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背景:阿仑膦酸钠的抗骨吸收作用是通过其对破骨细胞的抑制作用完成的,近年亦有报道证实红霉素有直接抑制破骨细胞的作用。目的:观察阿仑膦酸钠和红霉素抑制钛颗粒刺激巨噬细胞分泌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6的作用。方法:分离、培养小鼠腹腔巨噬细胞,14h后分为红霉素组及阿仑膦酸钠组,每组分为6个亚组。红霉素组:A组:仅为巨噬细胞;B组:巨噬细胞+钛颗粒;C组:巨噬细胞+钛颗粒+红霉素1μg/L;D组:巨噬细胞+钛颗粒+红霉素10μg/L;E组:巨噬细胞+钛颗粒+红霉素100μg/L;F组:巨噬细胞+钛颗粒+红霉素1000μg/L。阿仑膦酸钠组分组及剂量同红霉素组。培养24h后,用酶联免疫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白细胞介素1,6及肿瘤坏死因子α的质量浓度。结果与结论:B组白细胞介素1,6及肿瘤坏死因子α的质量浓度明显高于其他组(P〈0.05),F组白细胞介素1,6及肿瘤坏死因子α的质量浓度明显低于C组(P〈0.05)。同剂量阿仑膦酸钠和红霉素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钛颗粒可以刺激巨噬细胞分泌大量的白细胞介素1,6及肿瘤坏死因子α,红霉素、阿仑膦酸钠能够呈剂量依赖型地有效抑制钛颗粒诱导的巨噬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1,6及肿瘤坏死因子α。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活血化瘀中药秃毛冬青叶中有效成分青心酮对RAW264.7细胞炎症反应时可溶性TOU样受体4mRNA及蛋白表达、血红素氧和酶1mRNA表达、肿瘤坏死因子d分泌的影响。 方法:①实验于2004-03/2005-01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病理生理教研室完成。②采用RAW264.7巨噬细胞株建立细胞炎症反应模型。观察下述4种情况下培养液血红素氧和酶1mRNA的变化:脂多糖刺激;青心酮[青心酮注射液,3,4-羟基苯乙酮40mg/支(2mL),实验用,北京制药三厂]预处理3h后加脂多糖刺激;青心酮和脂多糖同时加入;脂多糖刺激3h后加入青心酮。其他指标测定实验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正常细胞培养,加入等数量的培养基,不加入任何药物);青心酮预处理组(先加入溶有青心酮1&;#215;10^-7mol/L的培养基培养3h,再加入脂多糖10μg/L刺激4,8h);未处理组(加入等数量的培养基3h,再加入脂多糖10μg/L刺激4,8h)。③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分析可溶性TOU样受体4、血红素氧和酶1mRNA的变化;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可溶性Toll样受体4蛋白水平的改变,用ELISA方法检测培养液肿瘤坏死因子α分泌的变化。④组间数据处理采用配对t检验。 结果:①可溶性TOU样受体4mRNA表达:青心酮预处理脂多糖刺激4h后明显高于未处理组(P〈0.01)。未处理组经脂多糖刺激4h后,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②可溶性TOU样受体4蛋白表达:青心酮预处理组脂多糖刺激8h后明显高于未处理组(P〈0.05),但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未处理组脂多糖刺激8h后,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③血红素氧和酶1mRNA表达:青心酮预处理后加脂多糖刺激和青心酮、脂多糖同时加入后明显高于脂多糖刺激后(P〈0.05)。④培养液中肿瘤坏死因子d:脂多糖刺激后明显增加(P〈0.01);青心酮预处理脂多糖刺激后明显低于未处理组(P〈0.01)。 结论:青心酮预处理能有效的抑制炎症反应,可能与其上调可溶性TOU样受体4mRNA及蛋白表达,增加血红素氧和酶1mRNA表达,减少肿瘤坏死因子α分泌有关。  相似文献   

3.
