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苍术 白术 1.1单味功用苍术(见本]:1.12009年第10期第16页)。白术味甘、苦、微辛,性温。入脾、胃经。临床运用,有生、炒之别。生品入药,取其健脾之功而少燥气;炒后入药,是为增强燥湿之力。本品甘温补中,苦温燥湿。既能补脾益气,治脾胃虚弱,消化不良,食少吐泻,体倦无力等症;又能燥湿利水,治脾不健运,水湿内停,痰饮水肿,腕腹胀满等症;还能固表止汗,治脾胃虚弱,表虚自汗等症。  相似文献   

2.
正二妙丸,是以炒制的苍术、黄柏按照1:1的比例粉碎后,按照传统水泛丸的工艺制成的中药成方制剂,来源于元代朱震亨的《丹溪心法》。方中苍术苦温香燥、燥湿健脾,使湿无由生,湿去则热无所依,热易消除,此为治本;黄柏苦寒,寒能清热,苦能燥湿,且偏走下焦,清下部之热,除足膝之湿,为治湿热下注之要药。二药配伍,清热燥湿、标本兼顾,使热祛湿除,诸证自愈。二妙丸是中医用于清热燥湿的基础名方,广泛应用于湿热下注引起的炎症、红肿、渗出、腿膝疼痛、脚气肿痛、湿疮以及带下、淋痛等症。  相似文献   

3.
陈皮在我国的使用历史非常悠久,其为芸香科植物橘及其栽培变种的成熟干燥果皮。其味苦、辛,性温,归脾、肺经,具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的功效,主要用于脾胃气滞、湿痰、胸中气塞、短气等证。《本草纲目》中记载:“(陈皮)苦能泄能燥,辛能散,温能和,其治百病,总是取其理气燥湿之功,今天下以广中(新会)来者为胜。”  相似文献   

4.
药酒除湿温     
江浩 《长寿》2012,(8):30
长夏指的是夏秋相交的一段时间,此时溽暑难挨,极易被湿邪、热邪(湿温)侵袭。湿温是因外感湿热邪气,或脾虚湿停又感外邪,内外相勾而引起的外感热病。临床有偏于湿者,有偏于热者。如能用健脾燥湿、渗湿利湿、清热化湿药物制成药酒,可用于治疗湿温。下面介绍两款祛除湿温的药酒。  相似文献   

5.
白术是最常用的一种中药,主产于浙江、江西、湖南、安徽等省。明邵宝《以蜜术饷南沙》七绝云:“医家白术重天台,郡守曾将蜜浸来。嚼罢不知香满室,桃花流水梦瑶台。”清代宫廷的补益方中,白术占有重要的位置,如慈禧太后常服的13个补益方中,白术的使用率为69%,仅次于茯苓。祖国医学认为,白术性味苦、甘、温,具有益气健脾、燥湿利水、固表止汗的功效。现代药理研究发现,白术含挥发油、维生素等成分。其挥发油中含苍术醇、苍术酮,能增加胃肠的分泌和蠕动,有利肠胃的消化;能保护肝脏,促进血液循环和降低血糖;能调节神经系统,有安神除烦的作用。常…  相似文献   

6.
苦味食品让癌吃苦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世间五味--酸、甜、苦、辣、咸,最不受欢迎的莫过于苦味。然而,史书《周礼》记载"凡和,春多酸、夏多苦、冬多咸……以甘养气",即大凡调配饮食,春多酸味,夏多苦味,冬多咸味……以甜味的食品滋养气血。《本草备要》也指出:"苦能泻热而坚肾,泻中有补也"。中药学认为苦能"清热燥湿",可用于痈疮、肿瘤等症的治  相似文献   

7.
中医小知识     
正燥湿①"苦温燥湿":因中焦为寒湿所阻,胸闷呕吐、恶心、腹胀、大便清稀,苔白腻。用厚朴、半夏、白蔻仁、茯苓等。②"苦寒燥湿":因中焦为湿热所阻,腹痛腹胀.大便稀薄而热臭,舌苔黄腻,用黄连、黄芩、枳壳、猪苓等。利湿是通利小便、使湿邪从下焦渗利而去的方法。凡阴虚津液亏损、遗精、滑精者慎用,如必须使用,应加滋阴药。利湿药中滑利降泄性较大的如生薏仁、瞿麦、冬葵子等,孕妇慎用。淸热利湿湿热下注,小腹胀急,小便浑赤,排  相似文献   

