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CT影像学表现,为其诊断与治疗提供影像学支持。方法回顾性分析蚌埠医学院附属蚌埠市第一人民医院2020年1—2月收治的28例COVID-19患者胸部CT影像学资料,其中男15例,女13例;年龄19~86岁,平均(52.4±15.7)岁;均经核酸检测确诊。结果28例患者胸部CT影像学表现为斑片状、大片状磨玻璃密度影(GGO)及实变影,主要累及双肺下叶的外中带。其中发生于单肺5例(17.86%),双肺同时受累23例(82.14%);病灶形态及内部征象表现为GGO 26例(92.86%),单纯实变影1例(3.57%),GGO与实变影/实性结节混合型15例(53.57%),血管增粗影27例(96.43%),空气支气管征24例(85.71%),结节合并晕征15例(53.57%);合并纤维条索灶9例(32.14%),胸膜增厚11例(39.29%),胸腔积液2例(7.14%),纵隔轻度淋巴结肿大2例(7.14%)。结论COVID-19胸部CT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典型性,结合流行病学病史可进一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有利于早诊断、早隔离,及时阻断疫情传播,指导临床治疗并评价后期疗效。  相似文献   

2.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胸部CT影像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10,他引:5  
目的:总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NCP)患者胸部CT影像学特征表现,探讨其对NCP临床诊治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目前收治已确诊NCP的30例患者完整影像学资料,重点观察有无胸部CT异常,并对胸部CT异常阴影的病变分布、形态、密度、位置、分期进行分析。结果:胸部CT扫描发现28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肺部异常阴影。病变分布:单侧单叶(右肺中叶)病变2例(7.14%),单肺多叶病变1例(3.57%),双肺多叶病变20例(71.43%),双下肺病变2例(7.14%),双中下肺3例(10.72%);病变位置:病灶远离肺门,位于周边部位15例(53.47%),同时累及周边和中心13例(46.43%);病变形态:病灶表现为斑片状、部分融合呈大片状12例(42.85%),球形11例(39.29%),两者都有5例(17.86%);病灶密度:磨玻璃样改变11例(39.29%),实变11例(39.29%),两者均有6例(21.42%);病变分期:早期11例(39.29%),进展期13例(46.43%),重症4例(14.28%)。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具有特征性的胸部CT影像表现;CT扫描及影像分期有助于新冠肺炎的早期诊断及病情动态评估,可用于临床治疗实践。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CT及DR的影像学表现、演变。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72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影像学及临床资料,其中治愈出院42例、死亡3例、重症7例、治愈10日后再度检出核酸阳性1例,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影像学表现、分期演变及临床价值。结果 CT早期呈现片状、结节状磨玻璃影伴增粗的血管影,其余肺组织可以完全正常;进展期双肺出现纤维化灶、模糊的实变影,少数可见胸腔积液、含气囊腔;吸收期磨玻璃影逐渐消散,实变影边缘清楚,纤维性病灶增多;符合出院标准的病例肺内仍存在少许磨玻璃影、实变影。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影像学表现符合病毒性肺炎征象并具有一定特征性,熟悉病变的分期演变对于临床治疗与出院的评估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JP2]观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CT表现及其动态变化。方法 回顾性分析45例经病毒核酸检测确诊、且具有完整动态胸部HRCT资料的COVID-19患者,复查间隔时间48~72 h。结果 29例于发病3天内接受CT检查,21例(21/29,72.41%)胸部见磨玻璃密度影,8例(8/29,27.59%)见磨玻璃密度影伴局部实变,其中2例(25.00%,2/8)为单发结节;26例(26/29,89.66%)病灶呈不规则形或扇形,3例呈类圆形(3/29,10.34%)。16例于发病3天以上接受CT检查,病灶进展。首次复查CT病变均有变化,其中14例(14/45,31.11%)呈单纯磨玻璃密度影,27例(27/45,60.00%)以磨玻璃样密度影为主且有肺实变,4例(4/45,8.89%)以肺实变为主。38例于发病7~10天接受第2次复查,25例(25/38,65.79%)病变范围缩小,4例病灶范围增大(4/38,10.53%),1例(1/38,2.63%)病灶范围同前;8例(8/38,21.05%)原有病灶密度减低但出现新发病灶。其余7例因病变进展而未能接受复查。结论 胸部HRCT能清晰显示COVID-19疾病过程中的影像学变化,有助于指导临床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并可作为评价COVID-19临床综合治疗效果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胸部CT表现及动态变化,以期为COVID-19早期诊断及疗效评估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经2019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确诊的COVID-19 30例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30例中发病1~3 d进行首次胸部CT检查19例,CT检查有片状影18例,主要表现为斑片状、节段性磨玻璃样密度影(GGO),病变局限,分布于外1/3肺野、胸膜下,以双肺下叶居多;CT检查阴性1例。11例初次胸部CT检查时已发病4~7 d,肺内病变表现为多发分布,部分融合,形态不规则,以胸膜下肺野分布为主,GGO与实变影、条索影共存。入院第3天,30例第1次进行了胸部CT复查,24例肺内影像学变化较大,表现为病灶数目增多,体积增大,密度增高,局部实变,GGO合并肺实变影及条索影病灶数目增多,血管束增粗明显。