姚素艳  张宝云  郑德宇  金英  刘卓 《中国临床康复》2005,9(29):134-136,i0001
目的:观察中药当归提取的主要活性成分阿魏酸钠对淀粉样β蛋白激活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α肿瘤坏死因子、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和一氧化氮水平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03/10在锦州医学院药理实验室和解剖实验室完成。选择8~10周龄的小鼠36只,随机分为6组,每组6只。正常对照组:巨噬细胞接种24h后用培养基继续培养。淀粉样β蛋白组:巨噬细胞接种24h后在培养基中加入经老化处理的终浓度为10μmol/L的淀粉样β蛋白。淀粉样β蛋白+10,100,500μmol/L,1mmol/L阿魏酸钠组:在加入淀粉样β蛋白的同时加入10,100,500μmol/L,lmmol/L的阿魏酸钠共同孵育。培养48h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Griess反应分别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分泌量、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表达和一氧化氮的生成量。结果:36只小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巨噬细胞的肿瘤坏死因子α分泌量:淀粉样β蛋白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28154&;#177;14.85),(1755&;#177;4.84)ng/L,(P〈0.01)]。淀粉样β蛋白+10,100,500μmol/L,1mmol/L阿魏酸钠组可以不同程度地减少由淀粉样β蛋白诱导产生的肿瘤坏死因子α的分泌量[(238.05&;#177;6.21).(186.90&;#177;7.44),(117.55&;#177;8.08),(71.77&;#177;10.50)ng/L,P〈0.011,且有明显剂量依赖关系(P〈0.05)。②巨噬细胞的一氧化氮生成量:淀粉样口蛋白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85.04&;#177;6.16),(26.10&;#177;3.25)μmol/L,(P〈0.01)],淀粉样β蛋白+10,100,500μmol/L,1mmol/L阿魏酸钠组可以不同程度地减少由淀粉样β蛋白诱导产生的一氧化氮的量[(69.80&;#177;4.96),(54.52&;#177;345),(43.88&;#177;4.04),(33.83&;#177;3.13)μmol/L,P〈0.011,且有明显剂量依赖关系(P〈0.05)。⑧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正常对照组只有零星细胞染色阳性;而淀粉样β蛋白组多数细胞胞浆被染成黄褐色。各剂量组的阿魏酸钠可以不同程度地抑制由淀粉样β蛋白激活巨噬细胞造成的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该抑制作用呈明显剂量依赖性。结论:①淀粉样β蛋白能激活巨噬细胞,使其分泌大量的肿瘤细胞坏死因子α和一氧化氮,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表达也相应增加。②阿魏酸钠通过其抗炎作用呈明显剂量依赖性抑制淀粉样β蛋白对巨噬细胞的激活作用,从而使巨噬细胞生成肿瘤细胞坏死因子α、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一氧化氮水平降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检测牙龈卟啉菌内毒素(Pg-LPS)刺激大鼠腹腔巨噬细胞所释放的NO、肿瘤坏死因子α和H2O2是否受到束缚应激的影响。 方法:实验于2005-09/2006-02在福建医科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和福建中西医结合研究院实验室进行。①分组:取14只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及应激组,每组7只。②造模:正常组不加刺激,应激组大鼠置于特制的圆柱形筒内,于实验开始最初3d每日9:00~15:00被置于束缚筒6h,3d后于每日9:00至次日9:00被置于束缚筒24h,正常饲养24h后再应激24h,如此循环直至实验结束。③观察指标:观察造模12d后两组大鼠体质量变化,并及时处死,收集腹腔液,计数巨噬细胞总量。贴壁后的巨噬细胞分成2组分别继续用RPMI-1640培养液和RPMI-1640培养液+1mg/L Pg-LPS继续培养,24h后分别收集上清,观察无刺激组、单纯Pg-LPS组、单纯应激组和应激+Pg-LPS组上清液中NO,H2O2和肿瘤坏死因子③水平。 结果:14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实验完成时应激组大鼠体质量低于正常组[(162.14&;#177;17.53),(263.57&;#177;19.94)g,P〈0.05]。②应激组大鼠腹腔巨噬细胞总量低于正常组[(9.49&;#177;2.75)&;#215;10^6,(31.47&;#177;8.00)&;#215;10^6,P〈0.01]。③NO浓度:单纯Pg-LPS组显著高于无刺激组[(265.69&;#177;10.86),(239.40&;#177;12.07)μmol/L,P〈0.05];应激+Pg-LPS组显著高于无刺激组和单纯应激组[(257.57&;#177;12.43),(239.40&;#177;12.07),(243.32&;#177;13.94)μmol/L,P〈0.05]。(4)H2O2浓度:单纯应激组和应激+Pg-LPS组显著高于无刺激组[(7.14&;#177;1.04),(7.54&;#177;1.15),(5.27&;#177;1.02)μmol/L,P〈0.05]。⑤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应激+Pg-LPS组显著高于无刺激组[(16.81&;#177;4.76),(8.38&;#177;0.93)ng/L,P〈0.05]。 结论:①束缚应激可改变巨噬细胞对牙龈卟啉菌内毒素刺激的反应,引起大鼠腹腔巨噬细胞功能紊乱。②应激作为一种不良刺激因素,可以和牙龈卟啉菌内毒素一起发生协同作用,引起炎症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5.
