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药品不良反应报表数据库的建立及报表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建立药品不良反应(ADR)报表数据库,了解湖南省2004年ADR的发生情况。方法:以国家ADR监测中心的ADR报表数据库为基础,结合ADR术语集和药名数据库,建立湖南省ADR报表数据库。同时统计分析2004年湖南省收集的7061份ADR报表。结果:自建ADR报表数据库提供了简便、客观的ADR报表分析工具。湖南省2004年ADR报表中,发生例数最多的药物为抗微生物药,最多见的ADR临床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结论:建立规范的ADR报表数据库是ADR监测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抗微生物药是ADR监测的重点药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本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规律和特点。方法抽取本院2012~2013年上报国家ADR监测中心的ADR报告162例,根据ADR表的内容,对患者年龄和性别,涉及ADR的药品种类,涉及ADR给药途径,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转归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8岁未成年人发生ADR的比例高达46.91%;静脉注射引起ADR居多,占87.65%;抗菌药物引起的ADR居多,占56.17%;ADR的临床表现多为皮肤及其附件受损,占48.15%。结论加强本院医务人员对ADR用药安全知识认识和宣传,进一步完善ADR报告奖惩制度,降低ADR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我市药品不良反应(ADR)的特点及其规律。方法:对我市ADR监测中心接受的1 596例ADR报告,分别从ADR患者年龄及性别,引起ADR药品剂型、药品种类、给药途径,ADR临床表现、报告人、报告机构、关联性评价等进行分析,并统计分析严重ADR。结果:1 596例ADR报告中,新的ADR 108例,严重的ADR 27例;>60岁的患者占28.13%;引起ADR主要剂型、品种和给药途径分别是注射剂、抗菌药和静脉滴注;ADR临床表现以消化系统症状为主;医生和一级医院上报比例高。结论:不断加强ADR报告和监测,促进合理用药,保障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ADR)资料,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63例ADR进行分析评价。结果 〉50岁人群ADR发生率最高;静脉给药引起ADR53例;抗菌药物引起ADR37例;ADR的临床表现以全身性最多22例,其次是皮肤系统损害。所发生ADR均治愈或好转。结论 ADR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开展ADR监测工作,健全监督管理机制,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是减少ADR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医院医务人员报告药品不良反应(ADR)情况,分析漏报原因,为做好ADR上报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就ADR监测状况的相关问题,对医院医务人员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共发放问卷470份,回收有效问卷447份。能正确理解ADR概念的医务人员仅占45.41%,54.36%医务人员不能正确认识ADR评价准则;63.98%医务人员从未上报过ADR;不知道ADR报告程序、不会写ADR报告、诊断有困难不能确定ADR、填写报告太复杂、科室没有考核要求、医院无法查阅有关ADR信息及顾虑担心引起医疗纠纷是影响医务人员漏报ADR的主要因素。结论对医务人员ADR知识培训和宣传力度不够是ADR漏报的主要原因。应加强对医务人员教育培训力度,深刻认识ADR的危害性和ADR上报工作的重大意义,提高医务人员上报ADR的积极性,是减少ADR漏报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6.
张瑞杰  杨金本 《中国药房》2008,19(5):368-370
目的:加强基层医疗机构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和监测。方法:建立基层医疗机构ADR监测网络,健全基层医疗机构ADR监测工作制度,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监测人员ADR监测能力。结果:ADR报告和监测工作得以顺利开展,ADR报告的数量和质量均显著提高。结论:有效的ADR监测机制和手段,有利于基层医疗机构提高ADR监测水平。  相似文献   

