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分析SDAVF的影像学特点,提高对SDAVF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SDAVF患者的影像资料.结果:8例患者脊髓MRI检查示大部分患者有脊髓水肿信号,脊髓前后有葡行的血管流空影;部分患者有脊髓软化坏死信号.全部患者均经脊髓血管造影明确诊断.结论:脊髓MRI可对SDAVF进行初步诊断,确诊及瘘口的精确定位有赖于选择性脊髓血管造影.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的血管内栓塞治疗方法。方法对28例SDAVF患者行血管内经导管Onyx胶栓塞治疗,观察疗效。结果 SDAVF完全栓塞率100%。术后随访6个月~3年,治愈20例,改善4例,无明显变化2例,失访2例。结论血管内栓塞技术是治疗SDAVF的有效方法。术后系统的抗凝治疗极其重要,对单瘘口病变患者推荐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硬脊膜动静脉瘘的临床特征及诊治要点,分析漏诊原因,以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 对我院1例硬脊膜动静脉瘘漏诊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患者因进行性双下肢乏力、麻木2年,排尿障碍6个月入院,当地医院经CT检查诊断为腰椎问盘突出.入我院后经MRI、脊髓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等检查证实为腰椎间盘突出、硬脊膜动静脉瘘,行手术治疗,术后患者症状好转出院.结论 硬脊膜动静脉瘘临床表现多样,MRI检查具有一定特异性,脊髓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是其诊断金标准.发病率低及临床表现不典型等是造成该病误诊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孙永东  张鹏 《中国综合临床》2007,23(11):1029-1030
目的 探讨颈延交界区硬脊膜动静脉瘘的临床特点及其治疗。方法 对6例经脊髓MRI和血管造影检查确诊的颈延交界区硬脊膜动静脉痿患者实施枕下后入路显微镜下瘘口夹闭术,术后随访4个月-2年,观察疗效。结果 术后造影显示瘘口及引流静脉未显影。5例患者双下肢肌力恢复至Ⅳ级,大、小便能够自控;1例症状无改善。结论 显微镜下行痿口夹闭术治疗颈延交界区硬脊膜动静脉痿,疗效确切,早期诊断和治疗是取得较好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6.
目的:分析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的影像学与临床表现,探讨其临床诊断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SDAVF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影像学表现。结果:36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双下肢感觉障碍、运动障碍与括约肌功能障碍。脊髓MRI检查示所有患者均有脊髓水肿信号,脊髓前后有葡行的血管流空影;部分患者有脊髓软化坏死信号。全部患者均经脊髓血管造影明确诊断。结论:SDAVF以中老年男性多见,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运动和感觉功能减退、大小便及性功能障碍,脊髓MRI可对其进行初步诊断,确诊及瘘口的精确定位有赖于选择性脊髓血管造影。  相似文献   

7.
脊髓血管畸形(Spinal vascular malformations,SVM)是一种罕见的疾病,与脑血管疾病类似,可分为先天发育异常性疾病和后天获得性疾病;前者包括脊髓动静脉畸形(Spinal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SAVM)和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ma),而后者主要是硬脊膜动静脉瘘(Spinal dural arteriovenous fistulae,SDAVF)。SDAVF和SAVM并发极为罕  相似文献   

8.
张瑜  贺民 《华西医学》2009,(9):2397-2399
目的:探讨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2000-2006年我科收治21例SDAVF,回顾性分析术前资料及术后随访情况。结果:21例均能完全切除病灶,手术后状态好转者14例,不变5例,加重2例。改良Aminoff-Logue功能评分降低。早期患者手术效果最好。长期随访手术效果稳定,复发率低。结论:SDAVF的手术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技术,可以达到较好的解剖治愈率,治疗效果稳定确切。特别是早期手术治疗有利于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硬脊膜减张术在陈旧性胸腰段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治疗中的应用意义。方法 68例已行减压及内固定手术的陈旧性胸腰段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术后遗留脊髓功能障碍按Frankel分级:A级14例,B级36例,C级12例,D级6例。男43例,女25例,年龄16~57岁,平均34.6岁。受伤至本次手术时间4~26个月,平均(13±2.6)个月。在因早期减压不彻底、内固定不理想等原因需要二次手术的过程中,在去除了外在黏连压迫后,发现硬脊膜增厚变硬经观察3~5min仍无搏动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其中对照组(A组)34例患者行硬膜外瘢痕松解,对硬脊膜不做处理。硬膜减张组(B组)34例患者充分显露硬脊膜,选择发硬增厚明显的部位,用锐利刀片间断地行多排纵行长约1cm的小切口,深度为仅次全切透硬脊膜而保留蛛网膜,至有少许脑脊液渗出而不溢流,硬脊膜膨胀并恢复搏动。结果术后随访24个月至10年,平均为39个月。A组Frankel改善2级者4例;改善1级者7例,11例(32.4%)患者神经功能获得不同程度恢复,主要是感觉恢复;B组Frankel改善2级者12例;改善1级者11例,23例(67.6%)患者神经功能获得明显的恢复,感觉和运动功能均有所恢复;22例有明显的大小便功能恢复,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硬脊膜减张术有助于提高陈旧性胸腰段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且简便易行。  相似文献   