【摘要】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β—511位点、+3953位点和肿瘤坏死因子-α-308位点基因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的关系及不同基因型对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方法将161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设为精神分裂症组(患者组),135名健康志愿者设为对照组。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检测白细胞介素1β在-511位点、+3953位点及肿瘤坏死因子-α在-308位点的基因多态性;抽取患者组83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不同基因型细胞因子水平检测分析。结果在白细胞介素-1β-511位点,患者组基因GG型较对照组增高,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等位基因G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白细胞介素-1β+3953位点、肿瘤坏死因子-α-308位点,患者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在白细胞介素-1β-511位点和白细胞介素-1β+3953位点,基因型G/A和AA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较GG型患者白细胞介素-1β水平明显增高(P〈0.05);肿瘤坏死因子-α-308位点基因型G/A和AA的患者较GG型TNF-α水平明显增高(P〈0.05)。结论白细胞介素-1β-511位点、+3953位点和肿瘤坏死因子-α-308位点基因多态性可能与精神分裂症无直接关联;白细胞介素-1β—511位点等位基因G可作为精神分裂症易感性的遗传标志之一;白细胞介素-1β—511位点和+3953位点基因型G/A和AA为高分泌型,GG为低分泌型;肿瘤坏死因子-α-308位点基因型G/A和AA为高分泌型,GG为低分泌型。基因多态性影响细胞因子分泌。  相似文献   

6.
背景:瘦素是脂肪组织分泌的一种多肽激素,研究显示瘦素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发挥了一定重要的作用。目的:观察瘦素对鼠源性巨噬细胞系RAW264.7细胞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的影响,并从核转录因子κB活性变化角度探讨其可能机制。设计:对照观察实验。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系。材料:实验于2005-04/2006—02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系及附属协和医院普外科实验室完成。将培养的RAW264.7细胞分为不同浓度瘦素处理组(12.5,25,50,100μg/L)、I kappa B激酶抑制剂组及空白对照组。每组3瓶,重复实验3次。方法:将鼠源性巨噬细胞株RAW264.7细胞以1&;#215;10^9 L^-1密度接种于6孔板中,用含体积分数为0.1的小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基培养。待RAW264.7细胞生长至80%时,换用无血清培养基Opti—MEM继续培养24h后,将细胞分为不同浓度瘦素处理组(12.5,25,50,100μg/L)及空白对照组,瘦素孵育4h后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在mRNA水平的表达。上述分组细胞经瘦素分别孵育1,3,6和9h后采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在蛋白水平的表达。上述分组细胞经瘦素孵育不同时间后采用凝胶迁移率实验检测细胞核内核转录因子κB活性。将RAW264.7细胞分为以下4组:空白对照组、I kappa B激酶特异性抑制剂PS1145(10μmol/L)处理组、瘦素(50μg/L)处理组、瘦素(50μg/L)+PS1145(10μmol/L)组,各组孵育时间均为6h,分别检测细胞核内核转录因子κB活性及肿瘤坏死因子α在mRNA水平的表达。主要观察指标:①不同浓度瘦素对RAW264.7细胞肿瘤坏死因子α: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蛋白分泌的影响。②不同浓度瘦素对RAW264.7细胞核内核转录因子κB活性的影响。③抑制I kappa B激酶活性对瘦素诱导RAW264.7细胞肿瘤坏死因子α的影响。结果:①RAW264.7细胞经不同浓度的瘦素处理后,肿瘤坏死因子α在mRNA水平呈瘦素剂量依赖性增加,50μg/L瘦素处理组达峰值。②蛋白水平的表达呈瘦素剂量时间依赖性增加,50μg/L瘦素处理6h即可达峰值。③核转录因子κB的活性亦与瘦素浓度正相关,50μg/L瘦素处理6h后核转录因子κB活性最高(P〈0.05)。④抑制I kappa B激酶活性可部分抑制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结论:瘦素可直接促进RAW264.7细胞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和分泌,并呈剂量时间依赖性,其机制可能与瘦素激活核转录因子κB有关。这可能是瘦素致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