7.
上海市儿童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儿童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工作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方法,为做好儿童ADR监测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就儿童ADR监测状况的相关问题对上海市儿童主要就诊医院的医务人员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大多数医务人员能正确理解和认识ADR定义,医务人员学历、ADR诊断经历、填写ADR报告的知晓程度和ADR知识培训教育情况与上报ADR史有统计学意义,医务人员对儿童新的ADR关注度较低。结论加强和深入医疗机构进行ADR培训教育对做好儿童ADR监测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免疫系统类药物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特点、规律及相关因素,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提取2009―2014年解放军ADR监测中心数据库中有关免疫系统药物的全部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 090例ADR报告中新的ADR报告208例(6.73%),严重ADR报告335例(10.84%),其中患者死亡4例(0.13%);注射剂是引起ADR的主要剂型,占64.82%;所有ADR报告与严重ADR报告的比较项不同:所有ADR报告中45~59岁患者所占比例最高,为32.82%,严重ADR报告中18~44岁患者所占比例最高,为33.73%;全部ADR报告中例数最多的为核糖核酸Ⅱ,411例,严重ADR报告中例数最多的为环磷酰胺,71例;所有ADR报告中以皮肤及附件损害为最多(28.88%),严重ADR报告以血液系统损害最多(25.28%)。结论:临床用药过程中应密切关注ADR,加强ADR监测,及时报告,定期分析,重点关注严重ADR,制定主动监测办法,减少ADR发生。  相似文献   

9.
医护人员对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认识程度调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金桂兰  梁莉君  潘秋萍  邢翔飞 《中国药房》2005,16(14):1098-1099
目的:了解我市医护人员对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的认识程度。方法:采用“医护人员对ADR认识度调研问卷”形式,调查我市400名医护人员对ADR概念认识、报告意识、ADR上报范围及原因、ADR的报告程序、ADR的专业机构、ADR的法律意识等。结果:我市医护人员对ADR上报范围及原因基本明确,但存在对其概念认识不足,上报意识较淡薄,对上报程序及ADR专业机构不明,ADR的法律意识不够强等现象。结论:有必要对医护人员进行ADR专业知识及法律、法规等有关知识的培训,以提高其对ADR监测的认识程度,使ADR监测工作成为医护人员的自觉行为。  相似文献   

10.
我国目前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网络体系不完善,我们通过调研认为利用社区医疗平台建立ADR监测网络,可以扩大ADR监测的范围,完善报告ADR制度和程序,可以收集大量ADR原始报告,积累大量原始数据,发现可能被忽视的ADR,推动ADR监测工作。因此建议政府有关监管部门重视  相似文献   

11.
王宏蕾  范峥  郭桂明 《中国药房》2014,(11):964-967
目的:了解中药不良反应(ADR)发生的原因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338例ADR报告从患者情况、药品分类、剂型、ADR发生时间、严重ADR、ADR累及器官和/或系统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结果:我院中药ADR大多发生于中老年及女性患者,剂型以中药注射剂为主,近10年ADR数量有波动,ADR主要累及皮肤及其附件损害。结论:中药ADR不容忽视,中成药上市前研究和上市后的ADR汇总同样重要,应完善ADR报表的填报,进一步保障临床安全、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2.
朱文涛  郝海涛  马红 《中国药房》2010,(35):3345-3346
目的:调查北京市某中医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情况,促进合理用药。方法:对北京市某中医医院收集并上报的169份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评价。结果:169份ADR报告中,化学药品引起的ADR153例,中药引起的ADR52例;引起ADR最多的剂型为注射剂,占ADR总比例64.88%;由联合用药引起的ADR30例,其中14例是中药与化学药品联合使用造成的。结论:应加强合理用药监测,减少和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太原市医务人员对药品不良反应(ADR)的认知程度,为进一步促进和完善ADR报告和监测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太原市不同级别医院和诊所的医务人员进行抽样调查。结果太原市医务人员对ADR基本知识如ADR的概念、是否只有新药才发生ADR等有所了解,但存在ADR报告意识淡薄,对报告程序不了解,ADR的法律意识不强等问题。结论应加强有关ADR知识的宣传与培训,提高太原市医务人员对ADR的认知度,提升其在ADR监测工作中的自觉性。同时,应完善ADR监测体系,保障公众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我院1 125例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分析,探讨我院ADR发生的规律和特点,以指导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方法采用调查研究和回顾性分析方法,从患者的性别、年龄与ADR的发生,药物的种类、剂型与ADR的相关性,用药途径与ADR的发生频率,ADR发生的临床表现等方面的信息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1 125例ADR中,女性620例,男性505例,女性高于男性;注射剂(92.27%)是引起ADR的主要剂型;静脉滴注引起的ADR数量最多(84.80%);发生的ADR累及最多的是皮肤及其附件。结论医院应加强ADR的监测工作,以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构建医疗机构药品不良反应(ADR)主动监测体系,弥补现行自愿呈报漏报率高、时效性差等不足,同时对未发生的ADR进行预警,减轻ADR的危害。方法:基于医院信息系统(HIS)、利用信息提取技术,设计开发ADR主动监测程序,主动监测临床发生的不良反应,第一时间反馈到ADR监测组,及时上报和做出应对措施。结果:ADR主动监测程序的应用提高了ADR上报率和报告的准确性、完整性,发现许多"新的"不良反应;同时,对ADR进行实时监控和及时处置,最大限度地减少药品引起的危害。结论:医疗机构ADR主动监测程序的应用改变了自愿上报的被动局面,扩大了ADR监测面积,使国家ADR监测网络得到延伸和细化,提高了ADR监测的效果和综合利用价值。ADR主动监测代表着今后ADR监测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ADR在我院的发生情况及其给患者造成的危害。方法对460例ADR病例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评价。结果涉及ADR的药物共有191个品种,抗感染药物居首位,其次为抗肿瘤药物、心脑血管药物,中药制剂也较多。发生ADR合并用药占54.8%;以静脉用药为主。主要的ADR类型为皮肤损害,其次是胃肠系统损害、发热等全身症状。新的ADR3例;严重ADR21例。结论继续加强隐性ADR观察及慢性ADR的监测。  相似文献   

