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面神经鞘瘤误诊原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面神经鞘瘤的误诊情况进行总结,探讨提高早期诊断的方法。方法:对4例面神经鞘瘤的临床资料及误诊原因进行分析,并介绍典型病例。结果:面神经鞘瘤早期除面瘫外无其它症状,临床容易造成长时间误诊,多误诊为Bell氏麻痹、慢性中耳炎、中耳肿瘤等,常规听力学检查和普通X线片诊断意义不大,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可提高早期诊断率。结论:面神经鞘瘤误诊率高,临床医生对面瘫病人应特别强调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的重要性,并应定期随诊复查。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面神经鞘瘤的误诊情况进行总结,探讨提高早期诊断的方法。方法:对4例面神经鞘瘤的临床资料及误诊原因进行分析,并介绍典型病例,结果:面神经鞘瘤早期除面瘫外无其它症状,临床容易造成长时间误诊,多误诊为Bell氏麻痹,慢性中耳炎,中耳肿瘤,告示仙听力学检查和普通X线片诊断意义不大,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可提高早期诊断率。结论:面神经鞘瘤误诊率高,临床医生对面瘫病人应特别调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的重要性,并应定期随诊复查。  相似文献   

3.
随着侧颅底肿瘤手术的广泛开展,如何最大程度的保留面神经结构及功能的完整性逐渐成为该外科领域研究的焦点,本文就听神经瘤和前庭神经鞘膜瘤等手术中面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做一综述,旨在更好的了解该技术的临床应用现状.  相似文献   

4.
手术治疗面神经鞘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诊断面神经鞘瘤的方法、手术治疗该病的效果及修复面神经功能的途径。方法:入住本院的面神经鞘瘤患者11例,在确诊前全部误诊为他病,确诊后,对6例中耳乳突腔面神经鞘瘤患者行神经移植,其中5例应用耳大神经移植,1例行干热骨骼肌桥接;对2例中耳乳突腔-颅内面神经鞘瘤的患者,1例行舌下神经移植(舌下神经攀植入舌下神经),1例直接将舌下神经襻植入面神经远端;其余患者面瘫时间较长,已不能恢复面神经功能,仅1例行阔筋膜口轮匝肌悬吊术,其他放弃面神经功能的重建。结果:3例未行面神经功能重建的患者,遗留完全面瘫;6例中耳乳突腔面神经鞘瘤的患者,面神经功能恢复分别为(Brakmann House功能分级)功能2级3例、3级2例、未恢复1例;2例舌下神经以及攀支重建面神经的患者,功能2级1例、3级1例。结论:面神经鞘瘤的临床症状多种多样,应进行系统检查排除误诊。术中为了完整切除肿瘤,可采用面神经改道吻合术、面神经移植等方法,在断端套用静脉血管给予保护,予以耳脑胶进行粘合。另外,干热骨骼肌的桥接在临床上应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颞骨段面神经鞘瘤极为少见 ,临床表现多变 ,首发症状多为面瘫 ,早期诊断困难 ,常误诊为贝尔面瘫 ;如有耳漏史可误诊为中耳乳突炎并周围性面瘫 ,甚致侵入颅内致颅内并发症。部分病例可无面瘫表现 ,使诊断更加困难 ,延误治疗。本科 1 998年 9月收治 1例 ,误诊为胆脂瘤型中耳炎 ,现报告如下。1 病例报告患者 ,女 ,35岁。左耳闷塞感、耳鸣 ,间歇低音调 ,听力下降 2年 ,左耳阵发性刺痛 ,颞部痛 1年。幼年曾有左耳流脓史 ,经治“痊愈”。曾因头痛就诊神经内科 ,以偏头痛给予药物治疗后 ,症状有短暂缓解。入院检查 :左外耳道未见异常分泌物及肿物 …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腮腺中面神经鞘瘤临床特点、治疗方法。方法对11篇腮腺面神经鞘瘤相关文献及本院1例个案进行分析总结。结果68例腮腺面神经鞘瘤中,除腮腺区均有肿块外,自觉症状约占40%(27/68):术前B超、CT及MRI均无明显诊断意义;术前腮腺穿刺阳性15%(2/13);术前误诊86%(43/49,余19例未报):术中快速冰冻病理切片基本均能确诊(29/30);68例中(5例未报,术前面瘫5例,1例术后面瘫复发),术后39例不同程度周围性面神经瘫痪,占约69%(39/57);包膜内切除瘤体24例,造成轻中重瘫痪15例,占约63%,术后6个月至7年随诊,中位数4年,只有4例恢复,其余不同程度恢复(Ⅳ级降为Ⅱ级)或残留永久性面瘫;肿瘤与面神经一同切除4例;术后随访30例,长达6个月~10年,中位数6年,未见肿瘤复发。结论腮腺中面神经鞘瘤临床上较罕见,治疗以外科为主。术前无特异性检查,术中快速冰冻病理检查具有显著的临床意义;术中应充分暴露肿瘤及面神经,尽量行包膜内切除瘤体,且不要盲目检查神经延续性,减少面神经损伤;一旦神经断离即行神经移植或标志神经断端为二期面神经吻合做准备,以尽快恢复或改善面神经功能;肿瘤术后复发可能性小。  相似文献   

