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探讨肌上皮细胞和基底膜在乳腺乳头状病变中的分布情况。方法;用单克隆抗体HHF35和抗CollⅣ对42例乳头状病变进行免疫组化标记。结果;1.导管内乳头状瘤和乳头状瘤病的导管周多有较连续的MC和BM分布,而在乳头状结构中前者亦有MC和BM分布,而后者却元;2.乳头状导管内癌导管周可有也无可MC和BM,若无可能预示着肿瘤浸润的开始,而乳头状癌既无MC,也无BM表达.3.良恶性病变中MC和BM的表达在统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将空心针穿刺(CNB)病理诊断为乳头状病变的患者与其穿刺后手术切除组织的病理诊断,并进行对比,评判二者诊断的一致性与准确性。方法选择400例穿刺诊断为乳头状肿瘤后接受肿物切除的患者,比较前后2次病理诊断结果。结果 CNB诊断乳头状癌与手术切除诊断一致率达100%,CNB诊断导管内乳头状瘤者,手术切除病变升级比例为39.89%(71/178),其中28.65%(51/178)属于非典型导管内乳头状瘤,11.24%(20/178)为乳腺癌;穿刺诊断非典型导管内乳头状瘤,手术切除病变升级为乳腺癌比例为31.71%(39/123)。结论采用CNB诊断乳头状癌与手术切除诊断的一致性良好,但对于导管内乳头状瘤和不典型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则有一定程度的病变低估情况,因此,对CNB 诊断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的患者应该切除病变部位,防止恶性病变漏诊以及进一步恶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乳腺包裹性乳头状癌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分析8例乳腺包裹性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资料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结果 8例乳腺包裹性乳头状癌均为女性,平均年龄(67.5±5.9)岁.临床主要表现为乳房肿块,有部分患者伴有乳头溢液.镜下见肿瘤由一个或多个癌结节组成,周围绕以纤维包膜,8例均见乳头状结构为主,被覆形态较一致柱状上皮,低或中等细胞核级别,少数病例可见实体样或筛样结构.免疫表型:8例乳腺包裹性乳头状癌乳头内及癌巢周围缺乏p63及Calponin肌上皮阳性染色,肿瘤细胞CK5/6及c-erbB-2均阴性,ER、PR均呈强阳性,Ki-67平均指数为10%;8例患者随访均无局部复发或转移.结论 乳腺包裹性乳头状癌较少见,临床病理特征和免疫组化染色可以明确诊断,患者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4.
乳腺乳头状癌是乳腺恶性上皮性肿瘤的一个亚型,乳头状癌组织形态呈乳头状瘤样结构的恶性上皮性增生,占乳腺癌的2%,现就我院病理科7例导管内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和诊断及鉴别诊断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穿刺与切除病理诊断乳腺乳头状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以该院收治的110例乳腺乳头状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给予患者穿刺与切除病理诊断,比较穿刺诊断与切除病理诊断的符合率和穿刺诊断的漏诊率。结果:经空心针穿刺诊断为乳头状瘤患者65例患者中,经切除病理诊断为乳头状瘤的患者41例,诊断符合率为63.08%,误诊率为36.92%;经空心针穿刺诊断为乳头状恶性肿瘤的20例患者中,经切除病理诊断为乳头状恶性肿瘤的患者13例,诊断符合率为65.00%,误诊率为35.00%;经空心针穿刺诊断为非典型导管内乳头状瘤的25例患者中,经切除病理诊断为非典型导管内乳头状瘤的患者18例,诊断符合率为72.00%,误诊率为28.00%。结论:对于乳腺乳头状病变患者的诊断,应结合穿刺与切除病理诊断,规范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MRI在鉴别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80乳腺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均接受MRI检查,以手术病理诊断为金标准,统计MRI对良恶性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观察和记录良恶性病变病灶形态和边缘情况及强化和受累情况,并统计良恶性病变早期增强率、最大增强率及相对最大增强率。结果 80例患者经手术病理诊断为良性病变者46例,恶性病变者34例,MRI对乳腺病变良恶性鉴别诊断的敏感度为90.48%,特异性为88.24%,准确性为85.00%。恶性乳腺病变形态不规则、边缘不光滑、毛刺、结节或肿块样强化及周围组织受累方面占比显著高于良性病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恶性乳腺病变MRI早期增强率、最大增强率及相对最大增强率均明显高于良性病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乳腺良、恶性病变MRI影像学特征差异明显,尤其是恶性病变增强率明显较高,故MRI鉴别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具有较高的敏感度、特异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67例乳腺乳头状肿瘤的临床病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乳腺乳头状肿瘤的类型及病理特征,分析肿瘤的主要类型以加强乳腺乳头状肿瘤的临床诊治水平.方法 选取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67例乳腺乳头状肿瘤患者,对患者肿瘤的临床病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通过对67例乳腺乳头状肿瘤的临床病理分析得知,乳头状肿瘤分为5类:腺乳头状癌34例(50.75%)、... 相似文献
9.