入院第8天,29例进行了第2次胸部CT复查,27例有较明显变化,密度呈现出多样性,病灶GGO与实变及条索影共存,血管束增粗减轻。入院第13天,27例进行了第3次胸部CT复查,主要表现为病灶密度减低,边界清晰,条索影增多,与邻近胸膜粘连、牵拉,部分病灶吸收消失。入院第26天,25例进行了第4次胸部CT复查,主要表现为GGO伴条索影。结论胸部CT检查可清楚反映COVID-19病变密度、形态和范围特点,显示肺间质纤维化改变,可以用于COVID-19早期诊断、了解病变动态变化和进行疗效评估。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观察家庭聚集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7组临床确诊COVID-19家庭共16例患者的家庭流行病学病史、发病时间、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表现。结果 初次X线检查9例阳性,5例阴性,2例疑诊肺炎。CT显示12例双肺病变,3例单肺病变,1例未见异常;包括单纯磨玻璃病灶(GGO)4例,单纯结节影1例,GGO、实变影及结节影混合存在11例,1例伴心包积液,4例胸膜及叶间胸膜增厚,1例少量胸腔积液。治疗后80.00%(12/15)患者病变吸收≥50%,14例仍见残留灶。结论 家庭聚集性COVID-19临床表现具有一定特点;CT检查在病例筛查、早期诊断、病情评估及随访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高分辨CT扫描(HRCT)表现及动态影像变化.[方法]回顾本院及周边地区经核酸检测确诊的46例COVID-19患者完整的临床及HRCT扫描资料,每例患者于首次CT检查后每隔4?5 d复查,动态观察不同时期胸部CT影像变化特点.[结果]46例患者中入院时发热38例,干咳2...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初次胸部HRCT影像学表现.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17日—2月17日发热门诊3~10 d后经核酸检测阳性的20例COVID-19初诊患者及同期45例非COVID-19肺炎患者胸部HRCT资料,对病灶分布、密度、形态、大小及伴随征象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COVID-1...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胸部CT影像特点,探讨其在临床诊治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临床与影像资料,观察其影像学的表现特点.结果:胸部CT检查有6例无明显异常,余皆有不同程度的异常肺部表现.病灶大多呈双肺、多灶性分布,多见于胸膜下区及沿支气管血管束分布.早期以形态多样的磨玻璃影为主,...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早期胸部高分辨率CT(HRCT)表现。方法 分析31例确诊COVID-19患者早期胸部HRCT表现。结果 31例发病1周内胸部HRCT呈不同程度肺炎改变。23例见多发病灶(≥3个病灶);24例病变累及2个以上肺叶,7例病灶累及单肺叶;22例表现为肺部磨玻璃密度病灶(GGO),9例GGO伴混合性实变灶,病灶边界均模糊;25例病变分布于肺外周带,6例病灶分布于肺外周伴局部中央分布;26例病灶呈不规则斑片状,5例呈不规则斑片状伴局部球形表现;26例伴细支气管充气征,29例病变内血管增粗,24例见小叶内间隔增厚,6例伴小叶间隔增厚;2例伴小叶中心结节,1例伴少量胸腔积液。结论 COVID-19早期胸部HR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临床病史有利于早期诊断COVID-19。  相似文献   

12.
自2019年12月起,我国湖北省武汉市出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病情发展迅速,人群普遍易感,放射学诊断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普通X线对早期病变无法显示而容易漏诊,本文旨在探讨CT在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中的早期表现、分期及转归中的作用,为临床早期正确诊断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观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治疗前后影像变化,探讨其转归影像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COVID-19患者临床、实验室及治疗前后影像资料。结果轻型1例,胸部CT影像未见异常,白细胞、淋巴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未见异常,临床以咳嗽为主,治疗后症状消失。普通型15例,病变累及单个肺叶或多个肺叶,中外带、磨玻璃影为主,临床表现为普通型肺炎,肺内病灶治疗后2例(13. 3%)完全吸收,7例(46. 6%)明显吸收,6例(40%)部分有吸收,临床症状消失或减轻,白细胞、淋巴细胞计数全部恢复正常,C反应蛋白仍升高的4例(26. 7%)。重型8例,表现为双肺广泛分布的大片状实变影和/或磨玻璃密度影,临床表现为病情较重,治疗后明显吸收5例(62. 5%),部分吸收3例(37. 5%),临床症状减轻,白细胞、淋巴细胞计数全部恢复正常,C反应蛋白仍升高4例(50%)。结论 COVID-19以磨玻璃密度影及斑片状阴影为主,部分实变,影像表现多样,治疗后普通型患者病灶多明显吸收,重型患者多残留间质纤维化,影像表现滞后于临床。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 通过分析2019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 19)患者胸部薄层CT的影像表现,分析其演变过程,熟悉其肺部CT表现,了解其病程特点。方法 收集我院2020年1-3月核酸检测确诊为COVID 19的64例患者资料,分析胸部薄层CT表现,64例患者均进行5次胸部CT扫描,其中4例肺部CT未见异常,研究另60例患者CT演变特点。结果 COVID 19的CT表现多变,主要表现为双肺不对称分布胸膜下为主实变或磨玻璃密度影,最初铺路石征较多见,后来向模糊影、条索影变化,本组病例患者症状发作后的第1周和第2周肺部病变显著增加,随后肺部CT评分逐渐下降,双肺下叶CT评分较高,其次是右肺上叶,左肺上叶CT评分最低。结论 COVID 19大部分病例肺部病灶在28天左右可完全消失,但我们需要经过长期大样本随访观察肺部是否会遗留不可逆损伤。  相似文献   