7.
颞骨内面神经鞘瘤误诊5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颞骨内面神经鞘瘤是罕见疾病,因体征和症状多变,早期诊断有一定困难。常误诊为Bell’s面瘫等。我院1974~1995年先后误诊5例本病患者,现将其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例1 女,60岁。7年前不明原因出现左侧周围性面瘫,伴同侧耳呜及偏头痛,诊为Bell’s面瘫,多方治疗无效。近2年左耳后渐肿起,形成指肚大小包块。1984年7月在我科手术,术中见耳后包块来自面神经垂直段,破出乳突骨皮质。病理诊断为神经鞘瘤。 例2 男,57岁。36年前出现病因不明的右侧  相似文献   

8.
原发性面神经瘤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原发性面神经瘤的诊断程序与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原发性面神经瘤的诊疗经过和术后1~12年的随访结果,包括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及手术治疗经验。结果5例患者中,面神经鞘瘤4例,面神经纤维瘤1例;术前曾误诊为颈静脉球体瘤、中耳癌、耳硬化症、慢性中耳炎各1例。3例经乳突径路,2例经Fisch径路手术;切除肿瘤同时保留全部或部分面神经纤维3例,肿瘤与面神经同时切除2例,面神经与舌下神经吻合1例。随访结果所有病例肿瘤均未复发。3例保留面神经的患者1例面瘫完全恢复,2例获得Ⅰ~Ⅱ级恢复;1例神经吻合获Ⅲ级恢复。结论 原发性面神经瘤的早期准确诊断很重要,术中彻底切除肿瘤同时保留面神经或部分神经纤维的效果最为理想,不能保留神经纤维者可行面神经吻合或移植。  相似文献   

9.
梅-罗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围性面瘫是一组常见疾病,复发并不少见.在复发的面瘫患者中,有一类特殊疾病,中文名称为梅-罗综合征(melkersson-rosenthal syndrome,MRS).在北京世纪坛医院面神经研究室2005年3~8月573例门诊面瘫患者中,有46例为复发性面瘫,其中11人被诊断为MRS,占全部门诊患者的1.9%,占复发性面瘫患者的23.9%.  相似文献   

