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观察氧比修饰低密度脂蛋白(OX-LDL)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作用。方法: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体外培养的基础上,通过采用3H胸腺嘧啶校苷(3H-TdR)掺入DNA技术和硫代巴比妥酸比色法,分别分析了OX-LDL对内皮细胞DNA合成及脂质过氧化物的代谢产物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结果:当内皮细胞暴露于OX-LDL(50~200μg/ml)24小时后,其3H-TdR掺入量明显减少,但MDA含量显著增加。结论:OX-LDL能够明显抑制内皮细胞DNA合成,并显著增加内皮细胞的脂质过氧化物含量。 相似文献
2.
缺氧诱导人脑动静脉畸形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缺氧条件下体外培养的人脑动静脉畸形(cAVM)血管内皮细胞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基因表达与细胞超微结构变化。方法 采用组织块贴壁法对cAVM血管内皮细胞进行培养和形态学观察。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细胞中第八因子相关抗原(FⅧ-RA)的表达,采用RT-PCR技术观察静态和缺氧状态下2h、4h、8h血管内皮细胞VEGF mRNA表达。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每组细胞上清液中VEGF蛋白含量;在透射电镜下观察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 体外培养的活细胞具有单层“卵石样”排列的典型特征.95%以上的细胞FⅧ-RA染色阳性。血管内皮细胞vEGF蛋白和mRNA表达在缺氧2h开始升高(P〈0.05),并持续至缺氧8h(P〈0.01):细胞线粒体丰富。核糖体及粗面内质网逐渐增多。结论 缺氧可能在基因转录水平诱导VEGF表达,后者通过自分泌途径刺激cAVM血管内皮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3.
观察在缺氧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培养液中,丙二醛(MDA)及乳酸脱氢酶(LDH)的含量变化与764-3对这一变化的效应。发现缺氧24小时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培养液中MDA含量有显著性升高(P<0.01),经764-3处理后缺氧的内皮细胞培养液中MDA含量处于正常水平。结果提示,764-3有抗氧化作用,但LDH在上述条件下无显著性变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缺氧条件下体外培养的人脑动静脉畸形(cAVM)血管内皮细胞中酪氨酸激酶受体Tie2 基因表达。方法采用组织块贴壁法对cAVM血管内皮细胞进行培养和形态学观察。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细胞中第 8因子相关抗原(FⅧ-RA)表达。选用RT-PCR技术观察静态和缺氧状态下(体积分数95%N2,5%CO2;2 h,4 h, 8 h)血管内皮细胞Tie2 mRNA表达,同时以免疫组化方法分析每组细胞Tie2蛋白相对含量。结果培养的活细胞具有单层“卵石样”排列的典型特征,95%以上的细胞为FⅧ一RA阳性染色。血管内皮细胞Tie2 mRNA和蛋白表达在缺氧2h开始升高(P<0.05),并持续至缺氧8 h(P<0.05)。结论缺氧在基因转录水平诱导体外培养的 cAVM血管内皮细胞中Tie2表达,提示缺氧可能与cAVM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活性有关系。 相似文献
5.
程小媛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24):35-37
目的观察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对氧化损伤的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以及其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建立过氧化氢诱导的内皮细胞氧化应激损伤模型,不同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预处理组,用噻唑蓝(MTT)比色检测细胞活力,黄嘌呤氧化法和硫代巴比妥法分别测定细胞上清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结果 H2O2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有损伤作用。rhEPO可增加细胞活性,抑制H2O2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MDA的产生,增加SOD的活力及抑制细胞凋亡。结论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对氧化损伤的血管内皮细胞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抗氧化有关。 相似文献
6.
