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65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为研究组,49例体检健康者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超声下颈部血管粥样硬化斑块、内-中膜厚度、狭窄程度及血流动力学情况。结果:研究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内-中膜厚度增加的发生率、颈动脉狭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颈总动脉舒张期最小血流速度以及颈总动脉阻力指数(RI)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颈总动脉内径值及收缩期的最大血流速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能够较为理想的掌握患者颈动脉的粥样硬化斑块、内-中膜厚度、狭窄程度及血流动力学情况,表明超声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诊断中有较高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针灸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王伟志  宋平  王占奎 《中国针灸》2005,25(5):312-314
目的:观察针灸对缺血性脑血管病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针灸组和药物组各30例,分别采用针灸和药物治疗.通过颈动脉彩超测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以及斑块的性质,并计算斑块的厚度和面积.结果:针灸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消退率为53.9%,明显高于药物组的10.0%(P<0.01),其中以扁平斑、软斑效果较好,能够明显减少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厚度和面积.结论:针灸可改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情况,进而有助于减轻和防止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银杏叶制剂天保宁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动脉超声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将经颈动脉超声证实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0例单用西药基础治疗;治疗组41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天保宁胶囊口服,每次2粒,每日3次。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6个月。结果:治疗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总积分、双侧颈总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SPV)均明显减少,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双侧颈总动脉舒张末期最小血流速度(EDV)和阻力指数(RI)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对照组治疗前后IMT、斑块总积分、双侧颈总动脉SPV、EDV和RI均无明显改善。结论:天保宁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有一定的疗效,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可作为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药物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4.
颈动脉粥样斑块显示与中风预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研究超声监测缺血性脑血管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应用价值及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预报价值。方法:选择缺血性脑血管病人83例为观察组(组),无脑血管疾病的人员65例为对照组(组),使用双功能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探头频率10MHz)观察颈内动脉的内膜、中层和外膜三层结构,发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并确定其大小、范围、表面形态、病变性质及狭窄程度,并准确测定血管壁的厚度、内径、腔面积,同时彩色多普勒显示颈内动脉血流状态及流速、流量。结果: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病人的颈动脉硬化斑块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颈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峰值(PS)和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和P<0.01)。结论:超声可以监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存在并可以预报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相似文献   

5.
不同程度高血压病人的颈动脉粥样硬化超声特点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超声特点及斑块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107例高血压病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和斑块指标,测量两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舒张期末血流速度(EDV)、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将所有病人根据高血压程度的不同分为轻度高血压组、中度高血压组和重度高血压组,比较分析各组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特点。结果:重度高血压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发生率及斑块各项评价指标均高于轻中度高血压组;各组斑块回声比较无差别,均以硬斑多见;斑块发生部位亦无显著性差异,均主要出现于颈动脉分叉处。各组PSV、EDV、TAV、RI、PI无显著差异。结论:颈动脉超声可直接反映斑块的大小、位置、回声及血流动力学改变,对于高血压患者并发症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Zhang WL  Wang WZ 《中国针灸》2011,31(9):783-785
目的:评估针灸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动脉血管结构及血流参数的影响.方法:68例患者随机分为针灸组(35例)和药物组(33例),针灸组穴取人迎、内关、足三里等,足三里针上加灸;药物组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于治疗前后应用高频超声检测两组患者颈动脉内径(CCA)、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后针灸组与药物组相比,CCA增加[(8.16±0.80)mmvs(7.69±0.61)mm,P<0.01],IMT变薄[(1.05±0.09)mm vs(1.10±0.09) mm,P<0.05],PSV、EDV增快(均P<0.01),PI、RI下降(P<0.05,P<0.01).结论:针灸对改善颈动脉硬化及颈动脉血流状况有较好疗效,有助于减轻和防止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辽宁中医杂志》2016,(5):1002-1004