10.
侵入颅内的颞骨内面神经鞘膜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告侵入颅内的颞骨内面神经鞘膜瘤2例,均曾以“贝尔面瘫”长期治疗。1例侵入乙状窦,经颞下窝进路结扎颈内静脉,乙状窦阻塞段分点注入IBCA胶后摘除肿瘤;1例为术后复发,肿物自鼓室顶突入颅腔,经颅中窝、乳突联合进路摘除肿瘤。讨论有关诊断及手术问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面神经瘤误诊的缘由。方法统计1980至1996年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及作者经治的面神经瘤44例,其中误诊25例。对主要临床症状,手术发现病变的部位,手术前误诊,误诊病例手术发现病变的部位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对长期渐进性面神经功能不良,听力减退,外耳道、颌下、腮腺区肿块等症状应作系统耳神经学检查及颞骨、颅脑、桥小脑角X线摄片及CT摄片,以期早期诊断面神经瘤。面神经瘤的病理学行为和不同部位的发生率尚不完全清楚,面神经瘤可发生在颞骨内抑或颞骨外,所以临床症状多种多样,加之目前对此瘤术前诊断能力有限,临床上常误诊为Bell面瘫、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颈静脉球体病、桥小脑角病变、腮腺肿瘤等。结论面神经瘤可原发面神经任何节段,临床亦表现为不同部位先后发病,且可迁延发展致多部位罹病,经再次手术发现面神经瘤病变,本组25例误诊病例就表现为颞骨内、外先后发病和(或)同时发病。因此,需对颞骨内面神经瘤病理行为学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2.
面神经的原发肿瘤是非常罕见的,其中绝大多数是面神经鞘膜瘤,可以出现在有鞘膜包绕的面神经任何部位。临床上,颞骨内的面神经瘤容易误诊为颈静脉球体瘤。较报告1例颞骨内外面神经瘤,临床上和颈静脉球体瘤很相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伴或不伴轻微面神经麻痹的面神经鞘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资料完整、面神经功能House-Brackmann分级(HB)≤Ⅱ级的面神经鞘瘤患者诊断及治疗过程.结果 8例患者均不以面神经麻痹为首发症状且均有误诊史,其中6例存在误治史.术前均行CT和(或)MRI检查,证实肿瘤位于面神经的不同位置.4例术中保留面神经行肿瘤切除术,术后随访17~180个月,面神经功能(HB)Ⅱ~Ⅲ级;2例术中发现肿瘤侵犯广泛,破坏耳蜗及前庭,与面神经无法分离,予以牺牲神经切除肿瘤,行耳大神经移植术,术后分别随访56和79个月,面神经功能(HB)Ⅳ级;1例拒绝牺牲面神经,术中行面神经减压术,术后11个月面神经功能Ⅱ级,肿瘤无增大;1例术中发现肿瘤来源于鼓索神经,予以牺牲面神经分支,并行面神经减压术,术后11个月面神经功能Ⅱ级.结论 面神经功能分级(HB)≤Ⅱ级的面神经鞘瘤多不以面神经麻痹为首发症状,诊断困难.手术方法取决于肿瘤的特点、范围和患者的意愿.对明确面神经来源的肿瘤,如果肿瘤与面神经之间容易分离,可以保留面神经行肿瘤切除;如果不易分离,当肿瘤侵犯桥小脑角、内听道、耳蜗、前庭时,可以考虑牺牲面神经;对拒绝牺牲面神经者,可行面神经减压术,并定期影像学随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颞骨内面神经鞘瘤,手术切除肿瘤保留面神经的可能性及其临床特征。方法回顾分析2例保留面神经的颞骨内面神经鞘瘤病例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影像特点,术中发现及面神经功能预后情况。结果 2例患者主要表现为耳部胀痛,听力下降;术前面神经功能正常,均接受手术治疗,术中发现肿瘤位于面神经垂直段及部分颞骨外段,肿瘤包绕神经,剥离肿瘤后神经解剖结构基本得到保存,术中快速冰冻及术后病理均证实为神经鞘瘤。术后面神经功能均为HB-III级。结论对于术前没有明显面瘫的颞骨内的面神经鞘瘤,存在手术剥离肿瘤保留神经的可能,且术后面神经功能能很好保留。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面神经瘤的临床表现、早期诊断和治疗,为面神经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临床经验。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对6例面神经瘤的诊断和治疗过程进行分析。面神经瘤的手术入路为,颅中窝—乳突径路1例,乳突径路4例,乳突腮腺联合径路1例。3例面神经瘤切除后同期进行耳大神经移植。结果面神经瘤完全切除6例,术后随访一年,6例均无复发,病理检查面神经鞘膜瘤5例,面神经纤维瘤1例。面神经功能恢复House-Brackmann评级:Ⅱ级1例,Ⅲ级2例,Ⅳ级2例,Ⅵ级1例。结论虽然面神经瘤的发生率低,但是只要了解其临床特点,加以重视并借助影像学手段,可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提高疗效。对于面神经瘤的治疗根据不同情况可考虑不同径路摘除肿瘤并行面神经重建手术。  相似文献   

