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孙永东  张鹏 《中国综合临床》2007,23(11):1029-1030
目的 探讨颈延交界区硬脊膜动静脉瘘的临床特点及其治疗。方法 对6例经脊髓MRI和血管造影检查确诊的颈延交界区硬脊膜动静脉痿患者实施枕下后入路显微镜下瘘口夹闭术,术后随访4个月-2年,观察疗效。结果 术后造影显示瘘口及引流静脉未显影。5例患者双下肢肌力恢复至Ⅳ级,大、小便能够自控;1例症状无改善。结论 显微镜下行痿口夹闭术治疗颈延交界区硬脊膜动静脉痿,疗效确切,早期诊断和治疗是取得较好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洪雪  罗永梅 《护理研究》2010,(2):467-468
Foix—Alajouanine综合征是指硬脊膜动静脉瘘(spinal dural arteriovenous fistula,SDAVF)伴脊髓静脉流出道狭窄与闭塞时,脊髓静脉高压导致的脊髓静脉缺血性坏死,临床表现为迅速进展的感觉、运动和括约肌功能障碍。1926年首先称之为“亚急性坏死性脊髓炎”,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椎管内血管性病变的影像学特征和鉴别诊断。方法:66例椎管内血管性病变包括脊髓动静脉畸形(AVM)25例、髓周动静脉瘘(AVF)12例、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21例、海绵状血管瘤5例和血管母细胞瘤3例,均行磁共振(MR)检查和选择性脊髓动脉造影检查,并行栓塞或手术治疗。结果:MRI对于多数脊髓AVM、髓周AVF和SDAVF多能发现椎管内异常血管。海绵状血管瘤显示为团块状异常信号影和周围环状低信号影,血管母细胞瘤显示为髓内的实质性强化影和异常血管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可以显示脊髓AVM、髓周AVF和SDAVF的畸形血管团或瘘口以及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海绵状血管瘤一般不显影,血管母细胞瘤的瘤体和供血动脉均可以显影。结论:MRI对病变的定位和分类有重要诊断作用,脊髓选择性血管造影检查是具有确定意义的检查。  相似文献   

4.
正硬脊膜动静脉瘘(spinal dural arteriovenous fistulas,SDAVF)是发生在硬脊膜上的异常动静脉分流,动静脉瘘可通过根静脉向脊髓表面的冠状静脉丛返流,导致脊髓静脉高压和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瘘口多发生在下胸段或腰段,也可发生在骶段,其他部位少见(85%的患者节段低于胸6水平)。该病主要症状为进行性由下而上的肢体麻木无力、背部疼痛、感觉障碍、括约肌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5.
脊髓硬脊膜动静脉瘘(spinal dural arteriovenous fistula,SDAVF)是一种致残率较高的脊髓血管畸形,临床相对少见,且缺乏特异性的临床症状和体征[1]。未经脊髓血管造影明确的SDAVF常常被误诊为急性脊髓炎而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从而造成疾病急性加重,导致患者双下肢瘫痪及大小便失禁,严重影响预后。本文回顾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就诊的3例经糖皮质激素治疗后急性加重的SDAVF病例,探讨其误诊误治的原因,以提高对SDAVF的认识,引起神经科医师的充分重视,并谨慎使用糖皮质激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的影像学与临床表现,探讨其临床诊断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SDAVF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影像学表现。结果:36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双下肢感觉障碍、运动障碍与括约肌功能障碍。脊髓MRI检查示所有患者均有脊髓水肿信号,脊髓前后有葡行的血管流空影;部分患者有脊髓软化坏死信号。全部患者均经脊髓血管造影明确诊断。结论:SDAVF以中老年男性多见,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运动和感觉功能减退、大小便及性功能障碍,脊髓MRI可对其进行初步诊断,确诊及瘘口的精确定位有赖于选择性脊髓血管造影。  相似文献   