目的:检测颈椎旋转手法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脑血流变化,为颈椎旋转手法的安全性提供依据。方法:选择40例经彩色多普勒检测证实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老年患者,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分别检测在颈椎中立位以及旋转45°、60°时对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及动脉的内径和脑血流动力学指标[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平均血流速度(MTV)、血管阻力指数(RI)、血管搏动指数(PI)]的影响。结果:在旋转至45°时颈内动脉、颈总动脉及椎动脉的血管内径减小,颈内动脉、颈总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显著增大,椎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减慢,颈内动脉、颈总动脉及椎动脉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均减慢,颈内动脉、颈总动脉平均血流速度(MTV)增大,而椎动脉减慢。阻力指数(RI)和搏动指数(PI)无显著变化。在旋转至60°时,颈内动脉、颈总动脉的内径和中立位相比并无显著性变化,而椎动脉的内径减小,颈内动脉、颈总动脉及PSV增大,椎动脉的PSV减慢,颈内动脉、颈总动脉及椎动脉的EDV、MTV均减慢,阻力指数(RI)和搏动指数(PI)增大。结论:颈部旋转手法会对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脑血流动力学产生显著地的影响,而对不同的血管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安黎 《新中医》2018,50(4):53-55
目的:观察解毒活血饮联合辛伐他汀片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疗效。方法:将90例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痰瘀阻络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2组均口服辛伐他汀片,观察组加口服解毒活血饮,4周为1疗程,连续用药3疗程。治疗前后检测2组患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面积及血流参数[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收缩峰期血流速度(PSV)、脉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的变化。结果:治疗后,2组IMT、斑块面积均较治疗前减少(P0.05),EDV、PSV均较治疗前增加(P0.05),2组PI、RI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IMT、斑块面积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EDV、PSV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辛伐他汀片治疗基础上加用解毒活血饮有助于减少IMT,缩小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增快颈总动脉血流速度,改善动脉粥样硬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应用高频超声对150例脑梗死患者和100名健康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颈动脉内径、内-中膜厚度,有无斑块,斑块分布部位、大小及内部回声特点,观测颈动脉内部及血流情况、收缩期血流峰值速度(PSV)、血流阻力指数(RI)、S/D值,并将脑梗死患者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与脑部CT或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结果比较。结果脑梗死组与对照组颈动脉粥样硬化阳性率(尤其是软斑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部位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别是软斑)的侧向符合率高。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颈部血管彩超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部动脉血管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开封市中心医院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81例作为观察组,同期选取81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其进行颈部血管彩超检查,就两组患者的颈部动脉血管病变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观察组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颈动脉狭窄发生率分别是92.59%、48.15%,均高于对照组受检者的4.94%和1.2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2)观察组患者的颈总动脉舒张期最小血流速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受检者,阻力指数高于对照组受检者,且上述两项指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两组受检者在颈总动脉收缩期的最大血流速度、颈总动脉内径值比较上无统计学差异(P 0.05)。结论:颈部血管彩超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部动脉血管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显著,可有效鉴别出缺血性脑血管病,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1.
艾灸健康人百会穴对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赵宁侠  郭瑞林  任秦有  李娟 《中国针灸》2003,23(11):679-680
目的 :探讨艾灸百会穴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机理。方法 :选择本校健康男性学员 30名 ,应用美国AcusonSequoia 51 2型超声诊断仪 ,分别于艾灸百会穴前后测试双侧大脑中动脉最大血流速度(Vmax)、最小血流速度 (Vmin)、搏动指数 (PI)、阻力指数 (RI)等血流动力学有关参数。结果 :艾灸百会穴 5天后 ,左侧大脑中动脉Vmax、PI、RI及右侧大脑中动脉Vmax、Vmin增加非常显著 (P <0 0 1 ) ,其余各项指标虽有不同程度的改变 ,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艾灸百会穴可使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明显加快 ,血管搏动指数增加 ,脑血流量增加 ,脑部血液循环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医体质与颈动脉粥样硬化(AS)的关系。方法对201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中医体质辨识,在发生率最高的三种体质中各随机抽取30例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测,比较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SPV)、血管阻力指数(RI)、内膜中层厚度(IMT)和宽块严重程度等指标。结果郁滞质组SPV最低,左侧颈总动脉为(53.06±7.15)cm/s和右侧颈总动脉(53.54±7.60)cm/s与内热质、协调质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郁滞质的高血压患者较内热质、协调质患者内径增宽更明显(P〈0.01)。郁滞质和内热质的高血压患者IMT增厚较协调质患者更明显(P〈0.01)。结论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医体质以“郁”和“热”为主;郁滞质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时以瘫块形成为主,内热质以RI的增高和IMT的增厚等AS表现为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通心络及辛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血脂的影响。方法选择112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血脂异常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随机分成2组:辛伐他汀组,通心络+辛伐他汀组,连用6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患者增厚的内膜冲层厚度与斑块消退的变化、血脂的变化。结果两组病人颈动脉增厚内膜与斑块均有消退,胆固醇(TG)、低密度脂蛋白(LDL)均有明显降低,但以治疗组更为显著(P〈0.05),同时治疗组高密度脂蛋白(HDL)升高、甘油三酯(1℃)降低。结论通心络及辛伐他汀联合应用对颈动脉内膜增生厚度、粥样硬化斑块消退及对血脂的影响明显优于辛伐他汀。  相似文献   

14.
