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房室结传导的调节和房室交界区的射频消融是控制药物难治性房颤时心室率的治疗途径。 方法 1993年1月~1996年12月。在两个心脏病中心对120例患者进行了比较研究。中心1用房室结射频消融加起搏器植入(A组)。中心2用药物对房室结传导的调节(B组)。A组:60例患者,男30例,年龄(64±11)岁。43例有器质性心脏病。24例有阵发性房颤,36例有慢性房颤。B组:60例患者,男32例,年龄(58±12)岁。50例有器质  相似文献   

2.
射频消融房室交界区和植入起搏器治疗心房颤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对9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和8例慢性房颤患者行房室交界区消融和植入起搏器(Abl+Pm)治疗,探讨这一方法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经右股静脉植入4极电极导管于右心室心尖部和4极大头消融导管至房室交界区,于记录到希氏束电位处放电消融,直至出现三度房室阻滞,然后植入VVI或DDD起搏器。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阻断房室交界区并植入起搏器。8例慢性房颤患者植入VVI起搏器,术后血流动力学稳定、临床症状改善,3个月后心胸比例由原来的0.62±0.04缩小为0.57±0.05,差异有显著性(P<0.05),心功能(NYHA分级)均提高Ⅰ级以上;9例阵发性房颤患者中,8例植入VVI起搏器,1例植入DDD起搏器,房颤发作时,8例无临床症状,1例仅有轻微心悸。随访1~47个月,无1例出现起搏器综合征、栓塞和心功能恶化。结论 房颤患者的Abl+Pm治疗可有效控制临床症状、改善心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峡部依赖性心房扑动(房扑)对心房颤动(房颤)发作的影响,进一步探讨房扑和房颤的关系。方法86例房扑患者,其体表心电图均提示典型房扑,男性54例、女性32例,年龄50.0±15.6(11~74)岁,病程5.6±6.4(0.1~30)年。将所有患者分成A、B两组,A组为房扑合并房颤患者,共25例;B组为不合并房颤患者,共61例;其中A组同时合并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3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4例,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PAT)10例;B组合并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5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7例。对峡部依赖性房扑者,线性消融下腔静脉—三尖瓣环峡部致双向传导阻滞;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者行旁道消融术;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者行慢径改良术,阵发性房速术中持续或可诱发,予以射频消融。平均随访27.1±14.1(6~63)月。结果A组25例患者中,术后68%(17/25)患者不再发作房颤;其余8例仍有房颤发作,其中1例为术前同时合并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5例为合并阵发性房速。61例术前不合并房颤者,术后随访中有16.4%(10/61)新发房颤。86例患者中,6例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行起搏器植入术,随访未诉心悸、胸闷,心电图为窦性心律与起搏心律交替出现。结论房扑可能与房颤具有共同的发生基质,也可以是房颤的触发因素,成功消融房扑后可以阻止房颤的发生。但房颤发生机制多样,消融峡部依赖性房扑,仍会发生房颤,术前合并房颤或房速者是最强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4.
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电生理机制及导管射频消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阵发性心房颤动 (房颤 )的电生理机制和右房峡部消融对房颤的影响。方法 1 995年 6月~ 1 999年 6月 ,1 5例药物治疗无效的阵发性房颤 ,男性 8例 ,女性 7例 ,年龄 (5 6± 9)岁 ,病程 (7± 4)年 ,消融前 3个月平均每月发作 6次至每日数十次不等 ,发作时均有明显症状 ;对照组 1 5例房室结折返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男性 5例 ,女性 1 0例 ,年龄 (5 7± 6 )岁。电生理检查及消融 ,房颤组和对照组均测量房室结正向和逆向传导文氏点 (Wenckebach point)。程序电刺激诱发房颤 ;在右房峡部线性消融。结果 房颤组房室结正、逆向文氏点分别为 (34 0± 38) m s和 (6 1 8± 75 ) ms,两者差异具有显著性 (P<0 .0 0 1 ) ;对照组正、逆向文氏点分别为 (34 5± 5 2 ) ms和 (338± 48) m s,两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 ) ;两组间正、逆向文氏点离散度差异 (正、逆向文氏点之差 )具有显著性 (P<0 .0 0 1 )。房颤组可用短阵快速刺激 (burst)诱发房颤 ,9例房颤由心房扑动 (房扑 )蜕变而成 ,7例消融后即刻成功 ,随防 3个月~4年 ,3例无房颤复发 ,1例随访时间最长达 3年 6个月 ;其余病例房颤发作频度较术前减少 70 %~95 %。结论 部分阵发性房颤患者在右房内与房扑一样存在大折返环 ,这些患者房颤由房扑蜕变而来  相似文献   

