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在传统臀肌挛缩筋膜松解术后进行臀大肌止点肌腱“Z”字延长治疗重度臀肌挛缩症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6年5月至2011年5月,在臀肌挛缩筋膜松解术后再行臀大肌止点肌腱“z”字延长治疗重度臀肌挛缩症20例共35侧臀(治疗组),另外单纯进行臀肌筋膜挛缩松解术治疗重度臀肌挛缩症20例共33侧臀(对照组)。术后对两组患者并膝屈髋、髋关节内收(屈髋10°)、髋关节内旋、髋关节外展后伸肌力及运动能力等进行比较探讨。结果随访时间0.7~5年,治疗组臀大肌松解最彻底,弹响完全消失,术后髋关节活动度及运动能力等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臀肌挛缩症主要因臀大肌变性纤维化引起,在进行臀肌筋膜松解后再行臀大肌止点肌腱“Z”字延长,可使臀大肌得到最大限度的松解,同时重建臀部肌力,术后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臀肌挛缩症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臀肌挛缩症的手术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采用臀部挛缩组织切断松懈或延长治疗轻、中、重度臀肌挛缩症。结果26例术后平均随访3年,臀部挛缩组织切断松懈治疗21例,完全改善19例,部分改善2例;5例将挛缩的臀筋膜作“Z”形延长治疗合并骨盆倾斜者,4例完全消失,1例部分改善。结论经臀肌大转子顶端小切口进行臀部挛缩组织切断松懈对治疗轻度臀肌挛缩症简单有效,对重症臀肌挛缩症合并骨盆倾斜的可行挛缩带延长术以矫正。  相似文献   

3.
臀肌筋膜挛缩症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臀肌筋膜挛缩症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手术治疗34例髋肌筋膜挛缩症患者。术中探查臀肌挛缩情况,切断、松解挛缩带,或作臀中肌肌腱延长。结果:34例患者经6个月随访,优32例,良2例;经2年以上随访,优30例,良4例,近期、远期疗效满意。结论:该手术创伤小,术后功能较好,是治疗臀筋膜挛缩症的较满意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4.
臀肌筋膜挛缩症合并双下肢假性不等长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臀肌筋膜挛缩症合并双下肢假性不等长的发病机理及治疗方法.方法:自1980年3月~2003年10月共收治并发双下肢假性不等长的臀肌筋膜挛缩症73例,男42例,女31例;年龄4~22岁,平均12岁.肢体外观相对不等长小于2cm的39例,2~4cm的31例,大于4cm的3例.手术切断松解臀筋膜、臀大肌及阔筋膜张肌的挛缩带,并对挛缩的臀中(小)肌行“Z”形切断延长,术后并腿屈髋卧床3d,然后下地作功能锻炼.结果:平均随访39个月,70例于术后15~45d双下肢假性不等长得以完全纠正,以后无复发;3例大龄患者遗留1cm差别的外观不等长.结论:臀中(小)肌单侧或两侧挛缩程度不等导致骨盆倾斜是造成双下肢假性不等长的原因“Z”形切断延长挛缩的臀中(小)肌及术后合理与积极的功能锻炼可治愈此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臀大肌止点肌腱延长重建在重度臀肌挛缩症松解术中的意义。方法将46例行臀肌挛缩带松解的重度臀肌挛缩症患者分为两组,A组26例(46臀)行臀肌挛缩带切断松解后再行臀大肌止点肌腱Z字延长重建,B组20例(33臀)单纯行臀肌挛缩带切断松解,对两组术后并膝屈髋、髋关节内收及内旋活动度、外展后伸肌力及运动能力等进行比较。结果 46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5年。两组并膝屈髋、髋关节内收及内旋活动度、外展后伸肌力及运动能力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B组中有8侧臀肌肌力为Ⅲ级,其中3例患者(5侧臀)诉术后由坐位站起时感臀肌乏力明显以及跑步时后蹬乏力;而A组患者臀肌肌力均在Ⅳ级以上,疗效明显优于B组(P0.05)。