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BMP基因治疗与骨修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 ,在骨科领域存在众多的难题中 ,骨修复一直困扰着人们 ,这突出表现在骨不愈合、骨缺损等疾患的治疗上。具有成骨作用的细胞因子的发现和研究为骨修复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并成为最有希望的治疗方法之一。但是目前使用的细胞因子加入载体的方法存在一定的失败率 ,其主要原因为细胞因子生物周期短 ,重组细胞因子生物活性差及缺乏适合的载体引起。因此 ,人们开始研究细胞因子其它使用途径以促进骨修复的效果。其中骨形态发生蛋白(BMP)族是研究比较多的一类细胞因子。1 基因治疗概述人类体细胞有 2 3对染色体 ,每个染色体由DN…  相似文献   

2.
骨质疏松基因治疗的研究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骨质疏松及其骨折严重影响老年人尤其是绝经后妇女的生活质量.除了传统治疗方法,基因治疗正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有大量文献报道了基因治疗骨质疏松的动物试验结果,如利用病毒载体局部或全身转导相关的骨诱导蛋白,以改善试验动物的骨质量,并取得了理想的结果.但其临床应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笔者将对基因治疗骨质疏松的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肝脏导向性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操作技术的进步 ,肝脏以其独特的结构和复杂的功能已成为人类疾病基因治疗最主要的靶器官。近年来 ,以肝细胞为靶细胞的肝脏导向性基因治疗取得了巨大进展[1] 。现从以下几方面分别综述。一、肝脏导向性基因治疗的疾病基因治疗主要适用于由于基因结构和功能的缺陷或是有外源基因的掺入而导致的疾病 ,而且这些致病基因均已明确。根据致病基因的种类可以分为单基因遗传性疾病、单基因获得性疾病和多基因疾病[2 ] 。单基因治疗的基本策略是导入外源性基因以补偿突变基因的功能 ,或使用基因替换的方法替换缺陷基因。已取得…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腺病毒介导的人骨形成蛋白—2基因(Adv—hBMP—2)转染人骨髓间质干细胞(MSCs)的诱导成骨能力。方法 从人骨髓中分离培养获取MSCs,分为三组:①Adv—hBMP—2转染细胞组;②Adv—βgal转染细胞组;③未转染细胞组。分别于体外行western immunoblot试验、碱性磷酸酶(ALP)和Von Kossa染色、ALP定量测定,以及裸鼠肌内诱导成骨试验。共9只裸鼠,双例股后肌群内注射,每组6例。结果 Adv—hBMP—2组MSCs可分泌BMP—2蛋白;转染后第9天ALP染色多数细胞为阳性,其它两组ALP染色阳性细胞少见;ALP活性第3天开始升高,12天达高峰为14.76单位,与其它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于第21天后出现钙结节,而其它两组未见。裸鼠肌内注射后4周Adv—hBMP—2组X线片均有异位成骨,Adv—βgal转染细胞组未见明显成骨,未转染细胞组仅有少量骨形成。组织学检查发现:Adv—hBMP—2组也可见典型的板层骨和骨髓腔形成,Adv—βgal组主要为纤维组织,未转染组也可见散在骨小粱形成。结论 Adv—hBMP—2基因转染可诱导人骨髓问质干细胞成骨。  相似文献   

5.
基因治疗诱导骨形成的研究方法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 10年 ,众多学者在骨科领域开展了基因治疗的研究[1,2 ] 。基因治疗诱导骨形成的研究开展虽晚 ,但进展较快。尽管目前已能生产人重组蛋白 ,如骨形态发生蛋白家族 (BMPs)等 ,但这类蛋白直接注射到体内时降解快 ,需多次应用 ,而利用基因治疗则可以在某种组织或细胞内持续表达某种蛋白于较高水平 ,基于此目的 ,众多学者进行了利用基因技术在肌肉骨骼系的某些部位表达各种骨诱导因子的试验 ,获得了有前景的诱导骨形成结果。一、研究方法与骨科领域的其他基因治疗技术类似 ,采用基本相同的分子生物学方法 ,包括确定要表达的目标蛋白 ,选择表…  相似文献   