17.
通过全面分析某市药物不良反应报告(ADR)的质量,发现ADR报告中存在的问题,就如何提高ADR报告的数量和质量以及影响ADR监测的因素展开讨论,从提高医务人员对ADR的正确认识,加强药品生产企业的责任意识,对患者进行ADR教育和对基层ADR监测人员进行培训等方面,提出合理化建议,促进ADR监测工作进步。  相似文献   

18.
杨杰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23,(26):154-156+160
目的 分析临床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了解ADR发生特点,为保障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依据和保障。方法 收集2019—2020年邵武市立医院上报至药学部的ADR作为案例数据,从年龄、给药途径、引起ADR的药物种类、临床表现等方面统计分析。结果 ADR与患者性别关系不明显;≥60岁患者ADR发生率最高;静脉滴注给药是最易引起ADR的给药途径;引起ADR药物品种以抗菌药物、抗肿瘤药物、心血管系统药物为主;消化系统、神经系统、血液系统和皮肤及其附件是发生ADR后最易累及的器官/系统。结论 医护人员要重视ADR相关情况,加强ADR监测评价,提高对ADR的警惕性,减少和预防严重ADR的发生,为药物治疗方案提供安全有效的保障。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静脉滴注引发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原因和一般规律。方法对山东煤炭临沂温泉疗养院2010年76例静脉滴注ADR的性别、年龄、涉及ADR药品种类,进行分析。结果 76例ADR中抗生素发生的ADR频率为35.52%。中成药发生ADR的频率为19.73%。结论加强ADR收集,监护,ADR知识宣传,使人们安全有效的使用药物。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调查医务人员对儿童药品不良反应(ADR)宣教的态度,了解医务人员的需求,以便获得最佳的ADR宣教方式。方法: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就儿童ADR宣教方式和内容等相关问题,对上海市4所儿童主要就诊医院的医务人员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63份。医务人员在ADR监测人群中对儿童的关注排首位;82.4%药师、90.6%护士、94.6%医生认为有必要进行儿童ADR宣教;大多数医务人员接受ADR专题讲座和发放ADR相关资料的宣教方式;大多数医生和护士从未参与ADR宣教活动,85.0%的药师曾参加ADR宣教活动;88.8%的医务人员希望了解ADR的识别和判断以及83.7%的医务人员希望了解ADR的基础知识。结论:医务人员对儿童ADR宣教接受度较高,通过对医务人员进行可接受的宣教方式加强ADR的宣教力度,能提高医务人员对儿童ADR宣教工作的正确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