7.
Foix-Alajouanine综合征是指硬脊膜动静脉瘘(spinal dural arteriovenous fistula,SDAVF)伴脊髓静脉流出道狭窄与闭塞时,脊髓静脉高压导致的脊髓静脉缺血性坏死,临床表现为迅速进展的感觉、运动和括约肌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8.
脊髓血管畸形(Spinal vascular malformations,SVM)是一种罕见的疾病,与脑血管疾病类似,可分为先天发育异常性疾病和后天获得性疾病;前者包括脊髓动静脉畸形(Spinal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SAVM)和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ma),而后者主要是硬脊膜动静脉瘘(Spinal dural arteriovenous fistulae,SDAVF)。SDAVF和SAVM并发极为罕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在定位诊断脊髓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供血动脉及瘘口的应用价值。方法24例经MRI诊断为SDAVF的患者随机分A、B两组。A组12例患者在DSA检查前行64层CTA检查,应用曲面重建技术,定位诊断硬脊膜动静瘘的供血动脉及瘘口,观察引流静脉在椎管内的分布状况,评估脊膜动静脉瘘累积脊髓的范围。B组为对照组,常规进行DSA检查,不进行CTA检查。A、B两组造影时间、对比剂用量、造影次数以及术后并发症进行对比分析。以DSA为金标准,计算CTA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A组12例全部完成造影,B组2例未完成造影。A/B两组患者平均造影时间47/92min,对比剂用量86/174ml,造影次数14/29次,术后并发症1/5例。CTA对供血动脉及瘘口诊断的敏感度为100%(12/12)、特异度为83.3%(10/12)。结论64层螺旋CTA定位诊断硬脊膜动静脉瘘供血动脉及瘘口为DSA检查提供了直观的影像资料,缩短了检查时间,减少了对比剂用量及曝光次数,降低了造影术后的并发症,是DSA检查前必要的辅助检查。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的 MRI征象进行分析,以期对其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帮助。材料和方法:对6例经手术或DSA证实的硬脊膜动静脉瘘的患者的MRI影像资料进行复习。结果:所有病例均见胸段髓外硬膜下串珠状或虫蚀状流空信号,增强扫描见明显串珠状强化,脊髓内有不同程度长T1长T2信号。结论:MRI可根据脊髓外硬膜下流空信号明确诊断硬脊膜动静脉瘘,增强扫描对显示畸形血管有帮助。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640层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与3.0T动态MR血管成像(CE-MRA)在诊断脊髓血管畸形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9例临床怀疑脊髓血管病变的患者,其中11例行多层螺旋CTA检查,10例行CE-MRA检查,16例接受DSA治疗,3例接受手术治疗。结果:11例行CTA检查中有4例为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4例为髓周动静瘘(PMAVF),2例为脊髓动静脉畸形(SCAVF),8例与DSA诊断一致,1例DSA为阴性;10例行MRA检查中有7例为SDAVF,其中2例SDAVF CTA检查未显示供血动脉及瘘口,CE-MRA显示很好的供血动脉及瘘口,2例为PMAVF,1例为SCAVF,均与DSA诊断一致。结论:3.0T CE-MRA对显示脊髓血管畸形的供血动脉及瘘口,在诊断脊髓血管畸形中优于CTA;脊髓CTA对脊髓血管畸形的诊断有很大的价值,可作为DSA检查前的筛选检查,并对DSA有指导作用;而3.0T CE-MRA可快速、无创、清晰地显示脊髓血管畸形的供血动脉及瘘口;CTA、CE-MRA在诊断脊髓血管畸形、协助制定治疗方案及术后随访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256层螺旋CT全脊髓血管造影(CTA)在诊断脊髓动静脉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3例临床表现及MRI符合脊髓血管病变的患者进行CTA检查,其中11例3~5 d内做DSA检查,8例手术治疗。结果:13例患者7例诊断为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6例髓周动静脉瘘(SPMAVF),与DSA或手术诊断一致;CTA全部较好的显示了异常血管病变的范围;7例SDAVF中有5例CTA与DSA或手术对供血动脉的诊断一致,6例对瘘口的诊断一致,1例DSA阴性;6例SPMAVF中3例CTA与DSA或手术对供血动脉的诊断一致,5例对瘘口的诊断一致。结论:256层螺旋全脊髓CTA可以清晰的显示脊髓动静脉瘘的病变范围、供血动脉及瘘口的位置,较DSA相比安全、无创、快速,可以作为DSA检查前、指导手术及术后随访必要的检查手段,部分可取代DSA检查。  相似文献   

13.
<正>硬脊膜动静脉瘘是指在硬脊膜的动静脉之间存在微小的瘘口,动脉血通过瘘口进入静脉逆向流至脊髓静脉造成脊髓压力增高,使正常的脊髓内动静脉压力梯度紊乱,造成脊髓供血减少,慢性脊髓缺血,影响脊髓正常功能[1]。2012年1月~2013年1月,我们收治了3例硬脊膜动静脉瘘患者,经积极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3例硬脊膜动静脉瘘患者均为男性,平均年龄60岁,  相似文献   

14.
脊髓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由于其发病率低,临床表现的非特异性和影像学征象的多样性,致使及时正确的诊断较为困难,国内外文献常有误诊和漏诊的报道[1,2]。我们收治2例脊髓硬脊膜动静脉瘘,早期均被误诊,后经血管造影和手术证实,分析如下。1病历摘要例1:男,40岁。因进行性双下肢麻木9个月,双下肢瘫痪大小便失禁20 d入院。患者9个月前,出现双下肢麻木,以一侧明显,在当地县医院检查发现腰椎的生理前凸消失,椎间隙狭窄,椎体后缘有增生骨赘,诊断为腰椎退行性变,椎间盘突出,给予牵引,按摩治疗,未见好转。近20 d患者出现双下肢瘫痪,大小便失禁,才…  相似文献   

