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伤椎置钉应用长螺钉在胸腰椎骨折的复位作用。方法对62例AO分类为A型及部分B1、B2型胸腰椎骨折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均采用后路手术,分析伤椎形态特点,伤椎椎弓根两侧或一侧置入长度与上下椎弓根等长的螺钉,通过长螺钉置顶、撬拨复位等,使压缩、爆裂粉碎椎体恢复正常或近似正常高度及解剖序列,恢复椎管容积,占位>50伴神经症状者在术中减压并需用其他器械辅助进行椎管内骨片复位。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0月,平均19月,62例患者均伤椎置长钉,共118枚,骨折块复位和椎体高度恢复,Cobb角较术前纠正;其中1例复位不佳,均无后方韧带复合体过撑。结论伤椎置钉技术对胸腰爆裂椎骨折具有良好的即时复位效果,但伤椎长螺钉更加容易复位及维持效果。  相似文献   

2.
陈志刚  周广 《实用骨科杂志》2009,15(11):804-806
目的比较后路两种术式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疗效。方法胸腰椎单节段骨折40例,按置钉椎体情况分为传统椎弓根固定组(四钉固定组)和经伤椎椎弓根固定组(六钉固定组),分别从伤椎前缘压缩比、矢状面Cobb角和冠状面Cobb角方面进行评价。结果两组手术前后的伤椎前缘压缩比、矢状面Cobb角和冠状面Cobb角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01),六钉固定组的伤椎前缘压缩比优于四钉固定组(P〈0.001)。结论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可以更好地恢复脊柱生理弯曲及伤椎前缘高度,使骨折块复位,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安全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并撑开复位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04—2015-06采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并撑开复位治疗的26例胸腰椎骨折。比较术前、术后1周、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伤椎Cobb角、伤椎椎体前缘压缩比值及椎管矢状径侵占比值。结果 26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3.6(14~32)个月。术后1周疼痛VAS评分、伤椎Cobb角、伤椎椎体前缘压缩比值及椎管矢状径侵占比值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伤椎椎体前缘压缩比值较术后1周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末次随访时伤椎Cobb角、椎管矢状径侵占比值与术后1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腰椎骨折选择合适的内固定方式及严格把握适应证对于术后疗效至关重要,在遵循正确适应证的基础上,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并撑开复位治疗胸腰椎骨折可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观察不同后路复位方式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术后患者伤椎前缘压缩比、侧位Cobb角、椎管面积比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胸腰椎爆裂骨折后路手术治疗患者资料,根据复位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经伤椎单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38例,对照组(跨伤椎椎弓根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34例,比较治疗方法及术后疗效情况。结果观察组在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等方面均低于对照组。组内比较,观察组及对照组术前及术后1周在伤椎前缘压缩比、侧位Cobb角及椎管面积比改善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术后1周两组各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复查见观察组在椎体前缘高度及侧位Cobb角丢失情况轻于对照组,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伤椎单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较跨伤椎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能够在确保脊柱稳定性、椎体高度恢复的基础上,减少相邻的节段椎体发生退变,减少了术后的矫正度丢失,防止脊椎不稳的发生,减少运动节段丢失。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研究经伤椎与跨伤椎后路短节段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效果。方法对自2008-06—2012-06收治的58例胸腰椎单一椎体爆裂骨折进行前瞻性对照研究,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其中经伤椎椎弓根钉固定组(A组),男19例,女11例,平均42.5(30-60)岁;跨伤椎椎弓根钉固定组(B组),男18例,女10例,平均41.9(28-59)岁。观察比较2组伤椎前缘高度比、矢状面Cobb角、伤椎椎管面积比、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等指标。结果术后随访18-60个月,平均30个月。在术后伤椎前缘高度比恢复、伤椎椎管面积比恢复、神经功能恢复及ODI评分方面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在术后Cobb角矫正度、术后1年伤椎前缘高度比和Cobb角矫正丢失程度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优于B组。结论经伤椎椎弓根钉复位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可提高复位质量,并且能增加后路短节段内固定系统的稳定性,较好地维持复位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撑开复位后行伤椎置钉与先伤椎置钉再行撑开复位在切开复位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中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6-07—2019-02采用切开复位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的82例胸腰椎爆裂骨折,40例在术中撑开复位后行伤椎置钉(观察组),42例在术中伤椎置钉后再行撑开复位(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术后6个月椎管面积改善率、伤椎前缘高度比、伤椎楔变角、伤椎Cobb角以及术后12个月Frankel脊髓神经功能等级,比较两组术后3个月、12个月的McGill评分、ODI指数。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术后6个月椎管面积改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伤椎前缘高度比大于对照组,伤椎楔变角、伤椎Cobb角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12个月观察组McGill评分、ODI指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观察组脊髓神经功能等级为E级的占比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切开复位钉棒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途径伤椎靶向植骨置钉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经椎弓根途径伤椎靶向植骨置钉治疗22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测量患者手术前后伤椎前缘高度压缩比、伤椎Cobb角、椎管矢状径占位比,并评估植骨愈合情况。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36(15.3±4.1)个月。无切口感染、内固定松动、断裂发生。伤椎前缘高度压缩比、伤椎Cobb角、椎管内骨块矢状径占位比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植骨均获骨性愈合。结论经椎弓根途径伤椎靶向植骨置钉可以有效修复伤椎复位后椎体骨缺损,重建脊柱稳定性,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伤椎植骨联合椎板间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疗效。方法将35例无神经症状的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依据手术方式分为两组:A组(19例)行后路复位内固定伤椎植骨联合椎板间植骨融合术,B组(16例)行后路复位内固定椎板间植骨融合术。观察比较两组近期及远期治疗效果。结果 A、B两组术前1周内、术后1周内伤椎椎体相对高度、Cobb角及取内固定前1周内伤椎椎体高度丢失量、Cobb角丢失量(取内固定前1周与术后1周内差值)比较P〉0.05,均无统计学意义;取内固定后3个月伤椎椎体高度、Cobb角丢失量(取内固定后3个月与术后1周内差值)A组与B组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手术远期效果A组优于B组。B组有2例分别于术后10、12个月复查时螺钉松动,内固定失败率12.5%。A组未发生断钉、断棒、内固定松动。结论应用伤椎内植骨联合椎板间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可以促进椎体骨折的愈合,减少伤椎椎体高度、角度的丢失,降低了断钉、断棒的发生率,可广泛开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在胸腰椎骨折手术治疗中伤椎置入螺钉长度对骨折复位的影响。方法将35例胸腰椎骨折患者按伤椎置入螺钉长度分为两组:研究组18例为伤椎椎弓根置入标准螺钉(45 mm),对照组17例为伤椎椎弓根置入短螺钉(35 mm)。两组患者均采用后路手术,比较两组术后椎体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椎间隙高度变化及术后12个月维持情况。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30个月。两组椎体前缘高度、椎间隙高度和后凸Cobb角术后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12个月伤椎骨折复位的维持情况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伤椎置钉对胸腰椎骨折具有良好的复位效果,伤椎标准螺钉对骨折复位及维持复位的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同时经伤椎置钉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自2008年7月至2011年1月.采用椎弓根螺钉系统同时经伤椎置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24例,均为单椎体骨折,采用5钉或6钉三椎体固定。患者术前、术后即刻和术后12个月随访均行X线及CT检查,测量比较Cobb角、伤椎前缘压缩率、椎管占位率及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结果随访12~27个月,平均15.5个月。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椎管占位以及Frankel分级均较术前有显著改善。结论同时经伤椎置钌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是一种可行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