10.
<正>导管内乳头状瘤是良性乳头状病变,可分为中央型乳头状瘤(通常位于乳晕附近)及周围乳头状瘤(起源于终末导管小叶单位)。WHO(2003年版)建议不再采用乳头状瘤病的名称,因为该名称在实际工作中既被用于描述多发性导管内乳头状瘤,又被描述于导管上皮增生,容易引起混肴。导管内乳 相似文献
11.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X线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乳腺导管内乳头瘤的X线表现,以提高其诊断正确性。方法:对21例导管内乳头状瘤作乳腺钼靶摄片及乳腺导管造影术检查,并与病检结果对照。结果:16例X线诊断与是相符。乳腺钼靶摄片:14例无异常发现,7例呈乳头后缘细条状均匀密度影或乳晕内小结节或片状块影。乳腺导管造影:9例导这内息肉样充盈缺损,远端导管仍显影:7例导管内杯口状充盈缺损,管壁光整,远端导管未显影;3例导管不规则变细、扭曲变形;1例 相似文献
12.
14.
目的 探讨乳腺实性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提高对乳腺实性乳头状癌认识.方法 分析10例乳腺实性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学资料,并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10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51~75岁,主要表现为乳腺肿块和乳头溢液.镜下见肿瘤细胞排列呈实体状结构,内见纤维血管轴心,细胞形态较一致呈卵圆形或梭形,细胞核级别为低级别至中级别.免疫表型:ER、PR均强阳性且高表达,c-erbB-2无表达,肿瘤细胞CK5/6均阴性;7例瘤巢周围可见p63、Calponin或CD10阳性细胞,3例部分瘤巢周围无p63、Calponin或CD10阳性细胞;CgA阳性表达率70%,Syn阳性表达率为80%,Ki-67指数≤20%.结论 乳腺实性乳头状癌为乳腺癌较少见的类型,临床病理特点及免疫表型有特征性,预后良好,鉴别诊断很重要. 相似文献
15.