结论对于重度臀肌挛缩患者在进行传统臀肌挛缩带切断松解同时再行臀大肌止点肌腱作Z字延长重建,不仅可使臀肌挛缩得到最大程度的松解,而且能使臀肌肌力得到很好地重建和保护,术后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臀肌筋膜挛缩症术后复发的原因,探讨再次行臀肌筋膜松解术并臀大肌止点肌腱"Z"字延长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7年1月~2012年12月共收治臀肌筋膜挛缩症术后复发患者15例(24侧),分析其术后复发原因,均采用臀肌筋膜松解+臀大肌止点肌腱"Z"字延长术再次手术治疗。结果本组病例术后复发的原因:3例(6侧)诊断及分型错误,9(14侧)例手术方式的选择不当,3例(4侧)术后未进行功能锻炼。本组患者均获随访,平均时间1.8年(8月~3年)。术后疗效评价:优13例(21侧),良2例(3侧),优良率达100%,效果满意。结论臀肌筋膜挛缩症术后复发原因诸多,术者应掌握臀肌筋膜挛缩症的诊断、分型,熟悉解剖;选择恰当的手术方式,术中彻底松解,可获得满意的活动度,必要时进行臀大肌止点肌腱"Z"字延长术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臀肌筋膜挛缩症预防措施,及早发现治疗,做好术后功能恢复指导.方法:对93例臀肌筋膜挛缩症患者的诊治及术后功能恢复作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手术治疗93例,89例达优良效果.结论:根据病史、症状、体征,做出诊断,进行手术松解挛缩筋膜,术后加强功能锻炼可达理想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关节镜辅助射频消融技术治疗臀筋膜挛缩症的疗效.[方法]自2008年6月~2009年7月行关节镜下射频消融术治疗臀肌挛缩症患者28例,男17例,女11例;最大年龄38岁,最小12岁,平均22岁,患者取侧卧位,术前标记坐骨神经走行、股骨大转子、臀肌挛缩带位置,于大粗隆顶点前上2 cm为进镜观察入路,剥离器伸入皮下筋膜组织与臀肌挛缩带之间,扩张分离皮下组织形成工作腔隙,置入关节镜系统生理盐水扩张腔隙,于大粗隆顶点后下3 cm为器械入路及排水出口.关节镜辅助下用射频消融电极逐层切断并松解臀肌挛缩纤维束带,至髋关节弹响消除、活动度接近正常为止.[结果]随访6~18个月,平均11个月.所有患者伤口全部一期愈合,无血肿形成,无神经损伤并发症.根据疗效评价标准进行手术前后疗效对照.疗效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关节镜下射频消融技术治疗臀肌筋膜挛缩症比传统的开放手术切口小,术后组织反应轻,有利于早期功能锻炼和康复,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臀肌筋膜挛缩症合理的手术方法。方法 根据病情轻重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Ⅲ度患者,将挛缩的臀筋膜作“Z”形延长,切除挛缩的臀肌。结果 优良率92.9%,保留臀筋膜的病例术后臀部外形较满意。结论根据病情轻重分别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10.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4,(19):1797-1799
[目的]分析和探讨成年人臀肌挛缩症的病理改变和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自2009年1月2013年12月手术治疗成人臀肌挛缩症31例59侧,其中轻度(I度)3例;中度(Ⅱ度)19例;重度(Ⅲ度)9例。均行皮肤"S"型切口,挛缩瘢痕多段"Z"型松解延长,或部分旋髋小肌群及后侧关节切开松解。术后并膝固定,早期行屈膝屈髋等功能锻炼。[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2013年12月手术治疗成人臀肌挛缩症31例59侧,其中轻度(I度)3例;中度(Ⅱ度)19例;重度(Ⅲ度)9例。均行皮肤"S"型切口,挛缩瘢痕多段"Z"型松解延长,或部分旋髋小肌群及后侧关节切开松解。术后并膝固定,早期行屈膝屈髋等功能锻炼。[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5年,根据患者步态、并膝屈髋下蹲试验、交腿试验、髋关节内收及内旋活动度、Ober’s征试验及髋关节外展后伸肌力等检查,自拟评级标准的评定结果为:优23例44侧;良7例13侧;可1例2侧;优良率97.6%。[结论]开放式手术、皮肤"S"型切口、挛缩瘢痕多段"Z"型松解延长适合于成年人臀肌挛缩症的治疗,且松解彻底,效果满意,可早期功能锻炼与活动。  相似文献   

11.