10.
程玉婷  许健 《全科护理》2020,18(7):792-794
[目的]探讨硬脊膜动静脉瘘病人脊髓功能与压疮风险的关系。[方法]选择医院2016年3月—2019年2月收治的57例硬脊膜动静脉瘘病人为研究对象。采用改良Aminoff-Logue评分量表和Braden压疮风险评估量表进行脊髓功能评估和压疮风险评估,并使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探讨二者的相关性。[结果]病人术前脊髓功能总分为(5.05±2.36)分;术后压疮风险评估总分为(18.00±3.75)分,低于术前的(21.01±3.61)分(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术前脊髓功能总分、步态、排尿、排便各维度得分均与术前压疮风险评估总分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619、-0.733、-0.456、-0.317,P<0.05)。[结论]硬脊膜动静脉瘘病人术后面临更高的压疮风险,且压疮风险与术前脊髓功能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1.
脊髓硬脊膜动静脉瘘(spinal dural arteriovenous fistula,SDAVF)是一种致残率较高的脊髓血管畸形,临床相对少见,且缺乏特异性的临床症状和体征[1]。未经脊髓血管造影明确的SDAVF常常被误诊为急性脊髓炎而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从而造成疾病急性加重,导致患者双下肢瘫痪及大小便失禁,严重影响预后。本文回顾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就诊的3例经糖皮质激素治疗后急性加重的SDAVF病例,探讨其误诊误治的原因,以提高对SDAVF的认识,引起神经科医师的充分重视,并谨慎使用糖皮质激素。  相似文献   

12.
脊髓硬脊膜动静脉瘘误诊5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是神经科较少见的疾病,脊髓动静脉畸形Ⅰ型,为临床常见类型,发病率较低,为脊髓疾病的2%~ 4%,目前病因不明,可能与外伤、炎症有关,男性多发,早期及时治疗,一般预后较好[1],晚期致残率高.但因其首发症状的多样性及早期症状不典型,加上受到检查手段的限制及临床医师的认识不足,极易被误诊.2002-09~2002-12我们遇到5例,入院前均在当地医院误诊,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提高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的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选取中部战区总医院2015 年1月至2021年5月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诊的SDAVF患者18例,回顾性总结分析SDAVF的临床 特征和影像学特点。结果:18例SDAVF患者中,男16例、女2例;年龄27~73岁,中位年龄64岁;病程4 d~ 10年;急性起病4例(22%),慢性病程14例(78%);从发病至确诊平均(17.5±6.7)个月。MRI表现为髓内异 常信号,脊髓增粗并呈条形或斑片状强化,同时可见脊髓背侧串珠状、虫蚀状血管影。18例患者中14例完 善320排动态容积CT检查,10例有阳性发现(71%)。18 例患者均完善DSA检查,显示瘘口位于颈段4例 (23%),胸段9例(50%),腰段5例(27%)。及时行血管栓塞术或手术灼闭瘘口后大部分患者均好转。结论: SDAVF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对于诊断不清楚的脊髓病变要警惕SDAVF的可能。脊髓MRI可作SDAVF 首选检查,CTA可作为SDAVF初筛及术后复查,DSA检查是早期确诊的金标准,但对于首次脊髓DSA阴 性,建议随访脊髓DSA检查。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临床研究已证实,脊髓不完全损伤患者接受硬脊膜外脊髓电刺激后,能增加其行走速度和行走时间,使能量代谢发生变化,脂肪代谢速率增加,碳水化合物代谢速率降低。建立一种用于硬脊膜外脊髓电刺激动物实验的实验系统,以进一步观察揭示这种作用的相应机制。方法:①硬脊膜外脊髓电刺激器基本原理和电路构成设计:硬件主要由单片机、人机接口电路、光电隔离电路、数模转换电路及波形调制电路5大部分组成。单片机采用美国ATMEL公司的AT89S51,片内带4KB的可系统编程的Flash只读程序存储器、高性能的CMOS8位单片机。系统中人机接口电路主要提供用户输入和实时显示参数。②确定刺激器的参数可调范围:电压幅值0~10V(每0.1V为一档,上下可调),频率500~1000Hz(每100Hz为一档,上下可调),波宽0~100μs(每5μs为一档,上下可调)。③选择刺激波形:选用电荷平衡的双相脉冲。④选择确定电极及其导线材料:以银作为电极和导线的材料(达到刺激点准确),医用硅胶封装电极(达到兼容性),电极导线封装在硅胶模具内,电极片暴露(达到接触并刺激脊髓)。电极片直径1.7mm,导线直径0.2mm,电极片间距3mm。⑤动物实验:与同济医院神经康复科共同完成。选取成年健康猫5只,选L4、L5腰椎腰膨大部位,局部麻醉下切开皮肤,分离棘突及周围组织,切断棘突及椎板,显露硬膜外腔脂肪及硬膜。电极植入硬膜外腔。刺激电极的导线与刺激器相连。由低电压低频率开始电刺激,逐步提高强度和频率。调换3个刺激电极的正负极,重复上述刺激。以受刺激节段支配肌肉发生颤搐为标准观察刺激效果。结果:①采用AT89S51单片机作为核心,可调参数范围宽泛。②根据动物反应提供灵活多变的双极性脉宽波形,安全可靠。③初期动物实验检测中,5只实验猫都在刺激电压幅值达到[(1±0.1)V,(700±100)μs,(40±5)Hz]时,肌肉出现轻微颤搐。加大幅值,肌肉体的颤搐程度逐渐加大。而通过不断改变频率、波宽两个参数来增加刺激强度,发现对动物体颤搐程度也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实验过程中动物无不良反应。结论:硬脊膜外脊髓电刺激器的设计满足硬脊膜外脊髓电刺激研究的需要,能根据实验所需参数提供灵活多变安全可靠的刺激波形,良好的人机接口提供方便可靠的操作方式,为硬脊膜外脊髓电刺激机制的深入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实验仪器。  相似文献   