川芎嗪对脑缺血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0,自引:0,他引:50
白细胞、单核/巨噬细胞与脑血管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密切相关。白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在脑梗死区的浸润使脑损伤加重,而缺血区微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分子的表达,是白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的先决条件。中药川芎嗪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扩张小血管和改善微循环的作用。最近的研究报道,其对白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的浸润及激活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为此,我们观察了川芎嗪对实验大鼠脑缺血区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分子(ICA-1)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以及对脑缺血时单核/巨噬细胞浸润的影响,探讨川芎嗪在脑缺血病理损伤中的作用及其机制。资料:Ⅱ级雄性S…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缺氧条件下共培养血管内皮细胞对C6胶质瘤细胞生长及凋亡的影响.方法 采用24孔板Transwell装置共培养C6胶质瘤细胞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氯化钴模拟细胞缺氧条件.实验分为缺氧细胞共培养组、常氧细胞共培养组、缺氧细胞单独培养组、常氧细胞单独培养组.培养24 h后Annexin V-FITC/PI荧光双染法检测各组C6细胞凋亡情况,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凋亡率和细胞周期,连续计数6d各组C6细胞数目并绘制细胞生长曲线. 结果 共培养24 h后,缺氧细胞共培养组C6细胞凋亡率明显低于其他3组,常氧细胞共培养组C6细胞凋亡率低于常氧细胞单独培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他3组比较,缺氧细胞共培养组G0/G1期细胞比例明显减少,而S期细胞比例明显增多,与常氧细胞单独培养组比较,常氧细胞共培养组C6细胞G0/G1期比例较少,S期细胞比例较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连续培养6d,各组C6细胞在前2d均进入细胞指数生长期,在2~4 d达到高峰后,形成细胞生长平台期,随后细胞计数下降,进入退化衰亡期.其中缺氧细胞共培养组C6细胞在指数生长期内生长速率最快,生长平台期内细胞峰值数目最多,并较晚进入退化衰亡期. 结论 缺氧和血管内皮细胞可协同作用于C6胶质瘤细胞,减少胶质瘤细胞的凋亡,并加速其生长. 相似文献
8.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又称血管渗透因子。在颅内感染中,VEGF表达增加,通过损伤血脑屏障、提高血管通透性、加重炎性脑水肿,参与中枢神经系统免疫反应,促进感染的发生发展。发生脑缺血时,VEGF既是血管渗透因子,又具有生血管、神经营养、神经保护作用。因此在以上疾病的急性期,通过VEGF抗体等阻制VECF的表达,降低其引起脑水肿、加重炎症反应的作用;而在脑缺血的病程中,选择合适的时间,构建合适的载体进行VEGF的转基因治疗,有望为治疗颅内感染及继发性脑缺血开辟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星形胶质细胞内PTEN诱导假定激酶1(PINK1)缺失对缺血时神经保护作用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离体培养原代星形胶质细胞,使用小干扰RNA(si RNA)沉默PINK1表达,氧糖剥夺(OGD)建立细胞缺氧模型,分为4组:PINK1沉默组(si RNA+转染剂)、空质粒组(空质粒+转染剂)、转染剂组(只加转染剂)和对照组(星形胶质细胞),各组均与神经元共培养;另设立神经元单独培养组。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神经元凋亡情况。定量PCR及ELISA检测星形胶质细胞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量;Western blot检测星形胶质细胞内缺血诱导因子(HIF)及核因子κB(NF-κB)通路相关蛋白水平。结果 OGD损伤后神经元凋亡率较高,与星形胶质细胞共培养后神经元凋亡率显著降低(P0.05)。PINK1基因沉默后共培养神经元凋亡增加,星形胶质细胞EPO及VEGF分泌量减少、胞内EPO及VEGF转录水平降低(P0.05);HIF-1、HIF-2与NF-κB通路活化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星形胶质细胞对OGD损伤神经元有保护作用,其作用通过EPO及VEGF实现;PINK1基因沉默后星形胶质细胞对缺血神经元保护作用减弱,可能与NF-κB通路活化水平降低、HIF激活受损进而下调EPO和VEGF表达量有关。 相似文献
10.