8.
姜琳 《东方药膳》2005,(1):42-42
麻 黄是常用中药,性温、味辛微苦,入 肺、膀胱经,具有发汗、平喘、利水等功效。《本草正义》称:“麻黄轻清上浮,专疏肺郁,宣泄气机,是为治感第一要药”。《本草通玄》亦指出:“麻黄轻可去实,为发表第一药”。传统上,麻黄多用于风寒外束的表实症和喘咳症,以及水肿兼有表症者。近年来的研究证实,麻黄具有抗菌、消炎、升压、兴奋 α和 β肾上腺能受体而使心跳加快,心肌收缩力加强,心输出量增加,血管收缩而呈现升高血压等新的功效;所含的麻黄碱能使排尿次数减少( 足够量甚至会造成尿潴留) 。这些发现,加深了对麻黄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鲁卫 《长寿》2013,(3):64-65
苍术是药菊科植物南苍术或北苍术等的根茎,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作煎饵。久服,轻身、延年、不饥。"被列为上品,不分苍术和白术,而统称为"术"。《本草纲目》载苍术"治湿痰留饮,或挟瘀血成窠囊,及脾湿下流,浊沥带下,滑泻肠风"。认为苍术可燥湿健脾,祛风散寒,明目。用于脘腹胀满、泄泻水肿、脚气痿躄、风湿痹痛、风寒感冒、夜盲。苍术治疗风湿病  相似文献   

10.
白术入药,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当时名术,未分白术与苍术,被列为益气健脾之上品。白术味甘苦,性温,入脾胃二经;具有益气健脾、燥湿利水、消疾止汗等功效。可用于脾胃虚弱、消化不良、小便不利、疲乏无力、虚胀泄泻、水肿、湿痹、自汗、胎动不安等。白术配党参、黄芪而补肺;配枸杞、地黄而补肾;配当归、白芍而补肝;配龙眼、  相似文献   

11.
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中医范畴的腰痛和痹证。发病多因外感风寒湿邪或闪挫扭伤,导致经络运行不畅。《内经》曰:"不通则痛",故出现疼痛。久痛必有瘀,因此,治疗本病的关键在于温通经络,活血化瘀。中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见效快、疗效确切、操作简单、患者愿意接受等优点。  相似文献   

12.
犤性味归经犦甘、苦,凉。归肝经。犤功效主治犦补肝,明目,养血。用于血虚萎黄,身体消瘦,肝虚目暗,眼目昏花等症。犤配伍应用犦1用于肝血不足所致的近视、目昏症方中用羊肝一具,葱子30g,大米30g。将羊肝去膜,切细,大米淘净。先将葱子水煎取汁,加羊肝、大米煮为稀粥。待熟后调入食盐适量服食。2用于湿热上蒸于目所致的夜盲症可选用苍术羊肝汤。方中用苍术10g,羊肝150g,调味品适量。将羊肝洗净,切片,苍术布包,两者加水同煮至羊肝熟后,去苍术,调入食盐、猪脂少许,煮开即可,调味后食肝饮汤。3用于肝血不足所致的…  相似文献   

13.
洁尔阴系纯天然的外用洗液,由蛇床子,艾叶,独活,石菖蒲,苍术等组成,具有清热燥湿、杀虫止痒功效。主治妇女湿热带下,适用于治疗各种阴道上。近年来,随着洁尔阴广泛用于临床,发现它有一些新用途 现简要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茵陈,又称茵陈蒿、白蒿、安吕草等,为菊科艾蒿植物,我国大部分地区均产。通常在春季采集高三寸左右的茵陈幼苗,晒干后入药,其中以有特异香味、味微苦、质嫩、绵软、色灰绿者为上品。中医称茵陈味苦辛、性微寒,入脾、胃、肝、胆经,它苦能燥湿,寒能清热,并善渗泄而利小便,故可去湿热,利黄疸。近年来,茵陈用于下列病症,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疗效。急性黄疸型肝炎:早在汉代就开始用茵陈治疗黄疸。如《伤寒论》中以它配栀子、大黄,治黄而鲜明、热胜湿盛的阳黄症;《张氏医通》以它配附子、干姜、甘草,治肤色暗晦、寒盛阳虚的阴黄症。这都说明茵陈是治…  相似文献   