6.
引导性骨再生模型(GBR)成骨特点及骨髓的作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张浩  卢世壁 《中华骨科杂志》1998,18(9):540-543,I002
目的∶研究引导性骨再生模型(GBR)的成骨特点及骨髓的作用。材料与方法∶本实验应用了24只新西兰兔,兔右侧桡骨为GBR侧,左侧为去骨髓侧。GBR侧手术过程:于兔右侧桡骨做10mm骨缺损,以硅胶管套于缺损两侧;去骨髓侧以骨水泥封堵缺损两端髓腔。动物于3日、1、2、3、4、6、10、12周处死,标本做非脱钙骨切片,分析大体观察、X线及非脱钙骨组织切片结果。结果:(1)骨髓在GBR模型膜管内成骨过程中起决定作用;(2)GBR模型骨修复方式:于膜管内骨缺损两端分别形成两成骨尖端,两成骨尖端相对生长至愈合;(3)膜管内成骨过程早期为成骨细胞直接成骨过程,后期成骨尖端缺乏成熟皮质骨结构。结论:GBR模型基础为隔膜干扰技术,其骨缺损修复为一特殊成骨过程,骨髓对其起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7.
基因治疗在骨软骨修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因治疗在骨软骨修复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如何获得理想的转染效率,诱导充分的骨软骨发生与重建,并使基因治疗逐步从动物实验走向临床应用,是骨软骨修复中亟待解决的课题。新近资料表明,骨软骨修复的基础研究在深度与广度上都取得了长足进步,为该领域基因治疗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本文就其研究进展、现存问题及发展前景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成骨生长因子有助于骨修复。通过转基因技术 ,用目的基因转染靶细胞 ,使之稳定、长效地分泌生长因子 ,可达到良好的疗效。将目的基因传递到特定的解剖部位 ,进行局部基因治疗 ,可望诱导成骨 ,促进骨愈合 ,修复骨缺损。基因治疗时外源基因表达的稳定性、安全性和可调性 ,各种载体的生物特征 ,载体进入机体诱发的免疫反应等 ,还需要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
三种诱导骨再生膜的构建及其诱导成骨能力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制备PLGA-bBM P,PLGA-bBM P-IGF-Ⅱ,PLGA-bBM P-IGF-Ⅱ-bFGF三种诱导骨再生膜并比较其修复兔桡骨骨缺损的效果,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IGF-Ⅱ,bFGF和bBM P,分别与PLGA复合成具有生物活性的三种诱导骨再生膜,用其修复兔桡骨骨缺损,以单纯PLGA膜作为对照组,分别在2、4、8周进行大体、组织形态学、四环素示踪和组织形态计量学观察骨缺损的修复情况,并作统计学分析;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三种生长因子存在时间。结果提取的小牛骨bBM P能诱导成骨,三种诱导骨再生膜均能在体内诱导新骨的形成,明显优于PLGA(对照组),其诱导效果呈现PLGA/bBM P(B组)相似文献   

10.
异种植骨局部细胞因子表达与诱导成骨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郭征  胡蕴玉 《中华骨科杂志》1998,18(11):686-688,I004
目的:观察异种骨移植局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基在表达对BMP诱导成骨的影响。材料与方法:将牛松质骨制备成不同抗原性载体,并与牛骨形态发生蛋白(bBMP)复合,植入小鼠股部肌袋,于术后5,10和20天取材,制备石蜡切片,采用核酸分子原位杂交的方法,定位定性检测植骨局部TNF-α和IL-6mRNA表达。通过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测定及组织成骨量图像分析,确定BM  相似文献   

11.
引导性骨再生过程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实验用35只新西兰兔研究长管状骨引导性骨再生。手术的方法造成双侧兔桡骨中段10mm骨缺损。实验侧用缝合成管状的硅胶膜来连接。另一侧作对照。6组分别于术后3天,1、2、3、4、12周处死,标本行X线片,组织学检查。早期,大量增殖的纤维细胞被硅膜阻挡在骨缺损区之外,而对照侧骨缺损很快为结缔组织占据。新骨自骨端沿硅管内血肿向骨缺损中央生长。12周时,10只兔中有7只实验侧骨缺损已修复,2只近愈合,1只  相似文献   

