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浅谈药引与引经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 2年来 ,我们在辅导执业药师考试的过程中 ,发现大部分学员将药引与引经药两者混为一谈。而一些书报也认为药引与引经药含义相同 ,如《中医大辞典》谓 :“药引 ,指引经药 ,即方中使药 ,又称引经报使……”。《中药通报》1987年第1期中“中药药引初探”一文谓 :“中药药引即是引经药”。《中国医药报》2 0 0 2年 6月 9日 7版谓 :“药引又称引药……药引就是使药”。笔者认为把药引称作引经药是不正确的 ,分析如下。药引是指医师根据药剂的性质或病情的需要 ,要求病家自备的一些药物或辅料 ,加入药剂中一同煎服。所以 ,药引在处方中的作用 ,…  相似文献   

2.
浅谈药引子     
中医临证处方之后,每每涉及到药引子一事。清·张睿曾有过《药引论》,令人问津甚少。《辞源》云:“中医开完处方,末尾加一两味药作为药引,又叫引子。”“药引子”品名繁杂,但用时仅一二味而已,不外是与主方同气相求,增强药效,可谓“使”中之“使”。尤在泾说:“兵无向导则不达贼境,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可见其功用。应用类别《药引论》说:“古人用汤,必须置引”,虽然不至于如此,但临床沿用已久却是客观存在的。论其应用之详,如《串雅内  相似文献   

3.
中药处方讲究“药引”,这是中医治病的特色之一,“引”即向导,有引经报使之意,是借用一些药物的特殊功能引众药直达病所,或引药力集中于某脏腑,以达增强疗效、解毒扶正和护胃矫味的效果。常用药引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4.
百家园     
刘完素对药引的运用经验药引是指方剂中用以提高疗效,使药物直达病所,同时降低药物毒副作用,照顾兼症,调和诸药以及矫味的药物,它是在中医配伍原则及中药归经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历代医家对药引的应用十分重视,清代尤在泾渭:“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医学读书记》)”《黄帝素问宣明论方》则反映了金元时代著名医家刘完素应用药引使药直达病所、增强疗效、令邪有出路、防阴阳格拒、减毒、调和诸药、矫味的丰富经验。1 为药至病所而用引刘完素虽未专门论述引药归经的目的与意义,但其选用药引领诸药直达病所以更好地发挥疗效的思想已昭然于所用方剂之中。如用保安丸(川大黄、干姜、附子、鳖甲)治疗症积时,特  相似文献   

5.
也谈引经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遣方用药,最重对证二字。但病有寒热虚实及病位的不同,同一功效的药物,也有作用部位的偏重之异。临床用药需要正中病位,才不至于诛伐无过。引经药正可以起到引导诸药直达病位的作用。自张洁古首创归经、引经理论以来,对引经药概念的理解众说纷纭,常常与药引、使药等概念混为一团,运用上也不甚明确。如《中医大辞典》对药引定义说:“药引,指引经药,即方中使药,又称引经报使……”将  相似文献   

6.
药引的作用     
《亚太传统医药》2006,(3):50-50
<正>药引又称引药、药引子。中医处方是按“君、臣、佐、使”的原则来配伍的,药引就是“使”药。引经作用:药引可引导药物对人体的某一部位或脏腑充分发挥治疗作用。如治疗肾阴亏损的六味地黄丸,常以淡盐水作为药引送服,因为咸味可以引导药物入肾。增强疗效:经引药作药引,可提高主药的疗效。如在治疗风寒感冒的辛温解表方中,常以生姜或葱白为  相似文献   

7.
清代名医徐灵胎说:“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其法,则非特无功,而反有害,此不可不知也”。中成药服用方便,故临床应用非常广泛。因此,探讨其最佳服法很有必要。古人云:“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所以,笔者认为,中成药要根据所治之疾病及成药本身的特点选择不同的药汤(即药引)送服才能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8.
刘完素对药引的运用经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药引是指方剂中用以提高疗效,使药物直达病所,同时降低药物毒副作用,照顾兼症,调和诸药以及矫味的药物,它是在中医配伍原则及中药归经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历代医家对药引的应用十分重视,清代尤在泾渭:"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医学读书记>)"<黄帝素问宣明论方>则反映了金元时代著名医家刘完素应用药引使药直达病所、增强疗效、令邪有出路、防阴阳格拒、减毒、调和诸药、矫味的丰富经验.  相似文献   

9.
"药引"是具有引导药物直达病所以及能增效减毒或扩大方药应用范围的药物。《御纂医宗金鉴》集前贤临床理论精华,所涉药引范畴相当广泛,包括引经药、引子药和部分加减药和佐使药,其运用规范不失灵活,方法明晰易于掌握,代表性强,对中医临床药引的运用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中药引经理论与药物靶向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探讨中药引经理论与药物靶向性之间的相关性,为基于中药引经理论研究靶向给药系统的新思路提供理论参考。作者调研了中药引经理论沿革、临床应用情况、引经药自身与靶部位的亲和性,以及引经药对其他药物吸收、分布、药效的影响等研究结果,分析归纳,提出观点。经过大量的文献调研,揭示中药引经作用与药物的靶向作用有一定相关性。以为通过中药引经理论的应用,可为现代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以增强药物的靶向性。  相似文献   