16.
尽管周围性面瘫是常见疾病,但双侧在1个月内相继发生面瘫的发病率却很低,在我们面神经研究室的门诊患者中,大约每300例中有1例为双侧同时面瘫.国外有报道双侧同时面瘫的发病率为每年每500万人口发生1例.无特殊病因,双侧都为渐进性加重的面瘫临床更加罕见,我们15年来仅遇1例,且患者合并肺部和颈淋巴结核,正在接受常规剂量的抗结核治疗,我们考虑患者的发病可能与异烟肼的药物毒副作用有关,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颞骨横纹肌肉瘤(rhabdomyosarcoma,RMS)临床少见,约占颞骨恶性肿瘤不到5%].发病隐匿,进展迅速,极易误诊而错失治疗良机.我科收治1例患者,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患儿女,8岁.入院前3个月,无诱因出现右眼睑闭合不全,口角歪斜,在当地医院诊断为“中风”,经抗炎等治疗无效.2个月后,因右耳间断流血水伴听力下降及进行性耳痛,于2005-05-31收入院.无耳流脓史及家族史.体格检查:体温37.0℃.右侧周围性面瘫V级.右鼻咽侧饱满,外耳道深部有充满肉芽样组织.颞骨CT示颞骨占位病变,岩骨及颈静脉孔区骨质破坏明显(图1).MRI示病变为长T1、长T2信号,向内下经颈静脉孔区达右侧咽旁间隙,向上累及中颅底硬脑膜,伴有右耳乳突炎.术前于外耳道活检两次,均为炎性肉芽组织.面肌电图示面神经受损.肝脾超声、胸片及肝肾功正常.于全麻下经颅颈联合入路(Y形切口),行颞骨次全切除及肿瘤减灭术.术中见鼓室及乳突腔充满息肉样瘤体和黏液,外耳道后壁、鼓部、岩部骨质及鼓室天盖被破坏,中颅窝硬脑膜受累.  相似文献   

18.
面神经瘤的诊断与处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面神经鞘瘤和面神经纤维瘤的临床和病理特点以及影像学表现,为面神经瘤的早期诊断和不同类型面神经瘤的治疗提供经验。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对20例面神经鞘瘤和2例面神经纤维瘤的诊断和治疗过程进行分析。面神经瘤的手术入路为:颅中窝入路2例,乳突径路8例,乳突腮腺联合径路10例,腮腺径路2例。17例面神经瘤切除后同期进行面神经移植。其中耳大神经颞内段移植3例,颞内外联合移植1例;腓肠神经颞内段移植5例,颞内外联合移植8例。2例后期行面肌悬吊术。结果面神经瘤完全切除21例,20例术后无复发,失访1例。次全切除1例,次全切除者术前和术后接受1刀治疗,随访无复发。影像学表现:CT示面神经鞘瘤为呈膨胀性改变面神经管缺损。面神经纤维瘤主要表现为面神经管增粗,行走于面神经骨管内。磁共振成像可以显示所有面神经行走途经径,并显示面神经瘤从乳突扩展到腮腺的情况。病理诊断面神经鞘膜瘤20例,面神经纤维瘤2例。结论虽然面神经瘤的发生率低,但是只要了解其临床特点,借助影像学手段,可以早期诊断。对面神经瘤治疗可考虑不同径路摘除肿瘤并行面神经移植手术。  相似文献   

19.
面肌萎缩是周围性面瘫的严重后遗症之一,是影响周围性面瘫患者疗效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治疗过程中的难点.一直以来,面神经疾病的关注热点集中在神经损伤后的修复再生过程,而对于面肌萎缩的研究相对较少.目前,超声检查测量面肌厚度将成为面神经领域里一项创新性技术,能简便、科学、准确的评价面瘫患者面肌萎缩程度,在评估预后、改善面瘫疗...  相似文献   

20.
面神经鞘膜瘤的颞骨薄层CT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原发性面神经鞘膜瘤较少见。临床首发症状多为面瘫,常易误诊为贝尔麻痹而延误治疗,先进的影像技术有助于本病的早期诊断。我院近15年来收治颞骨内面神经瘤7例,现报告其中2病例CT表现,就其CT诊断及鉴别诊断作一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