12.
下肢创伤、感染及肿瘤等手术后大段骨缺损的治疗是临床医师面临的难题。尽管交替牵拉-压缩技术在促进骨再生与矿化中疗效可靠,但缺乏统一牵拉速度和频率的治疗规范,造成患者在治疗时承受漫长的带架时间。随着治疗技术及理念的进一步发展,如何有效缩短患者带架时间、促进新骨形成及矿化成为临床医师面临的严峻挑战。该文从速度、频率、幅度、周期4个方面就牵张速率对牵张成骨区骨再生与矿化影响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3.
膜诱导成骨技术(Masquelet技术)是近年来治疗大型骨缺损的一种新方法,通过一期手术彻底清创并且放置间隔物使其生成生物活性膜,二期手术用骨移植物填充骨缺损部位。临床上Masquelet技术对骨缺损的治疗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如何使该方法更好地发挥作用,目前仍需要进一步研究。该文对Masquelet技术在修复骨缺损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4.
引导性骨再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将引导性组织再生的概念用于骨再生过程,以促进骨再生。实验用10只新西兰兔,手术切除双侧桡骨10mm,实验侧用硅胶管连接,对侧为对照。术后X线片观察骨再生过程,标本分别作三点弯曲试验及组织学检查。结果,术后3~4周,实验侧可见新生骨自骨端向骨缺损区生长。6~8周,7只实验侧达到骨性愈合,2只尚有<1mm间隙,但髓腔已闭。对照侧无一愈合。实验侧标本抗三点弯曲强度为对照侧11.7倍,大体标本观察及组织学检查均表明,新生骨位于硅管内,无外骨痂。对照侧骨缺损区为结缔组织占据。本实验证实,长骨存在引导性骨再生现象,这为骨科临床中促进骨再生,骨缺损修复提供了新的思路。关键词  相似文献   

15.
骨诱导及骨愈合分子生物不研究进展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相似文献   

16.
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诱导成骨作用的动物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刘莉  赵明 《中华骨科杂志》1995,15(8):519-522
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BMP)的主要作用和用途是诱导新骨形成和促进骨损伤的修复。作用采用多种动物模型,观察了大肠杆菌表达的重组人BMP-2(rhBMP-2)的生物学作用。小鼠股部肌肉内植入试验结果表明,rhBMP-2具有较强的诱导成骨活性。植入后第21天,局部有硬有的形成,新生骨有骨皮质和不规则的骨髓腔,植入区局部的股骨增粗,股骨重量明显增加。组织形  相似文献   

17.
骨形态发生蛋白与骨缺损的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骨缺损的治疗一直是骨科领域的难题,BMP的出现为骨缺损的治疗带来了希望,本对骨形态发生蛋白及其治疗骨缺损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8.
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促进引导性骨再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研究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α F G F)对引导性骨再生( G B R)的作用,增强 G B R 修复骨缺损的能力。方法 16 只新西兰白兔分为四组,每组 4 只,造成兔双侧桡骨干10 m m 节段性骨缺损,以硅胶管桥接骨缺损,实验侧管内置入人基因重组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hra F G F)24 μg,对侧管内注入生理盐水作对照。于术后2、4、6 及8 周各处死一组兔,作 X 线、大体、组织学观察。结果 实验侧术后2 周即在骨断端髓腔、骨内膜及皮质断面处有新骨形成,并长入管内血肿,术后4 周新骨长入血肿中心,8 周完全骨愈合。对照侧在各阶段新骨形成均不如实验侧,8 周时仅出现部分骨愈合。结论 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a F G F)可促进 G B R,增强其修复骨缺损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引导性骨再生中成骨细胞来源的实验观察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Zhang Y  Lu S  Wang J  Zhang B  Xie Y 《中华外科杂志》1999,37(2):123-125,I006
目的 研究 长管骨引导性骨再生成骨细胞来源,进一步完善引导性骨再生理论。方法 将42只成年雄性新西兰兔在双侧桡骨中段制作标准骨缺损不愈合模型,用硅胶膜呈管状包囊一侧骨缺损,另一侧作为对照侧。1只兔术后1 ̄12周分别于每周进行X线检查;30只兔,随机分为6组,分别于术后3天、1、2、3、4、5周外死取材,分别进行常规HE染色,SP方法BMP、BG抗体的免疫组化染以。结果 隔膜在骨缺损局部生成隔离密闭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肿瘤免疫基因治疗在提高肿瘤治疗效果方面的作用。方法 采用文献回顾方法对有关肿瘤免疫基因治疗进展进行综述。结果 肿瘤免疫基因治疗的方法主要有:①细胞因子基因导入效应细胞;②转基因肿瘤疫苗;③联合基因治疗。结论 免疫基因治疗可提高肿瘤治疗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