5.
<正> 近年来我们对单独静脉推注(简称静注)异搏定(V)和静注硫酸镁+异搏定(M+V)治疗心房颤动(简称房颤)进行了临床观察。其结果报道如下。 53例房颤患者,男38例,女15例,年龄38~75岁,病例来自我院门诊和住院病房(除外预激综合征,二、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心功能NYHA Ⅲ或Ⅳ级,洋地黄中毒和肝肾功能损害者)。其中阵发性房颤21例,病程2个月~5年。持续性房颤32例,病程6个月~20年。53例中风心病18例,冠心病25例,高心病7例,不明原因3例。随机把病人分为V组(异搏定7.5mg+生理盐水20 ml)和M+V组(10%硫酸镁20 ml+生理盐水10 ml+异搏定7.5mg)。均3分钟静注完毕,心电示波并记录Ⅱ导联ECG,动态观察1小时,计算用药前后1小时心室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室上性心律失常对阵发性心房颤动 (房颤 )自然发作的影响 ,探讨房颤发生的可能电生理机制。方法  31例室上性心律失常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 ,其中男性2 0例 ,女性 11例 ,年龄 5 4± 12 (2 4~ 6 9)岁 ,病程 9± 5 (1~ 19)年。 31例患者经电生理检查证实 :5例为典型心房扑动 (AFL) ;17例为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AVRT) ,包括显性预激综合征 7例 ;9例为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AVNRT)。术前 1年内房颤平均发作 6± 5 (2~ 18)次。对于典型AFL者 ,线性消融下腔静脉 三尖瓣环峡部致双向传导阻滞 ;AVRT者行旁道消融术 ;AVNRT者行慢径改良术。平均随访39± 19(12~ 72 )月。结果  31例患者中 ,2 3例消融术后房颤不再发生 ,占研究组的 74 19%。 5例AFL者术后 3例不再有AFL及房颤发生 ,2例术后房颤发生的频度与术前无变化 (其中 1例动态心电图检查提示有频繁房性早搏并有房早触发房颤现象 )。 2 6例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术后 2 0例无房颤发作 ;6例术后仍有阵发性房颤 ,但 2例发作频度较术前明显减少 ,3例无变化 (其中 1例为高血压合并左心房轻度扩大者 ) ,1例动态检查示有频繁房性早搏及短阵房性心动过速。结论 AFL可能与房颤具有共同的发生基质 ,也可以是房颤的触发因素 ,成功消融后可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心房颤动伴心室长间歇的发生机制和临床意义.方法 对动态心电图记录到的86例心房颤动伴心室长间歇的患者进行分析,男性52例,女性34例,年龄25~85(54±8)岁.其中持续性房颤48例、阵发性房颤38例.结果 86例患者中房颤伴心室长间歇≥1.5 s的有(267.4±56.2)次,最长为2.1~4.0 s,其中60例心室长间歇发生在凌晨1-4时,26例昼夜均有发作且12例有晕厥发作.10例电复律转为窦性心率后,3例存在房室阻滞,其中Ⅰ度房室阻滞1例、Ⅱ度房室阻滞2例.结论 心房颤动伴心室长间歇多发生在凌晨睡眠时,如能及早做出房颤伴Ⅱ度房室阻滞诊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其发生机制可能与房室传导障碍、隐匿性房室传导、迷走神经张力增高、间歇性房室结不应期延长或隐匿性交界性早搏有关.  相似文献   