程为平  刘钊  侯伯男 《山西中医》2014,(1):25-26,41
目的:观察不同时间针刺健康青年左侧曲泽穴对大脑中动脉(MCA)血流及搏动指数(PI)、阻抗指数(RI)的影响,为临床使用该穴提供参考数据。方法:随机选取20名健康青年,男女各10名。针刺左侧曲泽穴,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仪(TCD)探头于双侧颞窗位置探及MCA,分别在针刺前10 min、进针后、行针时(留针15 min)、出针时(留针30 min)、出针后10 min时检测并记录MCA的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Vs)、舒张期最大血流速度(Vd)、平均血流速度(Vm)、搏动指数(PI)及阻抗指数(RI)的数据变化。结果:针刺左侧曲泽穴,右侧MCA出针时和出针后的Vs、Vd与Vm均增加,与进针前10 min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数据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左侧曲泽穴在出针时和出针后两个时间点能增加右侧MCA的Vs、Vd与Vm的血流速度。提示针刺左曲泽穴具有留针效应和出针后的后遗效应,为左病右取或右病左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在不同时间点针刺左侧公孙穴对健康青年大脑后动脉(PCA)血流动力学是否存在负性影响,为临床治疗相关脑血管疾病是否选用该穴奠定理论基础。方法:随机选取健康青年志愿者男女各8例,使用经颅多普勒超声仪(TCD)探头于双侧颞窗探及大脑后动脉(PCA),针刺被测者的左侧公孙穴,在针刺前10min、进针得气时、留针15min(行针平补平泻)、留针30min(出针时)、出针后10min分别检测大脑后动脉的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Vs)、舒张期最大血流速度(Vd)、平均血流速度(Vm)、搏动指数(PI)及阻抗指数(RI)的变化,并记录TCD各参数变化情况。结果:针刺公孙穴在进刺时、行针时、出针时以及出针后血流速度和PI、砒与针刺前10min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整个实验过程中,针刺公孙穴对大脑后动脉的血流速度既无正性影响亦无负性作用,其后遗效应也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眼缺血综合征(OIS)的临床疗效及其对眼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35例(46眼)OIS患者行针刺治疗,采用彩色超声多普勒(TCD)检测针刺治疗前、针刺1疗程后和针刺2疗程后视网膜中央动脉(CRA)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s)、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d)和阻力指数(RI);并检查视力情况。结果:针刺1疗程后及针刺2疗程后视力分布情况及视力均值分别与针刺治疗前比较均有改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与针刺治疗前比较,针刺1疗程后和针刺2疗程后CRA的Vs和Vd均增快、RI均降低,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针刺可以改善OIS的视力和眼血流情况,短期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17.
脑脉通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6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脑脉通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60例用脑脉通,对照组60例用舒降之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5.0%,对照组总有效率46.7%,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后斑块体积明显减少、CCAD增加、IMT变薄、SV增加、DV增加、RI减少、PI增加,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脑脉通治疗颈动脉粥样斑块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18.
针刺治疗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球后血流的即时效应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检测针刺治疗眼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anterior ischemic optic neuroppathy,AION)的即时效应,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35例(49眼)AION患者行针刺配合常规药物治疗3个疗程,分别于针刺前、后及3个疗程结束时测定视网膜中央动脉(central retinal artery,CRA)、睫状后短动脉(short posterior ciliary arteries,PCAs)及眼动脉(ophthalmic artery,OA)的收缩期峰速(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舒张末期流速(end-diastolic velocity,EDV)和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结果:与治疗前比较针刺后5min PCAs各项血流参数差异有显著性。治疗3个疗程后视力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针刺治疗AION可以产生即时效应,配合药物治疗临床效果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