而对照组中未见 GCC mRNA 表达;三组外周血中表达阳性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肠癌患者 GCC mRNA 表达水平与Duke 分期、淋巴结转移和肝转移密切相关(P〈0.05),与年龄、性别、肿瘤大小等无关(P〉0.05)。结论 GCC mRNA 在大肠癌患者外周血中阳性表达率较高,特别是复发或转移病例,可作为大肠癌术后复发、转移的早期检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大肠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应用S-P免疫组化检测48例人大肠癌组织的VEGF表达,分析VEGF与大肠癌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Dukes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关系,并观察VEGF在大肠癌组织不同区域的表达。结果 VEGF表达率随大肠癌Dukes分期的进展而增加,且Dukes C期的VEGF表达率显著高于Dukes A期(P<0.01)。VEGF在有淋巴结转移组的表达率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而它的表达与组织学类型及分化程度无关(P>0.05),VEGF仅在癌细胞内表达,在癌旁及正常组织内无表达。结论:VEGF表达对大肠癌的进展有促进作用,VEGF可作为反映大肠癌生物学行为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