16.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是因感染2019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以肺部炎性病变为主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其传染性强,潜伏期长。目前确诊COVID-19的金标准是核酸检测阳性,而部分患者核酸检测结果呈假阴性,且需排查患者数量较大。对于无症状患者及大量待筛查者,影像学检查尤为重要。本文围绕CT及超声检查辅助诊断COVID-19的要点及其优势和防护规范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高分辩CT(HRCT)影像学特征。方法选取2020年2月至4月确诊的COVID-19肺炎患者1252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与入院后第一次HRCT影像资朴,按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第六版)疾病程度分为普通型652例、重型272例、危重型328例共三组,观察比较其病变范围、累及肺叶、病灶数目、边界、密度以及毗邻结构受累情况。结果磨玻璃祥病变为COVID-19肺炎典型表现;三组COVID-19患者的平均年龄比较,危重型患者高于重型患者,重型患者高于普通型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OVID-19危重型、重型、普通型患者伴有基础疾病的比例分别为78.66%(258/328)、45.59%(124/272)、16.26%(106/652),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VID-19危重型、重型、普通型悲者病变双肺累及率分别为100%、91.67%、19.0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VID-19普通型患者跨叶段病灶、支气管兖气征、血管束增粗征、小叶间隔增厚、胸膜凹陷征发生率分别为14.29%、42.86%、38.10%、23.81%、9.52%,重型分别为63.89%、66.67%、58.33%、66.67%、33.33%,危重型分别为86.96%、100%、86.96%、100%、86.96%,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OVID-19患者HRCT表现较有特征性,可为临床分型提供重要依据,有助于评估患者病情并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临床表现与影像学征象,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确诊的58例COVID-19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胸部影像学表现。根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6版),将所有患者分为轻型(7例)、普通型(34例)、重型(7例)和危重型(10例)并分析影像学表现。结果:COVID-19患者常见临床表现为发热(47例,81.0%)、咳嗽(31例,53.4%)、乏力(10例,17.2%)。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减低52例(89.7%),淋巴细胞计数减低14例(24.1%),C-反应蛋白升高18例(31.0%)。CT表现为双下肺分布阴影(46例,90.2%),COVID-19普通型患者CT主要表现为磨玻璃影(23/34,67.6%)或混合型(17/34,50.0%),周边分布为主(28/34,82.4%),重型及危重型患者CT主要表现为实变(13/17,76.5%)及混合型(14/17,82.4%),周边及中心同时受累(14/17,82.4%)。其他常见征象包括胸膜平行征、晕征、血管增粗征、铺路石征、空气支气管征等。5例重型及危重型患者有胸腔积液。结论:COVID-19患者的胸部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不仅能做为早期诊断参考,还能对临床病程及严重程度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19.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影像学辅助诊断指南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自2019年12月发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组织相关专家制定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一至六版)》,将具有特征性肺部影像学改变的疑似患者纳入临床诊断病例。肺部影像学检查主要以胸部CT为主、胸部X线片为辅。目前国内外影像学专家已针对COVID-19形成共识,即胸部HRCT(层厚≤1.0 mm)是当前筛查与诊断COVID-19的主要手段之一,突出了胸部CT作为临床循证诊断COVID-19指标的重要性。本指南由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感染与炎症放射学专业委员会主导,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感染(传染病)影像工作委员会、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传染病学组、中国医师协会放射学分会感染影像专业委员会、中国医院协会传染病分会传染病影像学组、中国装备协会普通放射装备专业委员会传染病学组、北京影像诊疗技术创新联盟等精英专家团队协同制定,将进一步提升广大医务工作者对于HRCT在影像学诊断COVID-19及疗效观察中的价值的认识,理解流行病学、临床指标、实验室指标及CT影像学指标之间的互补关系,利于客观进行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20.
近期暴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NCP)主要引起呼吸道感染,严重时出现全身各系统并发症,甚至死亡,严重威胁全球公共卫生安全。由于NCP具有传染性较强、人群普遍易感等特点,正确认识其临床及影像学特点对临床诊治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诊治等方面研究进展作一综述,特别对其不同分期CT影像学特征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