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面神经干悬吊术治疗半面痉挛(摘要)蒋立新,孙连玉,柴丽对半面痉孪(hemifacialspasm)采用显微血管减压术后约有1/4患者无效或复发,引起对显微血管压迫概念的争议。额外段面神经机械性阻断术如钢丝绞扎术[本刊,1979,14:226]和腮腺内... 相似文献
2.
3.
神经血管减压术治疗血管压迫性耳鸣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血管压迫性耳的发病原因及提高手术治疗的方法。方法:经乙状戏路进入桥小脑角,在手术显微镜下,对听神经周围仔细检查,发现38耳第Ⅷ脑神经均有血管压迫,其中6耳伴有蛛网膜增厚,将压迫或刺激听神经根的责任篾这及粘连分开,并在神经与血管间夹放一块自体肌膜将其隔开。结果:术后38耳耳鸣均完全消失。其中4便伴眩晕者术后眩晕亦消失,随访6个月-7年2个月,2耳耳鸣复发,36耳痊愈。结论:血管压迫性耳鸣确 相似文献
4.
西比灵治疗耳鸣疗效观察(摘要)王朝晖,刘维萍西比灵即盐酸氟桂嗪,是新型的细胞钙洒道选择性阻滞剂。我科自1990年8月起应用西比灵治疗耳鸣54例(63耳)并进行疗效观察,现报道如下。一、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西比灵组54例(63耳,中途退组或未来复查者... 相似文献
5.
6.
对不明原因的半面痉挛过去习用卡马西平、面神经阻滞、面神经干或其外周分支的部分切除术加以治疗,但均未能使痉挛完全消失。近来许多学者指出,本病可能为面神经在小脑桥脑角处受到椎基底动脉系分支动脉(多为小脑下前动脉)压迫所致。可在手术显微镜下施行动脉—神经分离术(即微血管减压术)予以治疗。 相似文献
7.
镡旭民 《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1988,(4)
因为面神经和位听神经相毗邻,故压迫面神经的血管有可能影响位听神经,产生听觉前庭机能的异常。已有报告,在半面痉挛患者,患侧镫骨肌反射、听觉脑干反应的Ⅲ、Ⅴ波潜伏期较健侧异常。位听神经神经血管压迫的临床特点是搏动性耳鸣和眩晕发作。对27例听力正常的半面痉挛患者,研究其左右两侧的听觉脑干反应,包括各波的绝对潜 相似文献
8.
9.
邓福棠 《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1989,(6)
耳鸣是一种主观症状。据估计美国有4千万人患有耳鸣,严重影响生活者占20%。病因多属含糊不清。1941年 Fowler 将耳鸣分为振动型与非振动型两类。滴者源于在耳部有真正声音,后者系来自听觉神经系兴奋的结果(无其正声音)振动型者易找出原因而得到较合理的治疗。非振动型者较常见,但原因很少了群。后 相似文献
10.
张开文 《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1992,(4)
作者等报告对半面痉挛(HFS)微血管减压术中进行面部肌电图(EMG)监护,其基本方法按照Mφller及Jannetta所提出的。刺激针电极刺入面神经的下颌缘支和颞支的皮内,记录针电极插入同测的颏肌和眼轮匝肌,方波持续刺激100μs,电流3~5mA,刺激率5.1/s,用两个电极(相距1cm)行双向刺激及双极记录,记录电极距刺激电极约4cm。记录整个减压术的全过程。共观察11例,1例因仪器记录不满意;2例呈正常反应;8例显示异常肌电位。逆向刺激与异常反应间潜伏期近13ms。2例于减压前异常反应消失:1例发生在硬脑膜切开之后,1例于小脑轻度收缩之后。1例可见 相似文献
11.
檀庆兰 《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1989,(4)
颜面痉挛是表情肌的不随意痉挛性疾患,病因可能与血管及血管瘤压迫面神经有关,过去治疗方法有面神经阻滞、面神经穿刺、电凝固、神经切断及神经吻合术等,这些治疗方法可致面神经麻痹,又因面神经有旺盛的再生能力,再生纤维达面部表情肌后可致痉挛复发。1934年 Dandy 行三叉神经痛治疗时,采用神经血管减压术,发现对面肌痉挛有效,1970年Jannetta 在显微镜下行此种手术治疗颜面痉挛,取得良好效果。本文作者用 Jannetta 法治疗面肌痉挛,报告一例女性42岁病程10年患者,经血管减压术,随访三年半,痉挛消失,无面瘫及 相似文献
12.
13.
