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类风湿关节炎(RA)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发病高峰年龄为30~50岁。初发症状发生在≥60岁的RA称为老年类风湿关节炎(EORA)〔1〕。本文对EORA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并与<60岁初次发病的非EORA(NEORA)患者进行比较〔2,3〕。  相似文献   

2.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以小关节受累为特征的风湿性疾病,老年性类风湿关节炎(EORA)以大关节受累为首发症状,EORA病人肩部受累通常不明显,临床表现没有特异性,肩关节的影像学表现便成为诊断RA的重要辅助工具。本综述介绍EORA病人不同影像学检查中肩关节的表现,讨论不同技术的优劣性,希望使临床深入了解影像学在肩关节受累的RA诊疗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张方泽  李萍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7):3621-3622
目的 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老年发病的类风湿关节炎(EORA)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EORA患者(n=30)、青年发病的类风湿关节炎(YORA)患者(n=30)及健康对照者(n=30)血清TNF-α水平,并分析其与患者疾病活动度的关系.结果 EORA及YORA患者血清TNF-α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EORA组患者血清TNF-α水平明显低于YORA组.EORA患者血清TNF-α水平与患者的疾病活动度呈明显正相关.结论 TNF-α在EORA患者发病及疾病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作为监测EORA患者病情变化的指标.TNF-α在EORA及YORA发病中的作用机制可能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4.
老年类风湿关节炎患者4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 探讨老年期发病的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43例60岁以后发病的老年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并与59例年青发病患者进行比较。结果 老年组男性发病多,急性起病较多;肩和膝等大关节作为首发关节者在老年组(37.2%)高于青中年组(11.8%);老年组患者关节症状及关节功能障碍均重于青中年组患者,且并发心、肺疾患和骨关节炎者明显增多。结论 老年组在发病形式、首发受累关节均与青中年患者不同,且关节症状严重程度与青中年组患者显著不同,老年人并发症多于青中年人。  相似文献   

5.
王莎莎  沈鹰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5):3809-3811
类风湿关节炎(RA)60岁以后起病的称为老年RA(EORA),在临床表现、诊断治疗上与年轻RA(YORA)相比有其特殊之处〔1〕。现将EORA的临床表现特点、诊断、治疗相关情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老年类风湿关节炎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26例60刚以后发病的老年在风湿关节炎(ERA)和30例60岁以前成年发病的老年类风湿关节炎(NERA)的显著不同表现为男性居多,急性发病较多,肩和膝大关节作为首发关节较多,手和足浮肿较常见,并较少累及跖趾关节。在ERA组,皮下结节和类风湿因子滴度密切相关,类风湿因子出现与病程长短无关,以及1例并发多发性骨髓瘤。血小板、血沉、C-反应蛋白和类风湿因子增高的阳性率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56例中,除1  相似文献   

7.
26例60岁以后发病的老年类风湿关节炎(ERA)和30例60岁以前成年发病的非老年类风湿关节炎(NERA)的显著不同表现为男性居多,急性发病较多,肩和膝大关节作为首发关节较多,手和足浮肿较常见,并较少累及跖趾关节。在ERA组,皮下结节和类风湿因子滴度密切相关,类风湿因子出现与病程长短无关,以及1例并发多发性骨髓瘤。血小板、血沉、C-应蛋白和类风湿因子增高的阳性率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56例中,除1例外,其余未接受改变病程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合并心血管疾病可能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唐山市工人医院179例均符合美国风湿学会标准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患病情况和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探讨类风湿关节炎合并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提示类风湿关节炎合并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风险与年龄、类风湿关节炎病程、内膜中膜厚度、DAS28评分、关节外脏器受累数、类风湿因子、血小板计数、C反应蛋白和总胆固醇水平有关(P<0.05);多因素分析提示类风湿关节炎合并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风险与DAS28病情活动性评分(OR=2.403)、关节外脏器受累数(OR=1.197)、类风湿因子(OR =2.510)、血小板计数(OR=1.166)、C反应蛋白(OR=1.700)和总胆固醇(OR=1.351)有关,与其他传统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无关.结论 类风湿关节炎增加了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风险,为治疗和预防心血管疾病方面提供部分依据.  相似文献   