15.
1.1单味功用 杜仲味甘,性温。入肝、肾经。本品既能补肝。肾、强筋骨、益精气、强肾志,用于治疗肝。肾不足、精气亏损所引起的腰膝酸痛、筋骨萎软,以及小便频数、阳痿等症;又能补肝肾、降血压,用于治疗高血压病,证属肝肾两虚,症见头昏、耳鸣、阳痿、夜间多尿者;还可补。爵安胎,用于治疗肾虚下元不固,以致胎漏、腹痛、胎动欲坠等症。  相似文献   

16.
茅苍术挥发油化学成分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茅苍术为菊科植物茅苍术Atractylodeslancea(Thunb .)DC .或北苍术Atractylodeschinensis(DC .)Koidz.的干燥根茎。主产于江苏、河南、安徽、山东、浙江、江西、湖北、四川等省。茅苍术燥湿健脾 ,祛风 ,散寒 ,明目。用于脘腹胀满 ,泄泻 ,水肿 ,脚气痿痹 ,风湿痹痛 ,风寒感冒 ,雀目夜盲。茅苍术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较复杂 ,而现已报道的茅苍术挥发油成分甚少[1] ,且不同产地的茅苍术挥发油成分可能有较大不同。本文采用河北易县所产茅苍术的干燥根茎 ,以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 (收油率为 4 .3% ) ,经无水硫酸钠干燥后 ,进行毛细管气相色谱…  相似文献   

17.
<正>冬春季节人感受风寒湿邪,临床辨治不当,外邪蕴而化热,辨证为风寒湿热,治疗更加棘手。近10年来,笔者临床中遇到此类患者,采用九味羌活汤加味治疗,效果颇佳,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张红宇  张丽华 《中国校医》2007,21(6):686-686,724
藿香正气水由广藿香油、厚朴、半夏、陈皮、茯苓、苍术等药物组成,具有清热降暑、化湿除浊、理气止呕、解表和中等治疗作用,用于外感风寒、头痛昏重、脘腹胀痛、呕吐泄泻及胃肠型感冒。藿香正气水为中药,发生急性过敏反应罕见。现将笔者遇到的1例由藿香正气水引起的急性过敏反应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紫苏为唇形科植物,其叶背面常呈紫色,入药有疏散风寒的功效,因"疏"与"苏"谐音,故名紫苏。紫苏性味温、辛,归肺、脾经。紫苏叶具有散表风寒、行气和胃的功效,常用于治疗风寒感冒、咳嗽呕恶、鱼蟹中毒等病症;紫苏子有降气消痰、平喘、润肠的作用,可治疗疾壅气逆、咳嗽气喘、肠燥便秘等病;紫苏梗有理气宽中、  相似文献   

20.
静宜 《健康向导》2012,18(3):29-29
一般来说,中药特别是汤剂口感大多都比较苦,有的人受不了这种“苦”,不加糖就喝不下去.尤其是孩子哭闹拒绝服用时,有些家长为了让孩子能喝下去药,往往在中药里加些糖,以此来减轻药的苦味,其实这种做法是不妥的,喝汤药时最好不要加糖. 从中医观点来看,糖也是一味药.白糖性凉,红糖性温.民间流传的药方中,用白糖煮茶水可以祛火;用红糖煮生姜、葱白可以祛寒,治风寒、感冒等.但是,中药讲究药性,每味药都有酸、苦、甘、辛、咸等不同药性,补益药多属味甘,服用时一般口感较好.苦味药多用于清热,因而其“苦”是有一定目的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