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匮要略》肝病辨治特点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金匮要略>中肝病的辨治特点进行了分析.指出<金匮要略>中肝病病机强调湿热瘀血为患,重视脾胃因素;治法突出清利湿热,倡导肝病实脾;方随证情而立,善用茵陈蒿汤、柴胡汤等化裁;用药多选清热通利之品,辅以理气、活血药.认为其肝病辨治思想对临床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曾世荣《活幼心书》的研读,从病因病机、疾病分类、方药特点等方面探析了曾世荣辨治小儿呕吐的经验:用药以顾护脾胃为先,补而不滞,攻不伤正;组方用药精炼,剂型多样。  相似文献   

3.
薛己 (公元1487~1559年),字新甫,号立斋,吴县人.父薛铠,字良武,弘治间任太医院医士,后为院使,擅长儿科.己幼承家学,以岐黄世业,旁通诸家,微词赜旨,靡不究竟.正德初年(1506年)补选为太医院院士,正德九年(1514年)任太医院御医,十四年(1519年),受南京太医院院判.嘉靖九年(1530年),任太医院院使.己初为疡医,后以内科驰名,精究内、外、妇、儿、骨伤诸科.历事武肃三朝,号称国手.后人将薛己本人所撰医著及校正发明的医书汇编成册,并附录了大量薛氏治验方案,集成<薛氏医案>共24种,内容涵盖了祖国医学多个学科.其中薛氏所著的<内科摘要>是第一部以内科命名的著作,<正体类要>为伤科学中第一部内伤专著.他校注的著作也多为本科圭臬.如陈自明编著的<校注妇人良方>、钱乙著、严孝忠集的<钱氏小儿直诀>及王伦所著的<明医杂著>等,其中杜清碧的<敖氏伤寒金镜录>为现存最早的舌诊专著.薛己久在禁中,所揽甚广,以己意而订古方,以医案而验治效,他对足三阴虚损的认识和治疗用方更是别具特色,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李杲基于<内经>、<难经>、<脉经>等医经的基础上,融合了各家脉法,并结合本人的医疗实践,逐步形成自己的脉学体系.其学术观点可见于<内外伤辨惑论*脉辨>、<医方便懦*脉法>、<丹溪脉诀指掌>,以及散见于<医学发明>、<脾胃论>、<兰室秘藏>等诸篇著作之中.综观之,有着极为可贵的学术成就,对金元以后的脉学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陆长清恩师认为脾胃不足、胃气薄弱是小儿脾胃病的关键。自拟小儿黑白消食散和小儿止泻散是治疗小儿脾胃病的基础方之一。本研究对恩师的辨治经验结合病例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6.
论杨士瀛治疗小儿脾胃病的学术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士瀛《仁斋小儿方论》有关脾胃病的学术思想有:(1)食积疳劳,皆脾胃受病;(2)论治脾胃,重虚实寒热气血变化;(3)崇钱乙法文中,药善甘温补脾。认为脾胃虚弱,诸邪乃生。治病多从调理小儿脾胃入手,对惊、疳二证的辨治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挖掘衢州雷氏医学的学术特色。[方法]采用传统医史文献整理研究的方法,从时病、内科、儿科、女科、老年病、杂病、针灸等方面对雷氏医学的学术特色进行系统分析、总结。[结果]衢州作为“丹溪医派”“新安医学”“杨继洲针灸”之融汇处、涵养地,在诊治疾病方面独具特色。雷氏医学认为时医应正确掌握四时五运六气的变化规律,并构建了全新的以四时六气为纲目“知时论证、辨体立法”的时病辨治体系,立法处方提倡用法而不用方。内科广泛运用脏腑辨证,同时还结合六经辨证、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八纲辨证及病因辨证,临证依据病邪特点而治。儿科强调四诊合参,首重望诊,临证当明辨体质差异,治疗因人而异;小儿脾胃易伤,治疗时重视小儿脾胃的特点,处处顾及脾胃。女科注意圆机活法,通权达变,善于抓住妇人经、带、胎、产的生理特点辨证用药。老年病大多本虚标实,治疗首先以扶正为主,祛邪为辅,并且扶正多从先、后天之本着眼。杂病需提纲挈领,以常见病因病机为纲,又注意区分常证变证、兼证夹证,临证不忘多法并用以提高临床疗效。针灸融合了新安针灸名家和杨继洲针灸的学术思想和理论,选穴注意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结论]衢州雷氏医学在传承中医精华的...  相似文献   

8.
发热为临床常见症状,其中医证候复杂多样,中医药对其具有独特的疗效。梅国强教授辨治发热性疾患有丰富的临证经验,笔者侍诊梅师多年,所治发热患者逾百例,疗效显著。现摘录部分典型医案,例举7个证型,报道梅师辨治发热性疾患的经验。  相似文献   

9.
脾胃同居中土,生理相依,升降相因,共司纳运,斡旋气机;然脾胃又一脏一腑,一阴一阳,体用各殊.故《伤寒论》继承《内经》理论基础,针对其阴阳各异、体用各殊之特点,将脾胃之病于"辨太阴病脉证并治"与"辨阳明病脉证并治"两篇分而论治,设立不同的治则方药,治胃多用凉润、攻伐,治脾多用温燥、补益;亦不忘其生理相依、病理相及,太阴阳...  相似文献   