9.
老年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以慢性侵蚀性关节病变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自身免疫病,随病情进展,逐渐出现滑膜、软骨和骨质的破坏,终至关节畸形,甚至残废。在国内,RA的患病率为0.34%,老年RA约占患者总数的40%,其中20%的患者在60岁以后发病,属老年性RA(elderly-onsetrheumatoidarthritis,EORA)。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EORA及青壮年发病迁延至老年的RA患者人数呈逐渐上升的趋势。老年RA患者的临床表现、伴发疾病及用药均有其特点,在确诊后如何正确应用抗风湿药物以及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案控制病情,改善预后,是临床医师的重要课题。多项研究表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葡萄糖6磷酸异构酶(GPI)在老年起病的类风湿关节炎(EORA)患者血清中的临床意义,探讨其与EORA病情活动性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36例EORA患者及48例健康老年人的血清进行了GPI的测定,并在EORA患者中对GPI与病情活动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 36例EORA患者中,GPI阳性率为75%(27/36)。48例健康老年人中,仅有5例检测到GPI,GPI阳性率为10.4%(5/48)。GPI在EORA患者中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75%及82.7%。以28处关节疾病活动度积分(DAS28)来评价EORA患者的病情活动性,在EORA患者中,GPI阳性组患者的病情活动性显著高于GPI阴性组患者(P〈0.05)。结论 GPI有助于EORA的诊断及病情活动性判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小剂量甲氨蝶呤(MTX)联合叶酸治疗老年类风湿关节炎(EORA)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对血清类风湿因子(RF)和C-反应蛋白(CRP)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选自2009年10月至2013年9月来该院治疗的80例EORA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0例。对照组单用MTX治疗,顿服7.5 mg,1次/w;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叶酸,顿服7.5 mg,1次/w,第2天口服叶酸片5 mg 1次,疗程均为6个月。采用美国风湿病学会(ACR)疗效评定标准评价两组疗效,速率散射免疫比浊法测定治疗前后血清RF与CRP水平。结果 MTX联合叶酸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RF与CRP水平均明显下降,联合治疗组较对照组更显著(P0.05)。结论小剂量MTX联合叶酸治疗EORA患者安全有效,可降低其血清RF与CRP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抗角蛋白抗体(AKA)在老年发病类风湿关节炎(EORA)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检测69例EORA患者和42例风湿性多肌痛(PMR)患者中的两种抗体,其中抗CCP抗体采用ELISA法,AKA采用间接免疫荧光(IIF)法检测.结果 EORA组两种抗体的阳性率显著高于PMR组(P<0.05),两种抗体诊断EORA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抗CCP抗体(55.1%、94.3%)、AKA(33.3%、91.5%),抗CCP抗体和AKA合用敏感性有所降低,但能使特异性增高至98.3%.结论 抗CCP抗体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抗CCP抗体和AKA在EORA组中的阳性率明显高于PMR组,两种抗体联合检测使特异性提高近100%,有利于EORA的鉴别诊断,结合影像学改变,对提高EORA的诊断率也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正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常见的、多系统的慢性炎性疾病,其特征为滑膜炎和血管翳形成,并逐渐出现关节软骨和骨破坏,他可以影响人体所有关节,但主要以四肢的小关节为主,表现为晨僵、对称性关节炎、关节肿胀、关节畸形等,是人群致畸、致残的主要原因,给病人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负担。随着年龄增长,RA患病率增加,其中,60岁以上人群的RA定义为老年性类风湿关节炎(EORA)。随着全球人口老龄  相似文献   

14.
<正>西医学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主要以改善病情抗风湿类药(DMARDs)、非甾体类抗感染药(NASID)、糖皮质激素、生物制剂为主,但是老年人免疫功能和器官功能都在逐步衰退,对药物副作用敏感性较强〔1~3〕。中医药治疗RA具有毒副作用小、疗效显著等特点,但也存在辨证治疗难度大、综合疗法运用较少、临床应用主观性较强等问题。中西医结合是治疗老年RA(EORA)的一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提高对类风湿关节炎合并骶髂关节改变的认识。方法 收集13例合并骶髂关节改变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及67例不合并骶髂关节改变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检查资料,并加以分析比较。结果合并骶髂关节改变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以男性为主,多以桡腕关节炎首发,下肢关节大多呈非对称性炎症改变,人类白细胞抗原(HLA)-B27阳性,或同时伴有类风湿因子(RF)阳性。结论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如出现臀部和/(或)下背部症状,要考虑合并骶髂关节改变,可做HLA-B27和骶髂关节CT检查。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老年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MMP)-13、可溶性细胞黏附分子(s ICAM)-1和白细胞介素(IL)-10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来该院治疗的类风湿关节炎老年患者48例为观察组,同期选择48例健康人员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人员血清MMP-13、s ICAM-1、IL-10的情况。结果观察组血清MMP-13、s ICAM-1、IL-10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或P<0.05)。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活动期组也均高于对照组和缓解期组(P<0.01或P<0.05)。类风湿关节炎患者MMP-13、s ICAM-1、IL-10水平与血沉(ESR)、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病程相关性较小(P>0.05)。结论血清MMP-13、s ICAM-1、IL-10水平与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及病情进展有关,可作为类风湿关节病情判断的指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中西医结合对类风湿关节炎关节功能以及临床症状的改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收治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80例,并按照随机原则分成干预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甲氨喋吟片、柳氮磺吡啶片等常规的西药治疗,干预组患者则在此基础上进而给予薏苡仁汤加减中药治疗,对这两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的关节功能、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经过不同的治疗方法,干预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关节功能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的关节疼痛、肿胀、晨僵等临床症状得到了明显地改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中西医结合手法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进行治疗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的关节功能,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老年起病类风湿关节炎( elderly-onset rheumatoid arthritis,EORA)多指起病年龄超过60岁的类风湿关节炎(RA),诊断沿用美国风湿病学会(ACR) 1987年修订的RA分类标准.  相似文献   

19.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个累及周围关节为主的多系统性炎症性的自身免疫病,临床表现为受累关节疼痛、肿胀、功能下降。笔者临床护理40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甘振钊 《内科》2009,4(3):356-358
目的 评价帕歌斯治疗老年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将44例老年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22例采用帕歌斯治疗,对照组22例采用双氯芬酸钠治疗,疗程均为8周。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症状改善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患者的疼痛、僵硬、功能活动受限改善程度两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01)。结论帕歌斯治疗老年类风湿性关节炎可以有效改善老年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疼痛、僵硬、功能受限症状。疗效与双氯芬酸钠相当,但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