8.
采用射频消融(RFCA)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119例,其中旁道(AP)参与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62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47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5例,心房颤动(简称房颤)2例,心房扑动(简称房扑)2例,房性心动过速(简称房速)1例.119例患者中男61例,女58例,年龄39±13(11~67)岁.心动过速发作史6个月~39年.  相似文献   

9.
心房颤动 (房颤 )是房室旁路参与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AVRT )及阵发性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AVNRT )患者常见的并发症 ,国外报道发生率为 19%~ 44% ,并因其对显性预激患者具有潜在的导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血栓栓塞及猝死的危险而倍受重视。射频消融治疗已成为目前治疗AVRT和AVNRT的一线治疗。本研究的目的是总结AVRT和AVNRT患者射频消融治疗前后房颤的发生情况 ,从而分析成功的射频消融慢径及房室旁路对房颤的预防作用。资料和方法对象为 1994年 1月~ 1999年 12月在我院导管室接受射频消融治疗成功的 90例AVRT和AVNRT…  相似文献   

10.
心房起搏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大量资料证实心房起搏有明显的抗房性心律失常作用 ,本研究对一组接受心房起搏治疗的缓慢型心律失常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 (房颤 )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1.资料与方法 :选择 1993年 2月~ 2 0 0 0年 7月 ,对合并有阵发性房颤患者 38例植入永久性心房起搏装置 ,年龄 38~ 78(6 0± 17)岁。其中 33例为病窦综合征 (病窦 ) ,5例为高度房室传导阻滞。阵发性房颤指术前记录至少 1次房颤发作者。 5例病窦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 ,由于经济原因 ,行单纯右心房起搏 (AAI) ;3例合并房间传导阻滞的患者 ,选择DDD起搏器 ,行双心房 右心室三腔起…  相似文献   

11.
心房颤动患者心室率与心房率及房室结电生理性质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心房颤动 (房颤 )患者的心室率与心房率、房室结的传导性质 ,即房室结前传文氏点和有效不应期之间的关系。方法  32例阵发性房颤患者接受心内电生理检查 ,在窦性心律下 ,行高位右房刺激测量房室结前传文氏点 (WCL)和有效不应期 (ERP) ,分析房颤心室率与心房率、房室结WCL和ERP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 房室结WCL与房颤的最快心室率、平均心室率的相关系数 (r)分别为 - 0 84、- 0 82 (P <0 0 0 1) ,ERP与最快心室率、平均心室率的r值分别为 - 0 90、- 0 82 (P <0 0 0 1)。房颤心室率与心房率无相关性。心房率和心室率的比值与心房率呈正相关性 ,r值为 0 97(P <0 0 0 1)。房室结WCL与房颤时最短RR间期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房室结WCL和ERP与房颤的最快心室率、平均心室率呈负相关。房室结的ERP越长 ,心房率越快 ,在房室结形成隐匿性传导越多。可以用房颤时最短RR间期来估计房室结的WCL。  相似文献   

12.
多巴酚丁胺加快心房颤动(房颤)房室传导而恶化心功能的报道比较少见。现将我院收治的多巴酚丁胺显著加快房室传导致特块房颤(房颤室率≥180次/分),并引起肺水肿的3例,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例1 女性,40岁。因劳累后心悸、气短8年,加重3个月入院。查体:血压15/11 kPa(112/82  相似文献   

