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一种恶性疟原虫短期低温保存法江钢锋,洪佳冬(寄生虫学教研室)关键词恶性疟原虫,低温保存,保种中图号R382.3恶性疟原虫红内期的体外连续培养已成为疟疾研究的一项基本技术[1],得到广泛应用,大大地促进了疟疾防治及研究的发展。开展疟原虫的体外培养及研究...  相似文献   

2.
恶性疟原虫红内期体外连续培养技术是疟疾研究领域的一大突破。自从该技术创立以来,国内外已相继成功地分离和建立了许多恶性疟原虫不同虫株的体外培养。但是,有的研究者在试图建立新虫株的体外培养时也遇到了困难或失败了,因为从疟疾患者血中新分离的虫株最初阶段不易适应在体外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3.
饲养细胞在建立恶性疟原虫体外培养中的作用江钢锋,洪佳冬(热带病研究室)关键词疟原虫;体外培养;饲养细胞中图号R382.3恶性疟原虫红内期体外连续培养技术是疟疾研究领域的一大突破。自从该技术创立[1]以来,国内外已相继成功地分离和建立了许多恶性疟原虫不...  相似文献   

4.
<正> 制备疟疾疫苗,进行疟疾有效免疫,以达到控制疟疾感染和流行,是当今防疟中期待解决的课题。体外培养疟原虫,做为疟疾抗原的来源,被认为系最好途径。许多学者设想在体外建立疟原虫孢子增殖期培养系统,试图获得由配子体发育成有免疫原性的子孢子,用以制备子孢子疫苗。为此,国内外对猴疟、鸟疟和鼠疟等动物疟原虫进行了许多研究。  相似文献   

5.
疟疾快速诊断试剂盒的研制及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敏感、简便的疟疾诊断方法。方法:应用快速电泳法和快速薄层色谱法检测疟原虫乳酸脱氢酶(LDH-P)诊断疟疾,并将两检测系统制成试剂盒。检测体外培养的恶性疟原虫不同分离株和疟疾病人全血中的LDH-P,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依据。结果:应用快速电泳法和快速薄层色谱法检测体外培养的恶性疟原虫感染红细胞的敏感度分别为10-100个原虫/μl血和25-150个原虫/μl血;检测病人血样的阳性率分别为90.00%和80.00%,检测30份间日疟病人血样的阳性率分别为83.33%和76.67%;检测40份疟区非疟疾血样、非疟区40份健康人及30份其他寄生虫病人血样,仅快速电泳法检测出1份疟区非疟疾血样为阳性。结论:应用快速电泳法试剂盒和快速薄层色谱法试剂盒诊断疟疾,敏感、特异、简便快速,在临床及现场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由第一军医大学疟疾免疫研究室完成的恶性疟原虫保护性单克隆抗体等三项研究成果,最近在广州通过全军技术鉴定。 (一)恶性疟原虫保护性单克隆抗体研究本研究对获得的28株抗恶性疟海南株红内期原虫单克隆抗体,进行了荧光特性及体外抑制试验等方面的鉴定。获得7株  相似文献   

7.
<正> 一、疟原虫孢子增殖期体外培养研究概况随着人们对疟原虫的生物学、生理、生化及疟疾防治的基础理论与实际应用等问题研究的逐步深入,疟原虫孢子增殖期,即蚊期体外培养的研究也逐渐被重视。迄今这方面的工作,只限于对某些动物疟原虫,经过分段培养获得了初步成果。包括从配子体发育到成熟动合子阶段:吸入阳性鸟血后2~3小时的蚊胃,经培养发育到早期卵囊(4日龄);以  相似文献   

8.
陈朝军 《广州医药》1999,30(1):54-55
本区地处广东省中部,属平原地区,夏秋季高温多雨,是个典型的亚热带地区,是以中华按蚊为传播媒介的疟疾高发区,流行虫种为间日疟原虫,无恶性疟原虫及三日疟原虫。为确保人民身体健康,区政府及卫生防疫部门采取了各种有效的措施,经过几年的努力,终于将疟疾疫情控制...  相似文献   