乳腺实性乳头状癌(solid papillary carcinoma,SPC)是一种少见的、恶性程度较低的肿瘤,组织学上表现为肿瘤细胞紧密排列成膨胀的、界限清楚的结节,结节内的乳头血管轴心纤细且不明显,在低倍镜下看似实性结构,部分结节外周缺乏肌上皮,常有神经内分泌分化和伴细胞内、外黏液,部分肿瘤也可呈浸润性生长[1].由于SPC发病率低、国内外对其相关研究较少,故其免疫表型、分子遗传学特征和生物学行为目前尚未被充分认识.本文收集3例SPC临床病理资料,查阅相关文献后对其临床病理特征、鉴别诊断及预后进行探讨,旨在提高对SPC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目的:讨论高频超声对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10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17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的高频超声检测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病理诊断得知,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Ⅰ型5例、Ⅱ型3例、Ⅲ型3例、Ⅳ型2例、Ⅴ型3例、Ⅵ型1例;高频超声诊断女性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分型准确率为88.2%(15例),术前诊断成功率94.1%(16例)。结论高频超声诊断女性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靠的术前定位有助于医师更好地判断患者病情,及早的诊疗有助于患者康复,值得临床上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伴有浸润的乳腺实性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 采用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标记及特殊染色对1例伴浸润的乳腺实性乳头状癌行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 患者女性,63岁,病理诊断为乳腺实性乳头状癌伴浸润.镜下病变呈多个大小不等实性乳头状结节,由具有纤维血管轴心的真性乳头充填结节,受累导管明显扩张,可见黏液分泌及黏液湖形成.周围脂肪组织内见成团散在的神经内分泌癌成分.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示:结节周边及浸润灶α-SMA及P63失表达,肿瘤细胞ER、PR、NSE、Syn、CgA、E-cadherin和CK8弥漫强阳性;C-erbB-2、CK14、34βE12、CK5/6及EGFR阴性,Ki-67<5%,AB黏液染色阳性.结论 乳腺实性乳头状癌是低度恶性的乳腺肿瘤,具有惰性生物学行为,手术切除后预后较好;组织学上应与伴有普通型导管增生(UDH)的导管内乳头状癌、小叶内瘤变、低级别导管内癌和包被性乳头状癌鉴别;伴浸润的实性乳头状癌预后主要取决于浸润成分.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和表观扩散系数(ADC)直方图用于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6月-2018年8月本院90例(90个病灶)的乳腺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病理诊断结果分为良性组64例、恶性组26例。取得手术病理结果之前接收规范DCE-MRI、DWI检查,根据软件得出DCE-MRI定量参数,如容量转移常数(Ktrans)、速率常数(Kep)及血管外细胞外间隙容积分数(Ve);重建ADC直方图,获取平均ADC值(ADCmean)、最小ADC值(ADCmin)、最大ADC值(ADCmax)、ADC差值及直方图的偏度、峰度。结果与良性组比较,恶性组腺体Ktrans、Kep值显著高(P<0.05),Ve值未见明显差异(P>0.05)。通过ROC曲线分析,Ktrans、Kep鉴别恶性、良性乳腺病变的敏感度均>80%,Kep的特异度高达93.75%。与良性组比较,恶性组腺体ADCmean、ADCmin、ADCmax均显著低,ADC差值显著高(P<0.05),直方图的偏度、峰度未见明显差异(P>0.05)。通过ROC曲线分析,ADCmean诊断鉴别恶性、良性乳腺病变敏感度、特异度最高,为80.77%和92.19%,其次为ADC差值的敏感度较高和ADCmin的特异度较高。结论DCE-MRI和ADC直方图对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使用空心针穿刺(CNB)在乳腺乳头状病变的穿刺与切除病理诊断中的意义。方法:从该院2015年5月至2016年6月选择94例由空心针穿刺方法诊断患有乳头状肿瘤并接受肿瘤切除手术治疗的病患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其治疗效果的对比是将2次病理判断进行分析。结果:通过分析,可知使用空心针穿刺(CNB)对乳头状肿瘤诊断和手术治疗的针对有着较高的一致性,可达到100%,但是在非典型的乳头状肿瘤病症面前还是存在对病症诊断不准确的情况。结论:在治疗乳腺乳头状瘤的临床诊断方面,使用空心针穿刺(CNB)方法具有较高的诊断正确率,但是目前空心针穿刺(CNB)方法的诊断只能当做是为乳腺乳头状病变情况提供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20.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比较少见,病人多为40—60岁女性,常单个或多个发生在近乳头的扩张乳管中。乳头状瘤很小,带蒂且许多绒毛,富于薄壁血管,极易出血。现将我院白1987年-2000年间收治的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癌变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