10.
陈民藩教授认为肛肠疾病的产生皆与气血不和有关,尤其是痔病更应重视气血论治。陈教授将气血辨证与痔病的病因病机相结合,认为气血失调是痔病形成的基础,气血瘀滞、湿热下注是痔病的常见病机,故治疗上应从整体出发,内治外治并重,辨病辨证相结合。气血瘀滞证治以行气活血凉血,湿热下注证治以清热利湿兼行气,术后"瘀"证治以活血止血。陈民藩教授认为固脾胃即调气血,防治痔病时要重视对脾胃之气的固护;气血辨治应贯穿痔病治疗的始终,包括痔病的保守治疗、术后调养以及未病先防。气血辨治是陈民藩教授治疗痔病学术思想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1.
许豫和字宣治,清乾、嘉间徽州歙县人。其精通歧黄、仲景之学,又于历代各家之书无所不窥;擅长儿科,治疗热病及杂症,全活甚众,登门求治者日以百计;著有《小儿诸热辨》、《治验》、《痘诀》、《杂症》等书,为新安医家中较有影响的名医。他所著《小儿诸热辨》(以下简称《热辩》),颇具创见,发前人所未发,今试探其证治特点如下:  相似文献   

12.
阳虚体质是九种基本体质类型之一,脾胃阳虚是阳虚体质的一种主要证型,在临床多种脾胃病证治中广泛出现。历代医家或以中阳统称脾胃阳气,或重脾阳而略胃阳,但是脾、胃的生理病理和治法方药各不相同。叶天士倡导脾胃分治,且尤其注重体质。本文从阳虚体质角度,对叶天士以经方辨治胃阳虚不同汤证的病机、证候、治法、方药的差异进行分析探讨,并结合具体医案详细阐释了阳虚体质胃阳虚不同层次的治法,如"通补胃气"的大半夏汤法,"通补胃阳"的附子粳米汤法等。从辨体-辨病-辨证相结合的角度,对胃阳虚证辨治规律进行总结,以供脾胃病的临床诊疗借鉴。  相似文献   

13.
周仲瑛辨治哮喘经验吴敏(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教研室210029)关键词哮喘,周仲瑛周仲瑛教教授业医50余载,辨治哮喘颇具特色,学生随师实践,获益匪浅,兹将其辨治哮喘经验整理如下。1因主风痰哮喘是一种发作性的疾吗喘咳疾患.其发作突然,传变迅速,具有“...  相似文献   

14.
主要从三方面①首辨虚实,指导治疗;②善辨表里,新旧表里同治;③重调气机,疏利肺气.对<伤寒论>辨治肺病咳喘进行归纳,并根据后世临床应用发展,结合现代药理研究,个人体会探析了其辨治用药特点,主治病证范围等.  相似文献   

15.
在三探的基础上,对运气南北政脉不应与反其诊的辨证论治,进行了深入全面的探讨。主要包括天干中阳明与少阴的单独辨治和组合辨治,地支中的同气辨治和同时辨治,干支结合中的同性辨治和同数辨治,岁会中四正、四维、四角的属性辨治和方位辨治这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活幼心法大全>九卷,为明代福建宁化的官员兼医家聂尚恒(久可)撰写,成书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此书论痘症、痧症、幼儿杂症,详载各症尤其是痘症的辨治与方药.全书载医论十余条,痘症各阶段的辨治方30首,对痘疹备用紧要诸症附方论16条及处理方药,并附古今治痘要方12首,治痘医案11则.对于痧症及幼儿常见杂证亦有论有方,详列辨治方案.  相似文献   

17.
钱乙《小儿药证直诀》调理脾胃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乙《小儿药证直诀》重视小儿脾胃的调理。小儿脾胃娇弱,调治不当,则变证百出。钱乙在脾胃受损诸证的治疗中形成了独特的辨治特色。辨证上,详审病情,参以时节,细辨寒热虚实,详分轻重缓急;治疗上,妙用温凉补泻之法,遣药重在运脾,所创剂型丰富,轻巧灵活。钱乙调理脾胃思想对后世的影响远超出儿科范畴,如补土派调脾胃、保后天的理论即是对钱氏思想的完善与发挥,值得当今临床发掘应用。  相似文献   

18.
中医学很早就把小儿囟门的望诊和切诊作为诊断的重要手段.较为全面的描述始见于<诸病源候论>,其后<千金方>、<外台秘要>、<太平圣惠方>、<小儿药证直诀>、<幼幼新书>等许多医籍亦有论述,囟门诊法已成为中医小儿诊法的一种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9.
针对慢性疲劳综合征(CFS)的研究现状,从中医脾胃理论和体质特点切入探讨脾胃湿热与CFS的发病与临床辨治。初步提示脾胃运化失职是CFS病机的关键,因虚致实、因实致虚是其病机转化的主要规律;并基于岭南"体质混杂"的特点初步提出了CFS脾虚夹湿热和脾胃湿热证型的补充辨治方案。  相似文献   

20.
浅谈泄泻从肺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泄泻是临床常见病,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要特征.中医学对本病的辨治源远流长,<内经>中不仅记载有"飧泻"、"注下"等病名,还将泄泻的病因归纳为"湿盛则濡泻",<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则指出:"大肠有寒者,多鹜溏;有热者,便肠垢",<景岳全书·泄泻>亦曰:"泄泻之本,无不由脾胃".可见,古代医家认为泄泻发病的主因为湿盛,而大、小肠和脾胃则是主要病变脏腑.基于此,后世在治疗上或运脾燥湿,或疏肝理气,或补脾温肾.然亦有屡治不效者,前贤有依据肺与大肠的联系,另辟蹊径,从肺论治,辄有显效,本文试就其机制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