15.
硬脊膜动静脉瘘血液动力学改变的血管造影表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硬脊膜动静脉瘘血液动力学改变的血管造影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硬脊膜动静脉瘘的选择性血管造影与栓塞治疗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全脊髓动脉血管造影检查.结果 28例硬脊膜动静脉瘘经血管造影检齐均能明确诊断,能显示病变的范围、血供情况及其特征,其特点为硬脊膜动脉与脊髓表面静脉直接相通.18例(64.3%)硬脊膜动静脉瘘位于脊柱左侧,10例(35.7%)位于右侧,23例瘘口(82.1%)位于胸3与腰2椎体平面之间.经超选择插管后17例患者接受了栓塞治疗,其中12例行栓塞后手术切除,随访观察见患者临床症状改善者11例(64.7%),病情稳定者4例(23.5%),病情加重者2例(11.8%).所有栓塞病例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血管造影是反映硬脊膜动静脉瘘血液动力学改变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6.
硬脊膜切开与低温灌洗联合应用在保护脊髓功能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研究和探讨联合应用硬脊膜切开和低温灌洗对损伤脊髓的保护性作用。方法96只家兔,随机平均分为4组(A、B、C、D)。全部动物行背侧显露T12~L1段硬脊膜,B、C、D、组均按Allen有氏法于暴露的硬脊膜背侧施54J势能造成脊髓损伤,尔后B组:即刻缝合切口;C组:单纯低温灌洗治疗;D组:硬脊膜切开+低温灌洗治疗。进行伤段的脊髓含水量和细胞凋亡的检测,组织病理学观察,后肢神经功能测定等。结果D组术后各时相指标均优于B组同时相(P<0.01),C组伤段脊髓水肿、细胞凋亡率和后肢神经功能测定值与B组同时相相比分别在伤后24h、72h、7d及以后的时相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C、D两组间的病理学变化在伤后24h相近,但至伤后7d、3周时C组的组织变化持续转差。结论硬脊膜切开与低温灌洗的联合应用能够减轻损伤段脊髓的组织学变化并可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脊髓硬脊膜动静脉瘘误诊误治1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脊髓硬脊膜动静脉瘘误诊误治1例分析如下。 1病历摘要 男,63岁。因进行性双下肢无力1a余入院。有糖尿病、高血压病史7a。1a前开始渐出现双下肢麻木、乏力,行走距离较前明显缩短。同时出现排尿困难,尿不尽感,诊断为2型糖尿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高血压病、前列腺增生.予降糖、降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脊膜下脊髓外肿瘤的诊断及显微治疗技术。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2007年经手术切除病理证实的脊膜下脊髓外肿瘤49例的临床资料。均行半椎板入路肿瘤切除。结果:半椎板切除患者住院时间明显缩短,术后反应轻微,远期效果好,对脊柱的稳定性影响小。结论:MRI是其最佳的诊断方法;显微外科技术可提高肿瘤切除率,减少手术并发症,有利于脊柱稳定性的维持。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腰骶部脊柱裂脊髓脊膜膨出的手术特点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7例接受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腰骶部脊柱裂脊髓脊膜膨出患儿的临床资料,术后随访3个月~1年,术后6个月进行疗效评估。结果根据手术前后临床表现、腹部B超及神经电生理检查等改变进行评定,结果显示治愈0例,显效5例(18.5%),有效18例(66.7%),无效2例(7.4%),加重2例(7.4%),总有效率为85.2%。无严重颅内感染及死亡病例。结论尽早规范施行显微外科手术是治疗脊柱裂脊髓脊膜膨出的重要方法,手术安全,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陈旧性脊髓损伤硬脊膜瘢痕显微松解减张术的手术配合方法,以提高手术配合质量。方法对2009年1月至2012年4月在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手术室采用显微镜下硬脊膜瘢痕松解减张术的18例手术配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过4~36个月的随访,83.3%的患者感觉功能恢复明显,72.2%的患者运动功能恢复效果明显。结论陈旧性脊髓损伤硬脊膜瘢痕显微松解减张术可以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掌握手术配合关键点是手术成功的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