背景:生物材料的免疫学研究主要包括免疫球蛋白、血清总补体及补体降解产物的血生化定量测定等方面,主要通过细胞学和组织学的检测手段,其评价指标比较单一,无特异性。 目的:以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β)为研究对象,从mRNA水平上对5种生物材料介导的炎症反应进行相关免疫学评价。 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实验,于2004—01/2005—03在上海生物材料研究测试中心完成。 材料:清洁级SD大鼠3只用于原代培养大鼠巨噬细胞。阳性材料:含8%有机锡的聚氟乙烯。阴性材料:聚苯乙烯。实验材料:美国NPG黄合金块、β-磷酸三钙、固化的磷酸钙骨水泥、聚丙交酯乙交酯及聚四氟乙烯。 方法:参照ISO 10993-12标准,用RPMI—1640按1g/5mL比例,37℃72h制备材料的浸提液。将大鼠腹腔巨噬细胞分别给予脂多糖刺激和无脂多糖刺激,脂多糖的终浓度为1.0mg/L,再用不同生物材料的浸提液予以刺激,作用2h后收集细胞,进行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 主要观察指标:大鼠巨噬细胞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β的表达强度。 结果:未经脂多糖诱导的大鼠腹腔巨噬细胞与阳性材料及聚四氟乙烯、NPG接触后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β的表达均高于阴性材料,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聚丙交酯乙交酯中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与阴性材料相比无明显升高(P〉0.05),白细胞介素1β的表达高于阴性材料,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β-磷酸三钙和固化的磷酸钙骨水泥中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β的表达与阴性材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经脂多糖诱导的大鼠腹腔巨噬细胞与阳性材料及聚四氟乙烯、NPG、聚丙交酯乙交酯、β-磷酸三钙及固化的磷酸钙骨水泥接触后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β的表达均高于阴性材料,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 结论: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是在分子水平上衡量不同生物材料诱导免疫刺激反应的理想指标。聚四氟乙烯和NPG的生物相容性程度较差,β-磷酸三钙和固化的磷酸钙骨水泥的相容性较好,尤其是固化的磷酸钙骨水泥。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山莨菪碱对创伤性急性肺损伤家兔肺泡巨噬细胞中核因子κB活化和下游基因肿瘤坏死因子αmRNA表达的影响。 方法:实验于2004-03/2005-02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检验科临床分子生物学实验中心完成。将健康成年家兔72只抽签法随机分为3组(n=24):①山莨菪碱组:于撞击台上行胸壁撞击(冲击速度5.7m/s,力75.8N/cm^2,冲撞能量约204J)后,立即静脉注射大肠杆菌脂多糖50μg/kg,建立创伤性急性肺损伤模型,造模后立即予以山莨菪碱2mg/kg静注,随后以1mg/(kg&;#183;h)静脉维持。②急性肺损伤组:造模同山莨菪碱组,造模后以等量生理盐水静注和维持。③正常对照组:不做胸壁撞击,静注等量生理盐水代替脂多糖,其余处理同急性肺损伤组。各组动物分别于模型建立后1,2,3,4h放血处死6只,留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分离肺泡巨噬细胞,分别用凝胶电泳迁移率改变分析法和半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肺泡巨噬细胞中核因子κB的活性变化及肿瘤坏死因子αmRNA的表达水平,以相对吸光度表示。 结果:67只兔进入结果分析。①核因子κB的活性:急性肺损伤组于模型建立后1-4h内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在2h达到高峰,其相对吸光度值,是同期正常对照组的8倍;山莨菪碱组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显著低于急性肺损伤组(P〈0.01),其中2h降幅最大,达30.19%。②肿瘤坏死因子αmRNA的表达水平:急性肺损伤组在模型建立后1h其表达即开始上升,两三小时达到高峰,3h最高,其相对吸光度值,是同期正常对照组的5倍,4h其表达较前有所下降,但仍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山莨菪碱组各时间的表达显著低于急性肺损伤组(P〈0.01,0.05),最大降幅出现在2h,达34.48%。 