血管内皮细胞不仅是循环血液与血管平滑肌细胞间的机械屏障,而且是人体最大、最重要的一种内分泌器官,但它很容易受到各种物理、化学因素的损伤;受损后其内分泌功能必然失调,使其分泌的多种活性物质或是与这些活性物质有关的其他物质之间的平衡被打破,从而导致心血管系统的功能障碍。文章对引起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多种机制进行回顾,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的修复机制,进而研究如何保护和修复已损伤的血管内皮细胞,并改善血管疾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体外培养的人脑动静脉畸形血管内皮细胞和正常脑血管内皮细胞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表达水平的差异。方法采用组织块贴壁法对人脑动静脉畸形血管内皮细胞进行培养和形态学观察;免疫组化检测CD31和vWF抗原验证内皮细胞;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脑动静脉畸形血管内皮细胞VEGF mRNA和蛋白表达,并与和正常脑血管内皮细胞进行比较。结果体外培养的内皮细胞CD31和vWF染色阳性率达95%以上。人脑动静脉畸形血管内皮细胞中VEGF mRNA和蛋白表达均显著升高(P0.05)。结论体外培养的人脑动静脉畸形内皮细胞中VEGF的高表达,提示血管生成在脑动静脉畸形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Chuieng-Yi Lu Katherine B. Santosa Albina Jablonka-Shariff Bianca Vannucci Anja Fuchs Isaiah Turnbull Deng Pan Matthew D. Wood Alison K. Snyder-Warwick 《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2020,40(50):9602
Functional recovery in the end target muscle is a determinant of outcome after peripheral nerve injury. The neuromuscular junction (NMJ) provides the interface between nerve and muscle and includes non-myelinating terminal Schwann cells (tSCs). After nerve injury, tSCs extend cytoplasmic processes between NMJs to guide axon growth and NMJ reinnervation. The mechanisms related to NMJ reinnervation are not known. We used multiple mouse models to investigate the mechanisms of NMJ reinnervation in both sexes, specifically whether macrophage-derived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A (Vegf-A) is crucial to establishing NMJ reinnervation at the end target muscle. Both macrophage number and Vegf-A expression increased in end target muscles after nerve injury and repair. In mice with impaired recruitment of macrophages and monocytes (Ccr2−/− mice), the absence of CD68+ cells (macrophages) in the muscle resulted in diminished muscle function. Using a Vegf-receptor 2 (VegfR2) inhibitor (cabozantinib; CBZ) via oral gavage in wild-type (WT) mice resulted in reduced tSC cytoplasmic process extension and decreased NMJ reinnervation compared with saline controls. Mice with Vegf-A conditionally knocked out in macrophages (Vegf-Afl/fl; LysMCre mice) demonstrated a more prolonged detrimental effect on NMJ reinnervation and worse functional muscle recovery. Together, these results show that contributions of the immune system are integral for NMJ reinnervation and functional muscle recovery after nerve injury.SIGNIFICANCE STATEMENT This work demonstrates beneficial contributions of a macrophage-mediated response for neuromuscular junction (NMJ) reinnervation following nerve injury and repair. Macrophage recruitment occurred at the NMJ, distant from the nerve injury site, to support functional recovery at the muscle. We have shown hindered terminal Schwann cell (tSC) injury response and NMJ recovery with inhibition of: (1) macrophage recruitment after injury; (2)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 (VegfR2) signaling; and (3) Vegf secretion from macrophages. We conclude that macrophage-derived Vegf is a key component of NMJ recovery after injury. Determining the mechanisms active at the end target muscle after motor nerve injury reveals new therapeutic targets that may translate to improve motor recovery following nerve injury. 相似文献
13.
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EGF)表达的动态变化。方法 :采用尼龙线栓法制作大鼠局灶性永久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大鼠缺血后 3、6、12h和 1、2、3、7d时 ,VEGF表达的情况。结果 :大鼠缺血后 3h ,缺血侧脑组织开始出现VEGF表达 ,2 4h明显增多 ,2d达高峰 ,7d时仍有少量表达。各时间占VEGF的表达主要集中在梗死灶周围。结论 :VEGF可能参与缺血性脑损伤的病理发展及修复过程 相似文献
14.