15.
脊髓硬脊膜动静脉瘘误诊5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是神经科较少见的疾病,脊髓动静脉畸形Ⅰ型,为临床常见类型,发病率较低,为脊髓疾病的2%~ 4%,目前病因不明,可能与外伤、炎症有关,男性多发,早期及时治疗,一般预后较好[1],晚期致残率高.但因其首发症状的多样性及早期症状不典型,加上受到检查手段的限制及临床医师的认识不足,极易被误诊.2002-09~2002-12我们遇到5例,入院前均在当地医院误诊,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6.
3.0T 三维动态增强MR血管成像诊断脊髓血管畸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评价3.0T MR脊髓三维动态增强MR血管成像(CE-MRA)诊断脊髓血管畸形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临床及MR平扫疑诊脊髓血管病的14例患者行CE-MRA检查,其中13例于3~5天内接受DSA检查,6例接受手术治疗,对比分析MRA与DSA及手术结果。结果 CE-MRA诊断8例为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5例为髓周动静脉瘘(PMAVF),1例为脊髓动静脉畸形(SCAVM);与DSA检查结果对照,14例中,MRA可以准确判断11例的供血动脉及瘘口。结论 3.0T 3D-CE-MRA可快速、无创、清晰地显示脊髓血管畸形的供血动脉及瘘口,在诊断脊髓血管畸形、协助制定治疗方案及术后随访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硬脊膜动静脉瘘显微手术患者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丹金秀 《中华护理杂志》2002,37(12):906-908
报告 30例采用显微神经外科手术 ,治疗硬脊膜动静脉瘘患者的护理。通过脊髓血管造影确定病灶部位 ,全麻下于瘘口所在椎体水平打开单侧半椎板切开硬膜 ,显微镜下找见动静脉瘘将与瘘口相连的引流静脉切除。 30例患者术后功能明显恢复。护理上强调脊髓血管造影护理、病情观察、抗凝护理 ,做好康复功能的训练和心理护理  相似文献   

18.
硬脊膜动静脉瘘血液动力学改变的血管造影表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硬脊膜动静脉瘘血液动力学改变的血管造影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硬脊膜动静脉瘘的选择性血管造影与栓塞治疗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全脊髓动脉血管造影检查.结果 28例硬脊膜动静脉瘘经血管造影检齐均能明确诊断,能显示病变的范围、血供情况及其特征,其特点为硬脊膜动脉与脊髓表面静脉直接相通.18例(64.3%)硬脊膜动静脉瘘位于脊柱左侧,10例(35.7%)位于右侧,23例瘘口(82.1%)位于胸3与腰2椎体平面之间.经超选择插管后17例患者接受了栓塞治疗,其中12例行栓塞后手术切除,随访观察见患者临床症状改善者11例(64.7%),病情稳定者4例(23.5%),病情加重者2例(11.8%).所有栓塞病例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血管造影是反映硬脊膜动静脉瘘血液动力学改变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提高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的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选取中部战区总医院2015 年1月至2021年5月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诊的SDAVF患者18例,回顾性总结分析SDAVF的临床 特征和影像学特点。结果:18例SDAVF患者中,男16例、女2例;年龄27~73岁,中位年龄64岁;病程4 d~ 10年;急性起病4例(22%),慢性病程14例(78%);从发病至确诊平均(17.5±6.7)个月。MRI表现为髓内异 常信号,脊髓增粗并呈条形或斑片状强化,同时可见脊髓背侧串珠状、虫蚀状血管影。18例患者中14例完 善320排动态容积CT检查,10例有阳性发现(71%)。18 例患者均完善DSA检查,显示瘘口位于颈段4例 (23%),胸段9例(50%),腰段5例(27%)。及时行血管栓塞术或手术灼闭瘘口后大部分患者均好转。结论: SDAVF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对于诊断不清楚的脊髓病变要警惕SDAVF的可能。脊髓MRI可作SDAVF 首选检查,CTA可作为SDAVF初筛及术后复查,DSA检查是早期确诊的金标准,但对于首次脊髓DSA阴 性,建议随访脊髓DSA检查。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急性自发性硬脊膜外血肿的发病原因和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1例拔罐治疗诱发的急性自发性硬脊膜外血肿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因胸背部酸痛不适,在外院行拔罐治疗。第2次拔罐治疗后数分钟出现双下肢瘫痪,伴胸部以下皮肤感觉功能减退。急诊脊髓MRI检查提示胸3~胸5水平脊髓外硬膜外背外侧占位,脊髓蛛网膜下腔和脊髓受压,脊髓水肿。急诊行椎管探查手术,清除胸3~胸5椎管水平硬脊膜外血肿,术中清除物病理检查报告为血凝块。术后诊断:急性自发性硬脊膜外血肿。术后患者感觉功能及双下肢肌力恢复正常。结论拔罐治疗可能诱发急性自发性硬脊膜外血肿,故选择合适病例,掌握治疗力度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