结论:①机体遭受创伤及脂多糖刺激后,肺泡巨噬细胞被激活导致核因子κB的活化是肺泡巨噬细胞大量释放肿瘤坏死因子α等前炎细胞因子的关键环节。②山莨菪碱可能是通过抑制肺泡巨噬细胞核中核因子κB活性,在基因转录水平抑制其介导的一系列细胞因子和炎症递质的表达(肿瘤坏死因子α等),阻断细胞因子和炎症递质的失控性释放来实现对急性肺损伤的治疗作用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T淋巴细胞活化增殖以及细胞因子分泌增加。实验拟进一步验证阿托伐他汀干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炎症细胞因子和CD4^+D28^+T淋巴细胞的变化。 方法:选择2006—03/2006—07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珠江医院心内科住院患者30例。患者对治疗均知情同意,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急性冠脉综合征组20例(急性心肌梗死10例,不稳定心绞痛10例),稳定性心绞痛组10例作为对照。所有患者在随访的6个月中,除按照入院前冠心病治疗常规服用阿司匹林、玻立维、硝酸酯类等药物外,加用阿托伐他汀20mg,1次/d,持续服用到随访日期。采用ELISA检测各组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清以及培养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上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和干扰素-γ的水平,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患者治疗前后CD4^+CD28^+T淋巴细胞的数量。 结果:30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阿托伐他汀治疗前后对比,急性冠脉综合征组外周血清以及培养的单个核细胞上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和干扰素-γ的水平均明显下降(P均〈0.001),而稳定性心绞痛组无明显变化(P〉0.05),急性冠脉综合征组外周血CD4^+CD28^+T淋巴细胞数量明显减少(P〈0.001),稳定性心绞痛组无明显变化。 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促炎症细胞因子以及外周血CD4^+CD28^+T淋巴细胞的数量接受阿托伐他汀干预可下调。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测定正常人,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不同发展时期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α、白细胞介素6水平,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关系。方法:糖尿病组63例为20014—02/06收治的糖尿病患者,按眼底荧光造影检查结果分为无视网膜病变组24例,单纯性视网膜病变组25例,增殖性视网膜病变组14例。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6及胰岛素水平,并进行相关性分析。以同期健康体检的20名正常人为正常对照组。结果:83名受试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糖尿病组高于正常对照组[(1.81&;#177;0.36),(1.19&;#177;0.30)μg/L,P〈0.05],增殖性视网膜病变组高于无视网膜病变组和单纯性视网膜病变组(P〈0.05)。(2)白细胞介素6水平:糖尿病组高于正常对照组[(168.81&;#177;33.60),(110.47&;#177;30.26)ng/L,P〈0.05],增殖性视网膜病变组高于无视网膜病变组和单纯性视网膜病变组(P〈0.05)。(3)相关性分析结果:糖尿病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与白细胞介素6水平呈正相关(r=0,623,P〈0.05),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分别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呈正相关(r=0.504,0.528,P〈0.05)。结论:①糖尿病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水平增高。②随着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程度的加重,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水平逐渐升高,提示其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特别是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