袖套式包皮环切术联合Z改形治疗包皮过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介绍袖套式包皮环切术联合Z改形关闭切口治疗包皮过长与包茎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1%利多卡因阴茎根部浸润麻醉后,根据包皮过长的程度单纯去除相应包皮内、外板的皮肤层,保留完整的肉膜,如果局部存在环形筋膜缩窄环则给予适当松解,缝合时在切口两侧各作1个Z成形术关闭切口。结果利用该术式治疗包皮过长、包茎20例,术中出血少,术后组织水肿反应轻,并发症少,效果满意。结论袖套式包皮环切术联合切口Z改形关闭切口治疗包皮过长具有手术创伤轻、术后组织水肿轻微,切口愈合快,愈合后皮肤不与白膜粘连或出现切口瘢痕挛缩等优点。  相似文献   

12.
臀部软组织变性挛缩综合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作者谇为臀部肌肉注射是引起的“臀部软组织变性挛缩综合征”的主要原因,根据手术实验和软组织病理变化分为五型:(1)臀筋膜变性挛缩型;(2)臀大肌筋膜变性挛缩型;(3)臀部软组织变性挛缩型。(4)隐蔽臀大肌变性挛缩型;(5)臀部软组织变性俣并皮肤挛缩型。15年中做了34例,61臀次手术。随访了54臀次,平均随访28个月,按 4级评价治疗效果,优良率87%。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介绍应用手术治疗臀肌挛缩症的经验,并对治疗结果进行评估。方法 取臀部后外侧纵切口,彻底松解挛缩增厚的臀肌,术后6d开始进行功能锻炼,循序渐进。结果 48例中,优28例,良10例,可2例,差8例,优良率为79.17%;随访时间6个月~4年(平均17个月)。其中2例松解过度,8例刀口感染。结论 臀肌挛缩症患需手术治疗,手术对挛缩的臀肌进行彻底的松解,术后适时适度的进行功能锻炼,可达到较理想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陈焕诗  杨小龙 《中国骨伤》2015,28(6):524-526
目的:探讨臀肌挛缩筋膜松解联合臀大肌止点肌腱Z字延长术治疗重度臀肌挛缩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6年5月至2011年5月20例35侧重度臀肌挛缩症患者, 其中男12例, 女8例;年龄8~34岁, 平均13岁;病程3~21年。患者均表现有不同程度的步态异常, 双膝并拢不能下蹲, Ober征阳性, 翘腿试验阳性, 术中进行臀肌挛缩筋膜松解后, 再将臀大肌止点肌腱作Z字延长治疗。随访对比观察治疗前后步态、并膝屈髋下蹲试验、交腿试验、髋关节内收及内旋活动度、髋关节外展后伸肌力(臀大肌力量)及运动能力等。结果:20例均获随访, 时间1~5年。臀大肌松解均彻底, 弹响均完全消失, Ober征均阴性, 髋关节并膝屈髋、髋内收、髋内旋角度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臀肌肌力得到保护, 髋关节活动度及运动能力等恢复良好, 其中优31侧, 良4侧。结论:对于重度的臀肌挛缩患者, 在进行传统的臀肌挛缩筋膜松解后再将臀大肌止点肌腱作Z字延长, 无须过多切除正常的臀肌纤维及破坏关节囊, 即可使臀肌挛缩得到最大程度的松解, 术后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5.