简介VEGF及其受体的结构和功能,复习VEGF在糖尿病引起的外周神经病变以及其他类型神经病变的发生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研究显示转基因或其他干VEGF的措施,可能成为将来治疗一些神经病变的有效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5.
16.
缺血再灌注对鼠脑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了解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一过性全脑缺血再灌注鼠脑表达的动态变化。方法 采用Pulisnelli改良法四血管堵塞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了全缺血15min再灌注2-14d时,VEGF表达的动肪变化。结果 全脑缺血15min再灌注6h VEGF即可在大脑皮层,纹状体及丘脑等区域的血管内皮细胞表达,1d达高峰,一直持续到缺血后再灌注3d,结论 脑缺血后再灌注可上调VEGF在大脑皮质,纹状体及丘脑等区域内皮细胞的表达,VEGF可能通过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对缺血性神经元损伤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 血管内皮细胞是移植物抗宿主病中异基因T淋巴细胞的重要靶组织,而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活化后组织因子(TF)表达显著增高。因此血管内皮细胞TF表达可能在移植物抗宿主病引起的组织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异基因T淋巴细胞能否诱导血管内皮细胞TF表达及其分子机制。方法 磁珠阳性分选异基因CD4+和CD8+T淋巴细胞。实时定量PCR和流式细胞术检测异基因T淋巴细胞作用后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中TF在基因和蛋白水平的表达。Western blot方法检测HUVEC中MAPK的表达。观察MAPK阻滞剂对异基因T淋巴细胞诱导的HUVEC中TF表达的影响。结果 异基因CD4+ T淋巴细胞作用6、12、24h,HUVEC膜表面TF表达率分别为9.3±0.6%、34.5±1.1%、15.7±0.8%,较对照组(3.3±0.4%)显著增高(P<0.05); HUVEC中TFmRNA表达水平亦显著增高,分别为对照组的14.4、8.9、5.3倍(P<0.05)。异基因CD8+T淋巴细胞作用12h,HUVEC膜表面TF表达率为14.6±0.7%,较对照组(2.8±0.3%)显著增高;HUVEC中TFmRNA表达水平显著增高,达对照组的5.7倍(P<0.05)。异基因T淋巴细胞作用后,HUVEC内磷酸化p38MAPK和JNK表达增强,而磷酸化ERK表达则无变化。P38MAPK阻滞剂(SB203580)和JNK阻滞剂(SP600125)可显著下调异基因T淋巴细胞诱导的TF表达。结论 异基因T淋巴细胞通过JNK和p38MAPK信号通路诱导血管内皮细胞TF表达。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脑动静脉畸形(AVM)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的分离、培养及鉴定方法。方法:手术获得脑AVM标本后,分别采用组织块贴壁法和酶消化法对脑AVM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进行培养和形态学观察,采用免疫组化分别检测培养的内皮细胞CD31抗原和平滑肌细胞SMA抗原阳性表达。结果:相差显微镜下,培养的内皮细胞呈扁平梭形,胞核椭圆居中;平滑肌细胞呈长梭形。CD31和SMA分别在两种细胞中免疫阳性表达率超过90%。结论:AVM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可以获取和培养增殖,为可供研究脑血管畸形血管生物学的体外模型。 相似文献
20.
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对血管内皮细胞株ICAM-1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 (OX LDL)对血管内皮细胞表达细胞间粘附分子 1(ICAM 1)的影响 ,以探讨其在动脉粥样硬化和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在血管内皮细胞的培养基中分别加入 2 5μg mL的低密度脂蛋白 (LDL)和OX LDL ,37℃下温育 2 4h ,应用定量免疫细胞化学分析技术检测血管内皮细胞ICAM 1蛋白的表达。结果 OX LDL组血管内皮细胞ICAM 1蛋白的表达显著增加 ,而LDL组只有轻微增加。结论 OX LDL可能通过刺激血管内皮细胞ICAM 1的表达而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及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