9.
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有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及卵圆疟原虫四种。由恶性疟原虫感染的恶性疟疾在地处热带和亚热带的南欧、北美洲、非洲国家及我国西南山区各省较为常见。我院于2002年冬季收治输入性恶性疟疾1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疟疾     
疟疾是由疟原虫经按蚊传播,寄生于人体所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以周期性寒战,高热、出汗、退热、脾肿大及贫血等为其临床特点。恶性疟疾可侵犯内脏,引起凶险发作,如抢救治疗不及时,可危机生命。近年来我国对该病高度重视,积极贯彻预防为主方针,使疟疾在多数地区发病率大幅度下降。一、病原学及流行病学特点疟疾的病原体是疟原虫。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分为间日疤、三日疟、恶性疟及卵圆疟原虫4种,且分别引起不同类型疟疾。而卵圆疟原虫在国内引起的疟疾极为罕见。若一病人感染两种以上疟原虫  相似文献   

11.
疟疾是世界上危害人类健康最严重的感染性疾病之一。疟原虫尤其是恶性疟原虫对治疗药物产生抗药性是有效治疗疟疾面临的主要问题。恶性疟原虫对氯喹的高水平抗性使许多国家把磺胺多辛-乙胺嘧啶作为一线抗疟药。随着该药的使用,恶性疟原虫的抗性迅速发展。各疟区已有使用该复方治疗失败的报道。本文综述该复方抗药性流行病学的研究、抗药性产生的机制及促使抗药性产生发展的因素。  相似文献   

12.
<正> 为了开展恶性疟疾的防治研究,需要通过体外培养获得大量的恶性疟原虫配子体,以便为研究恶性疟原虫的有性期创造实验条件。一、培养方法及结果 Row(1929)首先用非常简单的方法,培养出未成熟的恶性疟原虫配子体。自从Trager(1975)连续培养恶性疟原虫红内期获得成功后,为恶性疟虫原配子体体外培养提供了技术条件。Smalley(1976)从27例6个月到6岁的恶性疟患者静脉取血,用199培养基洗涤1次,再用下列培养基培养:199培养基含葡  相似文献   

13.
用体外抑制试验、调理试验和细胞毒试验等方法,对抗恶性疟原虫红内期McAb之功能特性进行了研究。17株McAb中有7株对同步化培养的恶性疟原虫的体外增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抑制强度取决于剂量和作用时间。在McAb—IgG浓度为0.6mg/ml时,上述7株McAb的抑制活性均在94%以上。在6株McAb中,有4株能促进巨噬细胞吞噬疟原虫而发挥调理作用。在7株McAb中,有4株能加强腹腔细胞杀伤和杀死疟原虫而表现出细胞毒活性。结果提示,恶性疟原虫McAb似有“多功能”、“双功能”和”单功能”之分,用“多功能性McAb”纯化的疟疾抗原,在制备疟疾亚单位疫苗方面可能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14.
疟疾又名打摆子。是由疟原虫经按蚊叮咬传播的污染病。临床上以周期性定时性发作的寒战、高热、出汗退热。以及贫血和脾大为特点。有四种疟疾寄生虫可以感染人类(恶性疟原虫、间日疟原虫、卵形疟原虫和三日疟原虫)。其中恶性疟原虫感染可以导致迅速发展成威胁生命的疾病,自2004年5月至当年12月,我院共收治360例恶性疟疾患者。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疟疾在多数热带地区仍然是一种多见的公共健康问题,仅在撒哈拉周围的非洲地区每年发生恶性疟原虫性疟疾疫情就超过5亿,并导致超过百万的儿童死亡。疟疾是种群进化进程中自然对人类进行选择的主要因素之一,在人类高度多样性的基因组中,有的基因由于其表达而赋予了人类抵抗疟疾的能力,使得他们能够在疟疾流行区中得以存活下来,这些基因在特定人群中也得以浓集。这类基因在保护人类免患疟疾的同时,另一方面也导致人类某些遗传病的发生,从而影响了人类的健康,减弱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性,也导致了某一群体中的这些基因特殊的平衡多态性。红细胞不仅为疟原虫提供食物和寄生场所,而且疟疾感染的许多病理特征都跟疟原虫与感染红细胞、未感染红细胞及其他组织相互作用有关。近年来许多研究显示,疟疾保护作用都与影响红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基因有关。现将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青蒿琥酯联合蒿甲醚治疗脑型疟疾36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脑型疟疾是疟原虫经按蚊叮咬传播的寄生虫病,疟原虫经血流侵入人体内肝细胞寄生、繁殖,成熟后又侵入红细胞内繁殖,使红细胞成批破裂而发病。疟原虫侵入脑内毛细血管引起脑型疟疾,是疟疾最严重的类型之一,主要发生于恶性疟疾,偶见于间日疟和三日疟。脑型疟的主要临床表现有高热、畏寒、呕吐、谵妄、抽搐、昏迷,严重者可发生脑水肿、呼吸衰竭或严重并发症而死亡。  相似文献   

