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3年1月—2009年6月70例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病例均采用积极对症治疗后55例Ⅰ期愈合,余15例Ⅱ期愈合。结论了解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原因,及早预防,早期发现并积极对症治疗,可缩短切口愈合时间。  相似文献   

2.
纪明光 《四川中医》2011,(7):110-112
目的:探讨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防治。方法:回顾分析我院76例切口脂肪液化的诊治经验。结果:76例切口脂肪液化,女性多于男性、肥胖者多于消瘦者,纵切口多于横、斜切口,应用三黄散治疗之疗效,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应重视预防;强调早期治疗,应用三黄散有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3.
本院妇产科2000年1月-2008年6月行经腹手术4390例,其中18例发生切口脂肪液化,发生率0.41%,现将治疗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及防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肥胖人群的比例逐渐增加,再加上高频电刀使用的广泛普及与应用,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有增多的趋势。切口脂肪液化是腹部手术创口愈合过程中容易发生的一种并发症,给患者及家属带来精神、躯体、工作、家庭及经济上造成不同的损害,也增加了医生压力,故应引起重视。本文分析49例腹部手术后发生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并提出预防和治疗的措施,旨在减少甚至避免类似情况发生。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肥胖人群的增多及高频电刀的广泛使用,腹部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有增多的趋势。切口液化可导致切口裂开、延迟愈合,甚至引起感染,经久不愈,增加了患者的身心痛苦和经济负担.因此切口脂肪液化的预防和治疗护理是外科护理的一大难题.我院普外科对38例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患者采用胰岛素加庆大霉素纱条湿敷辅以红外线照射治疗护理,取得了理想疗效。  相似文献   

6.
腹部切口裂开是腹部手术严重并发症之一,我院2005年12月—2009年12月共有17例腹部手术患者发生切口裂开,占同期腹部手术的0.57%,现将这些患者资料总结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11例,女6例;年龄4~85岁,平均54.7岁,≥60岁12例占71%。原发病胃肠道肿瘤5例,弥漫性腹膜炎6例。合并糖尿病4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5例,前列腺增生3例,低蛋白血症8例,切口感染8例。切口完全裂开12例,部分裂开5例。1·2临床表现17例均有切口疼痛,肠管外露8例,大网膜外露4例,切口处局部膨隆3例,听到缝线崩裂声5例。切口裂开发生在拆线前5例,拆线当天8例,拆线后4例。1·3治疗行非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妇产科接受腹部手术治疗后切口出现脂肪液化现象的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探讨.方法:抽取40例在我院就诊的接受腹部手术治疗后切口出现脂肪液化现象的妇产科确诊患者病例,将其分为A、B两组,平均每组20例.两组患者采用细硅胶管负压引流,A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采用碘伏方法进行治疗;B组患者在A组基础上采用红外线照射的方法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现象、复发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分析结果表明,B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与A组患者比较,其有效率明显高出很多,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该组患者在治疗后出现复发现象的人数明显少于A组患者,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均没有出现比较严重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现象,没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采用碘伏与红外线照射联合的方法对妇产科接受腹部手术治疗后切口出现脂肪液化现象的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十分明显,在治疗过程中不会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现象,可以做为今后临床对该类患者进行治疗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治疗方法与效果。方法:妇产科腹部术后发生切口脂肪液化32例平分为两组一治疗组与对照组各16例,两组首先都采用常规治疗方法,治疗组在此治疗的基础上在加用引流治疗。结果:两组32例全部治愈出院,无1例切口感染,两组愈合率与切口感染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平均住院时间和切口痊愈时间分别为16.5天和25.5天。治疗组平均住院时间和切口痊愈时间分别为10.2天和13.1天。经统计学处理,两组差异显著(P〈0.01)。结论:妇产科腹部手术后脂肪液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要针对切口脂肪液化的相关高危因素,制定有效的治疗措施,以减少剖宫产术口脂肪液化的发生、促进切口的愈合。  相似文献   

9.
10.
本院于 1980~ 1999年共收治腹部切口裂开的患者18例 ,现就本组资料分析影响患者手术切口愈合的原因 ,并探讨预防措施。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8例中男 10例 ,女 8例 ;年龄最小 18天 ,最大 84岁 ;60岁以上的 13例 ,占 72 .2 %。原手术类型中胃肠道手术 9例 ,胆、胰手术 5例 ,其它手术 4例 ;其中恶性肿瘤 13例 ,占 72 .2 %。 17例患者可找到切口裂开的原因 ,切口感染 6例 ,呼吸系统疾病 3例 ,营养不良 8例 ,其余 1例原因不明。术后发生切口裂开时间为 4~ 14天 ,平均 9天 ,切口渗出血性液体 6例 ,小肠或大网膜外露 12例。1.2 临床处理…  相似文献   

11.
我院自2003年1月~2005年1月,对妇科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病人,给予切口外敷大黄、芒硝加红外线照射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防治方法。方法:对我院近期术后发生切口脂肪液化的患者随即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采用微波法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治疗。结果:实验组的平均治疗时间和平均切口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结论:适当预防措施可减少术后脂肪液化的发生,采取微波治疗能缩短患者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腹部切口裂开的防治。方法:注意缝合技术和增加组织抗张力的强度及工作责任心。结果:有效防止了切口裂开。结论:减少腹部手术切口裂开,能提高手术成功率并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发生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总结剖宫产术后脂肪液化的防治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0年2月我院剖宫产术后切口脂肪液化患者12例的临床资料。结果:肥胖、妊娠期水肿手术切口方式、高频电刀均与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有关,制定有效的预防、治疗、护理措施,能减少剖宫产术口脂肪液化的发生、促进切口的愈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妇产科手术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病机制、治疗方法以及预防的措施.方法:对我院妇产科2006年6月到2010年6月期间收治的29例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患者进行分析.结果:对所有患者行抗感染、支持治疗的方式,有很好的治疗效果.结论:患者切口脂肪液化主要与贫血、糖尿病、肥胖、缝合技术、术后咳嗽以及术前没有使用抗生素有直接的关系.针对患者的实际情况来制定有效的预防、治疗以及护理的措施,能够有效减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胡良惠 《中医药导报》2011,17(6):120-120
随着医学诊疗技术的提高,预防措施的完善,妇产科腹部切口的严重并发病已很少见,但肥胖妇女的增多,剖宫产率的增高,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常有发生,以致引起切口延期愈合,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我院采用食用白糖护理的方法有效地阻止了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 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肥胖人群的增加及高频电刀的广泛应用,尤其是切口周围脂肪堆积,同时脂肪组织因挤压等原因造成血液循环不良,使脂肪组织发生无菌性坏死,腹部手术后切口脂肪液化(Operative Incision of Healing,OIH)的发生有增多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防治措施。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我院自2008年1月~2009年7月各种腹部手术后发生切口脂肪液化时所进行的治疗方法进行分析。结论:适当的处理措施有利于减少术后脂肪液化的发生。切口脂肪液化时采用康复欣液切口腔内保留能促进切口愈合,此法经济价廉,可操作性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马荣珍 《光明中医》2009,24(5):859-860
随着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肥胖妇女逐渐增多,加之近年来高频电刀的应用在妇产科腹部手术后脂肪液化率不断增高,成为术后常见的病发症.用传统的方法换药、引流、扩创及抗生素治疗等,病程长、痛苦大、费用高,近年来笔者应用三黄散治疗腹部手术液化的切口,取得了显著的疗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