13.
地尔硫卓是一种Ca2 + 拮抗剂 ,直接控制房室结细胞钙通道 ,增加房室结的隐匿传导 ,延长房室结有效不应期从而降低心室率。我院对 2 4例快室率心房颤动病人静脉应用地尔硫卓进行了治疗 ,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临床资料1.对象 :2 0 0 0年 1月~ 2 0 0 2年 12月收治的 2 4例房颤患者 ,房颤持续时间超过 1小时 ,室率超过 12 0次 /分钟。平均年龄 5 9.2岁± 13 .1岁 ,男性 13例 ,女性 11例。其中高血压患者10例、风心病 5例、冠心病 4例、心肌病 2例、甲状腺机能亢进症 (甲亢 )性心脏病 2例、其它 1例。排除严重的低血压、急性心肌梗死、房颤伴预激…  相似文献   

14.
冠状静脉窦起搏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房颤动 (房颤 )的治疗一直是临床难点 ,起搏治疗是临床的选择之一。 1997年 ,Papageorgiou等[1] 的电生理研究表明冠状静脉窦起搏能有效防止房颤发生 ,但冠状静脉窦起搏治疗阵发房颤的长期临床应用尚未见报道。资料和方法患者 6例 ,男性 ,年龄 6 4~ 79(平均 6 9 2 )岁。 6例均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病窦 )患者 ,其中 3例合并高血压性心脏病。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心房直径为 2 7 3~ 37 5 (平均33 7)mm ,其中 3例左心房增大。 6例患者均反复发生阵发性房颤 ,其中 2例合并心房扑动、1例合并二度房室阻滞 ,5例窦性心律时体表心电图P波时限≥ 0 …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性研究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trioventricular nodal reentrant tachycardia,AVNRT)合并心房颤动(atrial fibibrillation,AF)患者行慢径改良术的有效性。方法连续入选402例AVNRT患者,电生理检查或术中发生阵发性心房颤动者,仍行房室结慢径改良术。以不能诱发心动过速和房颤为手术终点。结果 8例患者在消融前的电生理检查过程中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发作后直接转为心房颤动,5例自动转复为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3例直接转复窦性心律。2例患者进行慢径改良时出现心房颤动,继续消融后心房颤动终止。随访2年,有1例患者心房颤动复发。结论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合并房颤,行慢径改良术后,以不能诱发心动过速及房颤发作为手术终点,是有效的,可不行房颤消融术。  相似文献   

16.
<正> 选择慢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病人28例,男12例,女16例,年龄19~69(平均45.5)岁,房颤持续时间6月~12年,平均4.5年。风湿性心脏病22例、冠心病4例、扩张型心肌病1例、特发性房颤1例。所有病例除外病窦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房颤心室率低于70次/分、QT间期大于0.43s.风湿活动、左房血栓及血钾低于4 mmol/L。用药前停用洋地黄2天,禁用其它抗心律失常药物。转复期间及停药后1天每日记录12导联心电图,查血钾。每次用药前观察血压和心电变化。首日先服0.1g试验量无异常反应,第1,2日分别用1.0g,3,4日用1.5g,5,6  相似文献   

17.
本文观察经导管射频消融房室交界区慢、快径区域对大和人心房颤动时心室率的影响.方法 杂种犬4条,体重11±1.2kg.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7例,年龄29~65岁.阵发性房颤患者4例,年龄62~70岁,其中2例为短P-R间期综合征.均先采用“下位法”消融慢径区域后,若房室结有效不应期或房颤时平均R-R间期无明显变化,则加行“快径”区域消融.房颤诱发采用猝发脉冲电刺激(人)或静滴氯化乙酰胆碱后猝发脉冲电刺激(犬).结果 7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中5例经下位法射频消融阻断慢径,房室结前传有效不应期及诱发房颤时平均R-R间期明显延长(222±33ms vs 285±42ms和539±44ms vs 656±53ms P<0.01),无并发症.4条大及4例阵发性房颤患者经心内电生理检查证实均无房室结双径路表现,选择性消融“慢径区域”后,房室结有效不应期和房颤时平均R—R间期无明显变化,加行“快径区域”消融后,房室结有效不应期和房颤时平均R—R间期明显延长(犬145±16ms vs 185±22ms和305±13ms vs 403±17ms P<0.01,人220ms vs 490ms和367ms vs 690msP<0.01),1例房颤患者术后3天出现Ⅲ°AVB,2周后恢复为Ⅰ°AVB.本文还在动物实验中观察到消融快径区域时,房侧靶点(A/V>1)较室侧靶点(A/V<1)更易于造成Ⅲ°AVB.结论 选择性射频消融慢径区域对减?  相似文献   