17.
文章分析了69例输血疟疾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表明输血疟疾大多伴发于严重的内、外、妇产、肿瘤等科疾病,而且误诊率高。能在供血员血片上找到疟原虫,对诊断输血疟疾有很大意义。低浓度疟原虫的供血员可以应用微量血液离心技术,浓缩被查血液,或用改进的定量灰黄层分析管,以提高疟原虫的检出率。用单克隆抗体检测献血员的疟原虫抗原,对输血疟疾的诊断也有很大价值。本文还提出了输血疟疾的诊断参考标准。  相似文献   

18.
文章分析了69例输血疟疾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表明输血疟疾大多伴发于严重的内、外、妇产、肿瘤等科疾病,而且误诊率高。能在供血员血片上找到疟原虫,对诊断输血疟疾有很大意义。低浓度疟原虫的供血员可以应用微量血液离心技术,浓缩被查血液,或用改进的定量灰黄层分析管,以提高疟原虫的检出率。用单克隆抗体检测献血员的疟原虫抗原,对输血疟疾的诊断也有很大价值。本文还提出了输血疟疾的诊断参考标准。  相似文献   

19.
【立论依据】 疟疾作为重要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其防控已被写入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我国也正式提出到2020年实现消除疟疾这一宏伟目标。“疟原虫发育阶段机理及其在疟疾传播阻断上的应用的研究”被国际疟疾消除专家委员会定位为今后疟疾研究的重点方向,由此提示切断疟原虫在人与媒介按蚊之间的传播是人类彻底消除疟疾的根本策略。 【设计思路】 鉴于疟原虫有性发育阶段的配子体是由人类至媒介按蚊传播的唯一形式,同时,目前研究的疟疾传播阻断疫苗(TBV)候选抗原P230、P48/45、P25/28均难以产生完全的传播阻断效应,因此,进一步拓展和深入与疟原虫有性发育密切相关的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等综合基础性研究无疑是确立有效的传播阻断策略的必需依据。 【实验内容】 (1)采用生物信息学筛选、确定TBV候选蛋白。(2)提取疟原虫基因组DNA,PCR扩增目的基因,利用原核和无细胞表达系统表达及纯化重组蛋白。(3)实验动物免疫,收集抗血清,ELISA检测特异性抗体滴度,蛋白质印迹检测重组蛋白活性和特异性,IFA确定候选蛋白在疟原虫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特点。(4)通过动合子体外培养和直接蚊喂养实验,评价传播阻断活性。(5)利用双交叉重组的遗传学分析技术建立敲除和标记候选基因反应体系,进一步评估候选蛋白的传播阻断效应。 【材料】 伯氏疟原虫(Pb ANKA)、BALB/c小鼠和媒介按蚊。 【可行性】 (1)课题组成员具备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熟练的实验操作技术。(2)拥有鼠疟—媒介按蚊实验系统。 【创新性】 从切断疟原虫传播的根本环节出发,聚焦于新型疟疾传播阻断疫苗候选抗原的确定是本课题的创新之处。  相似文献   

20.
在防治疟疾中,免疫是一条重要而有希望的途径。我们从免疫方面进行摸索性试验,希望能从体外培养疟原虫,以制成人工自动免疫用的预防制品。其先决条件是大量获得原虫作为抗原,而体外培养是大量获得原虫的重要方法。本文报告在疫区对5例人恶性疟疾患者治疗前的血液,进行体外培养的结果并加以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