臀肌挛缩合并骨盆倾斜肢体不等长的修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臀肌挛缩合并骨盆倾斜肢体不等长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0年1月~2004年12月收治的132例臀肌挛缩合并骨盆倾斜双下肢不等长患者的临床特点并随访其疗效。其中男73例,女59例,年龄5~26岁,平均11岁。均表现为不对称性臀肌挛缩,单侧37例,双侧95例。明显跛行89例,明显双下肢不等长78例;X线片示骨盆倾斜97例,股骨颈干角增大11例。采用经大转子后外侧纵弧形切口行臀肌松解术配合双下肢皮肤牵引及运动锻炼治疗。结果 术后双下肢相对长度等长118例,相差0.5~1.5cm 13例,相差3cm 1例。综合治疗后获随访3个月~14年,根据刘国辉等疗效评定标准,优118例,良13例,差1例,治愈率99.2%。结论 臀肌挛缩合并骨盆倾斜双下肢不等长是双下肢臀肌挛缩程度不对称的结果。采用大转子后外侧纵弧形切口行臀肌松解术配合双下肢皮肤牵引、运动锻炼是治疗臀肌挛缩合并骨盆倾斜双下肢不等长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17.
儿童臀肌挛缩症并骨盆倾斜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探讨儿童臀肌挛缩症并骨盆倾斜的手术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臀部挛缩组织切断松解或延长术(29例)、臀肌起点下移术(11例)治疗儿童臀肌挛缩症并骨盆倾斜。结果40例术后平均随访5年,采用臀部挛缩组织松解或延长术29例中,臀肌挛缩体征及骨盆倾斜完全消失24例,部分改善3例,2例无明显改善。臀肌起点下移术11例中,臀肌挛缩及骨盆倾斜症状完全消失9例,部分改善2例。结论经臀肌大转子顶端的小切口进行臀部挛缩组织切断松解或者延长手术,对治疗轻症臀肌挛缩症并骨盆倾斜简便、有效;而臀肌起点下移术是治疗儿童重症臀肌挛缩并骨盆倾斜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颈部瘢痕挛缩整复术中颌颈角形成的技巧与美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部瘢痕整复术中形成颌颈角的技巧与美学意义。方法:128例颈部瘢痕挛缩患者,在彻底松解瘢痕挛缩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分别采用颈阔肌软组织瓣加深颌颈角、游离植皮、局部皮瓣、扩张皮瓣转移等方法修复创面,重塑颈部曲线。结果:手术效果良好,术后颌颈角明显,颈部曲线恢复,其中116例患者术后6个月~7年随访,颌颈角仍然明显,无再次挛缩出现。结论:形成颌颈角是颈部瘢痕挛缩松解术成功的关键,其对维持颈部外形和功能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臀肌挛缩症治疗的回顾性分析兼论相关问题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6  
目的:探讨臀肌挛缩症的手术方式,临床分型分度,术后功能锻炼措施等一系列问题。方法:1280例患者,采用“Z”型彻底松解延长术及有效锻炼措施,结合临床研究及回顾性分析,将臀肌挛缩症的治疗进行明显规范。结果:本组病例随访3月-2年,有效率100%,治愈率98.5%,近期并发症5%,远期并发症0.2%,结论:明确诊断,结合规范手术操作和有效的功能锻炼,可以大大提高该病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We have evaluated a novel treatment of burn scar contracture in children. This method involves the application of an autologous cultured dermal substitute (CDS), followed by a graft of superthin split-thickness skin. In the first operation, the autologous CDS was applied to the skin defect that had occurred after releasing the scar contracture. In the second operation, a superthin thickness skin graft (4 approximately 6/1000 inches) was applied 5 approximately 12 days after the first operation. The autologous CDS was applied to 10 sites of 5 children. On 8 sites, the skin grafts were contracted to some extent at an early stage. However, these skin grafts were stretched gradually to a range from 60% to 100% of an original size. At 2 sites, the skin grafts had stretched from 110% to 130% of the original size. This strategy may be useful for the treatment of burn scar contracture in childre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