18.
心房颤动时显性房室旁道的射频消融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 2 6例预激综合征患者于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 )时射频消融显性房室旁道。其中左侧旁道 9例、右侧旁道17例 ,2 2例有阵发性房颤史。房颤发作伴旁道前传时的心室率为 171± 32 ( 132~ 2 37)bpm。采用经主动脉逆行法或穿间隔法消融左侧旁道、经股静脉途径消融右侧旁道 ,以最早心室前向激动点且有小A波处为消融靶点。房颤时成功消融靶点的V波较体表心电图预激波的起点提前 37.2± 8.1( 2 6~ 5 3)ms。放电 6± 3( 1~ 16 )次后 ,2 6例中有2 5例 ( 96 % )旁道前传被阻断 ,1例失败。阻断旁道前传后 30min ,3例自行恢复窦性心律 ,2 2例经直流电复律后恢复窦性心律 ,心室起搏示 2 5例中有 2 3例旁道逆传已被阻断 ,2例仍存在 ,经继续消融获得成功。随访 19.2± 11.7( 1~ 38)个月 ,除 1例复发正向前传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O AVRT) ,经再次消融旁道逆传成功外 ,其他患者无O AVRT发作及旁道前传恢复的证据。结论 :心房颤动时射频消融显性房室旁道方法可行、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19.
迷走神经介导性心房颤动的临床特征及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各种心律失常都会受到植物神经的影响 ,只是程度轻重不同。 1 978年Coumel提出迷走神经介导性心房颤动 (简称为迷走性房颤 )综合征的概念。本文报告 2 0例被诊断为迷走性房颤的一般临床情况、发作方式、心电图特点及其治疗结果。1   对象与方法2 0例患者选自 1 997~ 2 0 0 1年我院住院的阵发性房颤患者 ,发作时状态分别有夜眠或休息时( 1 0例 )、进食 ( 4例 )、饮酒 ( 5例 )及平卧位 ( 1例 )。2 0例中男 1 4例 ,女 6例 ,年龄 32~ 71岁。 2例并发 1级原发性高血压 ,超声心动图左房内径 2 7~32mm ,心电图最大P波时限 93~ 1 1 8…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分析房室旁道合并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的临床、心电图及电生理特征,以探讨房室旁道合并房颤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房室旁道合并房颤患者作为房颤组,另选单纯房室旁道而无房颤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根据旁道性质将房颤组分为显性组和隐性组,根据射频消融术后是否再发房颤将房颤组分为再发组和无再发组。分析并比较显性组与隐性组、房颤组与对照组、再发组与无再发组的临床、心电图及电生理特征。结果房颤组105例,行射频消融术73例;对照组109例。73例合并房颤的房室旁道患者,显性旁道62例(84.9%),隐匿性旁道11例(15.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0.896,95%CI 0.861~0.934,P0.001)、左房内径(OR=0.895,95%CI 0.830~0.966,P=0.004)、右侧旁道(OR=0.220,95%CI 0.085~0.569,P=0.002)是房室旁道患者发生房颤的独立易患因素。单纯消融旁道组与同时消融旁道和房颤组术后房颤再发率没有统计学差异(6.1%vs16.7%,P=0.208)。结论显性旁道患者更易合并房颤;年龄大、左房内径大、右侧旁道的房室旁道患者更易发生房颤;消融旁道的同时是否消融房颤,对术后房颤的再发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