11.
“引经报使”系指以特定药物通过经络引诸药直达病所藉以愈病而言。《医学阶梯》曰:“药之有引,如舟之有楫。”《医医病书》云:“药之有引,如人之不识路径者用向导。”“引经报使”在仲景六经用药中已露端倪,不过由张洁古《珍珠囊》正式创说,厥后为东垣、好古、丹溪、纯彦、时珍、希雍、中梓和姚澜等所推阐。惟赵叔斋、徐灵胎二氏大持异议,意即药所治病有多少之分。有入五脏,有助十二经,非“治一不能治二”;又气血无所不通,药性一定不移,岂“只入某经”,而诋洁古辈“每药注定之独入某  相似文献   

12.
引经药,一般解释为“引药直达病所的药物”。《医医病书》云:“药之有引经,为人之不识路径者用响导也。”金·张元素称之为“引经报使之用”。《素问·宣明五气篇》曰:“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金元时期张元素、李杲首次提出“引经药”理论,认为某些药物不但能作用于某经,倘入配方中,还能将本来不主归或不归疾病所在  相似文献   

13.
服中药为何要用药引 ?祖国医学认为 ,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它网络全身 ,通达表里 ,内联五脏六腑 ,外络四肢百骸、筋骨皮毛 ,使内外表里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故“药引”犹如导游 ,将诸药引向一定的经络脏腑 ,进行针对性治疗。若能辨证选用药引 ,则不仅有引药归经、增强疗效之功 ,而且还兼有调和、保护、制约、矫味之效 ,从而弥补了它的不足 ,还减少了毒副作用。药引是以药物归经理论为基础的 ,药物归经则以中医的辨证方法为依据 ,如脏腑辨证理论 ,六经辨证理论 ,卫气营血辨证理论等。根据以上辨证方法 ,药物的归经有以下几种方法。1 药…  相似文献   

14.
引经药 ,一般解释为“引诸药直达病所”,即可使不归该经的药物接引到该经病所的药物。正如沈石匏所称“剂中用为向导 ,则能接引众药 ,直入本经”。引经药早在《本经》中已有论述 ,但引经药的系统归纳 ,乃是归经理论与药物的君臣佐使理论相结合而形成的 ,而主要是复方中引使药物与经络理论的结合。历代医家论述的引经药物甚多 ,根据其引使的范围和性质可分为三类 :十二经引经药、病证引经药、局部穴位引经药。引经药随着在方中地位的不同而分别具有不同作用。一般引经药多作佐使药应用 ,可以引导诸药直达病变部位 ,以增强临床用药的针对性 ;…  相似文献   

15.
中药“药引”为中医处方的辅佐药。中医处方中加入“药引”后其药力可直达病变部位,更好地发挥其治疗作用。“引经药”也称使药,是组成中医处方的基本原则之一,二者在临床应用中常一起使用,相辅相成、共同提高中药疗效,简要总结了二者的异同点。  相似文献   

16.
中药处方讲究“药引”。据历代文献资料记载,药引具有引经(即把药物成分集中到病变部位)和增强疗效作用。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药引:食盐:味咸,寒,入肾、胃、大肠经,有清火、解毒之效。治疗肾阴虚的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宜用温盐开水送服,即是取其能入肾。生姜:味辛,微温,入肺、脾经,有发汗解表、温中止咳、温肺止咳之效。治疗风寒感冒呕吐时,常用生姜3 ̄5片为引,以增强疗效。葱白:味辛,温,入肺、胃经,有散寒通阳,解毒散结之效。治疗感冒风寒,小便塞闭不通时,常用葱白5 ̄7根为引。灯心草:味甘、淡,微寒,入心、小肠经,能消心除烦,利尿通淋。…  相似文献   

17.
凡引导某药直达病所,起到引经报使作用的药物称为引经药,或称“引子”、“引药”,引经药的提出源于归经理论,而归经理论滥觞于《内经》,如《素问·宣明五气篇》日“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这是归经理论最早的萌动,至金时张洁古发明了药物“引经报使之说,才奠定了引药之基础。继传其学的李东垣、王好古亦大倡药物之引经报使。李时珍亦是引经药之积极倡导者。引经药不但在所入经中发挥了治疗作用,并越出该经范围,在经与经之间,起桥梁和引导的作用。引经药的共同特点 1、在同一经中,因引药作用形式有升降浮沉之异,故用药有上下之分。如少阴经病,在上用细  相似文献   

18.
<正> 引药又称引经药,在处方中属辅药范围,引药是引导处方诸药到达疾病所在部位的药物,古代各名家对引药的应用一直很重视,如苏州名医叶天士善以艾叶作药引,贺季衡先生善用东海夫人为药引(据笔者考评东海夫人即淡莱),现代医家拟方少用药引,这可能是由于古人将药引述说的过于神秘诡异,所用之引药多神奇怪诞所致,本文拟就此以现代药理学实验为基础,作一番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9.
中药“引经药”与“药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明喜 《中医药学刊》2006,24(6):1143-1143
中药“药引”为中医处方的辅佐药。中医处方中加入“药引”后其药力可直迭病变部位,更好地发挥其治疗作用。“引经药”也称使药,是组成中医处方的基本原则之一,二者在临床应用中常一起使用,相辅相成、共同提高中药疗效,简要总结了二者的异同点。  相似文献   

20.
基于药引的定义,探讨药引与引经药的关系及区别,并依据药之有性理论及伤科用药特点总结药引在伤科各部位包括头面颈项部、胸腰躯干部、四肢损伤中的具体应用,以期为中医骨伤在各部位损伤中应用内治法配合药引的使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