特发性半面痉挛施手术治疗和近期随访时有报告 [1~ 4 ] ,远期报告较少。我们在 1991年 2月至 10月对 4例面肌痉挛病人小脑桥脑角面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梳理术 ,现将治疗与 10年远期随访结果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本组 4例病人 ,男性 2例 ;女性 2例 ;年龄在 30岁至 6 2岁 ,平均 4 0岁 ;4例全部半面痉挛 ,左侧 2例 ;右侧 2例 ,发病半年至 6年。其中伴同侧面瘫 2例 ,按照 House分类法 ,总分 72和4 8分各一例。手术 1例采用局部麻醉 ,3例全身麻醉 ,乙状窦后切口 ,枕骨开窗直径 4 cm,快速静脉滴注 2 0 %甘露醇 2 5 0 ml,切开硬脑膜 ,手术显微镜… 相似文献
14.
面神经鼓室段梳理术治疗半面痉挛长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764例半面痉挛病人行面神经鼓室针刺梳理术,术后信访326例3~7年,痊愈109例(32.4%)好转182例(55.8%)总有效率为89.3%(291/326),无效35例(10.7%),对无效的35例又行第2次或第3次梳理术,术后随访3年,治愈23例(65.7%)。 相似文献
15.
对764例半面痉挛病人行面神经鼓室段针刺梳理术,术后信访326例3~7年,痊愈109例(32.4%),好转182例(55.8%);总有效率为89.3%(291/326);无效35例(10.7%)。对无效的35例又行第2次或第3次梳理术,术后随访3年,治愈23例(65.7%)。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泰必利联用羚羊角治疗半面痉挛的疗效。方法:28例原发性半面痉挛患者口服泰必利50mg/次,每日1~3次;加服羚羊角胶囊0.15~0.30g/次,每日1次。必要时泰必利最大剂量可用至100mg/次,每日1~3次。1个月为1个疗程,常规用药不少于3~4个疗程。部分患者持续用药4~6个疗程。用药满3个月后评价疗效。结果:完全缓解8例,明显缓解12例,部分缓解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达89.29%。结论:泰必利联用羚羊角治疗半面痉挛疗效肯定、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7.
患者男,64岁。因右眼睑、面部及颈部肌肉阵发性、不自主性抽动4年,加重1年,于1997年9月22日入院。发病时无诱因,发作次数逐渐频繁,每遇说话、紧张、疲劳即发作,除右下睑、面部、颈部肌肉抽动外,头痛明显。发作时右睑紧闭,口角歪斜,但无眩晕、恶心、耳... 相似文献
18.
孙志庭 《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1992,(4)
经乳突后显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半面痉挛的有效方法,但有手术失败及术后复发的报告。作者于1983~1989年进行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半面痉挛68例,对追踪1年以上的53例进行回顾性研究。手术采用乳突后枕下径路,并将Ivalon海绵置于压迫的血管与第Ⅶ颅神经之间进行减压,根据压迫的动脉及其与第Ⅶ颅神经之间的位置关系,将患者分为三组:A组32例,是最常见的单纯性压迫,为小脑前下动脉(AICA)或小脑后下动脉(PICA)呈前后方向压迫于第Ⅶ颅神经出根区;B组14例,为长而迂曲的推动脉直接压迫第Ⅶ颅神经及AICA 相似文献
19.
《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1999,(1)
对1985年11月~1994年8月接受显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的261例半面痉挛(HFS)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其中226例至少追踪6个月,平均追踪期339天.根据症状表现将治疗结果分为六个等级;显著(半面痉挛完全消失),良好(每周有卫或2次轻微的肌肉痉挛发作),较好(每天有1或2次肌肉痉挛发作,半面痉挛症状有很大改善),较差(每天肌肉痉挛频繁发作,原有症状只有轻度改善),差(半面痉挛无变化或加重),复发(症状最初消失,以后再次出现).应用CadwellExcel肌电图仪进行电生理学研究,通过… 相似文献
20.
张开文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1998,(6)
目的进一步探讨特发性半面痉挛(idiopathichemifacialspasm,IHFS)的病因、发病机理及手术方法。方法对8个(16侧)经甲醛固定的脑桥行矢、冠状面常规冰冻切片、染色,观测脑桥内面神经核的位置及面神经纤维行走方向、方位。对25例IHFS面神经入脑段(rotexitzone,REZ)无血管压迫者做了脑桥显微血管减压术。结果面神经核距脑桥腹侧表面距离为12.0~12.5mm,距中线为6.0mm,距脑桥腹外侧表面为7.5~9.0mm;面神经纤维在距脑桥出口部4.0mm之内这一段,距脑桥表面为1.0~2.0mm,平均1.65mm。25例IHFS术中见血管压迫部位在REZ前上方4mm之内脑桥表面,压迫血管为小脑前下动脉及其分支。8例术后症状即消失,17例于1周内消失,随访6个月~5年未见复发。结论IHFS病因主要为血管压迫,而REZ无血管压迫者面神经核功能异常可能为原因之一,REZ前上方脑干表面有血管压迫者,脑桥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